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合集下载

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i o t nm( m u lg sp o l iiedf rn ru so u l。da lt。s t h g t gt t u ;i 讨e b lf ht e ped vd iee t o p fb ls rw os e ef hi i i g t i n me,nno n c o ytm n ih to t Mio l nak o k ut se a dfg ti u. a s
黔南 民族师范学 院学报 2 0 0 6年第 1 期
跳起了自己的“ 斗牛舞” 水语称为 duq1意为斗牛 、 。“ 6 u, 斗角。常在祭典 、 节庆和丧葬时演出。 斗角 …‘ 舞一般 由五把芦荃、 支莽筒伴奏 , 吹芦荃者边奏边舞。……舞蹈 的唯一道 具是竹篾制作 的‘ 牛头 ’ 。 表演时 , 小芦莲前 导领舞 , 大中型芦 、 莽筒跟着 , 同时由二人各戴 ‘ 牛头 ’ 。道具作半蹲式边斗边舞 , 五 位头插雏尾 、 腰拴 白鸡毛花裙子的姑娘作舞伴应急配舞。其动作幅度大 , 有浪度 , 如甩腰 、 顶胯 、 卷转 、 抖 肩等动作 , 状如波涛 , 起伏翻卷” L 。 1 水族斗牛舞是一种摸拟式 的舞蹈艺术 。苗族和水族 的“ 斗牛 舞” 都充分显示了苗族 、 水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和粗 犷豪爽的性格 , 既是对美的歌颂 , 也是对生命 和力量 的崇拜 , 这是舞蹈艺术对斗牛的记载。马学 良, 今旦译注的《 苗族史诗 ・ 追寻牯牛》 以牯牛为主角 , , 叙 事的手法写道 :来呀向西来 , “ 来到姜央家。把牛放到平坝上 , 一个见不得一个 , 见了就干仗。为的是哪 样?来到长 田下, 抢吃一棵芭茅草, 为的是这个 , 见了就干仗。 这是苗族史诗对 斗牛作的原始记载。据 ” 《 东坡志林 ・ 卷九》 记载 , 早在唐宋时代就有画家如戴嵩 、 厉归真等人画过《 斗牛图》 唐士训蒙 图汇》 。《

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斗牛文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为例

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斗牛文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为例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岑锦秀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斗牛文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为例摘要: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的斗牛文化经历了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变迁过程,在整个世俗化的过程中,苗族文化汉化、民族文化商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斗牛丧失了原有的象征意义,但它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对于斗牛世俗化不能简单的以文化削弱来评价。

关键字:苗族;舟溪支系;斗牛;文化变迁;民族崇拜;世俗化1背景介绍斗牛又叫“牛打架”,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

国内开展斗牛活动的地域主要在贵州、湖南、云南、海南等地。

目前斗牛活动规模最大的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经常会有其他省份的到此地来参加斗牛活动。

爱好斗牛的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汉族、水族等,其中以苗族最为突出。

西班牙斗牛闻名世界,他们主要是以人与牛斗为主,而苗族斗牛是牛与牛斗。

黔东南凯里市的斗牛过程,首先是敲锣打鼓、放鞭炮以及看台上人们的拼命吆喝来造气氛,在这种情形下,牛就很容易被激怒,两牛相见,怒气冲天,角与角相抵,头头相碰,尘土飞扬,场面实分壮观。

有的牛会在相斗过程中受伤过重而死亡,死亡的牛处理是现场按斤卖掉,但这种情况很少见,通常的斗牛结果是多数牛因为体力不支而败下阵来。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分不出胜负,场上的就会用麻绳将牛拉走,视为平局,不管输赢与否,都要敲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友好。

战胜的牛被封为牛王,披巾挂彩绕场三圈,牛主人和亲朋好友为胜利而狂欢,牛主人将更加细心呵护他的斗牛。

牛是苗族人的图腾,他们对牛崇拜,从苗族人的古代歌谣中可以知道牛崇拜是该族的文化信仰。

苗族人传唱的古老歌曲中就可以得知苗族人认为自己的神话祖先姜氏和牛是同母所生的兄弟。

在《述异论》中记载苗族祖先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身有肉翅”。

在《蚩尤神话》中写到“蚩尤氏耳鬓如剑,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苗族的祖先与牛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中审美

