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基本概述

合集下载

第1章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第1章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3)放大元件 将检测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输出足够的功率以 驱动电机控制阀门。 (4) 执行器 执行器为一电动调节阀,它包括执行电机和阀体 两部分,它根据控制器的命令,命令。
(5) 被控对象 此例中的被控对象是液位的高度。 (6) 校正装置 对系统的参数或结构进行调整,用于改善系统框 图。
1.3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 尽管自动控制系统有不同的类型,对每个系统也 都有不同的特殊要求,但对于各类系统来说,在 已知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时,对该系统在某种典型 输入信号作用下,其被控变量变化全过程的基本 要求都是一样的,可以归结为稳定性、准确性和 快速性,即稳、准、快的要求。
1.稳定性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要求为系统是绝 对稳定的。否则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也无法完成 控制任务,甚至会毁坏设备,造成重大损失。考 虑到实际系统工作环境或参数的变动,可能导致 系统不稳定,因此,我们除要求系统稳定外,还 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稳定裕量。
在控制过程中,人要连续不断地观测箱体内的水 位,并与要求水位比较,反映到大脑中,然后大 脑根据水位差的大小和方向,产生控制指令,加 大或减小进水阀门的开度,以减少差异,人通过 连续不断的操作,达到箱体水位维持在要求值附 近。 通过研究上述人工控制恒温箱的水位过程,可以 看到,所谓控制就是使某个对象中物理量按照一 定的目标来动作。本例中,对象指箱体,其中的 物理量指箱体水位,一定目标就是事先要求的高 度期望值。
比较 输入量 元件 校正元件 — 反馈信号 反馈元件 放大元件 控制器 输出量 执行元件 被控对象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2.1 线性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1)线性控制系统 组成系统元器件的特性均为线性的,可用一个或 一组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 关系。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齐次性和叠加 性。 当线性微分方程的系数不随时间变化时,为线性 定常系统。本门课重点讨论线性定常系统。

1_自动控制概述

1_自动控制概述

35
建立作工程的思维方预备知识预备知识预备知识预备知识常微分方程解法常微分方程解法复变函数拉氏变换与付氏变换复变函数拉氏变换与付氏变换电路理论电路理论基本的电子学和力学知识基本的电子学和力学知识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自动控制概论自动控制概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频率特性法频率特性法pid控制控制状态空间分析状态空间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11自动控制概论自动控制概论自动控制概论自动控制概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结构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4050年代形成年代形成siso系统基于
6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经典控制理论
40~50年代形成 SISO系统 基于:二战军工技术 研究对象: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 目标:反馈控制系统的镇定 基本方法:传递函数,频率法,PID调节器
现代控制理论
60年代为适应宇航技术(宇宙飞船、导弹自 动制导)而发展的
7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27
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闭环自动控制的一般组成
控制对象、执行元件、控制器、比较元件 测量元件——测量系统的输出量并与给定值 相比较。 执行元件——纠正偏差,或输出足够功率的 部件。 放大变换部件——将检测到的偏差信号加以 放大和进行能量形式的转换,并决定控制信 号是增大还是减小系统的输出量。
28
系统方框图

自动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

1.控制:使受控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运动。

2.反馈:就是指将输出信号部分或全部返回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的过程。

3.控制的本质:“检测偏差,纠正偏差的过程”4.自动控制: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的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5.一个自动控制系统至少包括测量、变送元件,控制器等组成的自动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

6. 开环控制:系统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7.系统输出和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8.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比较:开环控制:的一个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

然而这类控制系没有纠差能力,比如电动机负载变化时,转速也将变化。

闭环控制:利用反馈来减小偏差。

其优点是精度高,不管什么原因引起被控量偏离给定值时,都会通过反馈作用减小这一偏差。

但缺点是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

9.恒值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输入量是一个恒定值,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不会改变(可定期校准或更改输入量)。

10.随动控制系统:系统的控制量不是常数,而是事先难于确定的随机变化量,要求系统能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控制被控量迅速平稳地复现和跟踪输入信号的变化。

