苗族银饰文化浅谈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苗族的银饰不仅是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且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以重为美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不变中求变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
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贵州少数民族银饰200心得体会

贵州少数民族银饰200心得体会
1、贵州苗族银饰基本可以覆盖人体的大部分,按佩戴部位的不同可分手饰、头饰、胸饰、颈饰等;按佩戴时间可分为日常普装饰及节日盛装饰等。
据相关资料考证,苗族银饰文化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
在传统的贵州苗族银饰文化中,银饰的金属特征不仅寓意着美好和财富,银质材料的造型与图案及纹样的组合还赋予银饰避邪功能,可以给苗人带来平安、吉祥和幸福。
贵州苗族银饰具有个体大、质量重、品种多以及款式丰富等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
2、贵州苗族银饰在原材料选择方面比较讲究,多采用成色较好的原料,其银饰产品历来凭借巧妙的构图、典雅的造型及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贵州苗族银饰图案纹样记载着苗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原生态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苗族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及审美情趣。
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
银饰符号作为图案纹样的一种,可以传情达意,形成一个成熟的苗族文化系统的符号世界。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1. 引言1.1 苗族银饰的定义和特点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指苗族人民用银子制作的饰品。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苗族银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工艺精细、款式繁多、图案独特、寓意深刻等方面。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婚礼、节日还是其他重要场合,苗族银饰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已形成独特的工艺体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通过制作和佩戴苗族银饰,苗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展示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苗族银饰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是苗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传承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苗族社会中,银饰不仅被看作一种装饰品,更被赋予了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意义。
苗族人民认为戴上精美的银饰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和气质,显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苗族银饰还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在苗族传统信仰中,银饰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驱邪避灾的护身符,可以保佑人们平安健康,避免不幸和灾祸的降临。
苗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上都会佩戴各种银饰,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社会和宗教意义。
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是苗族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设计、锻造、镶嵌、打磨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设计是整个制作过程的第一步,苗族银饰的设计通常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元素的启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神秘美感。
浅谈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浅谈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摘要:黔东南的苗族同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
黔东南银饰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漫长的历史流程,经由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以及艺术传统,形成了黔东南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苗族银饰文化。
银饰文化作为民族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产生、造型上和民族服饰一样,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的产生,形成了多样化的银饰文化,本文就苗族的民族银饰文化及苗族银饰的审美意蕴进行探讨。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审美意蕴Abstract:The Miao Qiandongnan compatriots have a long history,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reating its own national culture brilliant. Qiandongnan Silver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lothing, through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production of life, customs, totem worship,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tradition, formed a variety of Qiandongnan, content-rich Miao Silver culture. Silver culture as national dress culture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generation, and national dress shapes, as has been the impact of various aspect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culture have created a variety of silver culture, This article on the Hmong culture and the ethnic Miao Silver Silver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Keywords: Miao Silver Cultural Aesthetic Implications一、黔东南苗族银饰状况及影响中国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血和汗铺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苗族银饰工艺调查报告

苗族银饰工艺调查报告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人民善于制作银饰,其工艺精湛,独具特色。
我对苗族银饰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首先,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铸银、挤条、捻丝和打缠等。
其中,铸银是最常见的工艺方法,将银熔化后倒入模具中,待银凝固后取出并打磨,形成各种不同的银饰品。
挤条是指将银块放入挤条机中,通过机械力量将银块挤出细长的银条,再进行其他加工工艺。
捻丝是将银条拉细,形成细长的银丝,用于制作不同细腻的银饰品。
打缠是将不同粗细的银丝交织缠绕在一起,形成圆形、蛇形等各种形状的银饰品。
其次,苗族银饰的造型独特,常常具有苗族文化的特色。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他们喜爱将自然元素融入银饰的设计中。
比如,苗族银饰中常常可以看到花草、动物等生动形象的表现。
另外,苗族人民也善于以银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
比如,苗族妇女喜欢佩戴蝴蝶形状的银饰,寓意着美好的愿望。
再次,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传承至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人民将银饰视为神圣的物品,常常用于丰富节庆活动和婚礼仪式。
苗族银饰制作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和打磨,确保每一件银饰的质量和美观度。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常常成为旅游纪念品和收藏品。
最后,苗族银饰也起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银饰的制作和传承,苗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
同时,苗族银饰也成为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方式,通过银饰的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综上所述,苗族银饰工艺精湛,独具特色,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苗族银饰的调查,我深入了解了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造型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作用。
这次调查让我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苗族银饰解读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有3种:1、富贵,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2、爱情,银饰是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象征着自由恋爱;3、文化,苗族人通常用银饰来传递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
1、富贵
苗族银饰寓意着富贵,在苗族人眼中,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因此父母在女孩子出生时起就开始准备出嫁时所用的银饰。
2、爱情
苗族银饰寓意着爱情,苗族崇尚婚姻自由,因此银饰自然成为了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在苗族女孩子心中,若是喜欢一个男孩子,可以将自己的银饰赠送给对方,象征自由恋爱。
3、文化
苗族银饰寓意着文化,银饰在苗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苗族人常用银饰来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因此苗族银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1/1。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
苦难造就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创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绚丽的苗族服饰和银饰。
苗族先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欣赏并创造着艺术。
