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沉积学及应用+ppt共55页文档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平均速度
VSPlog与合成记录 对比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标定判别标准之一:

VSP
声波、VSP提供的时SP 深关系GAM一E 致AC

AC
标定判别标准之二: 单井时深关系与区带综合速度一致
综合速度
标定判别标准之三:
区域标准层、特殊地质体反射层一致
合成记录
S742
自然电位 742
咖马
声波
火 成 岩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前言
勘探对象 地质需求
•复杂断块、潜山
构 造 •高陡构造 解 •逆掩推覆体 释
•低幅度构造
断裂 大小 形态 幅度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成像精度
岩性解释
分析地震剖面上的地层整合、不整合、削蚀、 顶超、底超等接触关系建立正确的地震相、地 震层序;
根据地震层序、地震相建立的沉积相(如冲积 扇、河道、三角洲、砂坝、浊积岩等)储集体 进行解释;
层位识别(标定)是地震解释的基础
标定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层位标定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VSP标定 邻区引层 时深转换尺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合成记录
Sp gamma v S(t)=w(t)*R(t)
nen yao
深 度
钻井岩 性剖面
Q3-g10 Q2-1 Q2-2 Q2-3 Q2-4 Q2-5 Q1-1 Q1-2 Q1-3 Q1-4

地质学基础第五章沉积相PPT课件

地质学基础第五章沉积相PPT课件
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流 速和水深的骤减,使携带的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 积下来。
漫出辫状河道之外的细粒悬浮沉积物,多分布 于扇的中部和前端的边缘。
沉积较缓慢,以垂向加积为主,而常显水平层 理。
21
地质学基础
22
(四)筛余沉积
地质学基础
是指洪积扇表面呈舌状的砾石沉积物。
由于粒度粗,砂质之类细碎屑的充填物较少, 因此渗透性较好,好象筛子,当下次洪水来时,往 往流得不很远,其中水和细粒泥砂物质便渗漏到扇 体中去了。不能形成地表水流,从而阻止了粗粒物 质的搬运。
5
沉积物(岩)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地质学基础
岩石特征: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 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
古生物特征:生物的种属、数量和生态;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 物质记录,也称为相标志。
沉积环境是形成沉积物(岩)特征的决定因素, 沉积物(岩)特征则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主要由次棱角状的粗大砾石组成,分选较好, 其间充填物较少,无明显的成层界线,常形成块状 沉积层。
23
地质学基础
三、洪(冲)积扇亚相类型及其相组合
24
地质学基础
扇根:靠近山口,为碎屑流形成的混杂砾岩或含 砾泥岩,呈相应的杂乱块状构造和洪积层理。单层厚 度大,砾石占的比例也高。洪积层理是分选差的砂和 砾在垂向上频繁交互,由于粒级变化而微显平行层理, 但是没有明显的层面,是由结构和成分都不相同的多 个洪积物透镜体的相互叠置形成的。
雏形,洪水期流水的沉积作用使心滩雏形向两侧及下
游扩大,逐渐淤高露出水面,同时也导致河流分叉,
故心滩沉积是辫状河流的重要特征。
以砂岩为主,与边滩比,成分更复杂,成熟度更

地震沉积学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沉积学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沉积学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研究和岩性识别在地震沉积学出现之前,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早在1981年,Brown等在利用暹罗湾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层解释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基于三维地震水平切片进行沉积相解释的理论;曾洪流等1996年在“根据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相成图”一文中指出, 沿着或平行于追踪地震同相轴所得的层位进行沿层切片,更具有实际的地质意义和地球物理意义,从地震切片的提取和应用上来看,地震资料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分析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1998 年,曾洪流等在Geophysics上连续发表两篇有关地层切片( Stratal slicing)的文章,第1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方法和理论模型研究; 第2篇文章是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这两篇文章发表以后,在2001年,曾洪流等先后在“T he Leading Edge”上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并在当年The leading Edge第11期上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了“地震沉积学”这个名称。