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中审美
人 文 地 理
C A MIG C IA /幽 H R N HN
在黔东南原生态 民族 民间文化 中审美
◎乔 红
( 贵州凯里学 院教育科 学学 院,贵 州 凯里 5 6 1 5 0 1) 中图分 类号:G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 9 2 ( 00 50 0 0 0 6 3 0 9 2 1 )0 — 2— 1 摘要 :黔东南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 民族之 一,它分布广泛 ,历史悠久 具有 “ 以歌养心 ,以舞养身,以酒养神 ”的苗族生活。美丽 的黔东 南还具有原汁原昧的节 日文化 ,斑斓典雅的服饰文化,独特的习俗民间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 。 关键词 :黔东南 :原生态 民族 民间文化 ;审美
二 、多彩 的少数 民族节 日
由于地区的分布, 各个苗族的节 日 多, 很 号称 “ 百节之 乡” 51 。1 : : 台江县的 “ 二月二” ,跳芦笙、 反排木鼓舞, 镇远 的 “ 三月三” 对歌, 黄平的 “ 四月初八 ”斗 乌、芦笙舞,施秉的 “ 二月十五——十六” 姊妹节,踩鼓,姊妹饭 。雷山的 “ 苗年” ,踩芦笙,斗牛、踩鼓 、 游 方等等,各个地方 的苗族节都有它们的风俗和特点,这些节 日主要 是丰富人们 的文化生活,在生活 中感受幸福 、 兑、快乐。如:“ 斗 牛” 黔东南是斗牛文化 的腹地和 中心, , 苗族本身就是~个古老 的农 耕 民族,在五千年 的悠久历史 中,斗牛的历史十分久远 。苗族人 民 喜欢斗牛,人们斗牛不是戏-m乐,而是以斗 牛的方式,展示苗族  ̄ Z - 敬牛、爱牛 、崇拜牛的特性。因为牛是忠心 的,它默默地 、无怨无 悔地为主人耕种,牛是守信的,它全 神贯注地为迎接丰收的到来而 工作,牛是 无所苛求的,它不需要追 求荣华富贵,牛是毕生的,它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注视着那未耕完的田野。牛始终是全心全意地 为人民服务 。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 中, 苗族人 民跟牛结下特殊 的情感。 苗族是一个 爱和平 的民族,很多年以前,苗族 人为酝造一种劳逸结 合的生活纷 围,丰富民族 的生活, : At, e 斗牛纳入 了节 日活动的范畴。 如 “ 正月初一” 四月 四” “ ,“ , 苗年”等节 日就放牛打 架。黔东南 的 斗牛非常具有观赏性, 它体现苗族民众 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斗牛

--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杨延立摘要: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斗牛”进行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斗牛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的唤醒、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等方面显现得尤为突出。

在苗家斗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斗牛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前言苗族斗牛俗称“牛打架”,“牛打角”,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用角相抵斗以此决出胜负,它是一项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又极具刺激性的民族活动。

是居住在贵州地区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水族、毛南族、汉族等民族喜爱的活动。

形势多种多样,规模也有大有小。

其中又以苗族斗牛特色更为突出,黔东南凯里、雷山、天柱、黎平等地,在每年四月八都有大型的斗牛比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1、苗族斗牛的生存环境与文化内涵1、1苗族斗牛的起源因为古代苗族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斗牛的习俗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

现在只能从苗族传统舞蹈、苗族史诗、汉族文献等依稀能见。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秦汉时期盛行于中原(冀中)“蚩尤戏”。

梁代任《述异记》“蚩尤氏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

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戏”其实也是一种舞蹈形式。

反映了苗族先民蚩尤族与斗牛的紧密联系。

历史变迁,苗族由中原迁徙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直至现在黔东南苗族不仅爱好斗牛,还在芦笙舞中让然保留《苗族斗牛舞》,足以可鉴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

马学良译注的《苗族史诗·追寻牯牛》,“来呀向西来,来到姜央家,把牛放到平坝上,一个见不得一个,见了就干仗。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份。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新年”,又称“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跳芦笙舞、赛牛、斗鸡、射箭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苗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苗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 苗族创世史诗》记载了苗族的创世神话和民族迁徙的历史。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苗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既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苗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肉等。