当我们看见他们在隆重节日穿上苗族服饰全身都是光华熠熠的银饰都赞叹这个民族的美丽都好奇着他们怎么能手工制造出如此绚丽的银饰。
苗族银饰的奇美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百年宝诚为你全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文化。
一、苗族的金银情节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好些是关于先民们如何制作银饰的。
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别聪明,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然后弯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最早的“银饰”。
这可算是传说中从物质层面上对银饰来源的解释之一。
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的《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在苗族的《换嫁歌》中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
一只银项圈,胸前㈨闪耀”时距今日是在2000年以上。
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
苗族在迁徙途中备受磨难,不仅忍、饥挨饿,他他们更无法解释风雨雷电、洪水猛兽这些对他们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奥秘,无法解释他们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命运。
面临厄运,他们在原居住地就已产生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
巫文化主宰着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苗族人为什么喜欢佩带银饰)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苗族人为什么喜欢佩
带银饰)
苗族人佩带银饰有四种作用:一是便于迁徙时“人走家随”;二是“避邪”;三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睛雨表”;四是装饰打扮自己。
历史上受战乱影响,苗族居无定所,随将家里积蓄换成银锭打制成饰物由家中妇女佩服带,必要时,人走则家随;银,可以驱邪保平安;银,遇身体有风湿或内脏疾病会发灰(用棉布或牙膏轻擦即恢复),方便及时就医;苗族人民把自己见过的花、鸟、鱼、虫、精心加工成银饰图案,借以寄托向往美好生活,走出大山,考取功名等思想。
苗族是勤劳、善良、骠悍并充满智慧的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银饰文化浅谈摘要: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有口头民俗学,风俗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物质民俗学。
其中物质民俗学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
而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特别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苗族居住分布范围广阔、文化丰富、服饰独特,其中以丰富优美的银饰最为有名。
苗族服饰中的银饰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制作精美、工艺一流,其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它是苗族灿烂文化中最为闪亮的明珠,也是现代人类了解和探寻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情况的宝贵文化资料。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艺术价值一、苗族历史及服饰特点简介1.1苗族历史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2苗族服饰总介苗族人民居住范围广阔,南及海南岛,西北及宁夏、新疆,无不有苗族居住。
目前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两省。
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构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
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
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
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
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
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二、苗族银饰2.1苗族银饰简介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在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重的可达几公斤。
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加工精美,其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
它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等情况,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2.2银饰加工工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推陈出新。
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2.3银饰类别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2.3.1头饰苗家女子的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花梳、银耳环等。
头饰在所有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通过头饰可判断出服饰主人的各种情况。
头饰中的银角分西江、施洞、排调三种类型。
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颇具特色。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
排调型银角靠银片紧裹头帕,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
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
湘西地区的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面装饰,层次感极强。
冠在头上,脚下走动,颤枝银花一片银光闪烁,显得花姿绰约。
银帽下沿齐眉流苏,也随之摆动。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哪怕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银耳环则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
分为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几种,以悬吊型和环状型较多。
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龙、花、鸟、蝶、等题材之外,其他形象亦多出现,比如湘西苗族特有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在形似中又有变化,显得俏皮而有趣。
类似的设计还有牛角形耳环、钉螺坠耳环、催米虫耳环、蜻蜓耳环等。
苗族耳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仅贵州省博物馆不完全收藏就有近100种。
2.3.2胸颈饰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胸颈饰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
银项圈可以分为套圈、链型和圈型三种。
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等。
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等。
另外还有银龙项圈,它为双层,以银片拼合,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丰满,工艺复杂,是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胸饰,因佩带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它是以长命锁演变而来的。
其中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
银胸牌为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时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银胸吊饰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
多为几根银链,以精美取胜,玲珑剔透。
链上多以“五兵”为坠,常见的兵器有刀、枪、盾、弩、棍、剑、铲等。
现在的吊饰又加入牙签、小铲、钩针、镊子等坠饰,所以在苗乡“五兵佩”也被称为“牙签吊”。
2.3.3手饰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其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银手镯佩戴多者达四、五对之多,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
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
风格粗扩的手镯光面无纹,硕太沉重;风格细腻的手镯用极细的银丝编织或焊成空花,工艺精致。
浮雕型手镯以连续花枝纹或龙纹居多。
龙纹手镯双龙盘旋,龙眼凸出,生动夸张。
苗族戒指分大小,小的最普通,也很常见,而大的戒面则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
与其他银饰相比,传统银戒指式样最少,流行面最窄。
2.3.4衣饰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
银衣片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起喧染及衬托作用。
银衣主片有浮雕狮、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等形象。
多数苗族地区盛行以围腰作为主要衣饰,其中部分地区俗以银链为围腰带。
银围腰链多以梅花为链环造型,有单层、双层两种,两端同围腰的连接部为蝶、钱、球等形象的银饰。
2.3.5腰坠饰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银腰带又叫银菩萨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工艺精致,造型丰富。
苗族分布广,人口众多,银饰种类繁多,以上只是简单介绍。
结语苗族银饰文化反映了民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底蕴,是其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
苗族银饰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流动的“服饰史书”。
与此同时,银饰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民族先民的古老传统成为了现代社会探索人类历史的线索。
它既让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情况外,还为学术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实物。
在全球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苗族银饰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
参考文献[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8[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杨昌国.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论苗族女性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1992,(4).[4].杨昌文、何晏文.苗族服饰分类浅谈.[J].贵州民族研究,1987,(1).[5].杨昌国.苗族服饰[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