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欣赏
案例: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案例: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苗族银饰▪黔东南概况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的东大门,是湖广一带进入云贵川的主要通道,也是湖南、重庆南出广西的重要走廊。
全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6.91万人,聚居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
而且黔东南的苗族占全国1/4。
2008年全州人均GDP4461元。
▪文化背景苗族银饰是中国西南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银饰产品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品类。
“苗银”这个词是汉语当中唯一一个有广泛认知、以少数民族命名的特定金属饰品词汇。
身着盛装、佩戴大量银饰的苗族女性形象甚至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广告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例如畅销白酒品牌金六福的广告以及2008年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商业影片《非诚勿扰》。
贵州苗族制作银饰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约500至600年。
传统苗族银饰造型、图案都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蝴蝶妈妈图案(黔东南州苗族传说中苗族始祖姜央为蝴蝶所生)、大牛角形头饰(传说中神农氏炎帝为人身牛首)等等。
另外由于银饰便于携带和保管,也不必担心火灾的发生,所以银饰成为每个苗族家庭必备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黔东南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尤其是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村寨,以及与之相邻的台江县排羊乡久摆村、施洞镇塘龙村等都是著名的“银匠村”。
雷山苗族传统的银饰因为所用材料的来源十分复杂,所以成色也很不一样,有含银30%~40%的,也有含银89.1%的(用“袁大头”打制),还有含银95%以上,甚至含金的“箩箩银”。
苗族传统艺术品收藏与欣赏

苗族传统艺术品收藏与欣赏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品。
本文将探讨苗族传统艺术品的收藏和欣赏。
一、苗族传统艺术品的种类苗族传统艺术品包括织锦、刺绣、银饰、木雕等多个领域。
锦织和刺绣是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其图案鲜艳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银饰是苗族妇女装饰身体的重要方式,精致的银饰品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技艺水平。
木雕则是苗族传统装饰和建筑上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其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形象而著名。
二、苗族传统艺术品收藏的意义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苗族传统艺术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藏这些艺术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苗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2. 丰富收藏家的文化底蕴:收藏苗族传统艺术品能够增加个人文化素养,开阔视野,为收藏家带来更广阔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
3. 投资价值:苗族传统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收藏这些艺术品还具备投资增值的潜力。
三、苗族传统艺术品欣赏的方法1. 了解艺术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苗族传统艺术品深植于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品。
2. 观察细节和工艺:细致观察苗族传统艺术品的细节、刻痕和雕工可以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更好地欣赏其独特之处。
3. 参观展览和博物馆:参观苗族传统艺术品的展览和博物馆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欣赏平台,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艺术品,拓宽视野。
4. 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参与苗族传统艺术品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苗族手工艺品制作体验、艺术品讲座或研讨会等,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苗族传统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加深对其的欣赏和理解。
结语:苗族传统艺术品是苗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收藏和欣赏这些艺术品既是对苗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了解其种类、收藏意义和欣赏方法,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苗族传统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描写苗族银饰的唯美的句子(精选2篇)

描写苗族银饰的唯美的句子(篇一)苗族银饰,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闻名遐迩。
每一件银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描写苗族银饰的优美句子:1. 苗族银饰,如月光洒在夜空,闪烁着神秘而光辉的美。
2. 银质铸就的苗族饰品,犹如水晶般晶莹透彻,仿佛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魔法。
3. 银链流转,串起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情感的表达。
4. 苗族银饰细腻如纸,光泽如镜,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让人陶醉其中。
5. 银镶嵌的花纹和图案,如诗如画,仿佛讲述着苗族人民的故事。
6. 银色的闪耀与苍翠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无法忽视其独特的美感。
7. 苗族银饰独具匠心的雕刻,娟秀精致,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美的敏感和品味。
8. 银制挂坠轻轻摇曳,如流水在阳光下闪烁,带来一份宁静和祥和。
9. 银耳环穿梭在空中,如蝴蝶翩翩起舞,散发着细腻的银色光辉。
10. 银镯贴近肌肤,轻柔地触摸,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执着的爱与柔情。
11. 银冠嵌满了璀璨的宝石,闪烁着无尽的光彩,代表着婀娜多姿的苗族女子的尊贵和骄傲。
12. 苗族银饰草木纹理的刻画,仿佛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赋予了银饰一份生机和灵动。
13. 银质项链上的吊坠,宛如星辰般闪耀,柔和的银光映照着爱与温暖的情感。
