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印度教的牛文化
趣味地理

困惑的熊妈妈
人得给牛让道的国家是哪个
牛在印度的至上地位
在印度,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超过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 教徒,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 着印度大地,那种神圣的宗教感情确实很难用世俗的眼光来 理解。 印度教徒认为牛是代表繁殖的象征,又是人们维持生存 的基本依靠。印度数徒对于牛十分尊敬,他们把母牛视为 “圣牛”,老死不能宰杀。 牛可以在外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在城市里游荡的 牛,可以在街道上恣意横行,或者躺卧在马路中心,行人和 汽车对它们必须让路,绕道而行。在农村,它们可以大摇大 摆地走入田间,饱食已经成熟的谷物,或者吃掉树上的果实。 “圣雄”甘地生前曾说过,他尊重母牛的圣洁,犹如尊重他 的母亲。牛能提供牛奶、黄油和酥油。在农村,牛粪还被当 作肥料和燃料。某些虔诚的印度教教徒还喝牛尿,据说可以 净化内体和灵魂。
2、 银河渡口 ———— 天津 3、 风平浪静 ———— 宁波 4、 久雨初晴 ———— 贵阳 5、 千里戈壁 ———— 长沙 6、 拆信 —————— 开封 7、 双喜临门 ———— 重庆 8、 夸夸其谈 ———— 海口 9、 圆规画蛋————太原
一天地理老师问同学们,中国江河水向哪里流呀 一学生猛站起来唱到:大河向东流啊 老师没理会他,接著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啊 那位同学又唱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老师气急:你给我回家去 学生:说走咱就走啊 老师无奈说:你有病吧 学生:你有我有全都有啊 老师:你再说一句试试 学生:路见不平一声吼啊! 老师:你信不信我揍你? 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 老师怒:我让你退学! 学生: 风风火火闯九州
印度教的僧侣每年都要主持举行一种仪式,叫作“波高”, 表示对牛的尊重和崇拜。“波高”的仪式是:把用树叶扎成 的花环系在牛颈上,把牛角涂上色彩,并在牛颈下挂着饼子 和椰果,然后由男性教徒拿着用番红花的花粉、马哥沙树汁 和清水混合成的液体,绕着牛群游行三周,遍洒它们的全身, 然后在牛前躺下四次,而且必须四肢着地。当“圣牛”把颈 下的饼子、椰果抖落在地时,围观的群众便去抢食,“圣牛” 随意四散后,教徒们还要打鼓念经送行。这种仪式不许妇女 参加,认为妇女参加是有渎“圣牛”。 在印度还有许多由僧侣或商人主办的“圣牛养老院”。 当母牛不能自己寻觅食物时,就被收入养老船出长江口————
【印度教文化】牛文化和牛图腾

【印度教文化】牛文化和牛图腾印度教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有着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和图腾。
而牛在印度教里是神圣的存在,印度人对于牛敬之如神。
下面随作者一起来看一下印度教的牛文化、牛图腾吧!【印度教文化】牛文化和牛图腾一、古代印度社会生活中的“牛”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
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
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
这样的现象在印度几乎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欢牛这个特点,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爱与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将这一习俗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印度人的喜爱,牛尊崇地位的形成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进入了南印度次大陆,并在此后一千年统治着北部印度。
依据现代考古资料,雅利安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与牛马羊等动物相伴为生,同时还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圣书——《梨俱吠陀》。
这部吠陀经最早记录了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祭祀阶层、“刹帝利”武士阶层,“吠舍”商人阶层和“首陀罗”贱民阶层这四个不同的社会等级。
从出现祭祀阶层这一点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雏形已经出现。
由于这时的宗教受婆罗门阶层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称作婆罗门教。
现在流传下来的“吠陀”经典书中并没有关于牛崇拜的迹象。
当时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种代表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有雷电和战争之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鲁那”等等。
而婆罗门种姓的宗教职责之一就是在祭祀时选择什么样的牛采用何种屠宰方法,这说明吠陀时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护母牛。
印度教的牛崇拜

印度教的牛崇拜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
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农村,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
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
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
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
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
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
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
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
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围绕着神像爬行。
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他们把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另外每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
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
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打扫,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得到仪式性的清洁。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
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
在印度牛被当成圣物肉不能吃,最后都怎么处理了?

在印度牛被当成圣物肉不能吃,最后都怎么处理了?
