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与文化》阅读答案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
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
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
《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
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
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
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
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
”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
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
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
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
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
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
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
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
《牛与文化》说明文阅读答案中考

《牛与文化》说明文阅读答案中考《牛与文化》人们为什么喜欢牛?牛文化为什么多姿多彩?究其原因,是人们崇敬牛脚踏实地的无私奉献精神,牛的这种精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育,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做人的道理。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混合能源网》语文阅读答案①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
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
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
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②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
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
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
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③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恐怖袭击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
人们的想法是创建一种灵活的电网,可以双向输送──既输出能源又接受无数家庭输送回来的能源。
④有了混合型能源网,讨论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就毫无必要了,而且混合型能源网本身就成了氢燃料的最大优点。
几乎每一种能源都可以用来产生氢,氢又可以转化成电,不仅输送到家庭和工厂,也可以让汽车运转。
在混合型能源网中,人类将第一次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⑤根据这种观点,汽车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发电站。
未来的汽车里加的将不是汽油,而是氢。
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淸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紀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牛与文化阅读答案

篇一:牛与文化阅读答案篇二:牛与文化阅读答案篇三:牛与文化阅读答案民俗文化中的牛 ①戊子鼠遁春风至,己丑牛携喜气来。
如果说人们对生肖鼠持有矛盾的心态,对于牛则几乎是一致地赞美和怜惜。
②我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牛以其气力和血肉之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是运输耕田的主要动力,然而牛的用途绝不止于此。
它的肉和奶是富合营养的优质食品,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它的毛可以打绳子、擀毡毯,甚至它的粪便也是很不错的燃料。
牛就是这样满足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③不仅如此,牛很早就被用于祭祀、宴请、婚丧等各种礼仪场合。
人们相信牛有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力量,牛能负得起联络亲情的责任,能担得起消灾求福的重托。
在许多民间礼仪场合,我们都能看见牛的影踪。
云南永胜普米族孩子的成年礼要煮一锅牛骨头汤让大家共享,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
浙江一带则流行以健牛犊为陪嫁品的婚俗。
新郎牵一头健牛犊踏路开道,认为可以驱灾避邪,平安吉祥。
④人们对牛充满了感激之情,在传说故事中将它塑造成乐于助人、有情有义的感人形象。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早已为人知晓,是它告诉了牛郎织女下凡的消息,并帮助他娶了织女为妻。
后来又是它告诉牛郎将自己的皮剥下来穿在身上,牛郎才得以飞上天空与织女相见,老牛的行侠仗义不正蕴含着人们对牛的一片深情? ⑤民间还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对牛的情义。
正月初五相传是汉族的牛生日,这天,人们对牛十分优待,喂它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
壮族的牛王节,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把牛牵到河边洗涮,并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以除虱、压惊、定魂。
也有的地方,各家会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而坐。
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或绿豆汤,以酬其耕作之劳。
仡佬族的牛王节,这天要让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饲料,有的地方在牛王节还要放鞭炮,给牛披红挂绿,以示庆贺?许多地区和民族都设有这样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以示礼敬, ⑥牛兆祥瑞。
2019高考语文一轮训练选11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11)含答案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②昨日,火箭队在主场击败国王队,终于报了前几天输球的一箭之仇。
赛后阿帅盛赞队员的整体努力,并称是得陇望蜀....的雄心使全队最后取得胜利。
③毕业却不就业,虽然身无长物....却又极为挥霍,上海日益壮大的“啃老族”令中国社会孝道传统经受严峻考验。
④学生回答现代文阅读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低下,常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
⑤要切实保证农民工的根本利益,就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而不是一味地给农民兄弟开空头支票....。