11:程序控制系统:被控量的给定值是一个已知的时间函数,控制的目的是要求被控量按确定的给定值的时间函数来改变12:连续时间系统:指控制系统中的所有信号在时间域为连续的控制系统。

离散时间控制系统。

13.性能要求::稳定性: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必须是稳定的,不稳定的控制系统是不能工作的。

快速性:控制过程进行的越快越好,但要顾及误差。

准确性:要求动态误差和稳态误差越小越好。

当与快速性有矛盾时,应兼顾两方面的要求。

14.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及内部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数学模型。

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叫静态模型;反映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叫动态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控制装置(简称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生产过程等)的某
一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准确地按照预期的规律运行。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常用术语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制的设备或过程称为被控对象 或对象;被控制的物理量称为被控量或输出量;决定被控量 的物理量称为控制量或给定量;妨碍控制量对被控量进行正 常控制的所有因素称为扰动量。给定量和扰动量都是自动控 制系统的输入量。扰动量按其来源分内部扰动和外部扰动。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三、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不仅有顺 向作用,而且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存在反 馈关系,所以称为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 制系统就是反馈控制系统。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恒温箱
闭 环 控制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系统框图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返回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第五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一、稳定性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在受到外部作用后,能否恢复平衡状态
稳定
的能力。
不稳定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稳定的重要性:不稳定的系统是无法进行工作的;因此,对
任何自动控制系统,首要的条件便是系统能 稳定正常运行。
二、快速性
系统响应的快速性:是指在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系统 的自动调节,最终消除因外作用改变而引起的输出量与给定 量之间偏差的快慢程度。一般用调节时间来衡量 。如图1-16 所示,系统输出即系统响应经过几次振荡后,达到新的稳定 状态。对于系统动态过程性能的优劣除了快速性之外,还有 反映系统动态过程平稳性指标,故将快速性和平稳性作为表 征系统动态性能的指标,统称为动态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设计方法。

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控制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控制系统的定义控制系统是通过对被控制对象施加命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系统。

它由输入信号、输出信号、被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等组成。

1.2 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器的输出不受被控制对象的反馈信号影响的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器的输出受到被控制对象的反馈信号影响的控制系统。

1.3 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方向,有放大的作用;负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反向,有稳定的作用。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1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用来描述控制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通常由拉普拉斯变换或者Z变换得到。

2.2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当系统受到扰动或者参数变化时,输出信号是否趋于有限,并且不出现无穷大的情况。

2.3 时域指标时域指标包括超调量、调节时间、上升时间等,用来衡量系统的动态性能。

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3.1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一种控制器,它由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组成,可用于调节系统的稳态误差、快速响应和抑制振荡。

3.2 稳态误差补偿稳态误差补偿方法用于减小系统在达到稳态时的误差,例如使用积分控制器。

3.3 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图形法,它通过在复平面上绘制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来描述系统的特性。

四、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4.1 极点配置法极点配置法是一种通过调整系统的极点位置来改变系统的动态响应,从而实现稳定性分析和改进的方法。

4.2 Nyquist准则Nyquist准则是一种通过绘制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曲线,并通过判断曲线与负实轴交点的数量来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和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和基本概念
给定元件给出的输入量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 差。 (4)放大元件:偏差信号的放大,用以推动执行元件 (5) 执行元件: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被控量发生变 化。 (6) 校正元件:也叫补偿元件,以改善系统性能。
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
18
信号从输入端到达输出端的传输通路称为前向通路; 系统输出量经测量元件反馈到输入端的传输通路称为主反馈通路。 前向通路与主反馈通路共同构成主回路。 此外还有局部反馈通路。 只包含一个主反馈通路的系统称为单回路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反馈通路
物体--飞船,电炉。(飞船控制) 装置--锅炉,汽机。(锅炉控制) 过程--燃烧,传动。(燃烧控制) 系统--电力,化工,冶金。(电力控制)
4 1.1.1 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
自动为状控制态控:就或制是参器指数)在(操没称作有为被人被控直控对接量象参)(使与如其的机按情器预况、先下设设,备定利或的用生规外产律加过自的程动设)运备的行(某。个称 如:飞机导航
近年来,我国在自动化仪表、工业调节器、 数字控制技术、航天工程、核动力工程等方 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
工业自动生产线
9
1.1.2 自动控制科学
10
自动控制理论就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 科学,它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 调节原理,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控制论。
的 系统称为多回路系统。
19
1.1.5 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
反馈控制方式是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 种控制方式。
此外还有开环控制方式、复合控制方式。目前新的控制方式:最优控制、 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
20
•反馈控制方式