很多朋友是不是很少有听说印度人吃牛肉的?了解印度文化的朋友应
该知道牛在印度视为圣物,过得是相当的滋润,可以在街上,田野里随意
溜达,不用给行人让路,而且也不允许来印度旅游的外国人来本地吃牛肉。
印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在印度教教义中牛被认
为是神圣的,因此不能随意宰杀和贩卖。
印度教神学家们说,从恶魔轮回
到一头母牛,当中要经历86次转世,才能轮回成人,如果一个人杀了母
牛就等于造了孽,必须回到最初一级,从头轮回。
印度教中主神湿婆神的
坐骑就是头牛。
不过不是所有的牛都是圣牛,只有白色的,背上有瘤的才
叫圣牛,这种牛是不可以宰杀和用作劳动力的,除此以外的牛一般都作为
劳动力使用,黄牛到老了就放生,任其游荡;水牛到老了一般可以宰杀。
早在2013年,印度就已经成了世界牛肉出口量第一的国家。
印度牛肉出
口量这么大,但是在国内商场里并没有印度牛肉,是因为印度牛肉价格低
廉基本出口到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国家了,我国没有印度牛肉是因为肉质没
办法得到保证。
所以在印度牛的处理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被贩卖。
国外的商人会到印度收牛,再带到自己国家进行宰杀,做成牛肉和牛皮制品。
第二,政府建立了收容所,收留那些老弱病残的牛,不但增加了工作
岗位还为这些牛提供了庇护所。
第三,很多牛由于不能耕作或者不能挤奶,饲养成本又高,卖又没法卖,政府收容所数量不够,就只能遗弃掉。
也造成了流浪牛泛滥的情形。
在印度,人分等级,牛也分等级。
命好的被供奉,命不好的被贩卖被宰杀,这就是牛在印度的现状。
印度的牛_精品文档

印度的牛引言牛在印度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其在印度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度牛的地位在印度文化、宗教以及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印度牛的历史背景、宗教意义以及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印度牛的历史背景在古代印度,牛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印度教的经典《吠陀经》记载,牛是从索玛农神的右边臂弯里产生出来的。
印度教中的神祇之一—克里希那(Krishna)则是以牛作为交通工具。
这使得牛在印度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牛在印度宗教中的意义在印度教中,牛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之一,被供奉并被视为神的象征。
印度教大部分教派都认为人类与牛的关系是圣洁而亲密的。
因此,印度人尊重牛,不吃牛肉,并将牛视为家庭的一员。
许多印度人还会在自家门前供奉一头牛,以示对神圣动物的敬意。
牛在印度教的仪式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印度教的祭祀仪式中,牛经常被用来提供牛奶、糕点等供品。
牛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牛在印度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依赖于牛的力量。
在许多农村地区,牛被用来耕地、拉车和运输农产品。
印度传统的农业方式使得牛在农村社区中不可或缺。
此外,印度牛还提供了其他的经济资源。
牛的粪便被用作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牛的尿液也在印度传统医学中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牛的问题与挑战尽管牛在印度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印度不允许屠杀牛,这导致了牛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给农民和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为牛需要喂养和照顾。
其次,牛也带来了与城市化和现代化相关的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牛常常占据道路和公共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和环境造成了困扰。
结论在印度,牛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在印度教的宗教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印度的农业和经济中也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
尽管存在一些与牛相关的问题和挑战,但印度人对牛的崇敬和尊重仍然十分重要。
为什么印度会以牛为神圣

为什么印度会以牛为神圣在印度,你是吃不到牛排与牛肉的,因为在印度,牛是至高神圣的存在,你知道其中的缘由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为什么印度会以牛为神圣,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以牛为神圣的缘由在印度,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超过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那种神圣的宗教感情确实很难用世俗的眼光来理解。
印度虽然早已是政教分离的现代国家,但宗教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有着莫大的影响力,以往的一些暴力冲突与宗教纷争不无关系。
圣雄甘地曾说过:“牛是印度千百万人的母亲。
古代的圣贤,不论是谁,都来自牛。
”而当神牛与世俗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在根深蒂固的宗教感情和文化氛围下,很难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
据官方统计,新德里流荡的神牛大约有4万头。
因为宪法禁止屠杀神牛,作为重要的农耕工具,在其年老之后,主人因为世俗的经济因素往往并不愿意为他们赡养天年,而是放之于野,任其自生自灭,这是流浪牛最大的源头。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牛崇拜并没有超越世俗的价值取向,但由于流浪牛能够得到市民很好的照顾,同时不会受到伤害,因此也可以说是农民转嫁经济负担的一种传统方式,并不会导致良心遭谴。
当然,也有一些家养奶牛被放到街头,只是在挤奶的时候才领回家创造经济价值,利用神牛崇拜占便宜的小人也为数不少。
两大因素的驱使下,造成了印度大都市这种独特的景观。
印度牛口约有2亿头,占世界总量的1/4,只要有极少数人采取前述两种方式,流浪牛的数量便会不断增长。
所以,德里高等法院的这个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
