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合集下载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苗族的银饰不仅是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且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以重为美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不变中求变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

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1. 引言1.1 苗族银饰的定义和特点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指苗族人民用银子制作的饰品。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苗族银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工艺精细、款式繁多、图案独特、寓意深刻等方面。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婚礼、节日还是其他重要场合,苗族银饰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已形成独特的工艺体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通过制作和佩戴苗族银饰,苗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展示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苗族银饰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是苗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传承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苗族社会中,银饰不仅被看作一种装饰品,更被赋予了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意义。

苗族人民认为戴上精美的银饰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和气质,显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苗族银饰还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在苗族传统信仰中,银饰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驱邪避灾的护身符,可以保佑人们平安健康,避免不幸和灾祸的降临。

苗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上都会佩戴各种银饰,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社会和宗教意义。

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在苗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是苗族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设计、锻造、镶嵌、打磨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设计是整个制作过程的第一步,苗族银饰的设计通常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元素的启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神秘美感。

苗族的银饰文化

苗族的银饰文化

苗族的银饰文化穿戴在身上的银饰,苗族不变的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苗族银饰更是深得人们的喜爱,穿戴银饰的苗族姑娘,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然而,银饰的打造,工序却很繁杂。

德西尔珠宝小编带来了苗族的银饰文化,让你更加了解银饰文化。

千百年来,银饰始终在苗家儿女身上熠熠生辉。

银饰对苗族而言,既是早年大规模迁徙历史的遗存,也是驱邪、消灾、祈福的美器。

苗族的节日和庆典很多,每逢佳节,姑娘们便银饰盛装,成群结队地如彩霞般齐聚一堂,展示美丽风采。

在清水江一带,人们还能看到全身佩满银饰的苗族姑娘们在踩鼓场上跳踩鼓舞。

远远望去,恰似银浪阵阵,波光粼粼。

一整套盛装银饰重约十二三公斤,平均价格也随工艺繁复程度浮动在七到十八万之间。

苗族银饰工艺复杂,少则需要十几道工序。

银匠首先将熔化的白银加工成银片、银条和银丝。

加工好的银片被夹进模具进行初步造型。

将压模完成的银片固定在加工台上。

然后采用压、錾、刻、镂等工艺,锻造出各种纹样。

最终根据造型需要再将其焊接或编织成型。

焊接用的是经硼砂水浸泡过的纯度70%-80%的小银片,而非银饰主体纯度为99%的足银。

银饰打造完毕后,还需经历洗银的过程方能白亮耀眼、璀璨夺目。

洗银时,先用喷枪将银器烧红。

再投入盐酸溶液中略加浸泡,如此重复约两次。

最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一件精美绝伦的银饰便在匠人的巧手之下诞生了。

苗族银饰长久以来都是在苗族地区流传,改革开放后,其开发前景看好。

但是,银饰锻打技艺一般是在家庭内部承传,无法择优而授,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锻造这一精湛工艺的并不多,所以这门特色技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必要加强保护工作。

苗族银饰解读

苗族银饰解读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有3种:1、富贵,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2、爱情,银饰是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象征着自由恋爱;3、文化,苗族人通常用银饰来传递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

1、富贵
苗族银饰寓意着富贵,在苗族人眼中,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因此父母在女孩子出生时起就开始准备出嫁时所用的银饰。

2、爱情
苗族银饰寓意着爱情,苗族崇尚婚姻自由,因此银饰自然成为了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在苗族女孩子心中,若是喜欢一个男孩子,可以将自己的银饰赠送给对方,象征自由恋爱。

3、文化
苗族银饰寓意着文化,银饰在苗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苗族人常用银饰来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因此苗族银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1/1。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

苦难造就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创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绚丽的苗族服饰和银饰。

苗族先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欣赏并创造着艺术。

当我们看见他们在隆重节日穿上苗族服饰全身都是光华熠熠的银饰都赞叹这个民族的美丽都好奇着他们怎么能手工制造出如此绚丽的银饰。

苗族银饰的奇美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百年宝诚为你全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文化。

一、苗族的金银情节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好些是关于先民们如何制作银饰的。

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别聪明,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然后弯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最早的“银饰”。

这可算是传说中从物质层面上对银饰来源的解释之一。

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的《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在苗族的《换嫁歌》中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

一只银项圈,胸前㈨闪耀”时距今日是在2000年以上。

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

苗族在迁徙途中备受磨难,不仅忍、饥挨饿,他他们更无法解释风雨雷电、洪水猛兽这些对他们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奥秘,无法解释他们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命运。

面临厄运,他们在原居住地就已产生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

巫文化主宰着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苗族人为什么喜欢佩带银饰)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苗族人为什么喜欢佩带银饰)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苗族人为什么喜欢佩
带银饰)
苗族人佩带银饰有四种作用:一是便于迁徙时“人走家随”;二是“避邪”;三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睛雨表”;四是装饰打扮自己。

历史上受战乱影响,苗族居无定所,随将家里积蓄换成银锭打制成饰物由家中妇女佩服带,必要时,人走则家随;银,可以驱邪保平安;银,遇身体有风湿或内脏疾病会发灰(用棉布或牙膏轻擦即恢复),方便及时就医;苗族人民把自己见过的花、鸟、鱼、虫、精心加工成银饰图案,借以寄托向往美好生活,走出大山,考取功名等思想。

