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合集下载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

一、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1、银角(银角分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

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恃色。

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

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

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

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

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

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

其二,银角似角似羽。

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

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

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2、银帽(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

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千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

帽顶正中,银扇高耸。

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

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

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

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

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

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

苗族的银饰文化

苗族的银饰文化

苗族的银饰文化穿戴在身上的银饰,苗族不变的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苗族银饰更是深得人们的喜爱,穿戴银饰的苗族姑娘,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然而,银饰的打造,工序却很繁杂。

德西尔珠宝小编带来了苗族的银饰文化,让你更加了解银饰文化。

千百年来,银饰始终在苗家儿女身上熠熠生辉。

银饰对苗族而言,既是早年大规模迁徙历史的遗存,也是驱邪、消灾、祈福的美器。

苗族的节日和庆典很多,每逢佳节,姑娘们便银饰盛装,成群结队地如彩霞般齐聚一堂,展示美丽风采。

在清水江一带,人们还能看到全身佩满银饰的苗族姑娘们在踩鼓场上跳踩鼓舞。

远远望去,恰似银浪阵阵,波光粼粼。

一整套盛装银饰重约十二三公斤,平均价格也随工艺繁复程度浮动在七到十八万之间。

苗族银饰工艺复杂,少则需要十几道工序。

银匠首先将熔化的白银加工成银片、银条和银丝。

加工好的银片被夹进模具进行初步造型。

将压模完成的银片固定在加工台上。

然后采用压、錾、刻、镂等工艺,锻造出各种纹样。

最终根据造型需要再将其焊接或编织成型。

焊接用的是经硼砂水浸泡过的纯度70%-80%的小银片,而非银饰主体纯度为99%的足银。

银饰打造完毕后,还需经历洗银的过程方能白亮耀眼、璀璨夺目。

洗银时,先用喷枪将银器烧红。

再投入盐酸溶液中略加浸泡,如此重复约两次。

最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一件精美绝伦的银饰便在匠人的巧手之下诞生了。

苗族银饰长久以来都是在苗族地区流传,改革开放后,其开发前景看好。

但是,银饰锻打技艺一般是在家庭内部承传,无法择优而授,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锻造这一精湛工艺的并不多,所以这门特色技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必要加强保护工作。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在文师傅做的银饰中,大量出现龙、凤、麒麟、蝙蝠、鱼等图片。

这些图案都象征着吉祥。

龙、麒麟、凤是神兽瑞鸟,蝙蝠象征着“福”,鱼是年年有余。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银饰的图案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老人家戴凤凰,少女戴鲜艳的花朵、小草小鸟,少妇戴一些牡丹花。

”文师傅说,“如果是求小孩子平安,那就在孩子上戴观音菩萨,或者戴麒麟啊、龙啊。

”这种种寓意在汉地也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受文化的交融影响,湘西苗族人也和汉族人大量地共享一些文化形象。

“苗族比较崇拜龙这种吉祥物,龙是上天的儿子,他是民间的传说,其实龙和凤谁也没见过,但他是神兽。

比如你结婚以后你梦到龙,那就是你要得贵子啊。

”但另一方面,对这些图案,苗族人也有自己的独特阐释。

文师傅举例说,“鱼”不仅仅是对“年年有余”的期盼,还因为鱼在过去苗家人生活中也是珍贵之物,而是以酸鱼等形式进行储藏,在客人来时方才端出飨客。

所以鱼在苗家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银饰图案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的记载。

文师傅指着一个银片上的说,“年轻人在那谈恋爱,开始害羞啊,背靠背着坐,但头还是忍不住的回过头去。

”过了一会儿,他又指向另一个银片,“这不是一对夫妻嘛,生了小孩回娘家嘛,她背上背了个小孩,他丈夫挑起猪肉和酒——这是猪肉嘛,前面是酒嘛。

”“我们苗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就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出来,很多方面描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通过图案来表达。

”文师傅说,“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他反映了我们苗家人的生活。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传承下去。

