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2004年青海省西宁⑶河曲智叟亡以应()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译文: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按要求答题。
(22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译文;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25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答:2个。
.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26第三层: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智叟不智;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27答:答:年江苏省扬州市200512(分)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1(分)))(②杂然相许)山北之塞(①惩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⑴以应(担者三夫(③遂率子孙荷)④河曲智叟亡)..)分)………(.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22已:⑷无陇断焉断:惧其不已也⑶且焉置土石、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俯身倾耳以请(、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送东阳马生序》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既出,得其船……、其妻献疑曰C译文:⑵何苦而不平、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醉翁亭记》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投诸渤海之尾)“河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13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

试题1: 《愚公移⼭》练习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之⼀⽑.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⑶ 惧其不已.也 已:⑷ ⽆陇断.焉 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D. 何苦.⽽不平 苦: 劳苦4⽤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寒暑易节,始⼀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组是( )A.以. 君之⼒ 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之. ⽈ 此则岳阳楼之. ⼤观也C.⽽. ⼭不加增 义不杀少⽽. 杀众D.告之于. 帝 皆以美于. 徐公6.下列⽂⾔⽂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项是( )(1)⽽⼭不加增,何苦⽽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愚公者,年且九⼗。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7.读了这则寓⾔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 (1)草⽊ (2)亡,通“⽆”(3)停⽌ (4)隔绝3.D (苦:愁)4.(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次。
(2)你太不聪明了。
5.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6.B7.启示:像愚公⼀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不可避免要⾯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分重要的意义。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杂然相许. 许:赞同B.⼦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D.寒暑易节,始⼀反.焉 反:同“返”,往返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法完全相同的⼀组是()A.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静以.修⾝,俭以养德B.河曲智叟笑⽽.⽌之⽈ 外户⽽.不闭(《礼记》⼆则)C.甚矣,汝之.不惠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D.虽.我之死,有⼦存焉 虽.乘奔御⻛,不以疾也(《三峡》)3.下列对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之少、运输⼯具简陋等⽅⾯表现了移⼭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的毅⼒和决⼼。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四.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甲]原文略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鄙:边境。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瓶:水瓶。
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惩山北之塞甚矣,汝之不惠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九.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惧其不已也已:无陇断焉断: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甚矣,汝之不惠!何苦而不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愚公移山》中考题(2002-2013年)

(浙江绍兴)(一)(12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
请简析他们的区别。
(4分)答:7.4分。
(1)苦于(2)赞同(3)之于(4)通“返”,返回8.4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9.4分。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贵州铜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一、[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3.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5.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 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 . 虽我之死虽:即使D.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 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 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 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解析】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4)杂然相许.()(5)且焉.置土石()(6)何苦.而不平()(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答案】(1)苦于阻塞(2)曲折,绕远(3)交换(4)赞同(5)疑问代词,哪里(6)愁(7)草 (8) 明白(9)即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虽”古今异义词“易”词类活用3.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答案】A【解析】考查句式。
“何苦而不平”句式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BDC是倒装句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答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装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中考题汇编(附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汇编(附参考答案)一、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她,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 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A.杂然相许B.子孙荷担者三夫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正确的一项是()许:赞同荷:肩负、扛箕畚:竹麓柳条等编织的器具反:同“返”,往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外户而不闭(《礼记》二则)C.甚矣,汝之不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潮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 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二、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一)文言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V”或“X”(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 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惩山北之塞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3分)
6-8题。(10分)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答:
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答:
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
B、
C、
D、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 )
其妻献疑曰
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其船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
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 长江) 阴;⑵洛(洛河)阳;
⑶ 衡(衡山)阳;⑷华(华山)阴;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而山不加增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以残年余力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 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三)阅读《愚公移山》 ,完成16~20题。(14分)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G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分)
答:
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Il题。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惩前宓后不谋而合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
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
、山神“求告” 、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译文: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译文: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2004年青海省西宁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阅读《愚公移山》 (节选),完成9~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3、文中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
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
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 有人认为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 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008年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
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
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_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⑴惩(
)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
二人的评价。(4分)
答: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008年四川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答: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②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
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
答:
投诸渤海之尾
4分)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
精神的理解。
2分)
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 何苦而不平 译文: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