⑥有的人拿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做幌子,暗地里大行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勾当,俨然不把规矩纪律权威当回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③⑥解析:①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不合语境。
②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属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③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后以此形容除自身外,东西极少。
符合语境。
④言不由衷:指说出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心口不一。
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⑤空头支票:指不能兑现,即取不到钱的支票。
比喻不准备实现的诺言。
符合语境。
⑥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符合语境。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利用好、开掘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B.“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此后的《史记·五帝本纪》有着比《尚书》更为详尽的描写。
C.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除了有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
牛与人类文明的那些事

牛与人类文明的那些事作者:索何夫来源:《科学Fans》2021年第03期人类在演化开始之初,就已经与牛打过照面了。
当位于非洲大陆的人类祖先离开面积不断缩小的森林时,他们在草原上遭遇到了成群结队,长着硕大的犄角,覆盖着棕黑色毛发的非洲野水牛。
对那时的人类而言,非洲野牛不但不是伙伴,反倒是危险的来源:这些家伙中最大的个体可以长到接近一吨的体重,在发动冲锋时气势骇人,甚至经常可以逐退狮子,而且脾气还相当暴躁。
就算到了二十世纪初,非洲野牛仍旧非常危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派往东非的英联邦士兵就有不少人在野外执勤时因为遭遇愤怒的野牛而伤亡,甚至有野牛被步枪反复击中后仍能将人撞倒的例子。
于是,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只有在大型食肉动物完成对野牛的捕杀后,才能小心翼翼地靠近野牛的残骸,捡拾一些碎肉以及骨头。
直到8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开始产生了成系统的语言,并对手中的工具展开了持续的改造。
这个时代人类终于发明了能够对大型野兽产生杀伤力的标枪、弓箭和投石索等武器,并开始学会设立陷阱、组织埋伏,甚至刻意利用地形,将牛群驱赶到“杀牛坡”使其落下摔死。
此时,大量活动于草原上的野牛终于沦为了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靠着能量丰富的牛肉供应,旧石器时代末期的人类开始迅速四处扩散,而在非洲之外大量分布的各种牛族动物也纷纷沦为新的猎物。
东欧平原比非洲野牛更大的原牛遭到围猎,成为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的猎物。
东亚&南亚亚洲水牛和原始的瘤牛接连被弓箭和猎矛杀死,成为蒙古利亚人种祖先的食物来源。
北美大陆硕大而暴躁的美洲野牛被跨过白令陆桥的印第安人大量杀死。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过高,原始人类定居困难。
野牦牛过了一段悠闲自在的生活,直到古羌人的部落迁居于此为止……总之,在狩猎采集时代的后期,几乎每一块大陆上的牛都成了人类的美食佳肴,而它们的身影甚至被永远地留在了最早的人类艺术作品中: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智人猎杀的野牛形象被绘制在山洞之中,保存了超过两万年之久。
对牛弹琴文言文答案

对牛弹琴文言文答案【篇一:《牛与文化》阅读答案】期,人类用勇敢和智慧驯服了野牛,从此人、牛关系更加密切,它成了氏族的图腾,它成了能镇水安澜的神灵,它成了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它成了人们运输、犁田的动力,它成了表达艺术家艺术灵魂的心声,它的精神是开拓者最好的寄托,它的鞠躬尽瘁、勤劳无私对人类的价值观已经达到最高顶峰!②于是牛文化在人民中间拓展,牛文化中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等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可谓蔚为大观。
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
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
清middot;康熙《济南府志middot;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义县志middot;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
③历代文人以牛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柳宗元、元稹、张籍等;宋代的陆游、王安石、杨万里、黄庭坚、等;元代的洪希文、舒顿、赵孟、周权、张庸等;明代的李东阳、曾鲸、高启、等;清代的汤贻纷、朱彝尊、张赐宁等官员和著名诗人都有脍(zhigrave;)人口的咏牛诗,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④现代写牛的诗文就更多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已家喻户晓。
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劳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必考部分专题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刘固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涵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此,虽然孔子是将“和而不同”当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一,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有齐侯与晏婴讨论“和”与“同”的一段对话。
晏子用音乐来说明“和”之意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君臣关系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晏子在此强调的是,君主执政也要像“声和”一样,具有包容精神,能够允许臣下和百姓发表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并且要善于听取不同的,甚至是否定性的意见。
至于齐侯侍臣梁丘据的做法,晏子则认为这不是“和”而是“同”:“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在晏子看来,这只是简单的同一,绝对地服从,没有包容与调适,显然是行不通的。
晏子所言“声和”、“君臣之和”,强调的都是要“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这就说明,“和而不同”的精神旨归乃在于人的“心和”,即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通达平和。
“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既是一种君子之风,也是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与文化
①远古时期,人类用勇敢和智慧驯服了野牛,从此人、牛关系更加密切,它成了氏族的图腾,它成了能镇水安澜的神灵,它成了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它成了人们运输、犁田的动力,它成了表达艺术家艺术灵魂的心声,它的精神是开拓者最好的寄托,它的鞠躬尽瘁、勤劳无私对人类的价值观已经达到最高顶峰!