实际上,正如一位市政官员指出的那样,从2003年9月到2005年3月,他们共捕获3万头流浪牛,但最终这些牛又重新走上了街头。
“保护牛是印度教送给全世界的礼物,只要印度教徒保护牛,印度教就将永远流传下去。
”但究竟谁应该承担起保护神牛的责任,如果把这个责任全民化,那么,极少数人就存在着钻空子的机会,在这方面,世俗的经济规则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牛肉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关于牛肉的神话故事有哪些牛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肉类食材,拥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烹饪方式。
除了其实用性,牛肉在许多文化中也被赋予了神话故事般的美丽和神秘。
在不同的地域和传统中,关于牛肉的神话故事层出不穷,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一些。
在中国的古老文化中,牛有着特殊的意义。
根据传说,中国的大地是一头九色神牛所吹出的神火,引发了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神牛被人们视为幸运和祥瑞的象征,因此牛肉也被认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保健功效。
传统的祭祀和庆典中,牛肉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象征着富饶和繁荣。
而在印度教文化中,牛则被视为神圣的动物。
印度人民尊崇牛,把它们视为代表着智慧和力量的神明。
据说,印度教的主神克里希纳是个牧羊人,他时常驾驭着一头神牛共同散播善行。
因此,在印度教徒的食谱中,牛肉是被严格禁止的,人们更倾向于以乳制品为主的素食。
在日本的文化中,牛则被视为战神和重要的农耕物资。
以牛头为本体的神明“大国主”被认为是收割丰饶的守护神,因此牛肉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和牛,这种在特定条件下饲养的牛肉品种,以其出色的口感和独特的肥大纹理而备受全球肉类爱好者的青睐。
和牛的独特风味和肉质,使其成为日本餐桌上最珍贵的物品之一。
而在欧洲的文化中,牛肉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
传说中,欧洲著名的神话角斗士赫拉克勒斯曾与一头巨型石牛进行过生死搏斗,最终克服了困境。
这个故事象征着勇气、冒险与战胜困难,牛肉也因此被赋予了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除了神话故事中的象征意义,牛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风味和烹饪方式。
牛肉可以根据不同的部位和加工方式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口感和质地。
从牛排到牛腩、炖牛肉到涮牛肉,每一道牛肉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味。
无论是西餐还是中餐,牛肉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总结起来,关于牛肉的神话故事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牛的不同崇拜和寓意。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味和文化中,牛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牛

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动摇“圣牛”文化的根基。圣雄甘地对牛就崇拜有加,他说:“尊敬、保护牛类,是人类最崇高的行为,这种行为能使人超凡入圣。牛,它代表一切生物,人类经过对牛的尊敬可达万物化一之圣境。牛为亿兆人民的母亲,慈爱的化身。”印度教教徒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他们对牛的感情和甘地差不了多少。印度现在最大的一家牛奶公司的名字就叫“母亲奶制品公司”。
印度人不仅不吃牛肉,而且听任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牛走累了,就地卧倒,睡上一觉,绝没有人惊扰它的美梦;牛饿了,随便走到一户人家,或是一个菜市场,马上就会有人把“饭菜”奉上。甚至还有人每天定时给流浪牛送食物。
看着印度人对牛的态度,我真觉得在印度做牛真好。老一辈中国人在回忆旧社会的苦难时,常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来比喻当时生活之悲惨,而现在一些印度牛的日子堪称“幸福无比”。
世界上对牛最为敬重的地方当属印度。牛在印度被尊称为“圣牛”。
印度农民家中大都养牛,他们待牛如同家人一样。有钱人把牛厩建得和人住的房子一样,盖不起牛厩的人家就让牛和家人住在一间房里,有的人家因房小,宁可人睡露天,也要让牛进屋安眠。早晨起来,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牛梳印餐——干烙饼蘸豆糊糊。
印度大部分地区不允许屠宰老牛,而贩运老牛又属违法,这就造成了牛的数量只增不减。目前,印度有大牲畜5亿头,约一半是老牛。有人说,“如果印度不吃掉老牛,老牛将吃掉印度”,这话不无道理。
那些生病的、年老体弱的牛往往被主人抛弃放生。于是,大量可怜的迷途牛,在城市乡村四处流浪。它们阻碍交通、传播疾病、制造垃圾、污染环境、破坏市容。如何合理处置老牛,成了印度政府的一件头疼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教的牛崇拜在印度,牛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这一特殊地位的确有其演变过程,其演变跟印度教在印度地位的兴衰消长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印度人关爱动物的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也是有迹可考的,它跟原始宗教不随意屠杀动物的禁忌有着相似之处。
通过与原始动物图腾的对比,可以看到偶像动物崇拜是跨越时空的,它并没有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市场的发展而消失,在现今的社会中仍有其活动的舞台。
毕竟,数万年以来,动物与人就共存于一个地球,今后也应将如此,人与动物应如何和谐相处这个话题值得再思索。
关键词:印度教;牛崇拜;动物图腾众所周知,印度是牛的天堂。
印度人在家中饲养牛,给牛起名字,同牛说话,用花环和绶带装饰牛。
印度牛还被赋予了信步游走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田野上,而且还可以走在高速路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浩浩荡荡地穿过闹市,汽车也要为它们让路,警对此也束手无策。
