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法律体系 第七讲印度法系er概述

合集下载

印度政治制度

印度政治制度

10
1946年12月新德里第一次制宪议会
“内阁使团方案”至此失败
1947年1月 第二次制宪议会 通过 尼赫鲁《目标决议》 1947年4月 第三次制宪议会 1947年6月 蒙巴顿宣布印巴分置方案 1947年2月 第四次制宪议会 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1949年11月 最终草案文本在制宪会议通过,宪法制定程序完成
11
宪法的内容
一、宪法参考的内容 《印度政府组织法》《北美法案》《澳大利亚宪法》 二、概况 印度宪法是世界上最长、内容最为庞杂的宪法之一 目前宪法全文由序言、正文和附件组成。正文有二十 个部分。
12
宪法在序言中规定将印度建设成为有主权的、社会主 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世俗的民主共和国,确保全体 印度公民享有充分的公正、自由和平等,维护个人、尊严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关键词:主权、社会主义、民主和世俗
人口数量 1,210,277,422(2013年) 人口密度 372.8人/平方公里(2013年)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 主要宗教 Part.1独立前 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 国土面积 3,201,446平方公里(实际控制) Part.2 宪法 GDP总计 18558.69亿美元(2013年) Part.3 立法制度 人均GDP 1,510美元(2013年) 国 花 Part.4 司法制度 荷花 人类发展指数 0.519 最大城市 加尔各答度
愚昧无知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司法制度始于18世纪70年代 注意: A、英国在印度法律体系的完善过程 B、民事、刑事两类司法体系 C、1861年《高等法院组织法》将最高法院(按英国 法律审理英国臣民)和和高等民事法院合并,组建高 等法院,结束了双重法院制度
但,似乎也
13
Part.3 立法

印度适用法律(2篇)

印度适用法律(2篇)

第1篇一、概述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法律体系同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印度适用法律主要包括宪法、普通法、习惯法、宗教法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印度适用法律进行详细介绍。

二、宪法1. 宪法地位:印度宪法是印度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等。

2. 宪法内容:印度宪法共分25篇,包括序言、总则、公民权利、国家机关、司法制度、经济和社会政策、教育、语言、外交、战争和和平等。

3. 宪法修正:印度宪法可以通过议会两院的简单多数通过,但涉及公民权利的修正案需经过两院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三、普通法1. 普通法起源:印度普通法起源于英国殖民时期,其法律体系主要参照英国普通法。

2. 普通法内容:印度普通法主要包括侵权法、合同法、财产法、刑法等。

3. 普通法特点:印度普通法强调公平、正义,注重证据,尊重个人权利。

四、习惯法1. 习惯法定义:习惯法是指在特定地区、民族中长期形成的、被广泛认可的行为规范。

2. 习惯法内容:印度习惯法主要包括婚姻、继承、土地、宗教等方面。

3. 习惯法特点:印度习惯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点。

五、宗教法1. 宗教法定义:宗教法是指根据宗教教义、教规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

2. 宗教法内容:印度宗教法主要包括伊斯兰教法、印度教法、锡克教法、基督教法等。

3. 宗教法特点:印度宗教法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与印度多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六、法律实施1. 司法机构:印度司法机构包括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等。

2. 法律实施:印度法律实施主要依靠司法机构、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

3. 法律援助:印度设有法律援助机构,为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七、法律改革1. 法律改革背景: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2. 法律改革内容:印度法律改革涉及宪法、普通法、习惯法、宗教法等多个领域。

3. 法律改革特点:印度法律改革注重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印度的法律制度(3篇)

印度的法律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印度的法律制度也是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印度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主要法律体系、司法体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印度法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印度法律制度的起源印度的法律制度起源于古印度文明,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

在古代,印度法律主要受到宗教、习惯和道德的影响。

古印度时期的法律主要包括《摩奴法典》、《法经》等。

2. 印度法律制度的发展(1)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对印度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法律体系逐渐在印度取代了古印度法律,成为印度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7世纪至1947年,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将英国法律体系引入印度,使印度法律制度逐渐向西方化发展。

这一时期,印度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英国法律、印度法律和伊斯兰法律。

(3)印度独立后的法律制度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开始对法律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这一时期,印度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刑法、商法、劳动法等。

三、印度法律体系1. 宪法宪法是印度法律体系的核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印度宪法于1950年颁布,规定了印度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

2. 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印度民法典》、《印度合同法》等。

民法规定了财产权、债权、继承权等方面的法律关系。

3. 刑法刑法是调整刑事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印度刑法典》、《印度刑事诉讼法》等。

刑法规定了犯罪、刑罚、诉讼程序等方面的法律关系。

4.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印度公司法》、《印度破产法》等。

商法规定了公司设立、运营、解散等方面的法律关系。

5.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劳动保护的法律,主要包括《印度劳动法》、《印度工会法》等。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条件、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关系。

