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比较大全
战国四公子详细资料

战国四公子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相关人物简介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
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
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广招门客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把其弟魏无忌封於信陵(今河南宁陵),因而称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
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吏。
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
魏无忌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嬴。
侯嬴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魏无忌空出的上座,还让魏无忌载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
魏无忌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嬴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魏无忌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
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坐满堂,等魏无忌回来开宴,魏无忌的随从都在暗骂侯嬴,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嬴聊完,才载着侯嬴回去赴宴。
战国四公子排名_战国四公子典故

战国四公子排名_战国四公子典故第一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魏无忌,在战无不胜的秦军面前,窃符救赵,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秦军元气大伤。
公元前247,六国在强大的秦军面前只能当待宰羔羊,信陵君临危受命,利用自己在当时国际政坛的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力挽狂澜,再次大败不可一世的秦军,将秦国部队赶入函谷关。
信陵君对人的洞察力也是平原君之流可比的。
两人对赵国毛先生和薛先生的看法可见一般。
信陵君对朋友,对祖国,对自己王兄的忠诚都是显著的。
但信陵最后没有洞察出他的魏王老哥的心理,没能守住胜利成果。
所以也不能说为完美,所以打95分。
第二孟尝君田文孟尝君田文,我们知道最多的对他的评价就是“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田文当了多年的齐国宰相,没有对国家做出许多能流传百世的贡献,但也没做啥损害本国利益的事。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孟尝君的评价也不过肯定他的门客数量之多而已,不对他的贡献或者人格有任何溢美之词。
但孟尝君心胸开阔,对别人的批评无论好坏都不易报复,对于自己有利的言论,无论发言人的目的是善是恶都要予以奖赏。
所以总体评分75分。
第三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招揽毛遂当门客三年,但始终无法看出他的能力。
对毛先生和薛先生也是如此。
可见他没有知人之明。
他建议赵王接受韩国送上的上党郡,直接导致了秦国的愤怒攻击,然后不能建议赵王不要罢用老将廉颇,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最后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活埋,其罪不可谓不小。
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见解也十分肤浅。
但他对自己的国家至少是忠诚的,那些决定也不是他有意为之,或者说就算他劝了赵王,也未必能改变决定。
所以可以得50分。
第四春申君黄歇春申君黄歇,从头到位就是一苟延残喘之徒。
他唯一的贡献就是将当时的在外当人质的太子扶上王位,然后靠这个资本,享用一辈子,再也不为国家社稷考虑,只为了能多享乐几天,要求楚王将他分封离秦国最远的东海之滨,没见他对国家做出啥一丝贡献。
最后索性想通过将一个怀有自己孩子的美女奉献给还没孩子的楚王,以图楚王挂了之后,自己的儿子能当楚王。
趣谈战国四君子

趣谈战国四君子(一)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位于战国四君子之首。
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的存在,让魏国在当时的七国有一席之地。
当时,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因此魏国和赵国维持着不错的关系。
但是在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魏国请求救兵,虽然魏王有营救之心,但是当时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赵的国都很快就被攻下,谁敢救赵,等到破了赵就先打谁。
”因此,魏王只能下令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停留在邺地,名为救赵,实际上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在多次劝魏王出兵没能奏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但是这样一位忠勇仁义的公子,最后在受到秦国的挑拨,最终被魏王处死。
(二)春申君黄歇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以辩才扬名。
我们的战国四君子,一般都是出生王室中人,但是黄歇因为救楚国太子有功,在后来楚国公子当上楚公之后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
