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奈达(Nida)
• • • • •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翻译的性质 翻译的功能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Nida: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 • 他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明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指出 了两种使可译性原则受到挑战的情况:“在原文相当明显地违背某一 民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地方特色或狭隘的游民集团用语时, 可译性的原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确切性”,其核心就是 “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在必要 时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
5.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译文: 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 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而变得更加严重。
Defini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译文1:(董秋斯) 我 爱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 “ E”, 因 为 她 是 Enticing ( 迷 人 的 ) ; 我 恨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E”, 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我用 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 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Domestication: Conversely,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一、引言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和跨文化传播工具,文学翻译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国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进行探讨,从历史、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史回顾文学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虽然这并不是文学的范畴,但可以看出翻译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
1902年,鲁迅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
20世纪初,翻译界有许多热心的译者,包括林语堂、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作品。
三、实践情况1. 翻译的难点外国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差异。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对目标语文化、文学的深入了解,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
同时,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也需要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在外国文学翻译中,意译普遍被采用。
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优美,难以直接翻译成中文,需要译者有创造性地转换语言和文化。
同时,意译也需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形式。
3. 翻译的成果外国文学经过翻译后,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及思想,拓宽文学视野。
同时,文学翻译也可以推动中外作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学界的交流合作。
四、理论研究1. 文学翻译的目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作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译者需要全面了解原作的文化信息和文学特色,同时通过良好的表达方式向目标文化传达这些信息和特色。
2. 文学翻译的价值外国文学翻译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互相了解、交流、学习。
同时,文学翻译还能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文学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包括语言、词汇、形式等方面。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

1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不足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影视翻译对翻译人员通常有很高的要求,研究难度也相对较大。
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的不足,可以说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1.1电影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出现,不过百余年,尤其在我国的流行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
影视作品的翻译历史较之主流的文学翻译等研究来说实在过短,还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和广泛认同。
而在学术界,影视翻译到底属于翻译还是改编这一争论从未停止,导致部分学者索性避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Whitman-Linsen在1992年其文章Through the Dubbing Glass中就曾经强调“to dispel the disdain of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who seem to dismiss film translating an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volved in it as not worthy of their attention”.(1992:17)1.2在影视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学者发现大部分的翻译概念和理论对于影视翻译并不完全适用。
这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学者仅仅关注影视翻译的实践,而没有进一步研究,建立新的适用于影视翻译的相关翻译理论。
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影视翻译长期以来处于边缘的学术地位也不足为奇了。
而且综观历史,虽然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界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却也并非很长,更不要说在翻译领域地位都还不甚高的影视翻译了,没有相关成体系的研究也是可以理解的。
1.3影视作品本身是由图像,声音,画面色彩等等融合而成的多重符号载体,而并非简单的文字文本。
影视翻译也并非单一的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期间涉及到对于诸多文本外因素的处理,这更加大了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难度。
1.4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影视翻译的源语言语料获得相对并不容易。
这客观上对影视翻译相关研究的推广也形成了一定阻碍。
对比中西方翻译历史

中西方翻译简史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前后共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由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出现在11世纪至12 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 五四”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 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 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 足的发展。 足的发展。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 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 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 《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 茶花女遗事》 悲惨世界》 安娜 卡列 妮娜》等等。 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世纪翻译的 拉丁文版《奥德赛》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 上最早的译作, 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 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 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此时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哲罗姆翻译的《 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哲罗姆翻译的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出现在11- 世纪 此时, 世纪。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12世纪。此时,西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 道安总结出了 五失本” 总结出了“ 三不易”的规律;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 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在其论着《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开始提倡意译;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探索。 探索。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则是按照中国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 隆初年《番清说》 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明清的宗教、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 五四” 起于鸦片战争止于“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 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 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著名的禁烟英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 拟设翻译书院议》 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 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 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 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 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 此外, 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 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 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 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 发出入于其间” 发出入于其间”。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的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始于公 年左右的盖伦; 元200年左右的盖伦;若只将有关翻译的论述视为西方译 年左右的盖伦 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 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刘宓庆 刘宓庆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 家西赛罗( )。公元前 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 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 )。公元前55年 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 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 作用。从西赛罗之后, 作用。从西赛罗之后,西方翻译界便围绕着相关问题不 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400年基督教学者圣 哲罗姆 年基督教学者圣哲罗姆 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 年基督教学者圣 (St.Jerome)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提出了 )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 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直译”的观点。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观点。1530年马 年马 路德( 丁路德(Luther)提出了必须采用民众语言使译文通俗 路德 ) 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 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文学不 可译” 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 可译”论;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 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 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 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 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 转型” 期间傅雷提出“传神” “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 提出“化境” 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 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 平上。 年代后半期 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年 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出版, 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 论。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在唐朝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 通梵汉两种语言, 通梵汉两种语言 , 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 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 和支持,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 和支持 ,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 , 出现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五不翻”的原则, 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中国翻译简史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 形式, 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Unit 2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Unit3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实践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 译高潮: 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中 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 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 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 景况壮观。 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实践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除了 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 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 等各个方面, 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 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 作。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 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 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 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 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 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 是在17- 世纪 世纪。 第五次高潮是在 -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 复兴时期稍为逊色, 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 译出来, 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 成各国文字。 成各国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 一直延续至今。 开始于二战时期,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 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 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 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 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 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 和团体的组建, 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 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 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 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 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 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 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 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 替人脑还是个谜。 替人脑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