第二 章 世界主要法系

第二 章  世界主要法系
– 第一是从制度形态来讲,当时的国家还带有军事民主制的一些特点。 – 第二是当时的奴隶制还不发达。 – 第三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的。 – 第四表现在家庭制度方面,男女完全是不平等的。
2、成文法的初步发展时期: 前22-18世纪
出现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法典的结构只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序言,还有一部
在不同的种姓之间发生借贷关系,利息主要看贷方 的种姓是什么;第二,严格禁止低等种姓的债权人 将高等种姓的债务人沦为奴隶
(四)婚姻家庭法
充满宗教色彩 梵 式;天神式;仙人式;生主式 阿修罗式;乾达婆式;罗刹式;毕舍遮式
维持高等种姓在婚姻上的特权 内婚制,顺婚 旃陀罗
(五)继承法
长子优先制 继承份额与种姓密切相连
分是正文。正文部分只有29个条文。从序言和正文的篇 幅上来看,序言大概占所有篇幅的2/5,正文部分只占 3/5。
拉尔萨: 苏美尔法典; 苏美尔亲属法; 尼尼微法律教本; 伊新:李必特伊斯达法典
内容:
• 禁止巫术 • 伤害他人人身可以用罚金代替同态复仇 • 全体居民划分为自由民和奴隶 • 规定了缔结婚姻的当事人 • 妇女必须严守贞操 • 刑法:死刑;赔偿金;以盐洗嘴
奥古斯都、屋大维(Augustus August;Julius July) 元首制
罗马帝国在最初的三百年间,罗马法空前的繁荣,法学 家争鸣的局面。法学家之间经常出现公开的论战。当时出现 了罗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五大法学家:伯比尼安,乌尔比安, 保罗,盖乌斯,莫迪斯蒂努斯
奥 古 斯 都
罗马法学家
盖尤斯
3、裁判官告示
大官法 最高内事裁判官:公元前367年设立,管理罗马人民的纠纷 最高外事裁判官:公元前242年设立,管理非罗马公民之间以及非罗

世界五大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目录法系法系:是具有共同法律传统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它是一种超越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总称。

要正确把握法系的含义,必须把法系同法律体系、法学体系、法律文件体系、法律的历史类型等概念区别开来。

1.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内部各个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也就是说,不包括国际法。

而且法律部门也不同于部门法,前者包括宪法,后者一般不包括宪法。

2.法学体系是指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所组成的有机体系。

它与法系有一定联系,但又区别于法系。

法学体系是一种学科体系,是一种学理分类。

而法系是一种关涉传统的体系,是一种现实分类。

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适时变化性。

3.法律文件体系可以划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

与法系比较起来是一个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类的区别。

4.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历史上法的阶级本质和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对法所进行的基本分类。

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分类方法之一种。

与法系比较,前者侧重时间性,后者侧重地域性;前者侧重实质特征,后者侧重形式特征。

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中华法系中国的封建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

法制史上的一个概念,是世界上五大法系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已经解体,现存的共三大法系。

中华法系在历史上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

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 (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 ,到隋唐时期(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成熟。

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成文法在各国颁布,到秦朝时中华法系有了雏形。

《世界五大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

替可菲制 印 。分律法 度 为宾及法 佛等以系 教国其公 分法为元 支律基 和的础~ 婆统的世 罗称古纪 门。代以 教印缅前 分度甸古 支古、代 ,代、印 相法暹度 互大罗奴 兴体、隶 5 7
印 度 法 系
伊斯兰法
伊斯兰法系是中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 各国和其他一些穆斯林国家法律的总称。又 称阿拉伯法系。 包括《古兰经》、圣训教 法学和阿拉伯原有习惯。




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 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中华法系 和印度法09020146
王越 1109020117
了各期时产隋中 雏国法期生唐华 形颁律逐于时法 。 布制渐夏期系 ,度完朝成开 到的备,熟始 秦大。以。形 朝变经后最成 时革过经初于 中,春商的秦 华成秋朝国朝 法文战到家, 系法国西与到 有在时周法
随着穆斯林国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昔日伊斯兰教法的特殊地位已不复存在。在大多数 穆斯林国家中,世俗法律基本取代伊斯兰法。但由 于伊斯兰教仍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因而 在各穆斯林国家里,伊斯兰法对穆斯林的行为,依 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特点:以英国为中 心,英国普通法为基础;以 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 循先例;变革相对缓慢,具 有保守性,“向后看”的思 维习惯;在法律发展中,法 官具有突出作用;体系庞杂, 缺乏系统性;注重程序的 “诉讼中心主义”。
本 合法则二法中 特 一薄。,律华 点 。弱第礼以法 中。三教君系 华第,是主的 法四刑法意特 系,法律志点 具行发的为有 备政达最主: 的司,高。第 基法民原第一 ,
中 华 法 系
度印 吸罗三遂朝它 教度 收门藏逐阿起 法教 了教经渐育源 。。 佛法典缩王于 因 教又所小定婆 此 和兴取,佛罗 , 耆盛代而教门 印 那起 为为教 度 教来。阿国法 古 的。后育教, 代 某 来王,后 法些~佛 婆佛 也 教世教召罗教 往 义纪影集门兴 往 ,,响高教起 被 改婆减僧法, 称 称罗弱编的孔 为 为门,纂影雀 印 教婆的响王 8 9

