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印度教概述

合集下载

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

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

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印度宗教的简要介绍国家环境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

直到现在,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

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

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

之后再继续赶路。

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

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

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种姓制度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

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

除了这四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圣雄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意为受压迫的人)。

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好像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妇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妇的境遇悲惨。

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给印度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重点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重点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重点1. 印度教: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宗教。

印度教认为有无数的神明,最重要的有三位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印度教教义主张“轮回转世”,认为人的灵魂经过一生又一生的轮回,最终达到解脱,融入至于梵天的永恒光辉之中。

印度教演化出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为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贾特拉和苏德拉。

2. 佛教:佛教是印度的另一大宗教,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倡导“四谛八正道”,主张“三无漏法”,即无我、无我的法和无我的世界。

佛教教义主张解脱生死轮回,追求涅槃的境界。

佛教抨击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牺牲祭祀,提倡平等和自由。

3. 瑜伽:古代印度是瑜伽发源地,瑜伽起源于古代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是一种综合的身心修行方法。

瑜伽包括了身体动作、调息、冥想和苦行等多种技巧和实践方法,旨在实现身心的平衡和解脱。

4. 生命科学:古代印度的医学、占星术和数学等科学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古代印度医学主要以阿育吠陀医学为代表,阿育吠陀医学包括了解剖学、病理学、草药医学和外科手术等多种内容,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印度的占星术发达,对宇宙间的星象和运行规律有深刻的研究。

此外,古代印度数学在代数、几何和算术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二元二次方程、不定方程、无限数列和无穷级数等数学问题都有深刻的研究。

5. 文学艺术:古代印度文学艺术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印度古代文学有梵文和巴利文两大文学体系,其作品包括了史诗、哲学、戏剧、诗歌、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瑜伽经》等文学作品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印度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也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如克拉拉、伏拉吉、坦普拉、印度舞蹈等艺术形式。

6. 政治经济: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有王国制度、共和制度和吠陀制度等多种形式。

印度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粮食、棉花、香料、木材、象牙、宝石、贵金属等产品都有着世界性的贸易往来。

古代印度与古希腊、古罗马、波斯等国家进行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印度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汇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信仰,因此它是一个由多种哲学、道德体系相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体。

在印度教的内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也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活动。

尽管各个教派在信仰。

哲学和伦理上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互矛盾,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信仰仍然是广大印度教徒所公认的,如承认吠陀的权威。

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瑜伽修行等理论。

(一)承认吠陀权威承认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乃是区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分水岭。

凡是印度教的派别,都必须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否则就不属于印度教。

何谓“吠陀经典”?吠陀经典,就是指印度教的一批最古老、最富权威性的典籍,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

它们又被印度教徒称为“吠陀天启”,所谓“天启”,就是“神的启示”,因此这批经典都被看做是神的启示。

吠陀本集有四部,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阔婆吠陀》。

《梨俱吠陀》产生于公元前15op年至前1000年,是印度教最早的一部经典,全书共十卷,收集了1000多首赞颂神灵的诗歌。

《婆摩吠陀》是一部颂神的歌曲集,它把《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神诗都配上了曲调,供教徒在祭扫仪式中吟唱。

《耶柔吠陀》是讲如何举行祭祖的典籍,《阿阔婆吠陀》是一部巫术和咒语的汇编。

梵书形成于公元前lop年至前700年间,现存的有15种,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仪轨——祭祖仪式的具体规定,二是讲释义——对赞歌、祭词、咒语的解释等。

森林书也有许多种,它们是在梵书之后进一步阐述祭把理论的典籍。

奥义书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00年至前500年间,现存的有100多种,其中主要有13种。

奥义书是专门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哲学经典,其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和“业报轮回”等学说。

从吠陀本集,经过梵书、森林书一直到奥义书,这些典籍在内容上都是有联系的,先后依属的,因此它们被统称为“吠陀经典”。

深入理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印度教与古代印度社会

深入理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印度教与古代印度社会

深入理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印度教与古代印度社会印度,作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印度教与古代印度社会这一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展开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一、印度教的宗教信仰印度教源于古印度,是一种以多神教为特征的宗教。