从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地震沉积学。

2005年2月, 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休斯敦召开, 地震沉积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根据李思田教授的观点,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可以全面准确地概括为: 基于高精度的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和露头古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 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

也就是说, 地震沉积学是一门应用地球物理与沉积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它以地震技术为辅助手段, 将地球物理与沉积学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并对各自所得到的信息相互印证、互动反馈及综合分析, 从而实现对地下地质准确全面的认识。

1 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思路地震沉积学的主导思想是利用高精度现代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研究进行互动反馈、相互印证。

研究思路主要是在沉积学及沉积模式指导下,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提供的影像揭示沉积体的展布形态及其内部结构, 从而实现对古沉积体系的精细刻画。

地震沉积学及应用(part3)

地震沉积学及应用(part3)
裂缝发育带
马8井,深度1902.03-1902.33m,玄武岩 中发育大量裂缝,充填大量方解石脉。
2.8 地震反射异常体的三维表达
2.8 地震反射异常体的三维表达
2.8 地震反射异常体的三维表达
马19井,深度1545.5-1545.3m,角砾状灰绿色玄武岩, 微断层与长石斑晶溶解共生。
靠近裂缝的含油段 (长石斑晶溶解)
非含油段,长石 斑晶没被溶解
马19井,1548.20-1548.40m,灰绿色玄武岩,含油(长石斑 晶溶解)段靠近裂缝,不含油(长石斑晶溶解没被溶蚀)。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垂直断层走向反映 的相干信息最准确
斜交断层走向反映 的相干信息较准确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斜交断层走向反映 的相干信息较准确
顺着断层方向反映 的相干信息不准确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斜交断层走向反映 的相干信息较准确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正异常
同向相减,无明显的方向性,异向相减方向性明显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同向相减,无明显的方向性,异向相减缝带预测
同向相减,无明显的方向性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裂缝发育带
马17井,深度1532.0m,灰绿色玄 武岩中大量方解石脉充填。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顺着断层方向反映 的相干信息不准确
斜交断层走向反映的 相干信息比较准确

《地震地层学 》讲义-第一讲资料

《地震地层学 》讲义-第一讲资料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11
▪子波选择-激发井深试验
潜水面以下1m激发, 药量2kg
潜水面以下2m激发,药 量2kg
潜水面以下3m激发,药 量2kg
潜水潜面水以面以下下44mm激激发发,药,量药2kg 量2kg
潜水面以下5m激发,药 量2kg
潜水面以下7m激发,药 量2kg
潜水面以下6m激发,药 量2kg
2020年9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7
关于地震子波的概念
人工激发的地震信号
2020年9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8
关于地震子波的概念
子波信息的表达: 1、延续时间(子波长 度) 2、频率特征(频宽与 主频) 3、振幅强弱 4、相位特征
子波选择:
相位、能量、频率
和子波长度
2020年9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2、地震的相关基础
关于地震子波的概念 地震信号的形成
褶积
地震反射的地质意义
分辨率问题
2020年9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15
地震信号的形成
地震记录
震源产生的子波
界面1反射后得到的地震波 界面2反射后得到的地震波
假设: R1>R2 R2<R3
界面1 界面2
2020年9月
R1<0
反射系数的振幅 反射系数R=
参考书:1、《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徐怀大编 2、《地震地层学》 徐怀大等译
2020年9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3
第一讲 地震地层学的概念及相关基础
2、地震的相关基础
关于地震子波的概念 地震信号的形成 地震反射的地质意义

地震相-沉积相39页PPT

地震相-沉积相39页PPT
地震相-沉积相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地震地层学ppt课件

