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蓉-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挖掘

合集下载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农耕劳动教育教案1【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河姆渡遗址1.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2.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3.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4.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5.过渡: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半坡遗址去看一看。

(二)半坡遗址1.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3.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三)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四)课堂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012高中历史 小物件,大用场──谈牛耕和牛鼻环备课素材

2012高中历史 小物件,大用场──谈牛耕和牛鼻环备课素材

小物件,大用场──谈牛耕和牛鼻环牛耕的起源和推广,是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但是,我国牛耕起源于何时,自古迄今,众说纷纭。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始于神农说。

清代赵春沂著《牛耕说》,主张牛耕“始自神农氏”。

他从耕地器具的维度考察,提出“有耜已有牛耕。

考之《易》,作耒耜者,神农也。

则牛耕亦当始自神农氏矣。

”(《皇清经解》卷一千三百八十六《经义丛钞》)这是主张我国牛耕起源年代最早的一种说法。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从耕地器具发展史上看,犁是从耒、耜发展来的。

最原始的犁由三个部件构成,即犁把、犁铲和绳索(或拉杆)。

犁把是从耒演变来的。

犁铲是从耜冠演变来的。

绳索或拉杆是新增加的部件。

犁与耒耜比较,它不仅部件增加了,结构复杂了,而且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变更了。

农夫用耒耜耕地,要手握耜柄,足踏耜冠,耜冠刺入土中,再拉动耜柄,运用杠杆原理,翻起一块土垡,然后退一步,重复前面的动作,依次而耕,耕完一行,再起一行。

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上说:“耕者日以却。

”“却”,就是后退。

刘安讲的正是耒耜耕作的特点。

农夫用犁耕地,要手握犁把,将犁铲插入土中,然而靠人力或畜力,连续不停地向前拖拉,这里用不上杠杆原理。

所以,无论从器具的构造形式,还是从器具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上说,犁与耒耜应当是不同的农耕器具。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说:“耒耜,农书之言也。

民之习,通谓之犁。

”这里,他道出了一个历史上存在的真实情况,那就是,在农学家的眼里,犁与耒耜是不同的耕地农具,所以“耒耜”这个名称只出现在农学专著之中;然而民间百姓的习惯,犁与耒耜都是耕地农具,不加区分,一概称之为“犁”。

陆龟蒙把自己介绍江东犁的文章,定名为《耒耜经》,可见他的思想既有从俗的一面,又有崇古的一面。

对于耕地器具的认识,农学家显然比民间百姓要更科学。

清代赵春沂对牛耕起源判断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区分犁与耒耜,没有采纳前代农学家的意见,而盲从了民间百姓的看法,误认耒耜为犁,作出“有耒耜已有牛耕”的错误判断;又因为《易·系辞下》有“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所以他得出“牛耕亦当始自神农氏矣”的错误结论。

对牛弹琴文言文答案

对牛弹琴文言文答案

对牛弹琴文言文答案【篇一:《牛与文化》阅读答案】期,人类用勇敢和智慧驯服了野牛,从此人、牛关系更加密切,它成了氏族的图腾,它成了能镇水安澜的神灵,它成了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它成了人们运输、犁田的动力,它成了表达艺术家艺术灵魂的心声,它的精神是开拓者最好的寄托,它的鞠躬尽瘁、勤劳无私对人类的价值观已经达到最高顶峰!②于是牛文化在人民中间拓展,牛文化中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等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可谓蔚为大观。

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

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

清middot;康熙《济南府志middot;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义县志middot;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

③历代文人以牛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柳宗元、元稹、张籍等;宋代的陆游、王安石、杨万里、黄庭坚、等;元代的洪希文、舒顿、赵孟、周权、张庸等;明代的李东阳、曾鲸、高启、等;清代的汤贻纷、朱彝尊、张赐宁等官员和著名诗人都有脍(zhigrave;)人口的咏牛诗,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④现代写牛的诗文就更多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已家喻户晓。

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劳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1/ 5
2/ 5
3/ 5
教学内容课



(3)看图片(见教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据图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文
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游。

原因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结束语:河姆渡和半坡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1.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 B )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陕西省半坡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4/ 5
5/ 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分层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分层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下列原始居民中,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的是(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北京人D.山顶洞人2.西安半坡博物馆对外进行文物展览,你知道展会上展出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主要是什么吗( ) A.彩陶 B.黑陶C.白陶D.黄陶3.距今约7 000年,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4.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我国先民早已懂得挖井,并过着定居生活。

我国远古先民中最早懂得挖井技术的是(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大汶口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农作物的种植B.家畜饲养的出现C.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D.打制石器的出现6.下面是小马同学的作文《想象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的生活》中的片段。