第一章 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第一章 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1-1 §1-2 §1-3 §1-4 引言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
1. 自动控制的含义; 自动控制的含义; 反馈和反馈控制的概念、反馈控制的特点; 2. 反馈和反馈控制的概念、反馈控制的特点; 3.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和特点。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和特点。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国防、航空航天等 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学科领域,并扩展到生物、医 学、环境、经济管理和其它许多社会生活领域。 • 独立的学科并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是 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程科学。 现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 现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 一定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知识! 一定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知识!
输入r(t) 输出c(t) 实际 1 2 1 0 t 0 t 控制工程基础 理想的 调节过程
本章难点
1. 深刻理解反馈的概念和思想; 深刻理解反馈的概念和思想; 2. 确定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给定量 确定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 等等,绘制方块图, 等等,绘制方块图,分析实际控制系统的基 本原理。 本原理。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1-1 引言 -
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 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 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关于控制论的几种说法 说法一: 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的理论。 说法一:“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的理论。 说法二: 控制论”是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学的理论。 说法二:“控制论”是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学的理论。 说法三: 控制论”是类似于数学的一门学科。 说法三:“控制论”是类似于数学的一门学科。 说法四: 控制论” 说法四:“控制论”是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 信的科学。(维纳定义) 。(维纳定义 信的科学。(维纳定义)

