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单元结构图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程目标,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数学课程进行适当改革,抓住国家课程的结构和体系,依据教材进行大单元设计。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是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有机结合,因此大单元教学有其重要使命,也具有一定特征。
1.关联性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联系,也会让学科彼此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调用已有知识、方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将学习内容置身于网状的学习资源中,使其与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激发好奇心,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积极的自主学习者。
2.非均衡性在大单元教学中,学习内容一般是在常规课堂中进行,也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拓展空间,延伸至家庭或社会,如学校的场馆、超市,城市的博物馆,校外的课程基地等。
基于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学习时间也不是课堂固定的40分钟,依据实际情况可长可短;学习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
3.生长性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能够助力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向上生长。
大单元教学的整体关联设计及教学的灵活性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真正以“生”为本,通过课程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最佳效应点。
大单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找寻适切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建构完善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在合作与探究中培养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生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7 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换算-教学课件

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10名这样重 的同学一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 同学呢?
25千克
分讨论汇报
25千克
1.计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一共重多少千克? 2.计算40名这样重的同学一共重多少千克?
25千克
10名这样的同学重: 25+25+……+25+25 =250(千克) 10个25相加
1000千克是1吨, 40名这样重的同 学一共重1吨!
25千克
40名这样的同学重: 250+250+250+250=1000(千克)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常用“吨”作单位呢?
我家这个月用 了10吨水。
限重4吨标识。
虎鲸的体重用吨作 单位,可达8吨。
8
4吨=(4000)千克
想:1吨是1000千克,4吨是( 4 )个1000 千克。
1000千克=1吨,6000千克 里面有6个1000千克。
4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5000)千克。
1吨=1000千克,5吨是5 个1000千克。
选自教材第32页做一做(二)第1~2题
变式训练
1.填空。
(1)吨是比千克( 大 )的质量单位,1吨= (1000 )千克。
(2)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 25 千克,40 个小朋友 的体重约 1000 千克,也就是( 1吨 )。
探究新知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图中集装箱的 载质量是20吨。
探究新知 7 每袋粮食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1吨到底有多重,让这些 粮食告诉我们答案。
请同学们进行计算。
探究新知 7 每袋粮食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10袋 粮 食 重 1吨 。
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 10袋重1000千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从上面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例1主要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例2就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多种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可以两个两个分,也可以3个3个分等等,像这样让学生经历多种方式平均分的过程,这是以前我们教材中是没有的。
在新课程实施的开始阶段,“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内容,其许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需要实验教师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1、主要内容
2、具体特点和教学建议。
(1)突出了概念教学。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平均分”“除法”,以往教材把平均分和除法结合起来放在一个课时中完成。而我们现在实验教材中把除法认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2-17页,二是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的概念18-22。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步计算解答的。对于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可以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解决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学生的提问不着边际,不能较快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时需要我们加强提问指导,让学生逐步理解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本单元三个例题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一致的,但在知识目标把握上应各有侧重。例1在学生分步解答的基础上,重点要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例2中第一次出现了“小括号”,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一次,重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体验、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教学时,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改写成综合算式,以引发矛盾冲突,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口袋书】2023年中考物理必背知识手册(思维导图+背诵手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思维导图】【必背手册】★知识点一:质量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其质量也就越大。
【微点拨】质量的概念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如:铝勺、铝锅都是由铝组成的,牙签和木块是由木材组成的。
所以“物体”是指具体的东西;“物质”是做成物体的材料。
2.质量是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所含物质多,其质量就大。
3.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温度及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知识点二:质量的测量1.测量工具:台秤、天平是我们常用的质量测量仪器,如下图所示。
