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合集下载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说说贵州少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学生: XXX学院班级,学号: *********纲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长历史的民族,其主要散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大海”的美名,但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所以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快速消逝。

重点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一)侗族侗族自称 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 、“佄”或“更”字),依照结合国倡议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朝文件。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 、“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其主要散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散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由90年月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遇到很大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快速消逝,状况令人担忧。

怎样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关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

因为,跟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跟着农村的消逝而消亡。

所以,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关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深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由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物质文化的流传,它是文化流传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比若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

其次是现代传媒,挪动通信,电话普及城市农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并且“三网交融”全部都信息化、数字化,不只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渐渐消逝、衰败。

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系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趋减少,在这类状况下,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量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许多的省份,汉族占 65%,少量民族占 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量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拥有典型意义。

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思考(原创)

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思考(原创)

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思考(原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州有汉、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仡佬等 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4%。

在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黔南州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未来得及进行开发就面临生存维艰。

如民居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民族传统习俗如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保护性开发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州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黔南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摆在全州各族同胞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功能(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

在我国,文化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代孔颖达认为,“人文化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诗》、《书》、《礼》等典籍,一是指礼仪风俗。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正式使用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被作为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教化”的总称。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在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指“加工”、“耕作”、“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侧重物质技艺层面。

实际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者:吴琼龙爽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9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阐述,并对保护成果进行阐述,以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政府角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黔东南州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土面积为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全州总人口的80.6%。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语言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传统医药文化等等。

全州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9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全州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在全省排列第一。

有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名镇、名村6个,国际生态博物馆2个。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3项72个保护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10项241个保护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54项300个保护点。

有国家级传承人26名、省级传承人104名、州级传承人294名、县级传承人1795名。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县(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有21个民族文化村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12年,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中,我州共276个民族村寨被列入,其中,第一批60个,第二批165个,第三批51个。

这些民族村寨各具特色,风情浓郁,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区域。

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寨为例

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寨为例

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寨为例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寨为例作者/褚少楠所以,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成环境。

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有个美丽的村寨——郎德苗寨。

这个村寨和周围的一些寨子都保持着非常浓郁的本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其中很多民俗活动都离不开鬼司,他们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祭白虎神(自然神)的仪式。

传说白虎神给了他们这片土地和吃的粮食,寨民们许诺要世世代代年年供奉白虎以保平安和丰饶。

本寨的鬼司经常在一些丧葬、取名、结婚、占卜、建房等活动中被邀请去寨民家中做法事。

笔者曾经见过朗德苗寨的鬼司主持的祭白虎神的仪式。

这种仪式通常在某人或某家有了什么灾粕,知,各种民俗一旦消失或者被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所同化,那么人们也就不再会有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的需求了。

一种文化的生成环境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一种民俗活动也会随着社会的、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异。

政府、媒体、以及权威机构的评价和态度是影响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来自政府层面的推动和支持,会促成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有了民俗活动这块土壤,文化传人就有了显身手的空间和发展传承的条件,反过来,民间文化生成的土壤也自然有了富足的养料,能滋养出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人。

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关键是强化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概念,最初是由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归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并建筑,观,苗寨青年纷纷返乡建设村寨,原来很多苗寨青年都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都不愿学习手工刺绣、蜡染和苗歌等传统艺术文化,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可以供养他们的生活手段时,日渐消亡的苗族文化再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现在的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成为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王牌。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_以黔东南苗侗民族为例_王国超(1)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_以黔东南苗侗民族为例_王国超(1)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黔东南苗侗民族为例王国超(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贵州贵阳550025)摘 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了其族群长期的生存智慧,并予以民族个体或群体持续的形塑与滋养。

