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学
艺术与技术美学价值探微

蒲培勇 P e o g uP i n y
攀枝花学院 , 四川 攀械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P nhh aU i ri 1 0 0( a z i n esy,6 70 a z i a , i u n) u v t 1 0 0 P nhh u Sha c
摘 要 : 从 艺 术 与 技术 的 源 头 探 析 了 二 者 的 美 学 特 征 及 科 学 内涵 ,指 出 艺 术 与技 术 是 矛 盾 的 统 一 体 ,为 相 互 依存 的 关 系 ,强 调 未 来
一
术 ,是 因为 它们为 匠人们精 湛 的技 艺和技 巧 的产 物 。如 中世 纪 的工 匠们几十 年上 百年 ,前 仆后继 地 精雕细 刻 ,才使 得哥特大 教堂成 为人类文 明史
上 永 垂 不 朽 的 艺 术 瑰 宝 。 当 然 ,那 个 时 代 并 非 没
条 是源于 古罗马 ,并在 中世 纪哥特 建筑 中达 到 的脉 络 。古 罗马 的历 史成就不 在于它 对希腊柱 式
2 .西方 的 “ 两条发展脉络 ”思想
西方 的艺术与 技术存在 着两 条发展脉 络 ,一 条源 于希腊 的古 典建筑 。艺术与技 术在古 希腊泛 指 的是技 艺 ,讨论 的是工 匠 的艺术 、艺术家 的艺 术 。这 一 时期 的艺 术 和 技术 没 有 从 概念 上进 行 单独 地 区分 ; 是建立 在 毕达哥拉 斯 “ 它 万物 皆数 也 ”、柏 拉 图比例 的美 以及 亚里 士 多德 “ 是 由 美
V 2 N 0 2 DSIN RSA C 设计 艺 术研 究 } 6 oI o 32 1 E G EE RH
j
1 艺术与 4 技术美学价值探微
Ont eAe t e i le o t n c n lg h sh t Vau f d Te h oo y c Ar a
技术美学视域下虚拟现实影像审美嬗变研究

技术美学视域下虚拟现实影像审美嬗变研究作者:张为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01期以画面和声音为基本元素的影像艺术已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影像创作拓展了想象空间、丰富了表现手段,技术与美学的融合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高鑫在《技术美学研究》一文中论述道:“技术,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付诸生产实践的学科。
美学,是艺术研究的最高形式,是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的最高范式。
技术美学,则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生产实践的方式、方法及其规律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
”[1]本文关注虚拟现实技术为影像创作带来的变革,聚焦虚拟现实影像与传统影像在参与方式、影像功能、体验方式等方面的本质区别。
一、参与方式演变:从审美距离到沉浸介入技术在影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体现在观众对视听效果的接收认知上——画面从黑白到彩色,声音从无声到有声,银幕从平面二维到立体三维。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人们坐在电影院享受巨幕效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观看视频,人们的视线范围始终投向屏幕的框架中,同时作为旁观者以固定某一视角欣赏。
比如,传统影院是一个二维空间,电影带给观众的审美感知是直接作用于视听感官,相对应的创作模式是让观众与影像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并没有真正介入观影环境。
而虚拟现实技术延伸了传统影像画幅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屏幕的边界限制。
通过全景化的展示,使影像成为开放的空间,观众的视点就像是立体空间的坐标原点,营造了360°视域,从而实现影像视角随着主体视线方向的变换而变换。
虚拟现实影像将观看者包裹在整个空间环境中,使主体沉浸其中,营造身临其境的具身感受。
具身理论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之后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中提出具身认知思想:“身体本身在世界中,正如心脏在肌体中……我可以在思想中俯视寓所,想象寓所,或在纸上画出寓所的平面图,但假若不通过身体的体验,我就不可能理解物体的统一性。
论中国东方技术美学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东方技术美学的审美特征张跃【摘要】中国东方技术关学是在儒、道、释三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所独有的关于技术美的理论价值体系,它潜在于东方文化体系之中.儒家以正气为美,认为只有体现了"仁"的技术才是美的技术,功利性的技术被融化在非功利性的诗性人格境界里.道家以万物皆通为美,它能打通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玄妙是其技术美的外在表现.释家以见性为最高境界,只有"顿悟"才能"见性".它强调以慧能世界为根本,以智能世界为技术现实,慧智双修奠定了东方技术美学天然的反技术异化的力量基础,有着西方技术美学所不具备的境界优势.把握这些审美特征,光大中国东方技术美学.在西方科技与人文严重分裂的今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东方技术美学;儒家;道家;释家;大象思维;技术美【作者】张跃【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在中国东方文化思想体系中潜在着一个由哲学与科学技术所决定的技术美学思想,它散见于中国古代典籍和先贤的只言片语中,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系统地整理与开发,致使我国缺少一部完整的东方科学史。
并且,对东方科学史研究的落后抑制了东方技术美学的发展,而东方科学史的缺失,又影响了对东方技术美学的深入研究。
西方的科学技术总体上以真为美,以求真为终极目标。
东方的科学技术总体上以善为美,以向善为终极目标。
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从古至今走着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不同的技术美学分别建立在各自不同的哲学与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同样是充满智慧的创造,但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技术美学的审美特征也完全不同。
西方的技术美学以体现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斗争、征服以及人的创造力的本质为美;东方的技术美学以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创造与实现和谐为美。
各类设计流派与风格(名词解释)

