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定要转!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了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谦逊守静、无为而治等原则。
当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借鉴老子的道家思想进行自我修养。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老子的道家思想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引导他们注重内心修养,从而更好地面对外部压力和困难。
在校大学生应当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借鉴老子的道家思想,当今在校大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在校大学生、自然无为观念、谦逊守静、无为而治、自我修养、社会挑战、内心修养、处世哲学、自我提升、成长。
1. 引言1.1 介绍老子及其道家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品《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道”这种无形无象的本原所造成,道是无法言喻的,但可以感知和领会。
老子提倡的“道”是一个包容万物、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追随自然、顺其自然,遵循自然界的法则而不强求,即所谓的“自然无为”。
老子的道家思想注重谦逊守静,主张能够安静地谦卑自持,不张扬自我,不争不辩,保持内心平和与清静。
老子认为,只有守静养气,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
他强调在世事纷扰中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谦逊守静、无为而治,对于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应当注重内心修养,追随道家思想的教义,以求得自我提升和成长。
1.2 分析当今在校大学生的现状当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为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_人生感悟

老子为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_人生感悟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
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
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老子为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一、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
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
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
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二、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
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
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三、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精选13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精选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1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道德经》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道德经》文/王聪他山之石摘要:《老子》思想对我国及世界文化影响深远,其中《道德经》中主张以水喻道,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理念,从水之德中窥见处世之道。
本文从“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角度对《道德经》进行解读,旨在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处世哲学《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论述“道”与“德”之义。
因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文本内涵较为深奥,所以有着万经之王的美称,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主题思想,讲究复归自然的生命乐趣,这与水的品格与特征有着众多共通之处,所以老子则用水来喻道,阐解为人处世的生命智慧。
1老子以水喻道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将“道”放在万物之前,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
“道”不会干涉万物,让其以自然状态发展,可以说存于万物之外,但是万物生生不息也是“道”之义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道又是内化于万物之中。
水作为生命万物之本源,有着仁、义、善、勇、法等良好品行,与老子所提出的“道”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则是以水喻道,彰显了道家所认为的生命智慧[1]。
首先,水具有谦逊的品行。
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水会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处,谦让且孕育万物。
其次,水具有顽强毅力的特性。
水虽然柔弱,却可“滴水穿石”。
另外,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但是水却不图回报,广泛施恩、造福众生。
最后,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对应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
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前进时毫无阻碍,静止时平和安静,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刚好印证了道教理念中所主张的复归自然[2]。
这些都是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第二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章节,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的开头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普遍都能辨别美和善,但是正因为有美和善的存在,就会有丑和恶的对立。
这是一个道德观念的启示,告诉我们美和善是需要与丑和恶相对照才能被认知和感受到的。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讲的是事物的相互关系。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都是事物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完整性。
这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是多元而复杂的,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相对的差异和平衡。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里讲的是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圣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张扬自己的行为,而是默默地做事,默默地教导他人。
圣人不依附于物质,不依赖他人的肯定,不居功自傲。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欲望的境界。
最后一句写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追求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才能真正地留存下来。
这是一种境界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超越功利心,超越物质欲望,才能真正地获得长久的影响和存在。
从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思考和启示。
他告诉我们要辨别美和善,要理解事物的对立关系,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的境界,要超越功利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现代人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老子的《道德经》,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力量。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追求升职加薪、名利权势,但是这些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从《道德经》中“水”的品性论立身处世

从《 道德经》 中“ 水” 的品性论立身处世
刘 奕 男
( 兰州大 学文 学院 ,甘肃 兰 州 7 3 0 0 2 0 )
【 摘 要l 《 道德经》 中质朴 、 无欲 、 谦 退等思想无不体现在 “ 水” 的品性和精神 上 , 因此老子以“ 水” 载“ 道” , 让他所 言之 “ 道” 更加 具体 化。 《 道德经》 对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 、 包容处下 、 柔弱胜刚强等品性 的细致描述 , 并从 中发掘或引 申出一些有益 的道理或原则。 启发人
之地 , 低洼之处是人们所厌恶的, 而水能够主动地趋向并且安 人。 老子的处世哲学并不是消极的一味的忍让和迁就别人, 它 更智慧的学问 , 实际是在以屈求伸, 坚韧不拔 身 于此 , 处众人所不 欲之地 。老子通过对 江海吸收 和融 会千川 是一种更聪明 、
百谷 的事 实 , 说 明了“ 水唯能下方成海 , 唯能容方成 其大。 ” 只有 谦下包容 才能获得万物 的拥戴 , 成为一切溪 流的归宿 。
从道德经中水的品性论立身处世目录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12161一道德经中水的品性一善利万物而不争二包容谦下三柔弱胜刚强二水性和人性的完美统一立身处世之道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二谦虚谨慎宽厚豁达三以屈求伸坚韧不拔正文摘要
理论前 沿 2 0 1 4 年 第1 期
人性 在此得 到了最完 美的统一 。 《 道德 经》 中“ 水” 的品性 在老子 眼中 , 水 具有 赐予万 物 以利 益 而不争 的无私 德行 ;
一
、