14. 银戒指依附于指间,光滑而冷静,诠释着苗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珍视与承诺。
15. 银质腕链精细的纹理,如同一幅关于时光的画卷,追溯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传承。
16. 银制头饰璀璨而庄重,点缀在苗族人民的秀发上,勾勒出一副美丽而优雅的画面。
17. 银质胸针镶嵌的珍珠和宝石,闪烁着珍贵和华丽,引人遐思。
18. 苗族银饰的纹样繁复而精细,每一根线条都融入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19. 银耳饰轻轻摇曳,如风中盛开的花朵,为苗族人民的脸庞增添了一丝柔美的气息。
20. 银质项链环环相扣,如同苗族人民之间浓浓的情感纽带,永不分离。
21. 银质手镯佩戴在手腕上,仿佛情感的见证,每一个刻痕都留下了苗族人民坚定的信念和爱意。
苗族银饰其实也分老银饰和新银饰

苗族银饰其实也分老银饰和新银饰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
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银本身是指纯银,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
但现在说的苗银都并非纯银,其它主要成分是铜,含银量不高。
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打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
苗族银饰目前很受欢迎,但是有些苗族银饰的含银量才30%-40%。
但是有些苗族银饰是99%的含银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会差这么多?但是就算这样也要和苗银区分开,苗银一般来说是不含有银的成分的,主要成分就是白铜。
其实苗族银饰分为老银饰和新银饰,具体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巫婆”,确保合家平安。
闻名遐迩的黔东南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
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苗族新银饰就是现在苗族人用纯银打造的银饰,含银量99%。
苗族老银饰,当然也是苗族人自己用的。
不过材料比较复杂,主要是取决于原材料。
如果是用两角的银辅币来加工饰品,其含银就只有30—40%;如果用袁大头来加工,就有89.1%的含银量。
这个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
但和汉族地区不同的是,贵州历史上曾经大量地流通过“箩箩银”,就是现在人说的“圆盘锭”,苗族老银饰用“箩箩银”加工的也不少,含银量在95%左右,这些银饰中还含有少量的黄金成分(黄金成分是银矿中共生带来的)。
湘西苗族银饰质朴风格美的阐释

艺术论坛美术界ARTS CIRCLE2010/1湘西苗族银饰质朴风格美的阐释苗族银饰的各种创造,可以从苗族社会原始文化发展轨迹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
因为银饰艺术生发于苗族原始文化,即本原文化的渊源,所以银饰文化始终都将围绕着本原文化这一主线来创作和发展。
苗族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灵巫术的神秘文化。
山环水绕、复杂封闭的自然环境给湘西苗族人提供了原始宗教思想和想象的对象,加上贫困的经济和宽松的人文社会,苗族文化又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神论)的文化遗存。
这些观点映射在苗族银饰上则体现了“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荆楚文化之风,表现了一种质朴、率真、朴素的大美。
“万物有灵”及崇拜信仰中的质朴之美苗族对一些巨型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
银饰的制作自然也少不了这些自然物的题材,主要体现在银披肩、银角及背饰上,多与民间故事结合出现,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怎样帮助打败敌人,完成大业等故事。
通常故事中将自然物全部拟人化,认为它们同样有人的感情和思想,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从这一类题材的银饰来看,它们的存在和幻化反映了苗族人民质朴的精神品格。
这种思维的特征就是以好奇为基础,把外界的一切东西,生物或无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现象,都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有生命、有意志的活动。
而在物我之间,更是将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东西作为自己和群体的连锁。
这种原始思维模式与苗族人民“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故事相重合,为银饰的纹样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苗族除了崇拜巨型自然物外,很多自然现象也在其崇拜之列。
苗族银匠则根据人们的喜好和功利目的,将这些客观对象通过各种感觉进行综合加工,制作在衣襟下摆和裤脚边缘所镶的银衣片的造型形式上。
对这一类抽象自然物的造型,苗族银饰并不追求完整性,它不局限于视觉物象的真实构造和还原性,而是将客观物象的全部感受与意念来表现客观对象,因而除了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外,还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
苗族银饰PPT课件

耳环
造型有蚕虫式、叶片式、圆柱式、圆轮式、 悬吊式、环状式、灯笼式等等。
颈部银饰
式样有羊角圈、圆光圈、扁圈、 盘圈、麻花圈、雕花圈、戒指 圈、空心镂花圈以及由项圈演 变而成的银披肩等。项圈使用 量较多的有贵州台江、黄平、 凯里、雷山、剑河、丹寨、麻 江、松桃及湖南湘西一带。
雕花圈 卷花圈
胸部银饰
头饰
苗族头部银饰包括银角、 银扇、银帽、银围帕、 银飘头排、银发簪、银 插针、银顶花、银网链、 银花梳、银耳环、银童 帽饰
银角
最大的银角高约80厘米,两角距 离约80厘米,角尖一般用白色鸡 羽装饰。银角正中围绕太阳图案 上边有以银片插成扇形的放射状, 象征初升的太阳光芒照射。
图为西江式银角
银冠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种类有压领、银链、银锁、胸兜等。
手部银饰
手部银饰极为丰富,有圆柱形、方柱形、空花 形、扁平形、圆珠形、螺旋形、螺丝形、扭曲 形、长筒形、龙头形、蚕虫形等
银衣及其它银饰
一般是以银泡、银菩萨、银片等钉在布衣上而 成
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
苗族饰银洁白无暇。因此,苗族银匠 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 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 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 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 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 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第11页共17页手部银饰手部银饰手部银饰极为丰富有圆柱形方柱形空花形扁平形圆珠形螺旋形螺丝形扭曲形长筒形龙头形蚕虫形等第12页共17页第13页共17页银衣及其它银饰银衣及其它银饰一般是以银泡银菩萨银片等钉在布衣上而成第14页共17页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苗族饰银洁白无暇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
苦难造就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创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绚丽的苗族服饰和银饰。
苗族先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欣赏并创造着艺术。