【艺术设计流派】【古典主义】17世纪一种艺术思潮,由法国流传世界。
它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代表作品:马拉之死、佩劳的卢浮宫东立面建筑设计。
【新古典主义】又称“典雅主义”“形式美主义”“新复古主义".兴起于18世纪。
资本主义初期一种设计思潮。
把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作为创作源泉。
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
代表人物:杰弗逊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英国大笨钟。
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
也被称为“集仿主义”.【形式主义】或“形式主义设计”。
对形式而非内容的重视.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
【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
最初发端于建筑领域。
在建筑设计表现最为充分.特点是功能主义,形式上非装饰性的几何造型,重视空间的考虑,重视设计对象费用开支,具有高度理性化。
幕墙架构,梁柱支撑。
代表人物:瑞士勒·柯布西埃的钢管座椅.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
美国的弗兰克·赖特。
芬兰的阿尔瓦·阿图的伊马特拉教堂。
德国格罗佩斯的法古斯鞋楦厂和包豪斯校舍。
【粗野主义】也就“野性主义”“朴野主义"。
以柯布西埃的粗犷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形式美。
以毛糙、粗鲁为建筑美的标准.只有钢筋混泥土,没有涂抹和装饰.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代表人物:柯布西埃.路易康的达卡政府大楼.【纯粹主义】属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分支.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
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埃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
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埃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
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的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
实用美学第八部分 科技美

27
(一)追求美是科学家的天性 大自然的精妙奇美是无与伦比的。从天体、宇宙 的运动,到基本粒子的运行;从一望无垠的大海到巍 峨挺拔的高山;从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到脱氧核糖核 酸的模型,自然界的一切是那么纷然杂陈而又和谐统 一。科学家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因此,科学家 能在比常人更深刻、更本质的层次上看到大自然那震 撼人心的美,为这种美惊叹不已。
28
(二)科学理论也是美的 科学家们把手里的科学论文和报告,看作是人类 追求自然本质美的忠实记录,看作是人类理性美的忠 实记录。著名物理学家朗道和里弗希慈曾把爱因斯坦 所发现的相对论看作是一切现有物理理论中最美的一 个。
29
二、科学美的构成因素 科学的美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科学家们对 它的追求,并极力通过理论的美来体现它。这种科 学美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科学美在于简明 (二)科学美在于和谐 (三)科学美在于对称 (四)科学美在于新奇 总之,科学美是以简明、和谐、对称和新奇为其主 要特征的,而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一个理论未达到 “简明”、“和谐”的境界,那么这个理论就一定还存 在缺陷和毛病。所以,“简明”、“和谐”是科学美的 最基本的因素。
15
(二)现代科技与艺术文化之间的矛盾 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审美艺术大众化的同时, 也日益突出了人们对美和艺术文化的享乐主义消费 特征。以前,人们只有坐进音乐厅或剧院才能看到 或听到动人的旋律、蹁跹的舞姿,现在坐在家里通 过电视、广播、影碟、录像带等就能够实现,不必 进美术馆就能通过报刊、画册、互联网目睹作品原 件。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它的代价是科 学技术在与审美艺术联姻的同时,又催生并强化了 人们心理上固有的享乐主义欲望,并在当代生活以 至艺术层面造成了一种特定的“影像”迷恋。
浅谈技术美学在城市家具中的应用研究

