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理想

合集下载

牛郎织女传说的民族文化意蕴

牛郎织女传说的民族文化意蕴

牛郎织女传说的民族文化意蕴摘要: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模式和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束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说明了家长制在婚姻中的作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对做人的要求。

关键词:牛郎织女; 民族文化;现实意义“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首。

它以浪漫的情调、幻想的手法,通过超现实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牛郎与织女这一对有情人始终不渝的爱情历程。

而与之相伴的“七夕节”也成为中国最有民族特色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的源远流长,这不仅与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结构有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对婚姻家庭及爱情的一种理想、一种观念,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模式和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束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下面就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剖析传说中所蕴藏的文化意蕴。

一、牛郎织女传说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产生于秦汉之际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体现出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特点,以牛郎为代表的“耕”和以织女为代表的“织”是古代农耕经济的两种主要生产方式。

据《左传·禧公三十年》“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句,杜预注:“牲生曰牵”,可见“牵牛”原意就是牲畜,即一头活的牛。

织女的“织”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治丝也”,织女即意味着一位织丝的女子。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牛与丝织业,都和农业文化有相当大的关系,是汉族农耕信仰和农耕文化的反映,体现出汉族文化的农事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封建经济中又一直以农业及依附业的家庭手工业为主。

“牵牛”、“织女”最广泛地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劳动人民。

在“重农”政策的压制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贯穿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热点作文素材:弘扬民族精魂,屡上热搜的“李焕英”,“三牛”精神,传统文化

热点作文素材:弘扬民族精魂,屡上热搜的“李焕英”,“三牛”精神,传统文化

热点作文素材:弘扬民族精魂,屡上热搜的“李焕英”,“三牛”精神,传统文化目录:弘扬民族精魂,将感动之泪化作前行之力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以“三牛”精神给“开工”打打气屡上热搜的“李焕英”,折射出当代人的亲情焦虑“出圈”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从《唐宫盛宴》到《你好,李焕英》,“爆款”的秘诀是什么?《你好,李焕英》,为何如此打动人心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年轻人为何爱上正剧?光明日报评辛丑年央视春晚:春风不及春望早,春晚已报春程好1天府网评:弘扬民族精魂,将感动之泪化作前行之力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作者:段官敬 2021-2-19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极其不容易、极为不寻常的一年,疫情防控攻坚战,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奔跑,每一个中国人都了不起。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如期而至,从疫情防控同病魔短兵相接,到防汛抗洪以胸膛坚守阵地,又到大山深处孕育芬芳桃李...一批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人物,以昂扬斗志和慷慨雄壮谱写了生命璀璨的华篇,坚挺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精魂,令亿万群众为之动容和泪泣。

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印证了句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哲思,“每当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有一些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体现,也是中国人之所以团结精诚、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本质所在。

那句妇孺皆知的话,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英雄正是那群“负重前行的人”,感恩英雄、奋进时代,我们都要对标对表英雄,向榜样看齐比肩,将感动之泪化作前行之力,继承英雄之志、弘扬民族精魂。

正如有网友提到,“感动中国再一次把感动种在了新的春天里,也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就让在春天里播种的感动在夏天里快速生长,到秋天有更大范围的收获”。

精神伟力在于不断摇曳起一个又一个的灵魂,激发一个又一个的思想。

感动中国蕴藏中华民族精神族谱的深刻要义,感动中国最本质的依存正是精神伟力的释放与彰显,拨动每一个屏前的心弦和共鸣的心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苍穹里不断回响与荡漾,成为铭刻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璀璨的光辉。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15篇)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15篇)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15篇)更多内容还请关注哦。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

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

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

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

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

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

牛行华夏《说文解字》牛部字涵括上古牛文化意识斠诂

牛行华夏《说文解字》牛部字涵括上古牛文化意识斠诂

《病牛》
),
古往今来,
牛都是兢兢业业、
鞠躬尽瘁的拓
史辉煌!” 诚如斯言,后世尊为“字圣”
“字学宗师”
荒劳模、
坚忍力士。据动物考古资料表明:
家牛源自
[1]
之东汉大儒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
野牛、原牛,约 8000 年前被人类精心驯化,是上古先
时期中华先民“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生息感悟、创
证者、同盟者、书写者。牛字于殷墟卜辞中常见,其
气息。从性别观之,
《说文》表母牛义的字词仅
“牝”