2.托盘天平的构造:托盘天平是学校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仪器,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如下图所示。
3.托盘天平的使用:(1)测量前:①放平: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地方。
②归零:用镊子把游码移轻轻拨至标尺左侧零位。
③调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即使指针指静止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
(2)测量时:①左物:把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
②右码: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的大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中。
③游码:用镊子轻拨游码,使横梁水平平衡。
④读数:把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数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就得到物体的质量。
(3)测量完: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盒中。
【微点拨】(1)测量时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2)保持天平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3)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不要把砝码弄脏,以免锈蚀;(4)在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标尺上的分度值;(5)天平指针偏左偏右与平衡螺母旋出旋入的关系: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左侧说明左边沉,平衡螺母应向右移;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右边沉,平衡螺母应向左移。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1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三、时、分、秒的复习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2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导语】教案要成为⼀篇独具特⾊“课堂教学散⽂”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弦,达到⽴体教学效果。
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篇⼀】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个重要内容。
学⽣在⽇常⽣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活中应⽤。
为了做到这⼀点,教学时我让学⽣通过看⼀看、掂⼀掂、⽐⼀⽐、猜⼀猜、称⼀称、说⼀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初步建⽴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了解在⽣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标: 1、在具体⽣活情境中,使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知道⽤秤称物体的⽅法,能够进⾏简单的计算。
3、在建⽴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秤称物体的⽅法,能够进⾏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袋、弹簧秤、盘秤、电⼦秤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联系⽣活导⼊ 师:昨天李⽼师带关⼥⼉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屏幕。
师:从画⾯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1盒饼⼲110克。
⽣:⼀桶⾖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
表⽰物品有多重,可以⽤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师就和同学们⼀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水平检测试题(附:试卷命题意图、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与交流
5、命题——体现“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探索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学。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 “听十遍不 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 ”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第五大题,填一填,画一画。
(2)24÷8=3 答:踢足球的人数是打篮球的 3 倍。 (3)跑步的和打篮球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不唯一)
16+8=24 (人)答:跑步的和打篮球的一共有 24 人。 动脑筋,想一想。 (附加题)
1、一桶油,连桶共重 34 千克,吃了一半后,连桶共重 18 千克。原来 满桶的油重( 32 )千克,桶重( 2 )千克。
【参考答案】 :
一、用心填一填
1、1000,10000; 2 、2306,四,千, 2,千或一千; 3 、4305,三千零三; 4、5,40 ; 5 、6000,8,9000; 6 、900,900; 7 、1000,999,1;8、30; 9、3210,3201,3021,3012,989; 10 、○1 ▲ ○ ● △; ○2 27,35
2、(
)比直角小。
A、钝角
B
、锐角
C
、直角
3、在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是(
)。
A、汽车方向盘的转动 B 、火车车厢的直线运动 C 、电梯的上下移动
4、8□27>8563,□里不能填的数字是(
)。
A、6
B
、7
C
、4
5、右图中有(
)个直角。
A、2
B
、3
C
、4
四、认真算一算 (33 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1) 原子
(2) 在原子中 ,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2. 核外电子的排布 : 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
3. 原子结构示意图 : 圆圈表示原子核 ; 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 ; 圆弧表示电子层 ; 圆弧上的数字表示
该层上的电子数。
4. 离子的形成 : 原子得到电子 , 形成阴离子 ; 原子失去电子 , 形成阳离子。
A . X 是非金属元素 C .该粒子最外层电子层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 C
B. X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8 D.该粒子可表示为 X -
【解析】 A 、X 是金属元素,错误; B 、X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错误; C、最外层电子数是 8 的结构是相对
稳定结构,正确; D 、该粒子可表示为 X +,错误。故选 C.
知识点 3、离子
知识在线
1. 概念 :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2. 分类 :
离子
拓展延伸
由几个原子形成的集团带有电荷
2-
离子 );C O3 ( 碳酸根离子 ) 等。
, 它们也叫离子
, 如 SO42- ( 硫酸根离子
);N
O
-
3
(
硝酸根离子
);N
H
+
4
( 铵根
3. 离子的形成 :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 核内质
D .电子层数
【解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电子的得失,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 3、已知 n 个银原子的质量为 mkg , a 个碳原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表示为 ( )
bkg ,则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