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2)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如郡县制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和修筑驰道等。
(3)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4)楚汉相争。
2、理解(1)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2)识读秦朝疆域图和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掌握阅读地图的能力,并理解便利的交通对巩固统一的重要作用。
(3)秦朝的残暴统治和人民不堪重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教材分析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商鞅变法为秦吞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秦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官僚制度方面,中央设三公各司其职,地方设郡县管理一方,但中央和地方官职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由此,统治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官僚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从而理解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分析文字、度量衡、钱币不统一所带来的不利之处,从而理解秦始皇在这些方面采取的统一措施的进步意义。
结合“史海拾贝”内容介绍长城,使学生了解秦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秦朝在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秦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功绩显著。
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些措施和工程确实加重了人民的各种负担,使百姓无力承受,最终酿成农民起义。
应该使学生知晓,“兴”与“亡”之间的辨证关系,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是统治的基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三、重要图片说明《铜车马》第三单元的单元页插图。
秦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共有两乗。
图为1号铜车马,也称作高车、立车或戎车。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秦帝国的兴亡》学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秦王扫六合”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陈胜吴广起义”一目的内容,设计出其知识网络图。
1. 看故事,答问题:听说秦朝咸阳的小商品博览会开幕了,一位百姓兴冲冲地赶到博览会。
他到小贩A 处买糕点,可是他的钱币小贩A 不收,因为小贩A 只收刀币;又到另一个小贩B 那儿买水果,可那个小贩B 只收蚁鼻钱,又没买成;走到小贩C 那里买大米,钱可以用了,而且只要五个钱一斗,但称完一看不对,原来小贩C 用的斗比百姓家乡的斗小了一些,又没做成买卖。
百姓最后只能空手而回。
结合上面的故事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秦朝的统一有什么意义?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本课讲述了哪些内容? 请你自己归纳总结一下:【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从此,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
这场战役是()A.马陵之战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D.城濮之战2.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30年D.公元前220年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秦朝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者是()A.禹 B.启 C.周武王 D.嬴政5.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秦的暴政 B.陈胜吴广起义C.赋税的沉重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6.秦末农民战争中打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领导人是()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李斯、蒙恬 D.张角8.下列不属于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是( )A .公元前209年爆发 B.领导人是陈胜、吴广C.推翻了秦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 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内容用同线连接起来:揭竿而起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巨鹿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三)材料解析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抵抗秦国进攻。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小字内容,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在各个诸侯国中,当初秦并不是最强的,为什么它后来能够统一中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在这七个诸侯国中,最后秦国统一了六国。
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同学们请看书,看看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秦王扫六合”](先由学生进行讨论并整理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归纳)1、当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换。
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而且由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所以华夏族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民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逐渐融合。
初一历史上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案

初一历史上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并绘制示意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实施了残暴的统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秦始皇》的主题曲及概括秦始皇一生的电视剧片断。
教师讲述:刚才所看是电视剧《秦始皇》片段。
这部电视剧竭尽全力演绎了秦始皇一生的丰功伟绩、爱恨情仇,但我们看过之后却感到,它仍然无法诠释中华第一帝“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魄。
学过今天的内容后,同学们会有新的感触的。
[讲授新课]一、 自学感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4-65页“秦王扫六合”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66页“陈胜吴广起义”一目的内容,设计出其知识网络图。
1.秦的统一 背景 ①战国以来,_______成为大事所趋。
②____________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_______之战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时间:___________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 开国皇帝:_____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_ 意义: 2.陈胜吴广起义我最棒我能行二研讨探究1、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原因不好总结要提示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然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内容(1)战国后期,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
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学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是秦的兼并战争及统一的历史意义;难点是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预习检测】2.学生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一想秦王为什么能统一天下?3.师简单介绍亲王嬴政,让学生理解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意思。
【共同探究】1.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并回答:灭六国的时间,顺序;②秦王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2.讨论:战国七个国家,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全国。
3.师指导学生识图:了解秦朝的疆域。
4、学生先自学陈胜吴广起义内容:①识记时间,地点,建立的政权;②讨论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5、自主学习楚汉战争,分析对比成功失败的原因。
【巩固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从此,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
这场战役是()A.马陵之战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D.城濮之战2.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30年D.公元前220年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秦朝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者是()A.禹 B.启 C.周武王 D.嬴政5.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秦的暴政 B.陈胜吴广起义C.赋税的沉重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6.秦末农民战争中打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领导人是()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李斯、蒙恬 D.张角8.下列不属于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是( )A .公元前209年爆发 B.领导人是陈胜、吴广C.推翻了秦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 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内容用同线连接起来:揭竿而起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巨鹿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三)材料解析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结果,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
3、探讨秦朝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并绘制示意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教育学生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的小字内容,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教学流程时间导入通过多媒体打出秦始皇的人物肖像图,请同学们回答:这个人物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学生回答略。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那么,你知道它是怎样建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讲授新课一、秦王扫六合1、合作与探究:学生通过阅读书中的内容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1)、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呢?(2)、秦是怎样灭掉六国的呢?(3)秦朝建立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长平之战。
强调长平之战的重要。
3、动手画一画:指导学生看秦朝的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域。
并请学生绘制秦朝疆域示意图。
4、历史剧场:通过多媒体播放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称号的由来。
北师大版七上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七学科:历史备课人:姜荣坤课题秦帝国的兴亡课时 1 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0.10.25.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识记:秦帝国建立的时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2.了解秦统一的背景。
3.探究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目标一教学难点目标三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有谁知道我国的封建社会有多长时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秦帝国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学生齐读导入框内内容。
3.学生阅读“秦王扫六合”并思考:秦帝国统一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并统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秦统一成为大趋势。
商鞅变法后秦成为最有实力的国家。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攻势。
4.师生共同活动,了解秦的统一:根据地图册,画出战国七雄图。
用序号标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并在被灭国的国名上打上叉。
重写一个大大的“秦”字,并在其下标上“前221年统一”。
5.探究: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后明确: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将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学生齐读教材69页第二段文字。
6.学生阅读教材“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两个栏目,并思考:你知道“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及典故吗?(如果不清楚,可以查一查成语词典作个简单的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及影响。
楚、汉分别指什么?师生共同活动解决上述问题。
三.小结:统一(前221)灭亡(前206)西汉建立(前202)↑↑↑前230――前221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秦亡后,项羽、刘邦进行秦先后吞并六国,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建立起历史上206年推翻了秦的统治。
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2第一个统一的多民年建立西汉。
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四.作业:1.文后材料阅读题2.自我测评,真图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纸上谈兵”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06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年)“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复习战国形势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纸上谈兵”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06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年)“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复习战国形势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3)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
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
”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
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
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
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
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师: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带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师: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A: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生B: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师: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
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幻灯出示材料:(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
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
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
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
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
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
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
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公元前209年复,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
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期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
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
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关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
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
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
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
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书。
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师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