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95.75%。语言文字乃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为人类服
字,如《说文·牛部》:
“牝,畜母也。从牛,匕声。
《易》
[5]29
曰:
‘畜牝牛,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牝为
[6]51
民间戏文盛传“包公智断牛舌案”
系统考察中国先民的牛文化意识提供绝佳史料、上
(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三),且高踞十二生肖第二位
古注脚、原始思维和经典案例[4],是神州大地各族人
(丑牛)。习近平同志指出,牛是“勤劳、奉献、奋进、
民至今仍赖以生存、继往开来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
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
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
求不争”

《辽史·营卫志上》
),
鸿蒙以来,
社会生产力
水平极端低下,
茹毛饮血、
刀耕火种,
《韩非子·五蠧》
亦曰: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
12.76
1

牛精神的演讲稿模板7篇

牛精神的演讲稿模板7篇

牛精神的演讲稿模板7篇牛精神的演讲稿篇1大家好!我叫__,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而富有深刻含义的时刻,上台演讲发言。

__年前的五月四日,3000多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这既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的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是的!这就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青年运动中,爱国主义精神同科学、民主精神凝聚为一体,共同创造了既有深刻内涵、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强烈爱国热情的体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它是革命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转眼__年已逝,但弘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而言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

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使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然而培根曾经说过:“青春是易逝的,你挥霍它,时间也会抛弃你。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是我们最先触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牵动着民族的脉搏。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

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

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

我们要善于创造,在学习中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中去,不断成才。

我们要注重锤炼品德。

优良的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论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

论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

742020年第6期(总第103期)2020年12月Vol.20 NO.6Dec.2020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20-08-11作者简介:马飞,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现当代文学。

论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马 飞(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意象的创造也是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活着》中的“牛”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存在,而是具有丰富的隐喻含义,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的意象。

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包含着主人公徐富贵对逝去亲人刻骨的相思,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忍耐与坚韧精神品质的再现以及劳苦民众的代表四层象征意义;《活着》中的“牛”意象也隐喻了作家余华的人文情怀以及他对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关键词:《活着》;牛;意象;象征性;哲理性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20)06-0074-04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活着》之所以能享有国内外声誉,赢得读者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所叙述的故事感人至深,更得益于作者艺术手法的成熟运用,尤其是“牛”意象的构造与运用。

这部作品叙述了主人公徐福贵从一个阔绰少爷变为一个贫苦农民,从三代同堂变为一个鳏寡孤独的老者,除了一头老牛,他剩下的只有回忆。

老人为老牛取名“福贵”,还总是在耕田时提到逝去亲人的名字。

福贵老人将自己和亲人作为苦难承受者的身份,压在了有着独特象征意义的牛身上[1]。

而十年时间,老人和老牛相伴着平安度过,更是彰显了这种生命的韧性与恒久。

一、“牛”意象的存在形式《活着》中的“牛”是作品中的意象,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牛,一是无牛但又说牛,此时的牛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是衡量财富的典型动物,体现的是“牛”意象的符号作用。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这些传统文化与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重要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仁爱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伦道德和礼仪规范,倡导仁者爱人的精神。

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和国家民族之间的忠诚与爱国,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仁者爱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为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道家思想与自然观念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强调“天人合一”的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之处。

三、佛教文化与平等共享佛教的传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观,强调生命的平等与平静。

佛教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关注他人的痛苦,倾向于通过善行来解除众生的痛苦,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承的慈善、助人为乐的美德。

四、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

其理论体系丰富而深奥,强调防病于未犯,注重调节身体平衡。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灵愉悦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中国书法与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赞誉。

中国书法融汇了儒家思想和美学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高度追求。

六、中华民谚与智慧启迪中华民族的谚语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蕴含着智慧和生活经验。

它们生动而富有哲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生活智慧的指导,对人们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及其现实意蕴当前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化的“双刃剑”直逼人类。

其中引发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死存亡的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社会的贫富强弱问题,人与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

全球性问题已给人类造成了极大危害,所以说不管人们习不习惯,情不情愿,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关系,已是当前人类摆脱危机得以持存的首要前提了。

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构共生理念,引导人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协调处理好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才能走出困境,超越自我,迈向新的里程。

