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愚公移山》阅读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题目1.课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2.解释加点的词(1)且 (2)惩(3)迂(4)诸(5)焉(6)反3.用原文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5.翻译下列句子(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2.1)将近况且2)苦于3)绕远4)"之于" 5)哪里6)同"返"往返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4.1)B 2)C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类文阅读《愚公移山》含答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类文阅读《愚公移山》含答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寓言二则》类文阅读《愚公移山》含
答案
愚公移山
从前,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

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

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

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

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

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
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1. 仿写词语。

例:蹦蹦跳跳(AABB式)
2.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
3. 读故事,判断正误。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人们进出很不方便。

()
(2)智叟觉得愚公年老体弱,根本移不走大山。

()
(3)愚公是个很有毅力的人,最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 4. 这篇故事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样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呢?
参考答案:
课文12:
1. 进进出出来来往往高高兴兴马马虎虎
2. 愚公
3.(1)√(2)√(3)×
4. 示例:精卫填海盲人摸象。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⑶河曲智叟亡以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⑵险,险峻的大山。

⑶亡,通无。

2.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意思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第一篇: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2分)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3分)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 杂然相许()④ 甚矣,汝之不惠()..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2分)1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1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2分)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3分)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2分)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面山而.居。

1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分)(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9、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3分)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

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20、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而不平2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2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25、诵读文言文,要正确掌握长句的停顿。

用"/"划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许 2置 3荷27、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个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运一次土石需要的时间。

28、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愚公移山的原因。

29、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 以.残年余力C. 曾.不若孀妻弱子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问:"何以.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 虽.我之死虽.人有百指31、选出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聚室而谋: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商量。

B.而山不加增:而且山不能增高。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2、.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智叟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

参考答案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语言描写4、不相同。

“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

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D7、河曲智叟亡以应8、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9、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10、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11.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

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

“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2.不同一:出发点不同。

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不同二:语气不同。

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

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13.①将要②改变、变换③答应、赞同④聪明14.①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②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15、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6、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17、(2分)C ("阴"指江河的南岸)18、(5分)(1)(2分)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3分)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3)(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

19、(认识,2分)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态度,1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20、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1分示例:*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是一样的,都是在质疑愚公能否把山移开。

*都是向愚公提出疑问,能否真的把山铲平,都认为愚公不可行。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

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2分示例:*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

(1分)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

(1分)*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没有善意。

(1分)21、(2分)(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22、(4分)(1)你太不聪明了。

(2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23、(2分)(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24、(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

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2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26、赞同(赞成、同意等)(安)放担(挑等)27、5人;用箕畚;一年28、由于大山挡住了出路,进出要饶很大的弯29、略。

30、A 31、B32、自然是可以征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