然而,在文化/众神狂欢0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与抉择。

以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为例,探析了其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原因,并藉此提出苗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保护与传承; 路径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2)06-0001-03Research o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Minority C ulture)))A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Guizhou Hmong and Dong Ethnic GroupsWANG Guo-chao(O ffice o f Aca de mic Affairs ,Gui z 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Abstract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ccumulated the wisdom of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its people,and i t con tinued to shape and nourish individuals or groups of minority.However,i n the context of /the Gods carnival 0of culture,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nation is facing a huge impact and choice.Taking Miao and Dong in Sou theast Guizhou for example,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plight and the its reasons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and on this basis,puts forward the approach to protecti ng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iao and Do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i nority ; protect and inherit; approach收稿日期:2012-05-07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变迁与教育选择:黔东南苗族社区学校教育的人类学透视0,项目编号:11JD097。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以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为例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以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为例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以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为例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纳人“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思考和处理,是摆在我国民族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日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路易·波拿巴的五月十八日》)建设各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离不开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努力在批判地继承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构具有崭新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在包括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广西乃至湘西地区在内的这片广衷的土地上,么直生息繁衍着近三十个少数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和其所面临的问题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现象,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是其民族历史与文化因子在交融、衍化过程中绽放的一朵奇葩,具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交融的双重特征。

在今天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商业化的烙印。

如何避免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在商业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的形成是一个细腻而漫长的文化变迁过程,它带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上的积淀。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并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而是数千年来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繁衍、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

多元文化是形成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多样化风格的基础,黔东南苗族头饰艺术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作为千百年来支撑其生存的精神支柱,巫文化民期主宰着黔东南苗族的人生观、天地观、以及思考问题、面对世界的方式,其头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巫术文化的熏染。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资源禀赋及传承人谱系梳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以凯里市为州府,辖雷山、丹寨、施秉、黎平、榕江、台江、剑河、麻江、黄平、天柱、三穗、镇远、从江、锦屏、岑巩等15个县。

据统计,全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32个世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接近80%,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三批464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13年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同意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立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黔东南州非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八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项目名录)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53项72处入选(部分项目统计见表1),居全国同级别行政单位前列。

(二)其他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黔东南州拥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2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9人;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处;拥有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4项300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08项。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遗的分类与国家级名录相比有所区别,第二批开始与国家级非遗名录分类相同。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共分为民间信仰、民间音乐、岁时节令、文化空间、人生礼俗等13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11类非遗入选省级名录,可见其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摘要】黔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遗产对传承地方文化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引起了人们对保护的重视。

接着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对地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然后介绍了目前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保护措施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了继续加强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强调保护工作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现状、措施、社会参与、传承、发展、地方文化、繁荣。

1. 引言1.1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地区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性文化财产。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当地人民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和地方文化发展的推动。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侵蚀。

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将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加强保护措施以及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重要课题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加强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实现地方文化的繁荣与持续。

2. 正文2.1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传统节庆、口头传统和习俗等,是该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民族的传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比如苗族的侗寨建筑、侗族的芦笙舞、黔东南的苗绣等,都是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

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

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

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

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

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

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文化是穿戴着的文化标识、便携式的文化商品服饰,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族“微”。

他不但能反映一个民族的风貌,还传递了很多文化信息。

台江有着令人眩目的服饰文化艺术。

台江苗族有近十余个支系,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的服饰特点。

服饰制作精美绝伦,造型多样,图案极其丰富,既有花、鸟、虫、鱼、蝶等形象,也有表现祖先崇拜和图腾的锯齿纹、同心圆纹和云纹等,在台江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天地”、“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等母体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这种叙事性服饰图案可谓达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步,成为苗族传统的“无字史书”,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其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功效丝毫不逊色于文字。

苗族服饰中,银饰不仅是一种服饰用品,而且是苗族人的财富象征。

比如在台江施洞地区,少女们的服饰品一个比一个多,在节日里,她们身上穿的都以银饰品的外衣,还有银帽、银耳环、银项圈和银项链等,越富有的人家在其子女身上的银饰品越多,一般人家也不会因为自身没有钱而不让子女没有银衣穿的。

在台江苗族服饰中,除了银饰,还有挑花、刺绣和蜡染,这些就是苗族传统特色的四大工艺。

2、
台江苗族的饮食
台江的饮食文化也可称得上是丰富而独特的,苗族支系众多,分布广泛,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饮食特色,那就是喜食酸辣菜系如酸汤、酸辣鱼等,糯米食品如糯米饭等,还有甜酒,这些都是苗族人民的最爱。

主食以稻谷、苞谷、麦、小豆等,这些食品多是自给自足为主。

酸汤是苗族地区最有特色的,其制法是以淘米水盛于陶缸中,掺进老酸汤的沉淀物为酵母,数日后既成。

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食物上,还体现在各种独特的席间礼仪和食物吃法上,苗族是个喜欢喝酒的民族,酒席种类之多,喝法之奇也算一绝,有如:嫁别酒、分家酒、酬劳酒、平伙酒、陪葬酒、拦路酒、贺儿酒等十几种。