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让牛”、“为牛是瞻”的景观。
而这一独特景观的背后是印度独特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在起作用。
一、古代印度社会生活中的“牛”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
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
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
这样的现象在印度几乎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欢牛这个特点,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爱与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将这一习俗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印度人的喜爱,牛尊崇地位的形成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进入了南印度次大陆,并在此后一千年统治着北部印度。
依据现代考古资料,雅利安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与牛马羊等动物相伴为生,同时还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圣书——《梨俱吠陀》。
这部吠陀经最早记录了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祭祀阶层、“刹帝利”武士阶层,“吠舍”商人阶层和“首陀罗”贱民阶层这四个不同的社会等级。
从出现祭祀阶层这一点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雏形已经出现。
由于这时的宗教受婆罗门阶层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称作婆罗门教。
现在流传下来的“吠陀”经典书中并没有关于牛崇拜的迹象。
当时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种代表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有雷电和战争之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鲁那”等等[1]。
而婆罗门种姓的宗教职责之一就是在祭祀时选择什么样的牛采用何种屠宰方法,这说明吠陀时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护母牛。
这与当时的经济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驯养动物,牛肉、牛奶及其奶制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时还充当货币来流通。
但应当明确的是,吠陀赞歌和梵书中的论述是由“婆罗门”而作的,婆罗门属于当时的上等社会阶层,他们的论述自然不会顾及他们眼中低等社会阶层的人们真正的生活及情感,这些低等种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视的,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有宗教地位的[2]。
而正是这些人却占据了雅利安社会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大部分人终日跟牛马等动物打交道,从事生产劳动,牲畜几乎就成为他们个人财产的全部。
从这个层面看,牛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占有的分量是相当重的。
据印度著名学者恰托巴底亚耶考证,吠陀中许多词汇的词根都是“牛”,这反映了当时牛与雅利安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战争”一词原意为“争夺牛群”;“部落酋长”意为“拥有数百头牛的人”等[3]。
以上事实说明,最初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并不保护牛。
但是,作为上层统治工具的宗教著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形。
实际上当时的广大劳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牛这种十分有用的家畜,牛已经成为他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
但在当时的印度,牛崇拜还没有出现。
大约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瓦解,恒河流域出现了许多王国,印度的居民、生产、城市和商业的主要集中于此。
这里的季风雨保证了更充分的灌溉,形成肥沃的冲积土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生产潜力的区域[4]。
随着主要生产方式由流动的游牧经济到固定的农业经济的转变,恒河流域的人口增长了好几倍,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的是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森林被加速砍伐,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在人与自然矛盾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由此带来的是战争、干旱和连年不断的饥荒,下层人民面临着接二连三的灾难。
而婆罗门上层却无视民间疾苦,仍然向农民征收大量的赋税,并且一如既往地屠宰牛等牲畜,以满足其食欲。
当时的肉类产品主要分散在小户居民中饲养,牛往往是一家一户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但为了献祭神灵需要屠杀大量的牛,然而,一旦剥夺了作为小家小户重要财产的牛,对大多数贫苦人家来说,就基本上等于剥夺了其全部财产,所以不愿意献出牛作为贡物的人越来越多。
同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社会阶层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刹帝利、吠舍大商人、富裕农业主与婆罗门上层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反婆罗门教的社会思潮随之兴起[5]。
上层社会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与下层群众反对任意屠宰牲畜的要求相结合,形成了对婆罗门僧侣特权的巨大冲击,从而产生了印度社会第一个倡导不杀生的宗教——佛教。