( 5) 艺 术 美
技 术 的发展 使 劳动 走 向审 美 , 城 市 家具 的艺 术 美应 该 建 立在 满 足人 们 使 用需 求 的基 础 之上 得 到 的审美 满 足 。艺术 美 的存 在 是潜 移 默 化之 中的 , 具 有
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 即, 技术美学是美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 它使 普遍 性 和永 久 性特 点 , 能够超 越 时空 和 民族 的局 限 , 受 到 民众 的广 泛 喜爱 。 而 技术应用与行为活动赋有审美化和艺术化, 直接体现在美学的效用。 现在 , 城 艺术 美 的存 在 是 以功能 美 、 形式美、 舒适 美 、 材质 美 为基 础 的 , 用理 性 的思 维 、 市 规划 、 建筑 学 、 景 观设 计 等专 业 的学 者 都认 识 到 了技 术对 象 的 审美 价 值 , 通 科学 的实践 方 法进 行构 思 设计 , 对美 的形式 与 内容 进行 探 讨研 究 , 整 体设 计 , 过 对美 学 现象 的 加 以分 析 , 为 自己的学 术领 域 注入 新 的 内容 。 在 国外 , 针 对城 使设 计 达 到形 式 与 内容 的完美 统 一 , 只 有如 此 , 才 有 可能 产生 艺 术美 。 市 家具 与技 术 美 学这 一 范畴 的理 论研 究 的文 献 较少 。 在 我 国的 城市 建设 中 , 城 市 家具 设 计美 学 的研 究 、 教育 、 应用 方 面 与发 达 世 界现 代 技 术美 学 流派 “ 包豪斯” ( B a u h a u s ) 的文 化 诠释 就 得 到很 好 的 印 国家相 比都 处在 落 后的位 置 。 目前 我 国在技 术 美学基 础 理论研 究 方面 比较薄 证, 他们 呼吁 艺术 与 现代 技 术 应该 高度 统 一 , 反 对将 艺 术 创作 与生 产 制 造技 弱 , 国内技 术美 学研 究 大多是 关 于基本 原 理的研 究 , 对 技术 美学 和 公共 艺 术 的 术 分离 。 通 过 大胆 实 践 , 取得 了巨 大 的成 功。 而二 战后 的 欧美 及 日本 等 国在建 研究 还很 少 。范 围不 止是 解决 技术 美本 身 的问题 , 还要 对物 质文 化 、 技 术 产品
技术美在工程图中的体现与应用