”直到今天,银这种金属,对于苗族人依然有着图腾一般的意义。

经过祖辈的积攒和传递,多数苗族女孩于是都有了可观的银饰。

她们在节日时候的盛装,如果缺少了银,那将是极大的不完整。

头饰上的蜻蜓、蝴蝶那些薄如蝉翼的银片颤动而发出的窸窣声,胸前的项圈垂挂的银铃儿的叮当撞击的,是所有节庆必不可少的音乐。

一般女孩子每人都有完整的一套银饰,多为祖传下来的,如果要做中等规模的,也要8万至10万元。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最能体现苗族的民族特色的,是他们的银 饰、蜡染、织锦等手工艺制品。 苗族的装饰品中最具标志性也最神圣的, 是银饰。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 无处不饰。其中头饰最为醒目,包括银角、 银帽、银围帕等。最大的银角宽约85厘米, 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 半,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姑娘们佩戴时 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 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 飘逸之美。
银发簪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虽然同样 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 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譬纤巧细腻,灵 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 浑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 西江苗族银发簪数十朵连枝银 花呈扇形展开,绿、黄、 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扇心 有五只银凤昂首欲鸣。 其排列疏密有致。发簪平伸譬后, 如雀尾般散开,很 是美丽。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簪三支为一 套,五花银簪 插在譬顶,双花银簪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银 凤发簪造 型生动,凤头冠雄嗓秀,凤颈用银丝编织,质感 极强。 下司苗族银风簪的造型则手法夸张。银风背上满布 银 花,翅腹密垂灯笼穗、叶片穗。
银帽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鸟、蝶等 各种动物造型和银键、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 雍容华贵的印象。银帽种类很多,通常分为内外两层。 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 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千的银花组成,十分繁密。 帽顶正中,银扇高耸。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 螳螂高居花簇之上,形态逼真。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 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下段沿帽 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 三组银羽,共12根,羽长及腰。
蝴蝶妈妈 相传蝴蝶妈妈是从古枫树变来的。蝴蝶妈妈一生下 来就要吃鱼: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在哪里?鱼在继 尾池。继尾古塘里,鱼儿多着呢!草帽般大的瓢虫, 仓柱样大粗的泥鳅。穿枋般大的鲤鱼。这里的鱼给她 吃。榜略好喜欢。一次和水上的泡沫“游方”(即恋 爱)怀孕后生下了12个蛋。后经过鹤字鸟(也有写做 “鸡宇鸟”)悉心的孵养,12年后,生出了姜央、雷 公 、龙、虎、蛇、象、牛等12个兄弟。树纹也是苗族 文化中很重要的图案造型。“蝴蝶”在后来中国文化 中富有较多的文化内涵,如爱情、生殖、生命等。春 秋时期,就有“庄周梦蝶”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也幻化成蝴蝶,在民间成为美谈。

苗族服饰银饰介绍

苗族服饰银饰介绍

苗族服饰银饰介绍
苗族服饰银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女性的重要装饰品。

银饰广泛用于苗族女性的头饰、颈饰、手饰、足饰等,形状多样,工艺精美。

苗族银饰的样式丰富多样,主要有耳环、首饰、纳指、足饰等。

其中,耳环是苗族女性最常佩戴的银饰之一,有不同的造型,如剑形耳环、圆环耳环、花形耳环等。

首饰通常是由项饰、胸饰和腰饰组成,采用银饰与珠子、花卉等组合制作而成,十分华丽。

纳指是苗族女性特有的银饰,佩戴在小拇指上,象征着婚姻的祝福和纳福的寓意。

足饰则是苗族女性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常佩戴的银饰,如踏脚饰、脚搡、脚链等。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常采用程控银器制作技术,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包括设计、雕刻、锻造、打磨、翻花、抛光等环节。

银饰上常以苗字、花纹、动物等为图案装饰,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苗族人民把银饰视为财富和幸福的象征,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佩戴银饰,苗族人民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同时,苗族银饰也成为苗族文化与艺术的代表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闽东畲族与黔东南苗族的银饰比较分析

闽东畲族与黔东南苗族的银饰比较分析

闽东畲族与黔东南苗族的银饰比较分析畲族和苗族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

在这两个民族中,银饰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闽东畲族与黔东南苗族的银饰进行比较分析。

一、闽东畲族的银饰闽东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江西省。

在闽东地区,畲族人民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这种风格也体现在他们的银饰上。

畲族银饰主要包括耳坠、项链、手镯等。

它们通常由纯银制成,并饰有各种图案和纹样。

畲族银饰的特点是精美细致,工艺精湛。

银饰的图案多样,有些以动植物为主题,有些以几何图案为主题。

畲族银饰还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合理性。

制作银饰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因此畲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也非常传统。

二、黔东南苗族的银饰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东南部。

苗族的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妇女日常生活的必备物品。

苗族银饰主要包括耳环、项链、手镯等。

银饰通常由纯银制成,并装饰着各种花纹和图案。

苗族银饰的特点是华丽而富有民族特色。

它们通常由多个银质零件拼接而成,每个零件上都有复杂的图案和纹样。

苗族银饰注重线条和曲线的流畅性,并融入许多以动植物为主题的图案,这些图案常常充满象征意义。

三、比较分析闽东畲族和黔东南苗族的银饰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工艺上,畲族银饰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合理性,工艺精湛,而苗族银饰则着重于华丽和复杂的装饰。