在服饰方面,苗族的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苗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对歌择偶、送亲、接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苗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苗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斗牛习俗

苗族斗牛习俗

苗族斗牛习俗
苗族斗牛习俗,苗语称为“略希丢”。

“略”苗族叫为“牛”,“希丢”即“打斗”之意,俗称牛打架。

斗牛是施秉苗族群众一项民间娱乐和竞技活动,每逢节日之际,当地苗族同胞都要把心爱的水牛拉到规定的斗牛场地进行较量,以增添节日气氛,给每一位观看斗牛爱好者提供原生态的斗牛场面,施秉苗族在斗牛时,一般将牛分为窄角和宽角两种传统民间斗法。

在牛竞技的过程中,又将牛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场地选择在干田坝上、河沙坝上或草坪上。

比赛时,先把抽到一起的两头牛分开,在相距十来米处,牛主将牛鼻绳放开,斗牛比赛正式开始,直到一方战胜为止,然后再进行第。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

虽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牛能负重,渡河不如舟”,但是,牛在人类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地,助过人类一臂之力,人们逐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从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有极高的象征性意义。

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古称之为“执牛耳”者,现代人则引申为“获胜者”或“称王者”。

所谓“牛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

就本文而言,旨在通过与句町古国、云南壮族有关,以牛为主题和内容的诸如地名、遗址、习俗、歌圩以及崇拜物等线索脉络,从牛 __,到牛的动物化石、圖案、塑像到牛的摩经、牛的传说、牛的驯养以及牛的崇拜、节日、圖腾文化,勾勒出一个内容全面、涉及多元、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渗透极广,且风格独特的云南壮族“牛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壮族其远古先民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

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

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

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壮侗语族的兄弟民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圖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

壮族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

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牛戴花”和“牛王诞”。

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

广西、云南壮乡节期不一。

广西为农历四月八、六月八、八月八。

云南则为十月初一。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

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其祖先是蚩尤。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具体请看下文。

宗教信仰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

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

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图腾崇拜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

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

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

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

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

祖先崇拜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转为崇敬人类的始祖姜央,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傩母”。

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各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杀牛祭祖活动,如黔东南的鼓社节,铜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顺、镇宁等地叫“砍牛”。

湘西有“还傩愿”,祭祀“傩公”、“傩母”。

每逢节日,苗族群众也都要举行祭祖仪式。

许多苗族地区,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时天天祭祀。

巫傩文化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

他们把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

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

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

《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

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

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

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

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

”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

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

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

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

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

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

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

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

自此以后,苗家死了人就不再念经,开始打牛皮鼓。

苗族如今没有文字,只有依靠口耳相传从而实现世代相传。

民间故事是苗族在山水间创造的灿烂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此类主人公为牛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苗族人民与牛之间有着许许多多道不清说不明的“恩怨情仇”。

这都说明在漫长的年岁里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深厚,不可分离。

二、牛元素在苗家人生活中的运用1.在建筑上的体现苗族吊脚楼是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典型,到处都有牛元素的运用,如苗家的图腾柱布满带角牛头骨,苗寨寨门悬挂着带牛角的头骨,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的牛角。

除个别外,绝大多数吊脚楼都是三层建装模式(各层间有木楼梯连接):第一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和农具等。

千百年来苗家第一层必定是有牛棚的,人牛同屋习以为常。

吊脚楼第二层明间大门上的木质连盈,一般制成牛角形。

苗俗认为水牛威力最大,连大虎也斗不过它,有水牛把门,可保一家平安。

建筑屋顶上的飞檐形似牛角。

2.在剪纸刺绣与服饰上的体现苗家妇女善于创造,根据生活认知和实践经验可以描绘出变化多样的图样,稍加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就可以产生新的样式。

苗家妇女根据剪纸图样进行刺绣,剪纸是刺绣的预备工序。

在苗族刺绣纹样中,有许多龙、鸟、蝴蝶、狗、牛等造型。

这些纹样造型独特,不仅仅是简单的动物纹样,更是苗族祖先的象征符号。

牛的造型经常出现在剪纸和刺绣中,有的非常喜庆、用色明艳,而有的则一改憨厚老实的常态,变得面部狰狞、双目突出、凶神恶煞。

牛的造型表达了苗族的生命崇拜以及宗教信仰,斗牛图来源于节日里斗牛的真实场景,耕牛图来自于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