地待 人 , 就可 以消除 隔阂 , 争取 到朋友 , 可 以改善个人 处境 , 在 悠长 的 岁月 中 , 以清 白、 正直 、 无 私 的进 取精 神追 求 高远 的志 向, 走 好平稳而又充实 的人生之路 , 更好 地体现 出人生 的价值 。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倒下的理由2019-11-05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九江网编者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
【守其黑】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下文是转自于网络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视角,让各位网友自行参悟。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为明知本性洁白,明白是非对错,却守持混黑的态势,外表要装成愚钝,笑看尘世变幻,和“知荣守辱”、“大智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看似简单的“知白守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具有深邃的辩证思想。
“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种人生哲学,当我们深处光明之中,却要去守住黑暗。
常常被人误认为和“大智若愚”一样,认为这都是消极的处世之道。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守黑”和“若愚”并不是要我们愚钝不化,就像一个人站在光明中往往看不清黑暗,但在黑暗中却可以看见光明。
即使我们看清了事物本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蒙昧的状态。
这会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是对“道”的另一种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定要转!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就是《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根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如何处世为人,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探索宇宙奥秘。人对同一件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靠人的本性确定的,人的本性又如何呢?有的主张善,人生下来都是善的;有的主张恶,人生下来都是恶的,争了几千年都无结果。各执己见,主观片面自认为不错。人的本性不一般,有的善、有的恶、有的是善恶兼。为人处事都有表现,大家都可看得见。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种: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各种人的表现,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经》这面镜子里照一照,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老子《道德经》教育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提高道德水平,把有为变成无为,使主观变得更客观。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争斗不歇,逐步改变成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处事自然乐悠悠。老子《道德经》里的许多地方都教导我们如何处世为人,下面就选摘几处供大家阅读: -“为学者日益”,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简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有的人不愿意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于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最好是吝啬一些,不随便浪费、破坏,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节省下来的粮食,自己就可多得。有自知之明的人,经常处与满足的状态中,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说到自己的短处、痛处,听起来很难受,但听进去了,自己受益匪浅;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没有必要去解释;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错了不认错,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见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识是很少的;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谦虚谨慎、虚心处下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欲望,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虚心处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斗。“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老子主张无为、处下、不争的为人处世观。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去做、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事情。“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切行为都要无为,做任何事都要无事。不能主观想一套,否则很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必须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要知其味心计费,符合口味饱食赘,不合口味多浪费。“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不要斤斤计较,全都应该以德去报答。“无为而无不为”,做的时候要无为,用无为处事,就是要顺其自然做,事事皆能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不勉强做任何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会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不固执,不带主观意愿就不固执己见,客观发生了变化,主观也随客观改变,这样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故无任何损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根据事物矛盾的发展,顺其自然来处理,事事皆成功;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个榜样给别人看。“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之所以知道无为的益处,不是言语的教育,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提高道德水平,方知无为之益。无为的裨益,是在去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清净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会圆满完成。用人道完不成的事,用道德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法,就一定做得很好。但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天下很少见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你做了好事,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时候人家自然会夸奖你;不自以为是的是聪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自作聪明,多听听群众意见,这样才不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首先避开敌人的锐气,把它拖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出奇兵制胜;善于用人的会处下,没有官架子,整体都和群众在一起,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长,人清爽,事半功倍效率长。“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如象冬天过河那样,卷上裤腿,打着赤脚过河,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难忍,必须忍得住才能过去;忧虑像怕邻居一样,远亲不如近邻,亲戚再好,遇到紧急事情帮不上忙,远水救不了近火,邻居关系搞好了,遇到紧急事情一叫就到,问题一下就解决了,所以要像搞好邻居关系那样,虚心处下不争。“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严格要求自己容忍,有的人要别人容忍,自己不容忍,有的说我能容忍,你也必须要容忍,这都是不对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别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做到这些你的德就修好了;涣散时好像冰融化一样,没有棱角,碰到也不割手,也就是说,工作之余不摆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不骄傲自满。“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待人厚道朴实,要诚恳待人,不要弄虚作假,欺骗人家;胸怀宽广若谷,宰相肚内能撑船,什么事情都能容,别人骂了你,不只是表面不还口,更不能往心里去,绝不能怀恨在心,将来图报复,因为这比当面吵一架更坏,胸怀宽广就是挨了骂,不往心里去,过了就了了,当成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以后见了骂你的人,照样热情地接待;与士兵混在一起成为污浊,在封建社会里,当兵的就是欺压老百姓,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作为一个士兵,必须一起去,但坏事你不做就行了,恶名还是得承受。“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人有私心欲望,只看自己的优点,不看缺点,所以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人道扬名为利争。名利是一对双生,名是利的先行官,有名就有利两者不可分。名利双收是私心欲望之精华,人道为它争合理又合法。理直气壮保人权,不争才是大傻瓜。人道规范淡渐忘。人道为私欲争斗忙,抑制自己不疯狂,看淡名利不放在心上。处事为别人着想,有利让别人,助人为乐心欢畅。大公无私把私心欲望抛光,积德之厚逐步成长,公而忘私本性纯洁,污泥浊水不沾身上。利欲不熏心道德增。抛弃人道自私自利根,无私心欲望心里很清静,背诵《道德经》无为能守静。激发灵感生,在污浊环境中也能静,慢慢澄清自己,德徐徐上身越积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