苗族银饰常常由多个零件拼接而成,每个零件上都有复杂的图案和纹样。

在图案和纹样上,畲族银饰多以动植物为主题,而苗族银饰则融入了更多的象征意义,通常与苗族的神话传说和生活习俗有关。

在地域分布上,这两个民族分别分布在福建省和贵州省的不同地区,所以他们的银饰也受到了各自所在地区文化的影响。

闽东畲族和黔东南苗族的银饰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闽东畲族银饰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合理性,工艺精湛;而黔东南苗族银饰则以华丽和复杂的装饰为特点,融入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承及其纹样解读

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承及其纹样解读

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承及其纹样解读摘要:苗族的纹样种类繁多,为了表达这些纹样给苗族人民带来的各种寓意,苗族银饰成为了最好的载体,苗族银饰的技艺主要有花丝工艺、錾刻工艺、锻造工艺等,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在苗族人民的节日中不断继承和发扬,也不断融入了现代化元素。

关键词:银饰技艺设计思维一、苗族银饰产品在区域现状和地域文化分布整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人民生活最集中,分布最广的地方,在苗族的服饰中,各类的银饰装饰产品百花齐放,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银饰的喜爱。

黔东南州由于一年中有上百个民族节日,素有“百节之乡”、“芦笙的故乡”、“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东方斗牛之乡”的美称,每逢节日,热情豪放的酒歌、山歌伴随着苗家、(亻革)家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项圈等盛装,踩着震人心魄的铜鼓、芦笙节奏,汇集成多彩的歌舞海洋,足以让到访者迷醉。

苗银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含银量在99.9%以上的银,经过花丝和錾刻后成型为各种代表苗族形象的产品,一方面体现了手艺人在技艺方面的了得,另一方面从产品的造型和审美性能够解读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文化,尤其喜好借助艺术造型来体现生命、生殖企求,它也是民间美术共同的现象。

二、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苗族银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保持着鲜明的底色,又跟随时代步伐作出了创新和变革。

苗族银饰保持着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艺术特征。

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足,人们追求大、重、多艺术特征的热度只增不减。

每当重大节日或婚礼,苗族青年男女都会身披种类丰富、做工精细、色泽光亮的银饰,给人以厚重、密集、繁复的视觉感受。

而受人们审美取向的制约,一些原有的银饰品种被淘汰、被重新改造。

苗族保留了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单位手工自制作银饰的传统,很多村落中百分之八十户的村民以银饰制作为业,“边做边卖”成为常态。

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饰制作行业中脱颖而出,很多银匠根据苗人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审美趣味推陈出新,将目光投射于更多的日常事物,从中汲取创作灵感,用以增加银饰上的图案,改变银饰局部位置的加工,让银饰的雕刻更加细腻。

【苗族服饰】图案优美、巧夺天工的海南苗族银饰

【苗族服饰】图案优美、巧夺天工的海南苗族银饰

【苗族服饰】图案优美、巧夺天工的海南苗族银饰苗族银饰是海南省苗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

品种多样,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包括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价值昂贵。

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儿童爱戴银饰帽,年轻的姑娘爱戴银质耳环、插花、手镯。

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

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

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

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戴满了银饰品,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

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海南苗族同胞精心制作的银饰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如项圈和手镯就有实心、空心、镂花、圆柱、六方形、棱角形等。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

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这是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

海南苗族的银饰,多数是由本民族的银匠制作,富有民话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图案优美、巧夺天工。

苗族的银饰主要有银冠、银角、银梳、银耳环、耳柱、耳坠、项圈、项链、亚领、手镯、戒指等。

这些银饰多为苗族银匠手工制作。

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

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

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摘要:苗族的银饰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个民间特有的艺术的产生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仰.本文主要探讨苗族银饰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苗族银饰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的形成所反映的的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生活信仰,以及这些图案纹样所表达出来的苗族人对于宗教`图腾的崇拜。

如果苗族没有文字的话,那摸,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就是苗族的文字,记载了苗族人的生活的百态,是一本记载苗族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案;纹样;生活;宗教;图腾
苗族银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它的图案和纹样的特点均不相同,所反映的题材也不一样,综观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其造型的主题多样化,并且主题大都含混冲突,追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造型者的宗教观念和生活观念的不同,多元化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

银饰图案的题材多以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制作内容,也有少量传统民俗戏文、传说人物、场景、山雀、蝴蝶、蜈蚣,田里的鱼虾、田螺,树上的桃子、石榴,门前房后的莲花、菊花、水仙、牡丹,畜圈里的牛、马、鸡、兔,甚至箱子里的古钱、元宝,男人们把玩的唢呐、刀剑等,但凡眼下所见,都成为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和欣赏的苗族文化。