印度教主要信奉的神灵有三位主要的代表: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其中,梵天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最高神祇,湿婆被崇拜为毁灭与再生的神祇,毗湿奴则作为保护神出现。

印度教中有一个基本的信仰观念,即轮回转世。

轮回转世指人类在经历生、老、病、死后,灵魂会以新的形式重生,直到完成所谓的解脱。

这一信仰观念与佛教有所相似,但印度教更加关注个体的灵魂解脱。

此外,印度教的教义中还涉及到吠陀经、教典等重要教义,这些对于信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宗教指引。

二、古代印度社会制度古代印度社会采用了严格的种姓制度,即将人们划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苏达拉。

婆罗门是最高的种姓,负责宗教仪式和宗教教育事务;刹帝利是统治者和战士阶层;吠舍是农民和商人的阶层;苏达拉是最低、最贱视的阶层,负责从事体力劳动和清扫。

种姓制度将人们分割为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组群之间的交流和流动非常有限。

这使得社会阶级不容易改变,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文化传承与遗产古代印度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印度艺术和文学。

古印度艺术以雕塑和建筑为重要表现形式。

在印度教的影响下,宗教雕塑成为了古印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的寺庙建筑也以雄伟壮观而闻名,其中泰姬陵更是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古代印度文学也有着独特的发展。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经典的史诗,记录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和传说。

此外,古印度还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如梵天唱颂者和喜马拉雅长者。

古印度社会还遗留下许多有关科学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如《吠陀》和《阿耨多耶哲学》。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印度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汇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信仰,因此它是一个由多种哲学、道德体系相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体。

在印度教的内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也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活动。

尽管各个教派在信仰。

哲学和伦理上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互矛盾,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信仰仍然是广大印度教徒所公认的,如承认吠陀的权威。

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瑜伽修行等理论。

(一)承认吠陀权威承认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乃是区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分水岭。

凡是印度教的派别,都必须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否则就不属于印度教。

何谓“吠陀经典”?吠陀经典,就是指印度教的一批最古老、最富权威性的典籍,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

它们又被印度教徒称为“吠陀天启”,所谓“天启”,就是“神的启示”,因此这批经典都被看做是神的启示。

吠陀本集有四部,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阔婆吠陀》。

《梨俱吠陀》产生于公元前15op年至前1000年,是印度教最早的一部经典,全书共十卷,收集了1000多首赞颂神灵的诗歌。

《婆摩吠陀》是一部颂神的歌曲集,它把《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神诗都配上了曲调,供教徒在祭扫仪式中吟唱。

《耶柔吠陀》是讲如何举行祭祖的典籍,《阿阔婆吠陀》是一部巫术和咒语的汇编。

梵书形成于公元前lop年至前700年间,现存的有15种,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仪轨——祭祖仪式的具体规定,二是讲释义——对赞歌、祭词、咒语的解释等。

森林书也有许多种,它们是在梵书之后进一步阐述祭把理论的典籍。

奥义书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00年至前500年间,现存的有100多种,其中主要有13种。

奥义书是专门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哲学经典,其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和“业报轮回”等学说。