看起来凶神恶煞的牛可以驱邪避凶,庇佑苗人。

苗族银饰造型美观大方、种类繁多,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美好与吉祥。

苗族银饰中大量出现牛的造型,最为明显的牛角头饰。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的头饰是由大牛角、小牛角、银帽和银梳组成,大牛角和小牛角作为装饰同时出现是施洞银饰独一无二之处。

它突出表现了牛在苗族服饰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其尽可能的夸张和美化。

3.在歌舞上的体现苗族古歌源远流长,在其古老丰富的内容里也有一部分提及牛的传说故事。

比如先前提到的《十二个蛋》、《五群妈妈》等等。

以歌唱的形式将牛崇拜重新演绎。

斗牛舞便是牛崇拜在苗族舞蹈上的体现。

早有文献记载,梁代任昉《述异记》:“蚩尤氏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

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蚩尤戏”实际上是参加者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互抵触、扮演斗牛场景的一种活动。

这种角抵戏实际就是一种原始舞蹈。

反映了苗族先民蚩尤族与斗牛的紧密联系。

随着历史的变迁,苗族从中原迁徙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至今苗族不但爱好斗牛,芦笙舞中仍保留《苗族斗牛舞》,足见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

“斗角舞一般由五把芦苼、五支莽筒伴奏,吹芦苼者边奏边舞。

… …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制作的‘牛头’。

表演时,小芦苼前导领舞,大中型芦苼、莽筒跟着,同时由二人各戴‘牛头'。

道具作半蹲式边斗边舞,五位头插雏尾、腰拴白鸡毛花裙子的姑娘作舞伴应急配舞。

其动作幅度大,有浪度,如甩腰、顶胯、卷转、抖肩等动作,状如波涛,起伏翻卷”。

“敲牛舞”是文山州的广南、马关等地的苗族在办丧事时的仪式之一。

“广南白苗的敲牛舞是4人以上的集体舞,工人吹笙跳舞,工人执牛尾相配围着牛和棺材,绕横‘8’字形顺跳三圈,反跳三圈。

‘做牛鬼’时,要有人扮成牛,吹牛角、持火把、铁刀驱邪打鬼、立高竿。

”这个缘由是牛皮鼓的传说。

4.在节日习俗上的体现苗族至今存留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尤其是在台江县表现最为集中,其最高礼仪为祭鼓,即祭祀祖宗,因而最能表现苗族宗教文化独特性的活动的是鼓藏节。

鼓藏节又称“吃鼓藏”,一般隔十三年才举办一次,是苗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

旨在不忘祖宗当年创业之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后代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幸福。

鼓藏节,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才算完结,这个活动规模隆重,仪式肃穆,充满原始意识和习俗,充分展示了苗族先民的社会文化和朴素的信仰观念。

而牛可以作为祭品参与这个神圣的仪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苗族的斗牛和祭祖杀牛,并非不爱牛,其实恰恰爱得热烈、真诚。

祭祖杀牛,是认为牛有到祖先处的资格,是对牛勇于拼搏的赞赏。

在苗族人看来,祖先带给他们种族的繁衍与兴旺,而牛则给他们带来丰衣足食。

苗族人对牛的崇拜,其实是他们祭祀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农耕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

斗牛是苗族对牛图腾崇拜的一种深层次的体现,苗族人民每举行娱乐盛会,总少不了斗牛的活动,例如姊妹节、独木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春节、重阳节、斗牛节等,斗牛成为苗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黔东南苗族,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姑昂”(苗族始祖)把生下来的肉团砍碎撒在山坡上,便变成了无数无手足的子孙。