有客人到家里,主人多以米酒招待,客人不醉不心甘。

当然,这里的苗族人们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而或是表达喜庆,或是联络亲情,几乎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喝酒的理由。

由此可以看出,酒及酒席也是展示当地苗族风情民俗的一个重要平台。

3、台江苗族的节日文化
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在节日方面有数目众多的节日,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祭祀祖先的活动;二是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等;三是追念民族及地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等的节日活动,如“姊妹节”;四是当地民间自发形成的活动节日。

在此,笔者就简单地谈一下“苗年”和“姊妹节”。

在台江地区,苗年的时间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时。

过年期间,每家都要杀猪宰鸡、打糍粑等,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还有举行跳芦笙舞、斗牛等盛大娱乐庆祝活动。

“姊妹节”也称“吃姊妹饭节”,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或三月十五日左右过,这里以台江县施洞最为隆重。

过节前第一天,那些已经出嫁了的姑娘们也陆续回家与未出嫁的姐妹们共度佳节。

节日期间,姑娘们聚集清水江边唱歌、跳舞等,展示他们的青春、美丽以及身上的服饰,并等待着小伙子的追求,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此期间,还有斗牛、踩鼓、吹芦笙等活动。

传统的姊妹节,仍是现在台江苗族青年男女们展示他(她)们青春活力,谈情说爱的节日。

4、台江苗族民间诗歌文化
苗族民间诗歌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历史、生活、信仰等多方面,在此,笔者对台江部分诗歌
作以下简单介绍:
苗族古歌也称苗族史诗,是记载苗族神化、苗族历史的。

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这些诗以口传心记的方式传承手段,传达几万行,如《跋山涉水》长达一万五千余行,其中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起义歌台江苗族起斗争歌向我们展示了封建时期苗族人民的斗争场景,反映了整个苗族在那个时代里水深火热的生活画面,再现了苗族先民受苦受难的历史,同时也歌颂了苗族人民在身处绝境时的反抗和苗族英雄们高大的形象和为追求自由而进行的不懈斗争的精神,最为著名的有《张秀眉之歌》和《包利王之歌》等。

酒歌台江苗族人民走亲访友、接媳嫁女、迎接宾客和酒宴等场合都要唱歌助兴。

台江的苗族酒歌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本性:热情而好客。

同时有些酒歌也唱到了苗族节日的起因、迁徙路线、祝福和里面的神话传说等,对于苗族历史的研究和再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歌台江苗族情歌反映了苗族青年纯真和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理想。

情歌是苗族青年在游方场合唱的,曲调婉转细腻,深情动人。

其中也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祭祀丧葬歌祭祀歌是祭祀祖宗、祭鼓社、祭鬼神等场合所唱的歌,主要有《祭祖歌》、《祭鼓歌》和《巫词》等。

这些歌词内容及其丰富,涉及整个苗族社会和人生,对苗族历史具有很大的追根溯源的作用。

四、台江苗族文化给当地人民的丰厚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台江瑰丽多姿的传统苗族文化愈益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厚收入。

如2004年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实现了几个突破:一是举办方式有突破,首次将开幕式在凯里举办;二是游客人数有突破。

此期间有旅游团队47个,海外游客1581人次,国内游客10328人次,总收入516.4万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80.5%;三是“农家乐”接待上有突破。

共有1.29万人次食宿农家,农户经营收入达64.3万元;四是招商引资有突破,共签订合作协议6个,金额1.46亿元。

五、台江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台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有着古老的传统苗族文化。

在现代社会文明社会里,苗族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再加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之快,就不得不要对这里进行开发。

要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就得把活生生的“人”的生活方式等呈现给外界,一旦开发不当,传统文化必将产生变异。

甚至消失,以及现在有些文化已经在无声无息中逐渐消失,我们还来不及注意。

这样一来,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台江旅游业以及苗族文化的发展来言则是无以为继。

台江苗族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虽然我们也在保护,同样也受到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也会变质。

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它不仅需要文化理念的成熟来巩固,还得有正确、合理、合情的文化操作等。

根据台江苗族文化的自身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及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