中国传统文化远源流长,底蕴深厚,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共生思想,挖掘这一思想资源无疑对我们建构共生理念,应对全球化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创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以“和为贵”的和谐共生目的论和谐主要指事物相对平衡的生存发展状态。

从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为贵”(《论语·学而》)即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最美好的状态。

为什么说“和为贵”?其一,“和”是万事万物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和”简而言之就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状态,即“和实生物”。

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本在于事物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且只有在这种差异中彼此互动共生才能存在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正如希腊哲人所说:不同的音符方能弹出最美的音乐。

其二,“和”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良药。

“和无寡”(《论语季氏》)即指一个国家能否太平安宁,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人口的多少而取决于人心是否安定。

分配公平了人们就不会觉得贫穷,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安定和平了国家就没有危险。

荀子还进一步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荀子壬制》)的主张,即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强,组织就会强大,从而战胜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中华文化论坛论文民间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理想吴乃华(中华文化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从表面上看虽不如龙、虎那么显赫耀眼,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农业社会,牛更是受到人们的珍爱,甚至被称作“金牛”。

中国民间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长生的愿望。

牛耕地辟,春牛带来满仓金。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的生物呈现出爆炸式发展,死气沉沉的岩石圈,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

如果古人有幸目睹这一过程,一定会把繁荣世界之功归之于牛。

春天万物萌芽,牛在春天破土耕种,牛与春天的这种密切关系,使牛与万物的生长发育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在中国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是牛破开了沉睡的土地,唤醒了生命的种子,沟通了人与天地鬼神的联系。

一、耕耘创世,保命护生鼠年之后是牛年。

牛能够入选生肖动物,并坐上排行第二的交椅,与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无关系。

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引述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一段话,阐述了牛与土地的关系:“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丑是古代记时法中十二时的丑时,紧接着子时,时间为夜里一时至三时。

丑与牛同义,前者指卧牛,后者指正面的牛,因而牛可以代丑,地辟于丑就是地辟于牛。

所谓辟地,其实就是耕地。

在古人眼中,耕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个过程,还是万物获得生机的重要触媒。

天地开辟之初,世界一片沉寂。

万物的生机虽蕴含于大地之中,却缺乏出世的途径。

在这沉静寂寞的时候,牛拉动犁铧,划开了沉睡的大地,触动、唤醒了蕴藏于其中的生命种子,由此万物萌芽,破土而出,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世界,为人类提供了衣食的来源。

因为这项功劳,牛成为开天辟地的功臣,属于丑时,进入了生肖。

以十二生肖纪时辰,晚于用它来纪日纪月纪年,因而从时辰的角度阐释生肖的由来和排列顺序,不一定准确。

但这种说法强调牛对于生命世界诞生的作用,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索生肖之谜的钥匙。

中国以农立国,在机械还没有发明时,牛是农民的拖拉机,它极大地增强和延长了人的双手。

牛在拉犁之前曾经用于踩田踏田。

据汉代王充《论衡》等文献记载,远古时人们发现,在象、麋鹿、牛、羊等动物践踏过的水田里播种,可以提高稻谷产量,于是人们便利用这些动物踩踏田地。

后来,由于牛的形体较大,驯养已久,便主要以牛踩田。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石犁、木犁、青铜犁的基础上发明了锋利坚固的铁犁,并与牛结合,大大增强了耕地的效率。

这是古代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善和促进了人类的谋生能力,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人口繁衍。

随着牛耕与铁犁的广泛应用,中国由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并最终摆脱了野蛮,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进步的物质基础。

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说:“家有牛,是个宝,家有牛,不用愁”,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

牛性情温顺,舍己为人,不遗余力地为人类创造财富,得到了人们的精心呵护,甚至被看作家庭的一分子。

古人讴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中往往有牛,如唐代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宋代陆游的《牧牛儿》:“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

衣穿江风冷,笠败山雨急。

长坡望若远,隘巷忽相及。

儿归牛入栏,烟火茅檐湿。

”由于牛在辟地中为人类立下了大功,所以在排十二生肖时,牛便紧随着鼠而排在第二位。

牛的创世之功,也出现在中国许多民族的神话中。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奥色密色》说,哈尼人用龙牛造天地,他们用牛皮做天空,牛肉做土地,牛腿做支地的柱子,牛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齿做星星,牛角做擂鼓槌,牛舌做闪电,牛毛做树木花草,牛血做江河,牛肚做龙潭,牛肺做雾,牛心做地心,牛喘做风声,牛泪做雨水。