印度刚独立后的法律规定(3篇)

印度刚独立后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引言:1947年,印度在经过多年的抗争后,终于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构建一个新的国家秩序,印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旨在奠定国家的基础,推动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印度独立后的法律规定,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1. 独立前的法律体系在印度独立前,印度的法律体系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

英国殖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包括普通法、衡平法、地方法等,这些法律在印度实施多年,形成了复杂的法律体系。

2. 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印度独立运动期间,民族主义者和政治领袖们积极倡导制定符合印度国情和民族利益的法律。

他们强调印度法律应体现印度文化和价值观,摒弃殖民统治时期的法律。

3. 国际法的影响独立后的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受国际法的影响逐渐加深。

印度在制定国内法律时,也参考了国际法的相关规定。

二、内容1. 宪法印度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颁布,这是印度法律体系中的基石。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公民权利和义务、司法体系等内容。

(1)政治体制:印度宪法确立了印度为共和国,实行议会民主制。

国家元首为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2)公民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新闻、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等。

同时,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尊重国家象征等。

(3)司法体系:宪法规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设立了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负责审理各类案件。

2. 法律改革独立后的印度进行了一系列法律改革,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

(1)刑法改革:印度刑法在独立后进行了多次修订,取消了殖民时期的残酷刑罚,如鞭刑和绞刑。

(2)民法改革:民法改革旨在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修订了继承法、合同法等。

(3)行政法改革:行政法改革旨在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

改革内容包括行政程序法、公务员法等。

3. 社会法律独立后的印度注重社会法律的建设,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适用印度法律(2篇)

适用印度法律(2篇)

第1篇一、引言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印度法律体系在历史上受到了多种法律传统的影响,包括印度教法、伊斯兰法、英国普通法和衡平法等。

本文旨在概述印度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其适用原则,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运行情况。

二、印度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1. 宪法印度宪法是印度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于1950年生效。

宪法规定了印度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内容。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法律是指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印度法律分为联邦法律和州法律。

联邦法律适用于全国范围,而州法律则仅在本州范围内有效。

3. 法规法规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规通常是对法律的补充和细化,其效力低于法律。

4. 判例法判例法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判决。

在印度,判例法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三、印度法律适用原则1. 合宪性原则印度法律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这是印度法律适用中最基本的原则。

任何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都必须经过合宪性审查,确保其符合宪法的精神和原则。

2. 法律优先原则在印度,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当法律与法规、规章或其他法律文件相冲突时,应以法律为准。