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荣宠不衰。
但是,后来楚王病重,楚国的国舅李园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了刺客准备刺杀黄歇。
黄歇的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提醒黄歇注意李园的动向,但黄歇没有理会朱英的警告。
不久被李园所杀。
司马迁评论这段史实时说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不正是春申君没有听从朱英的劝告而造成了恶果吗?”因此,春申君因为自己当时不听自己家臣的劝诫最终命丧黄泉。
(三)孟尝君田文齐国孟尝君田文,齐国宗室大臣,他不仅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而且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
因此,当时秦昭襄王想要把他请到秦国当宰相。
但是秦国当朝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命其门客敬献谗言,导致昭襄王把田文软禁在馆舍里。
但是秦泾阳君与田文要好,把真相告诉了田文,并献策找秦昭襄王宠妾燕姬求情。
宠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袍子已经赠送给秦昭王。
为了从库房偷出这件袍子,田文的门客,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最终把袍子献给了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田文放了。
战国四公子

窃符救赵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十七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以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秦军围邯郸后,魏安厘王曾令晋鄙前往救援,但后来在秦国威胁之下,令晋鄙在荡阴按兵不动。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进入邯郸,向平原君说秦国发兵攻赵,只是为求为帝,劝平原君尊秦昭襄王为帝,即可罢兵。平原君对此建议犹豫不决时,鲁仲连正好游历至赵国,入见平原君,请求与新垣衍相辩,最后鲁仲连说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议,平原君于是转而向他国求援救赵。
杀笑躄者
春申君,名黄歇(前320~前238)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
春申君
春申君
,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秦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之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历史上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谁

历史上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谁信陵君魏无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
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平原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
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因贤能而闻名。
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
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
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春申君黄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
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
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
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孟尝君田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
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
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
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
此时的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对各分封国的控制,已经沦为了一个空壳。
而诸侯国之间为了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也是各自混战,一时之间天下动荡不安。
而在这些诸侯国之中,来自西北的秦国的势力是最强大的。
秦国仗着自己兵力强盛,四处出兵,意欲消灭所有的诸侯国。
但是总有人能够力挽狂澜,击退秦军的进攻。
比如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
公元前262年,韩国准备割让上党之地给秦国,但是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就此屈服于秦国,于是便向赵国求援说愿意献上上党十七城池作为报答。
赵王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接受冯亭的提议,便派大将廉颇前去驻守,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