天地造好后,才诞生了人类,出现了大洪水、兄妹通婚、农耕和定居生活等事件。

布里亚特蒙古传说,人类是由女萨满与青牛在贝加尔湖畔交合怀孕繁衍的。

柯尔克孜族神话也把牛看作人类祖先之一,说地底下有个青年用牛犄角支撑着大地,一只犄角顶累了,就换另一只,在交替过程中,大地暂时失去支撑,引发了地震。

拉犁耕耘是牛的看家本领。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土地是自然界万物之母,无论走兽、飞鸟、游鱼,还是树木、野草、庄稼,都是由土地孕育。

牛会耕地,经过牛的耕耘,大地一改荒凉景象,变得丰饶多产,提供了人类的衣食所需。

因而,牛耕地辟,牛化宇宙,牛为人祖,都暗示牛在与土地的交感互渗中表现出神奇的创造力,暗示万物的创生起源于牛对土地的耕种。

以此来解释十二生肖牛为次的排列,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们想必认为言之成理。

牛忠厚老实,值得人们信赖。

然而,牛能够入选生肖,还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平安长生的愿望。

在宁夏,每逢生子,人们都要跳喜牛舞,又称保子舞,舞者共八人,四人扮牛,四人伴舞。

主人以鞭炮、唢呐、锣鼓迎接舞队,称“请牛板”。

扮牛者入院后,主人把孩子用红布包好,放在牛背上,表演者说吉语祝辞,然后跳舞,认为可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中国人为孩子起的名字,有大名小名,大名又称学名,为正式名字,小名又称乳名,多带护生含义,“牛”字是小名中常用的,如“大牛”、“二牛”。

江苏海州为孩子办满月时,要为小孩佩项圈,戴长命锁,上金银制的牛鼻拘,以为这样小孩好养活。

广西恭城县汉族把小孩过生日看作“小牛过桥”,十分危险,为了顺利度过关煞,孩子在这一天不能出门,必须呆在家里。

云南宁蒗、永胜等地的普米族在举行成年礼时,全家一起喝牛骨汤,表示“贴骨至亲”,以保证家族团结兴旺。

由于牛有开辟作用,浙江汉族迎亲时,要由新郎牵牛走在队伍前面,表示人生新的开始。

浙闽赣交界地区畲族婚俗,如果两个送新娘队伍在路上相遇,后走者要以牛开路,牛角扎红布,插红花,认为牛踏过的路是新开辟的路,对后走的新娘无害。

广西、广东瑶族在为老人过六十大寿时,长婿必须以牛尾木、青冈木为架,以野牛筋编成“牛筋椅”送给老人,认为可使老人健康长寿。

人一生要经历多次生死关口,如出生、满月、生日、成年、结婚、生病。

为了平安度过这些关口,牛作为人的保护神出现。

从远古至今,月的圆缺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古人心目中,这就是死而复生的象征。

牛角似弯月,根据同类相生的巫术思维,牛也具有月的能力,能够保命护生,辞旧迎新,参与人生种种送往迎来的仪式。

牛在人的生命中如此重要,古人在选择生肖动物时,当然不会遗漏牛。

二、沟通天人的使者生命孕育后,必须借助一定的途径才能萌芽生长,来到世上。

牛耕使庄稼生长,古人或许由此产生联想,以为牛释放或焕发出了潜藏于土地中的生机,“沟通”了生命种子与外在世界的联系。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通”,把气血畅通看作机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中医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认为血脉不通就会生病,把沟通血脉作为治病的重要原则。

四川摩梭人认为,女人不育是由于恶鬼“乔”在作祟,堵塞了孩子出生的通道,必须驱走“乔”鬼,使产道疏通,女人才能恢复生育能力。

大禹治水能够成功,关键也在于顺着水的走势加以疏导,而不是处处湮堵。

在治理国家方面,如果朝廷的大政方针不能贯彻下去,民间的疾苦不能上达帝听,就会因上下不通出现乱政,所以贤明的帝王讲究“通下情”,治世又称“政通人和”。

在爱情方面,即使两情相悦,如果缺乏一定的中介,也难成就美满的姻缘。

牛具有“沟通”功能,常常成为作媒的红娘,如老黄牛在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作用。