苗族是勤劳、善良、骠悍并充满智慧的民族。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历史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期,苗族人民已经开始使用银饰装扮自己。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起,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特点1. 独特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它融合了苗族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元素,并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工艺复杂: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制模、铸造、打磨、雕刻等多个环节。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制作和处理,才能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

3. 手工制作: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完全手工制作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锤打和打磨才能完成。

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式保留了苗族文化中对手工艺品的珍视和尊重。

4. 精美细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产品精美细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它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更是展示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三、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应用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如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

同时,在各种庆典活动中也会使用到苗族银饰装扮自己,如婚礼、葬礼等。

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收藏苗族银饰,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法律保护:加强对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法律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加强培训和传承:加强对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建立相关机构和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民族风情:苗族银饰风情

民族风情:苗族银饰风情

苗族⼈⼝众多,分布区域⼴阔,服饰的区域性差异很⼤。

仅从⼤的差异看,即可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 中国奇特⼥⼦风情录直通财富,⼀键直达旅途权益,携⼿关注旅途安全应急⼩⼿册西型和海南型等五⼤类别480余种。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

苗族银饰⽆论是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艺,都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名列前茅。

苗族的银饰主要有银冠、银⾓、银梳、银⽿环、⽿柱、⽿坠、项圈、项链、亚领、⼿镯、戒指等。

这些银饰多为苗族银匠⼿⼯制作。

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

⼯艺⽅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

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动,玲珑精美。

银饰种类最多的当⾸推贵州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较少。

黔东南地区的⾰⼀式、施洞式、黄平式、西江式、⼤塘式服饰的银饰配件最多。

就拿⾰⼀式为例;妇⼥全⾝银饰重约300余两。

施洞式,妇⼥从头到脚有银饰30余件。

苗族服饰不仅品种多,⽽且与服装⼀样,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尤其是苗族银头饰更为⼀绝。

银冠帽 银冠帽是苗族⽀系⾰⼀式和黄平式必不可少的银饰之⼀。

湖南湘西型凤凰松桃式也有银帽,但不普遍,只有极少数富有⼈家才必备,⼀般仅在“接龙”等重⼤仪式中才穿戴,故⼜称“接龙帽”。

黄平式银帽由三层结构组成。

⾥层叫帽窝,按⼈头⼤⼩⽤粗银丝或铁丝、⽵条扎成框架,⼀般直径为24厘⽶左右;第⼆层称叶层,由⽅形银叶⽚造型为朵朵雷纹或图案组成,⽤银丝弹簧与帽窝相连;第三层为花层;⽤细如发丝的银丝做成弹簧柄,将百余朵⽤银箔做成的苦菜花、菜银花与叶层相连;柄长约3⾄4厘⽶,银花密布于帽的外层,犹如古代宫妃嫔娥戴的花冠。

冠顶中央⽤银⽚做成表⾯看似鸟笼的齿形饰⽚,⾼16厘⽶;形若凤冠,压线字纹或涡漩纹图案。

中间窗孔有⼀只神若踏枝的银凤鸟,凤鸟两侧插有⼆⾄四只形状不同的⼩银鸟。

冠的正⾯,从上⾄下挂三块长短不⼀的银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而苗族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
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 以重为美
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 不变中求变
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
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

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四、银饰类别
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4.1 银头饰
苗族头饰在所有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通过头饰可判断出服饰主人的各种情况。

苗家女子的头饰种类有包括银角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耳环等。

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

湘西地区的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面装饰,层次感极强。

冠在头上,脚下走动,颤枝银花一片银光闪烁,显得花姿绰约。

银角分别有西江、施洞、排调三种类型。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

排调型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看似角,近看如羽。

而最有特色的是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姑娘们佩戴时还要
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美感十足。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银耳环则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有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等几种区分,其中以悬吊型和环状型较多。

苗族耳环种类繁多,仅贵州省博物馆不完全收藏就有近100种。

4.2 银胸颈饰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胸颈饰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种类上胸颈饰分为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银项圈可以分为套圈、链型和圈型三种。

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等。

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等。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胸饰,因佩带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它是以长命锁演变而来的。

其中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

银胸牌为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时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3 银手饰
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其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银手镯佩戴多者达四、五对之多,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

苗族戒指分大小,小的最普通,也很常见,而大的戒面则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

与其他银饰相比,传统银戒指式样最少,流行面最窄。

4.4 银腰坠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工艺精致,造型丰富。

4.5 银衣饰
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

银衣片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起喧染及衬托作用。

银衣主片有浮雕狮、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等形象。

五、结语
总体而言,苗族分布广泛,人口众多,银饰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笔者通过上述部分,简单介绍了苗族的银饰文化。

这种文化具有一种展示美丽、展示力量、展示财富的意义。

这种展示也发展了银饰艺术,使得苗族的美学呈现形式不断发展,进而促进了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参考文献:
[1]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杨昌国.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论苗族女性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1992,(4).
[3]杨昌文、何晏文.苗族服饰分类浅谈.[J].贵州民族研究,1987,(1).
[4]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