不醒 目等 同 题 。这 些 看 似 无 关 紧要 的 问 题 , 影 响 画 面 效 觉上 的稳 定 感 , 体 会 到 了机 件 物 理 上 的 内 在 稳 定 性 。对 会 也
果 , 识 图 的人 带来 心 理上 的 不 悦 感 , 重 时 会 干 扰 识 图 , 称 的机 件 在 工 程 图样 中 的主 要视 图或 多个 视 图中 往往 也 是 给 严 导致 误读 。提 高理 工科 大 学 生 的美 学修 养 可 以 结 合课 程 特 对称 的 。这种 严 谨 的 , 平衡 的对 称美 普 遍 教学 中图分类号 : 620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9 o320)3 31 2 l0~13 (09o一o8一o
工 程 图 中 的对 称 美 源 于机 件 本 身 , 圆 柱 、 锥 、 六 如 圆 正
在 工 程制 图 的教 学 过 程 中 , 往 对 工 程 图表 达 内容 的 往
关 文 芳 赵 耐 丽
( 林 航 天 工业 高 等 专科 学校 桂 机 械 工 程 系 , 西 桂 林 广 5 10 ) 40 4
摘 要
分析 了工程图与技术美学 的内在联系 , 围绕技术美学研究的 内容 , 掘工程图中的对称美 、 比与调和美 、 挖 对 秩
序美 以及 功 能美 的体 现 。在 工 程 制 图 的教 学 中 , 透技 术 美 学 理 念 , 以指 导学 生 更 好地 学 习 。 渗 可
技术 美 学是 美 学 在 技 术 领 域 的 具体 体 现 , 它是 研 究 在 画 出 。旋 转 后 按 对 称结 构 画 出更 符 合 对 称美 的审 美情 趣 。 2 2 对 比与 调 和 之 美 . 工 业 生产 和 技 术科 学 领域 审美 意 识 的技 术表 现 与 人 的需 求 对 比又称 对 照 , 是事 物 内部 一切 形 式 要 素 的 矛 盾 冲 突 。 恰 当结 合 的 学科 。具 体 来 说 , 术 美 学 研 究 科 技 和 物质 生 技 对 比可产 生 丰 富 的变 化 , 事 物 的个 性更加 鲜 明 。调 和是 事 使 产 领域 中各 种美 学 现 象 和规 律 。它 认 为产 品 的 技 术美 是 与
实践转向与技术美学

实 现着 人类 实践 的终 极 目的 。
学家 们 只是用 不 同 的方 式 解 释 世 界 , 问题 在 于 改 变世 界 。 ” 这就 直 截 了 当地 宣 告 了哲 学 和 美 学 的“ 实 践转 向” 。这就 是 马克思 主 义哲 学 和美学 的
一
、
实 践 转 向促 成 技 术 美 学 的勃 兴
因为 实践 与技 术 不可 分 开 , 科 学 技 术 是 第 一 生产 力, 审 美实 践 和艺 术 实 践 同样 不 可 能 与 技 术 及 其 审美 化分 割开来 。因此 , 尽管 从根 本上来 看 , 技术 美 学 的兴起 是 整个世 界 特别是 欧 洲 的工 业 化和 现
展 奠 定 了实践 基 础 。随着 西 方 世 界 工 业 化 、 现 代
实践转 向对技 术 美 学 的 影 响是 非 常 直 接 的 ,
“ 现代 实践 转 向” 。马克 思主 义创 始人 高度 注意 科
学 技 术作 为 第 一 生 产 力 在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巨 大 作 用, 对生产 劳动 进行 了 实践分 析 , 指 明了 人类 生产 劳动 的审美 性 和 艺术 性 , 为技 术 美 学 的生 成 和 发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0 6
学科 , 理想
运用 于 大规模 工 业生 产 中而诞 生 的一 门现代 美学
的应用 型分 支学 科 , 故 而 又被称 为 工业 美学 、 生 产 美 学或 劳 动 美 学 。2 O世 纪 5 0年 代 , 捷 克 设 计 师
第 2 6卷 第 5 期
2 O 1 3年 1 0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 uha n U ni v e r s i t y of Te c hno l o gy ( S oc i a l Sc i e nc e Edi t i o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
技术美学是随本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
它与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相并列,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应用学科。
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
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
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
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
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
技术美学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
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
它研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如何积极地作用于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也研究运用美学原则改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如何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以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
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即“迪扎因”(design)问题。
“迪扎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技术美学的重要术语。
它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
对技术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主体——人的审美塑造。
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
客观世界的审美创造也是人的审美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因此,技术美学的研究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的审美理想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的境界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