1.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牛郎、织女是两颗星星的名字,遥挂在天河两边。

传说天河之东是天帝的女儿,叫织女,她每天不停地纺织。

她织的不是布,而是天上的云朵。

天河之西是牛郎,他每天在河边放牛。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逐渐产生了感情。

天帝见织女辛苦而孤单,便将她嫁给了牛郎。

织女成婚后,便不再纺织,因而天上的云朵越来越少。

天帝为此非常恼火,命令织女回到天河东岸,只许他们夫妻俩每年相会一次。

这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型,在流传过程中,它的情节变得越发曲折动人:牛郎生活在凡间,是个贫苦的孤儿,以放牛为生,谁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管他叫牛郎。

有一天,他在湖边看见几个美丽非凡的女子,其中最美丽的就是织女。

这些姑娘是到湖中来洗浴的。

与牛郎相依为命的老黄牛突然说起话来,告诉牛郎,这些女子是天上的仙女,只要拿走她们的衣服,她们便不能再回天庭。

牛郎按老牛的话,藏起了织女的衣服,织女便留在人间,成为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辛勤劳动,牛郎放牛,织女织布,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得幸福美满。

天帝得知织女私自下凡后,勃然大怒,命令天上的神将去捉回织女。

老黄牛帮助牛郎娶织女为妻,它见夫妻俩生活美满,十分高兴。

有一天,牛郎发现老牛悄悄落泪。

在牛郎的追问下,老牛说了实话。

原来,它是天上的大力神,因触犯天规而被罚到凡间为牛。

它说出了织女的秘密,使牛郎得以娶织女为妻,会被处死。

它死倒不要紧,但它不愿看到他们夫妻被无情地拆散。

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了以后,把它的肉挂在树上喂喜鹊,皮剥下来做成靴子,穿上这双靴子,就能腾云驾雾。

说完,老牛叹了一口气,便死去了。

牛郎和织女尽管十分悲痛,但仍按照老牛的吩咐,将牛肉喂了喜鹊,用牛皮做了靴子。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天帝派遣的神将终于来了。

这一天,风云突起,电闪雷鸣,神将不容分说,拉住织女就走。

牛郎见了,慌忙穿起靴子,将一儿一女装进筐中,用扁担挑起来,追了上去,就在牛郎即将赶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在织女和牛郎之间一划,一条大河便将牛郎拦住。

这条河便是天上的“银河”。

从此,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得团聚。

后来,天帝怜惜他们夫妻儿女分离的悲惨境遇,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牛郎和织女才得以在喜鹊搭成的“鹊桥”上会面。

古往今来,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牛郎、织女在今天已成为夫妇分居、天各一方的代名词,“鹊桥”成为帮助男女沟通、相识、联姻的媒介。

据说,每年七月初七这天,人间很难见到喜鹊的身影,它们都忙着赶赴银河,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人们感谢喜鹊,每到喜庆日子,特别是男女新婚时,新房窗上总要贴上喜鹊的剪纸。

然而,天下有情人最应该纪念的是老黄牛。

2.七夕节女儿乞巧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七夕节,民间叫作女儿节,即处女节。

据山东鄄城、曹县、平原一带的乞巧风俗,七夕这天晚上,七个要好的姑娘聚在一起包饺子,她们把铜钱、针和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以此预测命运。

据说,吃到针的手巧,吃到钱的有福,吃到枣的早早结婚生子。

胶东民间,家家户户七夕烙“巧果子”,即把面食做成荷花、桃、鱼等形状,烙熟后用线穿起来,挂在小孩脖子上。

在七夕节还有生巧芽和穿针乞巧活动。

生巧芽,就是用豆、麦或五谷泡在水里,生出芽来,七夕之际,姑娘们依次把巧芽掐成寸许投入水盆中,借助月光看盆底的影子进行占卜,如果影子像菜刀、锅碗,象征姑娘善于烹调;如果影子像纺车、花朵,象征姑娘是纺织刺绣的能手;如果影子像凤冠、霞披,象征姑娘能够嫁个好丈夫,出人头地,大富大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