当我们看见他们在隆重节日穿上苗族服饰全身都是光华熠熠的银饰都赞叹这个民族的美丽都好奇着他们怎么能手工制造出如此绚丽的银饰。
苗族银饰的奇美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百年宝诚为你全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文化。
一、苗族的金银情节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好些是关于先民们如何制作银饰的。
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别聪明,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然后弯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最早的“银饰”。
这可算是传说中从物质层面上对银饰来源的解释之一。
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的《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在苗族的《换嫁歌》中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
一只银项圈,胸前㈨闪耀”时距今日是在2000年以上。
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
苗族在迁徙途中备受磨难,不仅忍、饥挨饿,他他们更无法解释风雨雷电、洪水猛兽这些对他们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奥秘,无法解释他们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命运。
面临厄运,他们在原居住地就已产生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
巫文化主宰着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施洞苗族服装配饰的造型特征.

施洞苗族服装配饰的造型特征“清水江,盘折苗疆,源出都匀马尾河,经凯里西北,会于重安江,径施洞口,过清江厅,出远口而人湖南。
清深可通舟,实沉水之上流。
”清水江两岸的苗族称为清江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清江苗服饰文化区,在这个区域内又以施洞苗族银饰最为富丽、最具特色。
如图5、6(作者实地田野调查时拍摄)图5施洞苗族银围帕头饰名目繁多的施洞苗族服装配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当然也可将施洞苗族服装配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里我们主要按服装配饰的装饰部位来进行大的划分和造型特征介绍:头饰、颈胸饰、腰背饰、手脚饰等,台江施洞苗族服装配饰可谓是从头到脚。
(一)头部主要配饰苗族服装的头部银饰一般有银冠、银答、银梳、银围帕、银耳环和银童帽饰等,头饰是一种重要的饰品。
用银光闪烁、花团锦簇的饰品环抱着姑娘的面庞,使得她们显得更加华美典雅,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而台江施洞苗族头饰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银角”,银角是苗族最古老的头饰之一,《清平县志》上也有“挽高髻,插银角”之记载。
银角是苗族角冠饰的一种,苗语称“甘你”,就是“牛角”和“银角”之意。
台江施图6施洞苗族银围帕头饰洞苗族的银角头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述异记》卷上就有记载:“秦汉间说,蛋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蛋尤头上的角冠饰是迄今所见到关于苗族头饰的最早记录,银角头饰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显示力量和渲染威猛。
宽约30厘米、高约3S厘米的龙凤银角银饰十分具有特色,重要场合下的姑娘盛装绝不能没有这件头饰。
其龙角的中间立有4条银片,中间两条略高,顶端各饰一只契花蝴蝶吊坠。
边上两条略低,顶端各饰一鉴花珠宝纹。
在龙角顶端各饰一镂空桐子花,极具装饰效果,而桐子花又是施洞苗所独有的。
龙纹均为半立体状,龙身在角状银板上琴刻成浮雕状,而龙头却另用银板鉴刻成高浮雕,然后镂空剪边独立成形再与龙身焊接固定。
凤纹也是采用独立成形的方法最后固定在银片上,龙凤纹都左右对称,中间是蝴蝶和珠宝纹饰,具有很强的立体装饰效果,区别于雷山苗、舟溪苗的龙角头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银饰欣赏NAME 是名——怀着一颗真禅爱之心以感恩生命去体验感悟生活——综观全国苗装,银饰的数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苗族银饰较为稀少。
在黔东南地区,又以革一式、施洞式、黄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饰的银饰的银饰配件最多。
这里的苗族妇女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
有的盛装银饰多达二三十斤之重,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
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
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
由于苗人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
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
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
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
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
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
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
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
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
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苗族银匠多,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
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 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
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
银匠村是黔东南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
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
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
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
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暇。
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
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一】头饰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冠、银箍、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1 •银角落银角分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 1 厘米。
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恃色。