自动控制原理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讲义第一章概述1.1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特点1.3自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1.4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2.1控制系统的模型化2.2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3电气系统的传递函数2.4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2.5热系统的传递函数2.6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第三章时域分析与性能指标3.1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3.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3闭环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3.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根轨迹的定义与性质4.2根轨迹的绘制方法4.3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4.4根轨迹法的应用举例第五章频域分析与稳定性5.1频域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5.2 Nyquist准则与稳定性判据5.3 Bode图与频率响应5.4频域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第六章频域设计与校正6.1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6.2极点配置法与频率域设计6.3 Bode积分法与相位校正6.4全套控制器的设计与校正实例第七章系统鲁棒性与鲁棒控制7.1系统鲁棒性的定义与评估7.2H∞控制理论与方法7.3鲁棒控制的应用举例与原理第八章自适应控制8.1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8.2参数识别与模型跟踪8.3自适应控制器设计与应用例子8.4自适应控制的发展与前景第九章非线性系统与控制9.1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性质9.2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9.3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9.4非线性系统的应用实例第十章控制系统优化与参数优化10.1控制系统的优化问题10.2优化理论与方法10.3控制器参数优化的举例与原理第十一章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11.1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2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11.3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4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第十二章智能控制与拓展12.1智能控制基本概念与发展12.2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12.3控制系统的拓展与创新结语自动控制原理的讲义主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基本特点,以及自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探索
与 知识创新
自动控制理论基本概述
□ 武庆东 孙志辉
河南・新乡 453003)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摘
要:前半部分系统的分析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即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大系统理 智能控制 闭环控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1-087-02
当铜失去两个电子时, 就生成了自由基。
—— 科协论坛 ・ 2011 年第 1 期 (下) ——
87
科研探索
与 知识创新
(t)和 c(t)来表示。 控制系统只要存在一处的信号脉冲序列或数码时,该 系统即为离散系统,这种系统的状态和性能一般用差分方 程来描述。实际物理系统中,信息的表现形式为离散信号 的并不多见,往往是由于控制上的需要而将连续系统离散 化,即所谓的采样过程。采样过程通常是通过采样开关把 连续的模拟量变为脉冲序列,这样的系统一般又成为采样 控制系统。 图 2 闭环控制系统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为实现自动控制,必须对控制系统提出一定的要求。对 于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而言, 当输入量和扰动量均不变时, 系统 输出量也恒定不变, 这种状态称为平衡态或静态、 稳态。通常 系统在稳态时的输出量是我们所关心的,当输入量或扰动量 发生变化时, 反馈量将与输入量产生偏差, 通过控制器的作用, 从而使输出量最终稳定,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但由于 系统中各环节总存在惯性,系统从一个平衡点到另一个平衡 点无法瞬间完成, 即存在一个过渡过程, 该过程称为动态过程 或暂态过程。根据系统稳态输出和暂态过程的特性,对闭环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稳定性: 准确性、 快速性。 3.1 稳定性 稳定性是保证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是控制系统 的重要特征。 所谓的稳定性是指控制系统偏离平衡状态后, 自 动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 在扰动信号的干扰、 系统内部参数 发生变化和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 系统状态偏离了平衡状态。 如果在随后所有时间内, 系统的输出响应能够最终回到原先的 平衡状态, 则系统是稳定的; 反之, 如果系统的输出响应逐渐增 加趋于无穷, 或者进入振荡状态, 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3.2 准确性 准确性就是要求被控量和设定值之间的误差达到所要求 的精度范围。准确性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通常控制系统的 稳态精度可以用稳态误差来表示。根据输入点的不同,一般 可以分为参考输入稳态误差和扰动输入稳态误差。对于随动 系统或其他有控制轨迹要求的系统, 还应当考虑动态误差。 误 差越小, 控制精度或准确性越高。 3.3 快速性 为了很好的完成控制任务,控制系统不仅要稳定并具有 较高的精度, 还必须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 这个 要求一般称为系统的动态性能。通常情况下,当系统由一个 平衡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态时都希望过渡过程既快速又平稳。 因此, 在控制系统设计时, 对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 (即快 速性) 和最大振荡幅度 (即超调量) 都有一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明富.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 王划一.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 [3] 马植衡.现代控制理论入门[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2.
闭环控制系统指的是系统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 的一类控制系统。在闭环控制系统中,需要对系统输出不断 地进行测量、变换并反馈到系统的控制端与参考输入信号进 行比较, 产生偏差信号, 实现按差别控制。因此闭环控制又成 为反馈控制, 其控制结构如图 2 所示。