那时候,牛是他们的伙伴。

有一天,牛要求“姑昂”让他们打架。

“姑昂”同意了,并让“板告”去帮牛装角,叫“板央”去装“梳子”(牛的旋毛),装好后,它们就打起架来。

从此以后,苗族在祭祖时,便叫水牯牛来打架,随后就杀它来代替无手足的娃儿,使子孙不断繁荣,这以后就形成放牛打架和杀牛祭祖的规矩。

传说中这既是鼓社祭的来历,也是苗族斗牛的来历。

此外,牛角酒也是苗族一大特色,牛角与苗寨自制的土酒极为相配。

当牛死去时,苗家人格外感到痛心。

为纪念它,人们就把它的角锯下来,制成酒杯。

逢年过节,人们用牛角饮酒表示对牛的尊重。

当客人来家作客时,用牛角杯敬酒,表示对客人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苗族“牛角酒”由此而来。

三、苗族与其他民族的牛崇拜在建筑方面,佤族人的牛角桩首先代表牛,剽牛时牛被拴在牛角桩上被认为是附上了牛的灵魂,而且永远插在房主人看来最神圣、最重要的住宅东面,主火塘旁的空地上供奉,他们把它当做牛的本相来崇拜。

苗家的图腾柱布满带角牛头骨与佤族人的牛角桩相似。

在服饰上,苗族妇女头上的大牛角银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贵州黔南的布依族妇女,她们的头上包裹着两只尖角往外伸的青底花格帕、紫青色帕或素色白帕,形状恰似两只“水牛角”,故称“牛角帕”,相传是为了纪念吃红花后变为天牛,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父兄姐妹的布依姑娘阿小。

而傣族人民因为对牛的崇敬把自己打扮得像水牛一样没有门牙,从而有了漆齿。

在舞蹈方面,佤族有“剽牛舞”分为两种:群众性圆舞和男性二人舞,群众性圆舞是参与人数较多的舞蹈,边唱边跳,唱词为《剽牛歌》;“司岗洞口盖着巨芒,是小米雀啄开巨芒,我们才从司岗里来。

为感谢小米雀的恩情,我们剽牛来祭祀,求祈村寨平安谷物丰收。

”还有一种参与人数较少,一般为两个男性,一个吹葫芦笙,另一个左手端竹筒,右手挥舞长矛。

“剽牛舞”与苗族的反排斗牛舞都是歌舞结合,载歌载舞。

在节日习俗上,黎族在三月、七月、十月这三个月牛主人都要给牛和用牛魂石泡过的酒。

牛魂石是黎族每户人家都会有的一块石头,甚为珍视。

在牛喝酒的时候,主人手拿一剑口念咒语,在仪式完成后需要把牛送进深山。

牛与丧葬文化联系密切,和苗族的牛皮鼓、敲牛舞有着相似之处,牛指引着死人灵魂去寻找祖先。

壮族的家中如有老人去世,亲人来吊唁时必须带一对演奏乐器和武术的人进行表演。

其中有个舞蹈叫“龙雅歪”及牛头舞(直译为母牛耍舞)演员四人,其内两人戴一牛头面具,披布质牛衣,一人戴笑头宝宝面具,演吆牛者,一人戴猴面具专演滑稽搞笑。

在表演过程中丧家不时给“牛”撒些谷草,表示恭敬和感激。

“龙雅歪”面具用竹篾扎制骨架,用纸裱糊后彩绘再刷清漆,造型与其它不同。

两只牛角间还有一只尖角,双眼镶嵌玻璃,两个硕大的鼻孔,张口吐舌。

令人感觉颇具神性。

哈尼族老人去世,其亲人朋友都要在牛前哭泣,直到牛粪出现为止,随后对牛粪进行保存,表明老人给年轻一代留下了东西。

在牛崇拜上,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相似之处,牛一般与祭祖、丧葬事宜相关,苗族相对于其他民族的牛崇拜来说表现形式更丰富,有一种牛图腾的文化,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

四、小结“苗文化是中华文明一脉从没有间断过的独特经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硕果,本质上是一种值得尊重的悲情文化,是一种具有神秘感的礼仪文化;是一种崇尚勤劳和真善美的文化;是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相融性的文化。

”而牛崇拜在苗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是农耕文明的外在表现,从古歌等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到苗族人家与牛渊源深厚。

牛崇拜体现在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建筑、剪纸刺绣与服饰、歌舞、节日习俗等。

其他少数民族同样有牛崇拜,与苗族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农耕经济的牛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衰退,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一现问题值得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