地震地层学ppt课件
形成不协调(不整一)接触关系。 后一类反射波系统终止有四种形式:削截
(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
8
9
(1)削蚀(削截、侵蚀) 是地层被侵蚀而引起的侧向消失。表
明该沉积层序形成以后经历过强烈的构 造运动或者强烈的切割侵蚀。为层序顶 部反射终止
10
(2)顶超 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以很小的角度,逐步收敛于 上覆层底面反射上。 这种现象代表一种时间不长、与沉积作用差不多 同时发生的冲蚀现象。
地震相分析是对地震层序内部地震反射波 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划分地震相单元,并恢复 该单元的沉积环境。
16
A palaeo-scene (the evidence)
Your interpretation:
They are dinosaur footprints and they can tell us about:
第九章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上世纪70年代诞生的,它和 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一 样,均为地层学的分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 展,油气勘探事业的需要,地震地层学担负 着独特的作用
1
第一节、地震地层学的含义及原理
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反射提供的信息来研 究地层的有关问题的科学。
通过地震资料可以确定反射的深度和构造;
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等。
23
1、外部形态 同一反射结构在空间及剖面上的分布状况,
即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研究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24
2、内部反射结构 内部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上层序内
部反射波之间的延伸情况和相互关系。 它们是鉴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11
(3)上超 为水平地层对原始倾斜面(如层序界