本来有廉颇这员大将坐镇,秦军要想打败赵军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胆怯懦弱的赵王一心求和,结果中了秦军的反间计,用年轻的赵括取代了廉颇的主将位置,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变通,最终导致赵军大败,秦军顺势攻占长平,又向赵国的都城邯郸挺进。
战国四公子谁最厉害_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有何厉害之处

战国四公子谁最厉害_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有何厉害之处当时,以养“士”著称的: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时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这四个人里面,大部分都是因为苏秦在六国奔走合纵抗秦时崭露头角的,这里面除了信陵君魏无忌可以算得上文武全才外,其它三人大部分徒有虚名。
赵胜为赵武灵王赵雍的弟弟,其才能与赵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领军方面才能平平,为政方面也一般,只是因为是赵国王室,代表赵国与各国联盟而出名,而且这里面还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大后才名声显于东方六国。
黄歇为楚国大家族黄氏的年轻一代领军人物,代表楚国与各国联盟抗秦,不过其在政治眼光上比赵胜强一点,其是赞成变法强国的人,代表的是变法派,但在军事方面也是才能平平。
孟尝君流传的文武才能方面的事迹比较少,其出名完全是因为其乐善好施,号称拥有三千门客,什么样的人都有,说的好听是礼贤下士,说的难听就是傻。
魏无忌是魏惠文王的儿子,可惜不是长子,虽然文武全才,但却没能成为魏王,其兄成为魏王后,也一直限制其发展。
李白的《侠客行》里描述的就是有关信陵君盗取兵符营救赵国的事迹,其也是魏国王室唯一有将佐之才的人,可惜魏王不敢用,不然魏国也不会到那个地步,可以说完全是个悲剧式的人物,空有其才。
魏无忌是个贤能才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做事深谋远虑,有自己的见解。
不以自己的地位高上而瞧不起人,可以在市井内与屠夫谈笑风生;礼贤下士,有耐心和诚心;胜不骄败不馁。
魏无忌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贤士。
魏无忌为人宽厚,待人有礼,经常礼贤下士,很多门客都归附在他麾下。
让魏无忌赢得声誉的是,礼让侯赢。
魏国有个看门的老头侯赢,魏无忌知道他这个人之后就携礼物前去拜访。
侯赢是个有骨气之人的智者,拒不收礼。
魏无忌在家中设宴,款待众人,待大家到齐之后就亲自去接侯赢。
侯赢为了考验魏无忌,三番两次为难他。
但魏无忌面对侯赢的为难考验,仍彬彬有礼、恭敬如故,侯赢十分赞赏。
礼贤下侯赢,这让魏无忌的好名声开始有了保障。
战国传说之战国四公子

战国传说之战国四公子战国传说之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前279年),田文父亲田婴是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庶母弟。
赵国平原君赵胜(?-前253年),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前243),魏惠王曾孙,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
楚国春申君黄歇(前320~前238),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
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前356年,田齐桓公去世,齐威王(前356年—前320年)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一、铁腕整肃吏治,启动了战国之世第二次变法的潮流,带出了韩秦变法;二、与魏国霸权对抗,打了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场大胜仗,使魏国霸权一落千丈,天下由魏国独霸变为齐秦魏三强鼎立;三、建立稷下学宫,使天下士子由争相“留魏”变成了争相“留齐”,天下文明潮头自然也由魏国转到了齐国。
在三十年里,齐国能够从中等战国一跃成为首强,自然是齐威王扭转乾坤。
秦孝公英年早逝,在方今天下君主中,齐威王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雄主。
前341年,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之战败魏国,俘虏魏太子申,杀魏国将领庞涓。
前336年,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
前335年,齐宣王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
同年,梁惠王去世。
前334年,田婴任齐国宰相。
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
齐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
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
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
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田辟疆乘机发兵干涉。
只50天就攻占了燕都蓟,几乎灭亡燕国。
他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
战国四公子是谁战国四公子排名(战国四公子中)

战国四公子是谁战国四公子排名(战国四公子中)战国四公子分别指的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四人当中,要说最有血性的应该是信陵君魏无忌,要说最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应该是孟尝君田文,而要说结局最惨的,毫无疑问就是春申君黄歇了。
黄歇本来是四人当中出身最差,并且最为励志的一个人,可是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导致自己最终落得凄凉结局,至于说他的结局有多惨,我们慢慢详细道来。