从吠陀本集,经过梵书、森林书一直到奥义书,这些典籍在内容上都是有联系的,先后依属的,因此它们被统称为“吠陀经典”。

第六讲印度教

第六讲印度教





• 种姓是随着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 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 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 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後来才逐渐有了 四个种姓。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 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 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 己的种姓。 • 种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 婚制。种姓之间必须遵守神圣的达磨 (法),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 往,不能共食、并坐。 •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 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 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 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 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吠陀》,《阿达婆吠陀》 (《歌咏明论》、《赞 颂明论》、《祭祀明 论》、《禳灾明论》)
吠陀教多神信仰
• 天界:天神、太阳神、黎明神 • 空界:雷神、风神、雨神 • 地界:火神、酒神、河神
吠陀教四大神
• 战神兼雷神因陀罗 (Indra)、 • 火神阿耆尼(Agni)、 • 酒神苏摩(Soma) • 医神双马童(Asvinau)
– 商羯罗认为,只有把个人的精神“我”与宇宙的精神“梵”结合起来,才是唯一的 也即“不二”的真实存在。信仰印度教的目的,就是要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 就是梵”,如此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实现最终的解脱。解脱不是产生一种至
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
– 9-12世纪,诸派别:
– 虔诚派:产生于12世纪的南印度, 主张对神的无限信仰和绝对虔诚, 反对种姓制度与歧视妇女,反对 繁冗的祭祀仪式。
3、印度教
– 4世纪笈多王朝,吸收佛教与耆那教的教义与 民间多神信仰,创造出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 与《罗摩衍那》,塑造了三位主神 – 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位一体

印度教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与交流

印度教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与交流

印度教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与交流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之一,其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佛教是印度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末,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印度教的形成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融合。

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古印度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和氏族的神权制度。

这些信仰与氏族之间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可以追溯到古巴拉拉文明时期的宗教体系,即印度教。

印度教的核心观念包括信仰轮回转生和业力报应,崇拜多神教和宇宙的无限循环。

印度教的神祇包括梵天、毗湿奴、湿婆和印度女神。

此外,印度教还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道德约束,例如八德和四禁,这些规定着印度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教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在公元前6世纪末,一位名为释迦摩尼的贵族子弟悟道成佛,开创了佛教。

佛教的兴起和印度教的形成历经了长期的交流与互动。

佛教的涌现是对印度教封建主义体制的一种抵抗和反抗。

佛教批判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主张消除社会阶级的差异,提倡个人修行和慈悲救渡。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即生老病死的痛苦、苦的起因、苦的消灭途径和达到涅槃的方法。

佛教注重个人的修行和自我觉悟,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佛教的兴起对于印度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宣扬和传播使得印度人重新审视和反思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佛教的普及也促使印度教内部进行自我整顿和壮大。

宗教学者、哲学家和教派开始对印度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以回应佛教的挑战。

尽管佛教起初是在印度兴起的,但其影响力很快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和缅甸等。

佛教的传播路径主要是通过修行者、僧侣和商人等人员的东渡。

印度的佛教寺庙和佛塔成为了东方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象征。

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传播,印度和中国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僧侣如玄奘和鉴真等前往印度,学习佛教和翻译佛经。

印度教(印度本土宗教)

印度教(印度本土宗教)

印度教(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 (印地语:हहहहहहहहहह;英语:Hinduism),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

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

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1]所谓“印度教” 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起源印度教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

印度教神祇(2张)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

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

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

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

一个人的亲戚或祖先也许已经再生为一匹马或一只蜘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 (不可接触者),亦叫做单陀罗,成份是打 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种姓是随着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 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 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 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後来才逐渐有了 四个种姓。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 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 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 己的种姓。
毗湿奴派:由12世纪的罗摩奴阇 创立,信奉毗湿奴,主张禁欲苦 行。
性力派:崇拜湿婆之妻难近母、 时母、吉祥天女等女神,奉林珈 与优尼(女性生殖器),认为女 神的性力是宇宙创生之本,修男 女瑜伽术。
湿婆派:信奉湿婆,奉林珈,反 对婆罗门至上,主张种姓平等。
4、近现代的新印度教(19-20 世纪)
印度教概论
印度有居世界第二的人口,号 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有 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兴 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出众的 心理素质。
要理解印度民族与其 文化,必须理解印度 教。
印度教神话对日 本漫画文化影响 甚大
印度教思想是泰戈 尔创作的源泉
以印度教神话为 题材的浮雕是世 界级艺术瑰宝
作为印度教修行 方式的瑜伽风靡 全世界
世界是梵通过“摩耶”制造的。“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 子,现象世界是由下智的人们对于上梵的无明或虚妄所引 起。按照他的理论,梵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 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细微物质 相结合,产生出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 大、地大。空大是有1/2空+1/8水+1/8火+1/8风+ 1/8地所构成,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是按同样比例 构成的。现象世界就是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
种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 婚制。种姓之间必须遵守神圣的达磨 (法),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 往,不能共食、并坐。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 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 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 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 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背景:1757年英国入侵印度,开 始民族自觉,并以西方的民主、 平等、自由等观念来改革印度教。
梵社:罗姆-莫汉-罗易于1828年在 加尔各答创立,以《奥义书》为经 典,融合伊斯兰教对唯一神的信仰, 尊奉梵天为唯一神,反对种姓分离、 教派对立与祭祀仪式,否定业报轮 回,反对寡妇殉葬、童婚、多妻等 陋习。