请找出不符合史实之处,并加以改正。

早晨,红日东升。

一群人从他们的干栏式房子里走出来,房子的四周有用于防护的壕沟。

人们开始劳动:他们有的在用石铲收割水稻,有的在喂养家畜(家畜的种类有猪、狗和水牛等),有的在窑场烧制黑陶,还有十几个小伙子在野外打猎,他们手持石斧,正在追赶一头鹿……天色愈来愈暗,劳动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家,留在村子里的一部分人已准备好了晚饭,他们吃着米饭,笑谈劳动中的趣事……夜渐深,大家渐渐都回去休息了。

(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3)错误:;改正:。

(4)错误:;改正:。

(5)错误:;改正:。

1.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170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彩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我国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半坡人D.北京人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使用磨制农具4.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该工具的主要功能是( )A.制陶B.耕地C.造房D.捕鱼5.下列图片中的内容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在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是( )A.以采集为主B.以饲养家畜为主C.以狩猎和捕鱼为主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7.阅读下列材料: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诗句:“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2013.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

2013.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

中国文物报/2013年/9月/13日/第006版考古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袁靖邓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中国考古学的开始阶段,前辈学者发掘周口店遗址、仰韶村遗址及殷墟遗址时,都是针对具体的遗址开展工作,就事论事。

之后,随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人员开始逐渐对不同时期的遗址进行区分,归纳出如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和隋唐考古等等。

依据上述各个时期考古学遗迹和遗物的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史前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两大类。

动物考古学研究在开始阶段,也是主要针对具体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鉴定、统计和研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属于不同时期的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特征。

随着资料的积累,不同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特征开始渐露端倪。

我们发现对于史前时期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研究和对于历史时期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研究是有区别的。

对于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当时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其中包括鉴定各种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种属,统计他们的数量,探讨不同时空范围内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比例,以及对于普遍存在的随葬或埋葬动物的现象进行分类和研究等等。

而到了历史时期,除了以上的探讨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内容明显增多。

比如在属于商末周初的山东前掌大遗址,墓葬区出土的动物中狗的比例几乎占到大多数,这和墓葬中多有腰坑,在腰坑中多埋狗有关;而在文化层出土的动物中,狗的比例就很小,猪、牛、羊的比例占到绝大多数,反映出实际生活中并非以狗肉作为主要的肉食资源,显然,出自不同功能区的动物遗骸包含了不同的信息。

另外,在河南殷墟、山东前掌大等遗址的墓葬中存在随葬猪、牛、羊前肢的现象,研究发现随葬前肢的多少与墓型的大小有关,在同时随葬多条动物的前肢时,均选用同侧,且同一种动物的前肢仅随葬一条。

对照文献,《礼记·祭统》提到:“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

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西周时期实施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C项正确;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于秦汉时期,不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文明的影响范围,无法得出“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提到诸侯国的世袭制度,无法得出“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表所示资料能够反映出,唐代后期( )
资料
出处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江淮“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
《唐会要》
唐宪宗“(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
《新唐书》
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847年),江淮“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
《旧唐书》
A.藩镇割据阻断国内商业贸易B.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
10.下图为出土于陕西何家村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成的银饼。据此可推知当时( )
A.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D.农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庸调银饼是唐代的赋税银。唐代在实行“两税法”之前,实行的是“租庸调制”。按照租庸调法的规定,成丁者,每年要向国家交粮食、绢绫布匹、服役若干日或可用布匹折合。所收的布帛还可以折合成轻货——银制品,运送至京城国库,称此为“变造”。庸的推行可以让农民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农民,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项正确;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是明朝的一条鞭法之后,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B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是唐两税法后,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现实意思

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现实意思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耕文化中的
牛文化挖掘
邓蓉
2012-9-27Rose1
文化承载历史,积淀文明,生生不息……
以文化人,化于无形;
以文育人,细语无声。

2012-9-27Rose2
牛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度过了数千年,其间,牛文化也经历了诞生、传承、不断发展的过程。

今天,牛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对于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耕牛的崇敬。

2012-9-27Rose3
牛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度过了数千年,其间,牛文化也经历了诞生、传承、不断发展的过程。

今天,牛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对于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耕牛的崇敬。

2012-9-27Rose4
一、牛伴随着中华民族农耕
社会发展数千年
我们的祖先在距今7000年时就开始驯化和使用耕牛。

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两处文化遗址中均有的水牛遗骸出土,证明在距今7000年前水牛已被人工驯化和使用。

2012-9-27Rose5
2012-9-27Rose
6
殷墟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祭祀用)
2012-9-27Rose 7
一般认为牛耕始于铁器农具产生以后,但甲骨文和金文中,犁字无不从牛字,这既说明耕地与牛的关系,也说
明牛耕出现或许比铁器的出现还要早。