战国四公子当中,田文应该算是最早养士之人,可是他这个人却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自己本是齐国人,却因为与齐王之间产生矛盾,最终联合其余国家攻打齐国,差点就直接导致齐国灭国,幸亏留下一点血脉得以延续。
后期田文索性自立为王,齐国碍于田文的实力,不敢轻易动他,可是在田文去世之后,他的子孙们争权夺利,刚好给了齐王收拾他们的机会,经过一番收拾后,田文被抄家,虽然他得以善终,可是后人结局凄凉,也实在是田文自作自受。
再说平原君赵胜,此人养了一千多门客,可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却很少,换言之就是赵胜识人能力比较差,不仅如此,赵胜还特别看不起别人,曾经和信陵君之间还有过一些交集以及矛盾,最后信陵君去到赵国之后,随便一指点,赵胜的很多门客就投入信陵君门下了。
虽然赵胜能力一般,不过他毕竟是皇亲国戚,所以一生也算不错,最后得以善终,子孙后代继承他的爵位,一直到赵国灭亡,赵胜的后人小日子过得都很不错,他算是四人当中自己结局以及后人结局比较好的一个了,同时也是四人中能力最差的一个。
信陵君绝对算是四人当中最有血性、最大义凌然之人了,他最开始阶段因为救助赵国而杀了魏国国君,从而不敢返回魏国,一直待在赵国,等到后来秦国攻打魏国之际,信陵君义无反顾联合五国攻打秦国,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在五国联合抵抗秦国的初期,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秦国眼看形势不利,就专门采用离间计挑拨魏无忌和魏王之间的关系,结果魏王果然上当,撤去魏无忌要职,让其回家养老,魏无忌悲伤欲绝,从此一蹶不振,在家中沉迷于酒色,没有多久便去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四公子比较大全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留有盛名,他们因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当时,他们都是出色的政治家,那么在这四人之中,为何刘邦独尊信陵君魏无忌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战国四公子比较,希望你喜欢。
战国四公子比较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史记》记载,刘邦当上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拜信陵君;在打败淮南王黥布后,他还特批了五户人家守护信陵君的坟墓,让他们四时祭祀。
这是很高的礼节,一般只有前代帝王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相比其他三人,信陵君有何过人之处,何以得到汉高祖此般敬重呢?战国四公子,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当时,门客都达三千之多。
第一,从对待门客、发现人才方面说,平原君是三人中做得最差的,因为历史没怎么记载春申君这方面。
第一个故事:平原君的邻居是个瘸子,他的小妾笑话人家。
邻居气不过,找平原君理论,他表面上答应处理,心里压根不当回事,门客因为他失信于人而走了大半。
第二个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寄居在赵国,整天找赌博的毛公和卖水的薛公游玩。
平原君很看不惯,对自己媳妇说了,他媳妇是信陵君的姐姐,将这转告给弟弟,信陵君说大舅子只知道装点门面,却没寻找真正的人才。
后来,秦国攻打魏国,信陵君怕回去魏王还因为窃取兵符怪罪他,不准门客劝谏,就是那两个人冒死劝谏,让信陵君以国为重,使其声名得以保全。
高手都在民间,平原君连自己家门口的高人都没发现,别人发现了还嘲笑,怪不得后来门客都跑到信陵君那儿了。
平原君不仅没法和信陵君比,也比不了孟尝君。
孟尝君和门客的饮食都一样,有天吃夜宵,有个门客觉得孟尝君吃的好,孟尝君就端着饭门客看,那个门客羞愧得自杀了。
此外,孟尝君和门客谈话,让人私下记住门客的家庭情况和住址,之后派人去慰问。
第二,从门客的质量上,信陵君的要比其他三人强。
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时,想找20个文武双全的门客,只找到了19个,最后毛遂自荐,凑足了数,但真正留下名字的也就毛遂一个;春申君的门客,留下名字的有朱英和李园两人,可他最后不听朱英的劝谏被李园杀了,身首异处,比平原君还差;孟尝君的门客比前两人的强多了,鸡鸣狗盗虽然褒贬不一,但冯諼绝对是无可非议的顶级高手,上能使齐湣王、秦昭王重视孟尝君,下能使薛地老百姓拥戴孟尝君,此外还有一个魏子;信陵君不仅有前边的毛公、薛公,还有足智多谋的侯赢、英勇无比的朱亥,窃符救赵完全出自这两个人之手,后来诗仙李白曾作诗称赞:“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第三,从个人能力与对国家的忠诚度上说,信陵君是双优人才。
孟尝君早年能两次劝谏父亲,成年后能使秦昭王召他为相,在齐国呆不下去时还能相魏,能力绝对是有的,但是相魏期间,他联合秦、赵、燕讨伐自己的国家与君王,这就太过分了。
春申君早年曾以利害说服秦昭王,使楚国免受灭顶之灾,后来让太子暗中归国,自己大义凛然面对秦昭王,虽然再后来统帅六国军队在函谷关被秦国打败,但能力与胆识都是有的,只是最后把怀着自己孩子的女人献给楚王,想以此保存自己在楚国的地位,这对国家与君主就不忠诚了,他也因此而死。
平原君的自身能力真不敢恭维,秦赵的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他贪图眼前利益,建议赵王接纳韩国的上党。
上党是被秦国打败的,秦国费了那么大劲儿让你得利,凭什么啊!这明显是上党官吏的诡计,想要秦赵交战,平原君连这都看不出来,结果45万赵兵丧命于长平。
论能力,信陵君救赵使秦国退兵,解了邯郸之围,后来秦兵攻魏,信陵君回国联合五国军队,打败了秦国著名战将蒙骜,追击到函谷关,让秦兵不敢出来应战。
能两次击退秦军,这在四公子中,绝无仅有。
论忠诚,魏国危难时,他听了毛公、薛公的劝谏,立马回国,忠心可鉴,即便后来被魏王猜疑,他只是饮酒作乐,未曾出走他国,更未曾攻打自己的国家。
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的综合排名绝对是第一,所以汉高祖刘邦敬重他。
再者,汉高祖有相当强的能力,更会招揽人才、驾驭人才,所以才能打败项羽,取得天下,这和信陵君有几分相似。
此外,作为统治者,谁不希望臣子忠诚,更何况刚征讨完反叛的黥布,这种希望应该尤为强烈吧!战国四公子生平介绍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平原君赵胜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