《沉积学》ppt课件

《沉积学》ppt课件
盆外古陆的石灰岩经过风化剥蚀而来的碎屑为: 盆外颗粒或陆源碎屑。
碳酸盐堆积物中常见的内碎屑有的来自干涸的潮坪泥晶灰岩 碎片或石片。
根据直径的大小,把内碎屑划分为砾屑、砂屑、粉屑和泥 屑四个级别,砂屑和粉屑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Biao4-1
2.生物碎屑
生物碎屑:经过搬运和磨蚀或未经搬运和磨蚀的生物化石碎屑及 完好的生物化石个体。
洪水注入的海湾 淡水与海水混合带 洪水淹没的潮上盐坪 淡化或淡水注入的环境
溶液的 Mg/Ca比1∶1
淡水白云石
(六)调整白云化作用
调整白云化作用:指在大气水的影响下,原来的碳酸盐堆积物或 碳酸盐岩经过淋滤而发生溶解作用和交代作用,即在化学成分及 矿物成分上进展重新组合或调整而发生的白云化作用。
这种白云化需求的镁离子,来源于堆积层内碳酸盐堆积物中 的高镁方解石。
正常海水的Mg/Ca比率约为3∶1到4∶1, 干热地域潮上地带表层堆积的粒间水或表层积水,其Mg/Ca比率可达 20∶1 。这种高镁的粒间盐水或表层水与文石颗粒相接触,使文石 交代,转变为白云石。 潮上带表层碳酸钙堆积物的粒间白云化作用(准同生交代作用)。 准同生:就是刚堆积不久尚未脱离堆积环境。
弗里德曼和桑德斯(1967)把这一作用叫做“毛细管浓缩作用〞, 许靖华和西根撒勒(1969、1971)把这一作用叫做“蒸发泵作用〞 。
方解石、白云石、粘土的三种成分混合的分类 Biao4-4
(二)石灰岩的构造-成因分类
1.福克的分类
根本上是一个三端元的分类。这 三个端元是:
(1)异化颗粒,即颗粒;
(2)微晶方解石泥或简称微晶,
(3)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简称亮晶。
福克以这三个主要构造组分当作 三角形图解的三个端点,把石灰岩划 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
地震沉积学是在地震属性技术成功应用于等时地层 格架内地层沉积相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地震资料 应用于沉积相和储层分析的定量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因 此,地震沉积学的定义应该是“应用地震资料和技术来 研究等时沉积格架内沉积相的一门学科。”
1.2 地震沉积学概念、内涵及学科性质
需要强调的是:地震沉积学中沉积学的研究同样需要钻井资 料和地质资料的支持。
1.2 地震沉积学概念、内涵及学科性质
2.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
(2)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等时地层格架是地震沉积学进行地球物理学分析的时窗,也
1.1 地震沉积学提出的背景
• BP is a world leader in the exploration of Tertiary Deepwater Basins.
• Our strategy is to be Number One or Number Two in the Basins we choose to explore by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s” in these Basins.
1.2 地震沉积学概念、内涵及学科性质
2.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
(1)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不仅包括常规的地震等时地层 格架的解释和建立,也应该包括地震资料的信息处理和提取,如 地震属性提取和地震反演等方法和技术,目的就是应用定量地震 信息对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内的地层进行沉积信息的客观反映和 沉积相解释和分析。
1.1 地震沉积学提出的背景
岩性油气藏勘探与开发的现实需求: 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应用客观定量地震属性计算替 换人为性较强的肉眼观察的地震相来进行沉积相划 分和储层分析。
理论上来看: 地震反演和属性技术与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结合来 研究等时地层格架内的沉积学问的背景
汇报提纲
1.地震沉积学 1.1 地震沉积学提出的背景 1.2 地震沉积学概念、内涵及学科性质 2.地震沉积学应用 2.1 层序格架建立 2.2 古地貌与构造应力转换带控制的砂体分布 2.3 原型盆地恢复基础上的物源通道分析 2.4 基于波阻抗体的砂层组解释和内幕结构分析 2.5 重力流储层预测 2.6 河流沉积相地层中的应用 2.7 基于多方向类比基础上的裂缝带预测 2.8 反射异常体的解释与三维表达
• We will not drill any dry holes.
强调了:地球物理技术的正确应用
引自BP公司
1.1 地震沉积学提出的背景
中石油公司的勘探技术思路与方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过程中建 立了一整套勘探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 集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岩性地层圈闭综合评价技术;特殊的钻井、测井压裂改造技术 等,其中,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岩性地层油气藏 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贾承造等, 2019)。 在地震技术应用于岩性油气藏的方面,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技术 方法是储层地震反演技术和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这两项技术 是目前应用于定量地震相分析、沉积相分析、储层预测等方面 最为有效的地震方法。(李明,2019)
Zeng等(2019)首次使用了“地震沉积学一词” , 认为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 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
2019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敦召开, 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关注。
1.2 地震沉积学概念、内涵及学科性质
1.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 目前地震沉积学被定义为“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沉
1.1 地震沉积学提出的背景
1.1 地震沉积学提出的背景
•层序地层学的理解:
层序地层学的主要贡献在于:等时地层格架理念。 层序地层学有两个假设:①恒定大物源供给;②构造活动影 响不大(构造活动控制了古地形和可容纳空间)。如果这两个 条件不能满足,则层序地层学的应用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层序 地层学的预测功能将失色。 目前层序地层学在我国陆相盆地的应用形式是:等时地层格 架内的沉积学研究,在钻井资料较少时,沉积相分析的形式是 肉眼观察的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的方式,而且基本限于三级或 “三级半”级别下的研究,在砂组这一层次上的研究基本还应 用的是沉积学理论或技术。
• Current activity is focussed on the Gulf of Mexico, the Atlantic margins, Central Asia/Egypt, Indo-China and Russia.
• We believe the key to success is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igraphic fill, the petroleum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excellence.
强调了: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属性技术的联合应用
1.1 地震沉积学提出的背景
•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李庆忠院士曾指出“交到地质人 员手中的地震资料应是作了反演的波阻抗剖面”、 “波阻抗反演是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最终表达 形式”。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我们与其在地震资料上解释沉积体和砂体,不如在
反演后的波阻抗剖面上来解释砂体和沉积体。波阻 抗体的地质意义要比地震剖面意义明确。地质人员 应该把波阻抗体看作像是地震资料一样地去进行砂 体和沉积体的解释。——理念上的变化
2.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
(1)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沉积学和层序地层 学研究: 1.利用肉眼观察同 向轴、振幅、频率 以及这些参数的组 合的变化来反映沉 积相 2.缺点:人为性强, 不客观 3.解决的问题:大 的沉积体和层位。
地震信息
地震沉积学研究: 1.在定量计算的基 础上,依靠单个属 性或多属性的组合 反映沉积和储层特 征,目前有400多 种属性。 2.优点:客观性强 3.能客观反映任何 沉积层序内的沉积 和储层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