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主张人们通过冥想,而不是仪式和祈祷来达到拯救的目的;同时,他谴责夺取动物和人的生命的行径,反对动物牺牲。
同一时期,印度还兴起了几种类似的倡导不杀生的宗教。
公元前三世纪时期,孔雀王朝创建者旃陀罗笈多的孙子,著名的阿育王改宗佛教后,佛教在全印度受到特别的优待,不杀生和吃斋的风气逐渐盛行起来。
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新宗教,佛教在印度获得了较快发展,有取代婆罗门主导地位的势头,但是土生土长的婆罗门教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危机中不断调整着自己,到了公元八世纪,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并战胜佛教重新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于印度教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十九世纪后期的伟大的梵文学者密特拉(Rajandra Mitra)在1872年写道:当婆罗门信徒们不得不同强调并且成功地废止了所有牺牲的佛教相竞争时,他们发现尊重动物生命的教义异常强大也异常流行,根本无法战胜它,于是他们就渐渐地、不知不觉地采纳了这种教义,让它看起来好像是他们原有教义的一部分似的。
印度教紧跟潮流产生了变化,多元崇拜变为一元崇拜,楼陀罗成为至上之神,又吸纳了很多当时受到民众信奉的流行的教义,其中就包括佛教的大部分教义,这些变化导致原来小部分贵族崇拜的婆罗门教过渡到了大众性的印度教,而禁止杀生则成了印度教教义的重要内容。
从杀生到不杀生,印度教用了一千多年完成了信仰上的转变,这时的印度教信徒认为神灵们是不吃肉的,《梨俱吠陀》中那些描述牺牲献祭的文字只不过是隐喻的和象征性的动作[6],推翻了《梨俱吠陀》中对动物牺牲的迷信,采纳了不杀生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传播信仰,吸纳信徒,在不断吸收借鉴其它教义的调整过程中,印度教教义的改革者鉴于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印度瘤牛的不可替代性,把跟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牛的现实地位提到神灵的高度,牛奶代替牛肉成为印度教仪式上的主要食物,拥有了神灵化身的牛在现实生活中则具备了不可屠杀性和“为所欲为”性,牛崇拜的观念开始形成。
二、印度教中的牛崇拜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
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
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
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
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
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并且,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
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
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围绕着神像爬行。
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他们把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另外每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
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
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打扫,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得到仪式性的清洁。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
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
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伟,栩栩如生。
雕像上还常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儿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圣中被描述为一名守护牛群的牧童。
在某些必要的场合需要拆除神像时,不容许人们用手去打碎,而是让一只牛犊去践踏,因为虔诚的印度徒认为黑天不会介意他心爱的动物去踩踏他。
印度虽然早已政教分离,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于是就有说法称,印度人对牛的热爱就如同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样,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图腾,是古代图腾崇拜在现代的延续。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之一,动物崇拜又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而随着人类的,动物崇拜逐渐退出了现代宗教范畴,但是,印度教却是一个例外,它将牛偶像化,牛崇拜与牛保护成为它的核心教义,印度教徒无一例外承认在他们心目中牛是圣物。
印度人对牛的举世无双的包容态度易使人联想到原始人对动物的尊敬崇拜,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果有的话属于何种联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审明一下图腾的含义,“Toten”是个近代词汇,是印地安人阿吉勃瓦部落的方言,直译为“他的族”,就是指本氏族人奉为祖先的某种事物[7]。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追踪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族中就流传着这种原始信仰,当时,先民们不仅把某一种动物或植物当作神灵来崇拜,而且把它们奉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
可以想见,先民们在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威胁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动物感触最深,才会产生尊敬动物的观念,这是图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