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因贤能而闻名。
封于东武,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
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
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
此即“毛遂自荐”。
孟尝君田文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
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
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春申君黄歇春申君,名黄歇(前320~前238)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
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
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任他为相。
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
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
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
李园之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
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
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
由他汇集手下门客思想言论编纂成《魏公子兵法》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
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
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
为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秦王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
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
魏王因听信谗言,心生疑窦。
信陵君则推说有病,日夜以酒色自娱。
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
战国四公子战国有四公子,这四公子便是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
平原君失之毛遂,孟尝君失之冯欢,春申君失之李园,只有信陵君是这四人里面最具有识人眼光的,择善任贤,仁而愈尊,信陵君是四君子里太史公最赏识的一位。
信陵君又叫做魏无忌,魏无忌的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的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魏无忌是个相当具有政治头脑的人,他也是个具有识人眼光的君子。
何为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以说,信陵君是个真君子。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他喜欢招揽门客,尤其赏识具有能力的人,他门下食客最盛的时候达到了三千,真正称得上门庭若市。
“公子对于士,不论贤不肖,都很谦虚、以礼相待,不敢以富贵而傲人。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史记魏公子列传》,太史公对他的评价很高,因此,当时信陵君威明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
魏无忌,少年时期就挺聪明伶俐,读书一目十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公子为人豁达,从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轻视任何人,学识过人,德行不错的魏无忌,深得魏昭王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他的生母乃是魏昭王的小妾,加之公子又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当时周朝有嫡长制,即立长不立幼。
魏无忌就没有当上魏国的君主,后来,他因为封地在信陵,而被称为“信陵君”。
信陵君所处的时代,天下是乱世,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之后,再经过张仪的连横政策,秦国实力很强大,秦国对六国虎视眈眈,六国不是不知道,只是这崛起的势力太快了,让六国有些措手不及。
魏国自从马陵一战之后,便一蹶不振,魏国国力衰弱,政权飘摇,不管是魏国君主还是群臣都深知,国家面临的危机的形势。
魏无忌自幼成长在魏国,他了解魏国的情况也很想为魏国做些什么,于是,他从小就奋发图强,长大后又招贤纳士,门下的贤士一度达到了三千人,魏无忌贤德,宾客众多,其他国家都忌惮魏无忌的人才军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魏国才能够在乱世苟延残喘下去。
魏无忌又才能,即使不是君主,也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但是偏偏他哥哥嫉妒他的贤能,怕他抢了自己的君主之位,对其根本不委以重任。
纵观战国四君子甚至是天下君王,诸公子都有养士的爱好,然而信陵君礼贤下士到那种程度,只要是贤人,不管在哪里,他都会结交,放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耻下交,很有识人的胸襟,因此,他能够名冠诸侯,的确不是虚传,也难怪汉高祖每每经过大梁,也就是魏无忌所在地,都会令百姓祭祀他不可断绝。
战国四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