其中蝴蝶、锦鸡、龙、凤纹样与苗族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双狮夺宝”等纹样,是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的吉祥涵义。

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样整体上看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以花鸟鱼虫的生活中的自然纹样为主。

第二类是以龙和凤的纹样为主。

第三类是以受巫术影响严重的稀奇古怪造型的纹样为主。

第一类以花鸟鱼虫为表现题材的图案和纹样在苗族银饰中是最常见的。

在大部分的苗族的银饰的图案中均会看到这样的题材。

尤其在银帽的装饰中层层叠叠各种造型的鸟蝶鱼虫等动物和银键银铃,给人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感觉。

苗族银饰的图案中最常见的是花。

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就光是花的造型就有成百上千个,花的图案几乎装饰在苗族银饰的每一件器物上。

从头到脚几乎到处都有装饰的银花。

这充分的表现出了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蝴蝶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也是大量的出现,究其原因,据说是由于苗族人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

蝴蝶据说是苗族关于人类创生传说中的主角之一。

传说在远古时期,蝴蝶在枫树心里
产下了十二枚卵,分别卵化出狮牛蝶等动物,以及人类的祖先姜央,从那以后便有了苗族。

在现代苗族的很多地方,当地人还保留着对于蝴蝶的敬仰。

鸟的造型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也是比比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把鸟视为女性
的代表,生育的象征.鸟的造型隐含着一种明显的图腾意识.在苗族的崇拜偶像里面,也有一个密布天空的飞鸟世界.在很多苗族的地区的名字是直接以鸟的名字来命名的.当地人皆以为鸟是他们的宗族,由此产生了对于鸟的敬仰和崇拜.
第二大类的表现题材就是龙纹,中华民族的先民门普遍崇拜龙图腾.苗族龙在苗族人的生
活中主要以保护神的身份出现.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有一条龙在保佑着自己的村寨.苗族节日中的"祭桥""龙船节"等等都是对龙的祭祖,对于五谷丰登的希冀.
苗族的银饰中龙是最常见的形象,龙的造型多为腾飞状,构图多为二龙戏珠.苗族银饰图
案中的龙的造型和构图和主流社会的"汉龙"有着非常的相似之处,苗族的龙和"汉龙"有着很明显的继承关系,沿袭了"汉龙"许多的特征.这也说明了苗族和汉族在某些文化和图腾的崇拜上面,有着共同之处.
苗族银饰图案中的第三类就是一些不可思议的古怪的造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希奇古怪的造型,是因为巫术意识已经深入了人们的心里,苗族人认为一切锋利的器物都有驱邪避害的功能.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是苗族宗教和图腾意识的表现,苗族崇拜多神,凡奇山怪石,古树扎藤都被视为神低偶像.由于巫术意识的规定和需要,苗族银饰中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怪异
的造型.苗族流行的二十四锥银头帕是巫术生活中的驱邪之物经过变异整形后在银饰中的反
映,其值得称道的是为了服从巫术意识的需要,该银帕在造型上几乎无艺术构思和问样设计可言,与其说是一件不折不扣的驱邪物,正是由于这种重巫术轻艺术的设计,使得这种造型诡异的银饰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苗族银饰的希奇古怪的造型是同苗族人的无数意识分不开的,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造型使苗族银饰同样具备了驱邪避害的功能.丹寨苗族妇女的银围腰链被视为保命苻,据说这种
银围腰必须由舅舅情人打制,一经戴上,便永不离身,今后的离异改嫁唯有此物必须随身携带.苗族妇女的随葬品中,也必须有特制的一些银器来陪葬,把银饰的驱邪功能延伸到另一个世界.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反映了苗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域的不同,风俗文化的不同苗族银饰的图案纹样也不一样.因此,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样同时也具备了区分地域部落的
功能,成为了各个地方风俗文化的符号代表,各个地方的银饰的图案和纹样也就成为了区域性文化艺术的象征和代表。

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

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

因此,苗族银饰已不体。

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的银饰是苗族人民文化和艺术的载体,根植于苗族文化的深土.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
纹样更向我们揭示了苗族这个神秘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生活~宗教信仰~鬼神崇拜等等各个方面.如果,苗族没有文字的话,那摸苗族银饰的图案和文字就是苗族人的文字,记载了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记载苗族风俗民情的大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李黔滨.苗族银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2]张永法.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明,山东聊城人,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现工艺系)
公共艺术工作室,2012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硕士研究生,现工作生活于青
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