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试题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2004年青海省西宁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桃花源记》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4分)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答: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10分)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愚公移山试题答案

愚公移山试题答案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一.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3分)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二.2009年山东省淄博市(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①立有间②臣是以无请也③达于汉阴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乙: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三.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D.告之于帝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精品愚公移山测试题(答案版)

《愚公移山》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分数1、 A.方.七百里 / 方.其出海门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C、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D、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2、 A、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至于负.者歌可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D、面.山而居/ 能面.剌寡人之过者3、 A、杂然相许. / 高可二黍许B、寒暑易.节/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举一反.三D、何苦.而不平/ 苦.不堪言4、 A、甚矣,汝之不惠./ 多谢惠.顾B、而山不加.增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吾与汝毕.力平险/ 众妙毕.备D、面山而居./ 居.庙堂之高5、 A、聚室而谋. / 肉食者谋.之B、曾不若.孀妻弱子 / 若.听茶声然C、寒暑易节.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D、河曲智叟亡以应. / 杀之以应.陈涉二、解释加点的字(20分)1.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2.惩.山北之塞(苦于)3.何苦.而不平(愁)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5.帝感.其诚(被……所感动)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7.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8.投诸渤海之尾(之于)9.无陇.断焉(通“垄”高地)10.杂然..相许.(纷纷)三、翻译句子(30分,每小题6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四、简答题(30分)1、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全国各地区中考文言文汇编试题《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

20XX年全国各地区中考文言文汇编试题《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2)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1)苦于(2)顽固2、略。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恩施自治州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考文言文试题—《愚公移山》(5)

中考文言文试题—《愚公移山》(5)[题目]阅读文段答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B. 固不可彻:固执不可彻底C. 孀妻弱子:寡妇孤儿D. 无穷匮:无穷无尽2. 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你真是不实惠呀。
B.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的死,有儿子存在。
D.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逃走了。
3. 下边对文段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认为可以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山不加增”。
B. “河曲智叟亡以应”说明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C. 在这个文段中愚公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观点。
D. 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命名意味深长: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题解]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
B项“固不可彻”解释错误。
“固”,顽固;“彻”,贯通,在这里有改变的意思。
“固不可彻”的意思是: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参考答案:B第2题。
考查句意解说。
A项“甚矣,汝之不惠”。
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
“甚矣”,太过分了;惠,同“慧”,聪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故A项解说错误;C项,“虽”,是“即使”,不是“虽然”。
故解说有误;D项中的“亡”,读wú,同“无”,“亡以应”,无话可答。
故D项也错误。
参考答案:B第3题。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愚公批驳智叟时讲的可以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A项只说“山不加增”,对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
参考答案:A。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测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2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 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打造一条通往家门口的道路而努力不懈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蕴含了勤奋、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故而常被用来作为阐述这些价值观的教育题材。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练习题及答案,让我们通过这些练习题来了解并思考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练习题一: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2. 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启示?3. 你认为该故事中的愚公应该如何看待困难和挑战?答案一:1. 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付出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2. 该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3.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愚公应该积极乐观地看待,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应该将困难视为机遇,从中寻找到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练习题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与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相符,相符的请写上“对”,不相符的请写上“错”。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信仰,就能够实现不可能的目标。
2. 该故事中的愚公一直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及时调整目标,避免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答案二:1. 对2. 错3. 错练习题三:填空题在下列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完整。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________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2.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________困难,自信地面对。
3. 这个故事中的愚公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________。
答案三:1. 努力2. 接受/迎接3. 目标/梦想练习题四:解答题1. 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有何感悟?2. 该故事中的愚公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和价值观?答案四:1. (回答因人而异)2. 愚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乐观的态度影响了我对困难和挑战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一.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3分)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二.2009年山东省淄博市(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①立有间②臣是以无请也③达于汉阴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乙: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三.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D.告之于帝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 甚矣,汝之不惠!四.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面句子。
(3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五.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六.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4分)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2分)七.2007年龙岩市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⑶河曲智叟亡以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八.2007年湖北省恩施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九.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而不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十.2008年四川达州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分)(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十一、2008年黄冈市【甲】北山愚公者【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十二、2008年广州市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惩山北之塞B.聚室而谋曰惩前毖后不谋而合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亡羊补牢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