2.2 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照系统是否满足叠加原理,系统可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 性系统两类。 在线性控制系统中,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都具有线性特 征。这种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一般可以用微分方程、 差分方 程或传递函数等来描述, 也可以用状态空间表达式来表示。 线 性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齐次性和适用叠加原理。如果线性 系统中的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则称为线性定常系统; 否则称为 线性时变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 若至少有一个元件具有非线性特征, 则称 该系统为非线性控制系统, 非线性系统一般不具有齐次性, 也 不适用叠加原理,而且它的输出响应和稳定性与输入信号和 初始状态有很大关系,同时非线性系统也有时变系统和定常 系统之分。 2.3 定值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按照输入信号分类, 控制系统可分为定值控制系统、 伺服 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定值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时恒值,要求被控变量保持想 对应的数值不变。室温控制系统、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 发 电厂的电压频率控制系统、高精度稳压电源装置中的电压控 制系统等都是典型的定值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的输入信号时变化规律未知的任意时间函数, 系统的任务是使被控变量按照同样规律变化并与输入信号的 误差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导弹发射架控制系统、雷达天线 控制系统等都是典型的伺服控制系统。当被控量为位置或角 度时, 伺服系统又称为随动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中的输入信号是按已 知的规律 (事先规 定的程序)变化的, 要求 被控变量也按相应 的规律跟输入 信号变化, 误差不超过规定 值。热处理炉的温 控系统、 机 床 的数 控 加 工系 统 和 仿形 控 制 系统 都 是 典型 的 程 序控 制 系统。 2.4 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按照系统信号形式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连续控制系统 和离散控制系统。 连续系统的特点是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这类系统的运动状态是用微分方程来 描述的。 连续系统中各元件传输的信息在工程上成为模拟量, 多数实际物理系统都属于这一类, 其输入和输出一般分别用 r
2 2 6 2 6 10 1
题, 系统既可以是线性的、 定常的, 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时变的。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庞特里亚金发表的极大值原理、贝尔 曼提出的动态规划原则、科尔曼和布西发表的关于线性滤波 器和估计器的论文。 1.3 大系统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时期 时间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控制理论向着 “大系统理 论” “智能控制” 和 方向发展。前者是控制理论在广度上的开 拓, 后者是控制理论在深度上的挖掘。 “大系统理论”是用控 制和信息的观点, 研究各种大系统的结构方案、 总体设计中的 分解方法和协调等问题的技术理论基础。而 “智能控制” 是研 究与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及其控制与信息传递过程的规律,研 究具有某些仿人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 2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2.1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按照控制方式和策略,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 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简单的控制系统,在控制器和控制 对象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控制器产生 任何影响, 如图 1 所示。的工作状态和输出量, 系统的精度仅取 决于元件的精度和执行机构的调整精度。
88
—— 科协论坛 ・ 2011 年第 1 期 (下) ——
图 1 开环控制系统 3 避免停工检修期间反应器物料粘度增大的的防范措施 为避免在停工检修期间再次发生反应器卸料液粘度增大 的现象,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过去停工期间, 反应液丙烯腈纯度 8—10 wt%) 建议 ( , 下次停工, 提高反应液丙烯腈纯度 12—15 wt%) ( 。 (2) 修改停工前反应器补加丙烯腈的方法。 为避免停工卸 料时 N-313A/B 内丙烯腈含量不均衡, 在停工前应分别向三台 反应器补加丙烯腈,而不是单独向反应器 R-311 补加丙烯腈, 因为正常生产时三台反应器内丙烯腈含量是递减的 (R-311 内 丙烯腈含量最高) 三台反应器补加丙烯腈的量可以根据停工 。 前反应液检测分析的丙烯腈浓度来确定。
论及智能控制理论时期, 后半部分主要对自动控制系统分类和基本要求进行阐述。 关键词:自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 TP2 1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技术应用 所谓的自动控制, 就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 利 用外加的设备 (成为控制器) 操作被控对象 (如机器、 设备或生 产过程) 的某个状态或参数 (称为被控量) 使其按预先设定的 , 规律自动运行。 例如, 化工生产合成氨反应塔内的温度和压力 能够自动维持恒定温度不变; 雷达跟踪和指挥仪所组成的防控 系统能使火炮自动地瞄准目标; 无人驾驶飞机能按预定轨道自 动飞行; 人造地球卫星能够发射到预定轨道并能准确回收等。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 革新,尤其是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更是推动了控制理论不断地 向前发展。一般情况下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 下三个阶段: 1.1 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时间为 20 世纪 40~60 年代,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解决单 输入单输出问题, 主要采用以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根轨迹为 基础的频域分析方法。此阶段所研究的系统大多是线性定常 系统, 对非线性系统, 分析时采用的相平面法一般不超过两个 变量。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伯德提出的伯德图法和伊文思 的根轨迹法。 1.2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时间为 20 世纪 60~70 年代, 这个时期由于计算机的飞速 发展,推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高阶常微 分方程可以转化为一阶微分方程组,用以描述系统的动态过 程, 即所谓的状态空间法, 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问 铜 在 元 素 周 期 表 中 是 29 号 元 素,核 外 电 子 排 布 为: 1s 2s 2p 3s 3p 3d 4s 加热 2CU+O2 → 2 ・ CUO N-313B 中自由基引发丙烯酰胺均聚产生聚丙烯酰胺, 方 程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