我国到20世纪70年代,还有不许宰杀耕牛的规定,目的就是保护农耕能力,耕牛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只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养牛业才开始从饲养耕牛转变饲养肉牛[此时农业机械开始替代畜力],耕牛才逐渐退出了农耕领域。

2012-9-27Rose8
2012-9-27Rose 9时至今日,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依然以水牛作为役畜来使用,牛作为人类农耕
的伙伴至今依然在从事农耕的职责。

2012-9-27Rose10
二、牛文化是中华民族农耕
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耕耘创世,保护生命
2012-9-27Rose11
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丑是古代记时法中十二时的丑时,紧接着子时,丑与牛同义。

牛可以代替丑,因而,人们就认为“地辟于丑”就有“地辟于牛”之意。

其中的“牛则辟地之物也”,其实就是指“牛是用来耕地的”。

2012-9-27Rose12
在古人眼中,耕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个环节,而且还是万物获得生机的重要机缘。

天地开辟之时,世界一片沉寂。

万物的生机虽然蕴藏于大地之中,却缺乏出世的途径。

在大地沉静寂寞之时,牛拉动犁划开沉睡的大地,唤醒了蕴藏其中的生命种子,由此万物萌发、生命繁衍、作物生长,这才有了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食物来源。

2012-9-27Rose13
牛性情温顺、任劳任怨,有些地区人们甚至视牛为家庭的重要成员。

在传统农业社会,有这样的谚语:“家有牛,是个宝;家有牛,不用愁”、“务农不养牛,耕种要发愁”,有些农民甚至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2012-9-27Rose14
(二)牛既象征财富,又被人崇拜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牛本身就被视为一种物质财富或是物质财富的象征。

我国的一些游牧民族就把拥有牛的多少,用来作为评价贫富的标准之一。

牛在人类商业萌芽的初始阶段,一度被作为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曾经起着原始货币的职能。

2012-9-27Rose15
2012-9-27
Rose 16
二牛铜枕[西汉]
苗族牛形头饰
2012-9-27Rose17
2012-9-27Rose
18
深圳拓荒牛
盖世金牛-韩美林
2012-9-27Rose19
数千年来,人们既敬重牛、又崇拜牛,牛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因而被人们格外敬重,又以宰牛祭祀神灵来体现人类的虔诚之心。

同时,牛又作为神灵而广泛地被人们崇拜,这又体现出人类对牛的敬畏之心。

牛就是这样伴随着人类社会走过了数千年。

牛既充实了人类的财富,也充实了人类的心灵;既是人类的物质追求,也是人类的精神追求。

2012-9-27Rose20
2012-9-27Rose 21三、有关牛的各种形式艺术品
剪纸
2012-9-27Rose22
2012-9-27Rose23
青铜器
2012-9-27Rose24
2012-9-27Rose 25
青铜器
2012-9-27Rose 26
绘画
2012-9-27Rose27
四、关于牛的美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人类社会存在以来,食的问题就一直是人类关注重心。

无论是生产力水平很低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类都离不开饮食。

牛美食在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标志性产品,比如山西的“平遥牛肉”、兰州的“牛肉拉面”、四川的“灯影牛肉干”、北京的“月盛斋酱牛肉”等。

2012-9-27Rose28
李慧文《牛肉制品737例》
2012-9-27Rose29
2012-9-27Rose30
2012-9-27Rose31
2012-9-27Rose 32
2012-9-27Rose33
2012-9-27Rose34
总之,牛肉因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深得人们的喜爱。

随着我国牛美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养牛产业将会不断发展壮大,有关牛文化的各种美好传说也将会随之不断传承和发展。

2012-9-27Rose35
五、中国农耕文化中牛文化的继续传承与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与人的休闲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以乡村旅游业、乡村文化产业为主体。

休闲农业依靠农村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天然产品、乡土文化等发展。

深入挖掘我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资源,将会在促进我国牛文化不断传承的同时,也促进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

2012-9-27Rose36
继续传承我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是未来我国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我国各地都有丰富的牛文化资源,比如《诗经》中的牛文化、陇东和陕西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汉族自秦代就开始的敬牛神活动、苗族节日中的牛文化、岭南少数民族对于牛的崇拜、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等等。

2012-9-27Rose37
2012-9-27Rose
38
敬牛神活动
赛牛会
2012-9-27Rose
39
洗牛节
牦牛节
2012-9-27Rose40
2012-9-27Rose 41
由对牛的崇拜而产生了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活动,可以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文化基因和创意源泉,通过深入挖掘,就能够拓展出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

在我国广大的农区,挖掘几千年养牛的习俗和牛美食传统,在拓展休闲农业的同时,也能促进当地养牛产业的发展。

2012-9-27Rose42
总之,传承我国农耕文化中
的牛文化基因,对于发展乡村畜
牧业和乡村休闲产业有着重要的
现实意义。

2012-9-27Rose43
谢谢!
2012-9-27Rose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