3、印度教
4世纪笈多王朝,吸收佛教与耆那教的教义与 民间多神信仰,创造出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 与《罗摩衍那》,塑造了三位主神
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位一体
“创造宇宙之神”——梵天 (Brahma) “维护宇宙之神”——毗湿奴 (Vişhnu)
“终结宇宙之神”——湿婆 (Śiva)
8世纪商羯罗:《梵经注》——梵我不二 论——将佛教逐出印度——将婆罗门教改 名为印度教
刹帝利(Kshatriya):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 下的各级官吏,比如武士;他们掌握国家的 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吠舍(Vaishya):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 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 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Sūdra):奴隶,主要是原来生活在印 度河流域的土著,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
梵我不二论:
最高的梵是世界之源,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世 界。梵是统一、永恒、纯净、先验的意识。它无内无外、 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 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但一般人认识不到 这一点,便赋予梵种种属性。这样,梵就有了两个:一 个是上梵,即无属性、无差别、无限制之梵;另一个是 下梵,即有属性、有差别、有限制之梵。下梵具体表现 为神祇、个体灵魂(个我)和世界万象。
2、婆罗门教(公元前1千年)
婆罗门(圣典、伟大优越)—梵天 婆罗摩那(掌圣典的教士)—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印度种姓制度
婆罗门(Brahmin):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占 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 中地位是最高的。
吠陀教四大神
战神兼雷神因陀罗 (Indra)、
火神阿耆尼(Agni)、 酒神苏摩(Soma) 医神双马童(Asvinau)
婆罗门神话
随着婆罗门教的开展,所崇拜 的神逐渐集中到有主导作用或力 量强大的神(主神崇拜),阿耆 尼(Agni)演变成创造神梵天 (Brahma);楼陀罗(Rudra)演 变成破坏神湿婆(shiva);再加上天 界的守护神毗湿奴(visnu),被称 婆罗门神话的三大主神。至于吠 陀神话中的别的神,全变成这三 个主神的化身的一部分了。
商羯罗认为,只有把个人的精神“我”与宇宙的精神“梵” 结合起来,才是唯一的也即“不二”的真实存在。信仰印 度教的目的,就是要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就是梵”, 如此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实现最终的解脱。解脱不
是产生一种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
9-12世纪,诸派别:
虔诚派:产生于12世纪的南印度, 主张对神的无限信仰和绝对虔诚, 反对种姓制度与歧视妇女,反对 繁冗的祭祀仪式。
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
“四吠陀书”:《梨俱吠陀》, 《夜柔吠陀》,《娑摩 吠陀》,《阿达婆吠陀》
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
思是“知识”、“启示”的意 思,中译文又作“明论”。
(《歌咏明论》、《赞
颂明论》、《祭祀明
论》、《禳灾明论》)
吠陀教多神信仰
天界:天神、太阳神、黎明神 空界:雷神、风神、雨神 地界:火神、酒神、河神
独具特色的印度民族歌舞与印度教也不无关系
印度的种姓冲突引起 全世界的关注
一 印度教的历史源流
1、吠陀教(公元前2千年)
吠陀(Veda),又译为韦达经、
背景:雅利安人自公元前第三 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印度宗
千纪入侵,征服达罗毗 荼人,建立新的文化体 系。
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最重 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 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 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