②于是牛文化在人民中间拓展,牛文化中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等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可谓蔚为大观。
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
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
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
③历代文人以牛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柳宗元、元稹、张籍等;宋代的陆游、王安石、杨万里、黄庭坚、等;元代的洪希文、舒顿、赵孟、周权、张庸等;明代的李东阳、曾鲸、高启、等;清代的汤贻纷、朱彝尊、张赐宁等官员和著名诗人都有脍(zhì)人口的咏牛诗,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④现代写牛的诗文就更多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已家喻户晓。
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劳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
牛之性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蔑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
德高如岳,品节如松。
穷尽赞词,难状其功。
今为牛颂,谨致推崇。
⑤在中国的词汇中,牛词典故很多,如:吴牛喘月、对牛弹琴、庖丁解牛、汗牛充栋、牛骥同皂、牛刀小试、牛鼎烹鸡、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牛衣对泣、风马牛不相及等等,牛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⑥现代的牛雕塑作品更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如:画家齐白石早年的竹根雕牧童牛,雕塑家钱绍武的牛狼斗,中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刘林的犟牛,韩美林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园雕塑的《盖世金牛》,为迎接香港回归西藏雕塑的《雪城神牛》,深圳邓小平雕像作者、雕塑家滕文金雕塑的《立牛》,广东著名雕塑家潘鹤为深圳创作的《孺子牛》等等,使人们受到教益和鼓舞并深受人们喜爱,《孺子牛》已成为特区人艰苦创业的象征。
⑦人们为什么喜欢牛?牛文化为什么多姿多彩?究其原因,是人们崇敬牛脚踏实地的无私奉献精神,牛的这种精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育,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做人的道理。
(作者:厉有为。
有删节)
16.看拼音写汉字:脍zhì 人口 (2分)
17.本文主要介绍、、、这样几种有关牛的文化,作者是按顺序来组织文字的。
(10分)18.第②段中运用了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19.历代文人以牛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4分)
A.王安石咏牛诗: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不仅写出炙了牛耕作的勤劳,还赞扬耕牛一毛不取的无私奉献精神。
B.南北宋时期李纲的《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历尽疲惫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饱暖,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首诗,写牛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牛的抱怨,抱怨人吃饱穿暖了却任由自己瘦弱病倒。
C.宋代苏轼的词《浣溪沙》中有牛衣古柳卖黄瓜之句。
牛衣,是农人在冬季为了给牛御寒,专门用草麻之类编织成器物给牛披上,反映了人对牛的关心和爱护。
D.唐朝陆龟蒙的《放牛》诗中写道:荒坡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
清代王恕的《牧牛词》中也写道:牛蹄彳亍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
牛这样的庞然动物,竟允许小鸟在它的背上歇息,充分显示了牛性情的温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6.(2分)炙
17.(10分)鞭春牛的风俗、写牛的诗文、有关牛的词汇、牛的雕塑作品
时间顺序
18.(4分)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鞭春牛风俗的历久不衰、牛对人的重要性。
19.(4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