其宽约85 厘米,高约80 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
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
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
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
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
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
各型银角中,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绸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
佩戴者行走时,银角上龙风颤动,跃然譬项。
同为银扇形的舟溪苗族银角,两角间数根扇片,无装饰,薄而轻。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
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甩。
其二,银角似角似羽。
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
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
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
经实地考察,排调亦为巫术发达地区,当地敬奉的神邸共148 种。
2•银帽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和银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
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干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
帽顶正中,银扇高耸。
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
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
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
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
重安江型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之长。
步摇出现于战国时期,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
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
《释名•释百饰》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步摇具有两个特征,一为垂珠,二为颤枝。
重安江型银帽凡银花、银凤、银虫均用簧形银丝与帽体相连,并作颤枝处埋。
额前流苏低垂,戴帽人举手投足,则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帽顿时被注入生命活力。
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 厘米。
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 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
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
银帽下部为齐眉流苏,密匀整齐。
革东型银帽,半封顶,是银围帕和银替的组合体,较为简单。
3 •银冠银冠是流行在施洞式、西江式、大塘式、久敢式、巫门式、稿旁式、雅灰式、八开式等服饰盛装中的头部银饰之一。
施洞式银冠造型仿佛由银角演化而来,远视呈倒插的巨大木梳。
边缘为一整块银片连成弓状又似牛角状,角尖为方孔钱式的放射纹装饰,银片表面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凹弓内以条状银片镶接。
分大小两种,大者接 4 条银片,穿时插于头的前额髻上,小者接 2 条银片,穿时插于发髻的背后。
每条银片的顶端立有银蝴蝶或银蜻蜓,作欲飞欲立状。
两龙头中央的一蝴蝶支起的球状图案,球中镶一小圆镜象征龙珠,与二龙相配成二龙戏珠的画面。
两龙头上为乘飞凤双人图,再上为两只飞凤,飞凰中央及两侧银片间空旷处为 3 只正面站立嘴含银坠的凤鸟。
4 •银箍苗族称为“特”,也是黔东南一带主要的头部银饰之一。
以大塘式、丹江式的银箍为最大。
大塘式银头箍为围式,由四层图样组成:最下层为细丝垂吊的银花和锥形银坠,佩戴时形成流苏垂至眉间;第二层为浮雕人骑战马图;第三层最中央为一圆形双鱼太极浮雕图,太极两边依次为两层纹样,下为游龙,上为游鱼,全为浮雕形;最上面为小叶杜鹃形银花。
佩戴时箍在头围上,两端用织锦带系于脑后。
5•银围帕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搂空银花。
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
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
雷山苗族把二十个涡纹银帽饰分上下两排对称地钉在15 厘米高的红布上,排间缀长方形银花片,红白相衬,色彩对比鲜明。
整体为银制的以施洞苗族银马围帕最为精致。
其分三层,上层为二十九个芒纹圆形银花;申层正中镶嵌圆形镜片,镜片两侧各有十四位骑马将士;下层为垂穗银马围帕以骑马将士为主纹。
兵士们披盔戴甲,队列整齐; 骏马蹄踏银铃,威武雄壮。
贵州凯里舟溪苗族的银帕中间宽,两端窄,系于额际,颇类古代首饰中的抹额。
6•银发簪黔东南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雷山西江苗族银发簪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
扇心有五只银风昂首欲鸣。
其排列疏密有致。
发簪平伸譬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
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簪三支为一套,五花银簪插在头顶,双花银簪分插左有。
施洞苗族银凤发簪造型生动,风头冠雄嗓秀,凤颈用银丝编织,质感极强。
王司苗族银凤簪的造型则手法夸张。
银凤背上满布银花,翅腹密垂灯笼穗、叶片穗。
整簪以鸟身为中心,辅饰的银片、垂穗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团锦绣花簇。
苗族银饰所显示出的不同风格及特征,极大程度上同当地服装绣染纹饰紧密相关。
如与壬司苗族属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蜡染纹饰中也常见鸟背生蔓、蔓头长鱼、鱼口吐枝、枝头绽花的形象,表达了当地苗族笃信生命不灭、循环无穷的观念。
7 •银插针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但通常造型简单,因此单独列类介绍。
插针的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数不胜数。
苗族插针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
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
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
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髻,留出一截簪杆斜出髻顶,格外惹眼夺目。
黎平苗族宽花插针柄部为双层桃形,中间高,四周薄,上部饰有单层花瓣,造型与众不同。
从江苗族的斗签插针簪独具特色,一式数支,团团围住发髻,虽不能遮风避雨,却艳艳生辉,别有一番情趣。
贵阳苗族银牛角簪造型如银筷,十支一套。
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时自左向有插入发髻,横成一排,远观犹如排炮。
8•银网链饰银网链饰属发簪类,都柳江流域较多见。
典型的有坠鱼五股网链饰,由插针穿环固定,五股银链如网张开,罩在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