3. 法律平等原则印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等因素,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4. 法律程序原则印度法律强调法律程序的公正性,要求在审理案件时遵循正当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 法律解释原则在适用法律时,法官应根据法律的目的、精神和原则进行解释,以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四、印度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运行情况1. 宪法实施印度宪法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 立法工作印度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注重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印度法系
一、印度法系的概念
• 印度法系:公元5~7世纪以前古代印度奴隶制法及 以其为基础的古代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 泰国)、菲律宾等国法律的统称。 • 印度法系是古印度法及受古印度法影响的东南亚各 国法所组成的法系。在古代和中世纪,伴随印度大量移民 和宗教的传播,印度法输入东南亚各国和毗邻印度的国家, 从而形成了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 这个法系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现在上述各国,包 括印度在内,均已不再采用印度古代法。印度法系已成为 历史名词,但在习惯中还保留有一些遗迹。 • 尽管印度法系随着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的灭 亡而成为“死法系”,但至今仍以其特有的法文化传统深 深地影响着南亚诸国,在世界法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 (3)并非对英国法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印度法 律传统,对英国判例法的一种突破。传统印度法 很大程度上是成文法,英国殖民者大胆采用大陆 法的法典形式,除民商法外,编纂印度法基本具 备“法国六法”体系。 • 同时又对英国法做了适当改变,英国人为印度制 定了一部至今仍然英美法系唯一一部成文的契约 法,并在具体规定上改进英美契约法
• 如《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条,其中将 近9章,1700多条是有关宗教、道德的内容, 约占全书四分之三。而纯粹法律的内容只 有三章,900条,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强, 就在这四分之一的所谓法条中也夹杂着不 少宗教条款,非法律成分。
• (四)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印度很难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 尤其当它的宗教成为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现 象之后,就更容易使一切与宗教有联系的社会制 度不受外界干扰地稳定发展。由于宗教地联系性, 法律制度的变化也不显著。虽然可以从各个时期 盛行地法律文献中找到一些诸如外族入侵、各种 姓地位地细小变化等时代痕迹,但总的来说,古 印度法的发展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直到英国人 统治期间,有些古老的规范仍在印度教徒中起作 用。
二、印度法系的特点
• 一、与宗教紧密相联系。 • 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社会,宗教力量覆盖了一切。法律在很大程度上 仅仅是 宗教的组成部分。它没有自己独立的规范,没有自己独立的 作用范围,没有自己独立的 制动者和执行者,而且宗教的任何发展 都会影响到法律的发展。 • 首先,宗教众多,使印度法的渊源异常复杂。不同的宗教产生不同的 法律渊源。 • 其次,法律的内容与宗教教义密不可分。婆罗门教法是婆罗门教义的 直接体现,其法律条文都是直接宣扬教义的,甚至内容的编排都是为 了更好地阐明教义。如《摩奴法典》的内容就是严格地按照婆罗门教 的四行期来编排的。 • 佛教法也是其教义的体现,五戒和阿育王的岩碑法就是佛教教义的翻 版。这样,法律体现宗教教义,而教义又以法律形式出现,就迫使每 个教徒严格按照教义生活,宗教和教义合而为一。
三、印度近代的法律改革
(一)改革背景 英国人统治初期,印度存在双重体系的法律,一种是适用于 整个英属印度的属地法,一种是因人而异的属人法(印度 教徒使用印度教法,穆斯林适用伊斯兰法,其他信徒也各 自按照其属人法解决纠纷),这些属人法适用于一般局限 于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种姓和其他宗教惯例和制度方面 的案例,至于公法领域与殖民统治密切联系的私法领域则 必须适用英国人制定的法律。法律的多元化和杂乱性妨碍 了司法正常进行,不利于殖民统治。 1833年起旨在建立“盎格鲁-印度法”的法典编纂运动在印 度兴起。
• (二)改革内容 • 1、盎格鲁—印度法的编纂 • 1859年-1882年,印度陆续编纂各种法典和法规, 内容浩繁,包罗万象,其中法典有:1859年民事 诉讼法典,1860年刑法典,1861年刑事诉讼法典; 法规包括:1959年时效法,1865年继承法, 1872年契约法,证据法,履行债务法,1881年流 通票据法,1882年财产转让法,信托法等,这批 法典大多数经过前后的修订或者重新颁布,至今 仍然有效。
• 宗教教义要依靠法律的力量得以有效第传 播,而法律则依赖宗教教义得以贯彻实施, 二者互为补充。这既是古印度社会的真实 反映,也是其法律的 主要特征。 • 法律与宗教的紧密结合,并非印度所独有, 但两者紧密到如此程度,持续时间之长, 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却是印度法律 突出、典型的特点。

• (二)严格维护种姓制度 • 古代印度法基本内容贯穿着种姓制度。 • 为证明种姓制度的合理性,把种姓制度的产生说 是梵天的安排。 • 婆罗门 • 刹帝利 • 吠舍 • 首陀罗 • 贱民旃荼罗 • 根据各个种姓的不同地位,规定了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
• 2、编纂意义: • (1)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印度的法律。所有适用于 英属印度所有居民不论信仰如何,被称为“印度 国法”,区别于印度教法。 • (2)摆脱了传统宗教法的束缚 坐上西方化道路, 全面引进印度法。与英国一样,没有民法典,而 是由财产法、契约法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盎格鲁-印度法”虽非印度司法实践中的判例形 成,却是英国法学家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以英国 法律观念编纂形成。
• (三)是法律、伦理和宗教等各种规范的混合物。 • 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并非国家机关根据立法程 序制定的法律,而是僧侣们根据长期以来形成的 习惯和自古流传下来的圣人言行记载,从本身利 益出发编纂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将现在人们开 来不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包括进去。古代印度法典 没有一部是纯粹意义上的法典,都包含了宗教伦 理和道德等规范,甚至包括纯粹地哲学论述。很 少带有强制性,而是劝导人们如何安排道德生活, 如何行善等。
• 3、近代属人法的改革 • ”盎格鲁-印度法“的编纂并非近现代印度法律改 革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取代属人法。 要是属人法能够适应发展了的社会需要,唯一方 法进行改革。 • 一方面,聘请精通属人法的专家对属人法进行整 理和解释,使庞大繁杂的属人法为英国法官所掌 握,又能为印度人所接受。 • 另一方面,利用立法机关根据某些规定对野蛮残 酷落后的属人法进行改造。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的某些弊端进行改革,如颁布法令禁止寡妇殉葬 和杀婴等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