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合集下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3 . 2 药剂 浸种 或 拌种
药 剂拌 种 是最 关键 的 防控措 施 , 因 为拌种 能 防除 飞虱 的为 害 , 从 而杜 绝 了 白背 飞 虱的传 毒 。每公 顷大 田
种子 2 2 . 5 ~3 0 k g用 1 O 9 / 6 吡虫 啉 4 5 0 g加 2 5 吡蚜 酮 3 0 0 g拌种 ; 或 在种 子催 芽露 白后 用 6 O 高渗 吡虫 啉 悬
虱带 毒成 虫 的数 量 ; 6月上 中旬 白背 飞虱若 虫 盛发 期做 好大 面积 飞虱 防治 , 主 要 对象 田为 飞虱 虫 量较 大 的早
稻田、 一 季稻 秧 田 。6月下旬 至 7月 初 , 3 代 白背飞 虱低 龄若 虫盛 发期 , 对所 有重 病 区早稻 用药 普 防 1 ~2次 , 努 力压 低 白背飞 虱迁 移 到晚 稻秧 田和大 田初期 前 的虫 口基数 。要 强 化 中 、 晚稻 秧 田和大 田初期 防治 , 在 中、
3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的 防控 技 术
南 方水 稻黑 条矮 缩病 重在 预 防 , 经 多年 试验 , 采 取“ 杀 虫灭 毒 , 提高 抗性 , 促进 生 长” 能 较好 地预 防南 方水
稻 黑条 矮缩 病 。防 治策 略 : 实 施“ 治虱 防矮 ” , 抓 好药 剂拌 种 、 秧 田期 和本 田初 期 防治 这个关 键 , 压低 白背飞 虱 传毒 前 虫 口基 数 ; 注重 实施 全 程 防治 , 突 出防治重 点 区域 , 并尽 量做 到 同时兼 治其 它病 虫 害 。
2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发 病 主 要 症 状

苗期 发病 , 心 叶生 长很 缓慢 , 叶片 短宽 、 僵直、 浓绿 , 叶脉 有 不 规则 蜡 白色瘤 状 突 起 , 后 变 黑 褐 色 。根 短 小, 植 株 矮小 , 不抽 穗 , 秧苗 期感 病 的稻 株 严 重 矮 缩 ( 不及正常株高的 1 / 3 ) , 不能拔节 , 重 病 株 常 提 早枯 死 。 分 蘖 期发 病 , 新生 分蘖 先 显症 , 病 株 地上 数节 节部 有倒 生 的气 生 根 及高 位 分蘖 , 主茎 和早 期 分 蘖 尚 能抽 出短 小病 穗 , 但 病 穗缩 藏 于叶鞘 内。拔 节期发 病 , 剑 叶短 阔 , 穗 颈短 缩 , 结 实 率低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和配套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和配套技术

位分枝 , 节部 有倒生 不定根 ( 生根 )上部 叶 茎 气 ,
片近基部 叶面可见 凹凸不平 的皱褶 , 发病初 期 叶 背面 的叶脉 和茎杆上有蜡 泪状 大小约 1 m -2 m的
等害虫 进行 传播 。 株本 身不 相互传 毒 , 子也 病 种 不带毒 , 白背 飞虱介体在病 株上吸食 汁液获得病 毒后 , 终身带 毒传 播 , 不会 经卵传 到 下一代 。 但
作者简 介 : 圣河 , 刘 农艺 师 , 一直从 事植保 植检工 作 。

3 一 8
绿色腑控
嘲 比 楫 保
21 年第 4 01 期 总第 16期 2
④ 脚 。 1 p『 Sc e
产资料 , 多蔬 、 享等方式提 高预报准确性 , 共 正确 指导本 地 防治 。
34 强化监 测预报 。 时指导 防控 . 及
高度感 病 , 应缩短 间隔期 , 加用药次数 , 注意 增 要
福 建农 林 大学 谢联 辉 院 士在 防控 技术 上 提
出 了 “ + , “ 、 、 、 、 、 、 、 加 8 2 即 水 肥 土 种 密 保 管 工” ’
交 替用药 , 延缓 白背 飞虱产 生抗 药性 。 423 科 学用 药, 护 自然生态平衡 .. 保 选 用农药 时应注意长效 与速效相 结合 , 选择 高效 、 低毒 的对 口农药 , 防止环境 污染 , 护农 田 保 自然生 态平 衡 。 经多 年 的 田间试 验示 范 , 介绍 现
本 田初期染 病 的稻 株 , 明显矮缩 ( 为正 常 约 株 高 1 )上 部数 片 叶的 叶枕重 叠 , 叶破 下 叶 / , 2 心 叶鞘 而 出 , 或呈螺旋 状伸 出 , 叶片短而僵直 , 叶尖 略有扭 曲畸形 , 主茎 和早期 分蘖 尚能 抽穗 , 但结 实 率低 或包穗 、 小 , 穗 似侏 儒 病 。

横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横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横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作者:周金娇孙月凤卢亭君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是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以迁飞性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

通过对横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发生特点,为害症状,病原及传播途径,提出了防控该病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控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10年在横县平马镇梅根村早稻田中发生,发病面积2.3公顷,根据田间调查,病丛率最高达80%,一般为10~20%左右。

晚稻在横州镇、陶圩、云表、峦城、校椅等乡镇的少部份稻田中发生,发生面积为5.2公顷,田间发病率为0.5~1.5%。

同年在峦城镇的玉米植株上也发现该病的病株。

一、发病原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该病的田间发生与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发生期及其带毒率密切相关,与气候及作物栽培也有密切关系。

横县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白背飞虱迁入。

据我站灯下观测,每年4月中下旬始即有白背飞虱从外地迁入横县,如果水稻受到带毒率较高的白背飞虱危害,就有可能发生此病。

在2010年早稻期间,由于农民缺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正确认识和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等因素,在防治上用药不当,没有采取“治虫防病”的方法而是按常规使用杀菌剂,导致该病在个别田块严重发生。

二、田间发生特点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但在苗期和分蘖前期最易感染发病,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病害发生范围也会逐渐扩大;晚稻发病大于早稻;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及防控措施。

三、主要为害症状1.典型症状水稻发病后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高节位分枝及节部有倒生须根,茎秆表面有乳白色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0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病因分析
病毒传播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一种病 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白背飞虱、 灰飞虱和褐飞虱等害虫传播。
Hale Waihona Puke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弱 的品种更容易感染病毒。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 毒的繁殖和传播,因此雨季和洪 水泛滥时期更容易爆发该病。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 水稻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其发生和传播与气 候、种植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
启示
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和预警,提 高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推广抗病品种 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是有效控制该病害 的关键。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水稻种 植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种植户的应对能力。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如使用病毒抑制剂等。
生态调控
通过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 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天敌利用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 敌害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0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病原鉴定与基因组学研究
病原鉴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一种属 于植物病毒的呼肠孤病毒,其基因组 由单链RNA组成,包含10个开放阅读 框。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案例分析
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湖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对策

湖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对策
等5 个县 市 。 0 0 , 病 害在 本省 呈迅 速上 升 21年 该 之势 , 生 面积 和范 围逐 渐 扩大 、 害程度 也进 发 为

优 2 9 武优 3 8 华优 3 2 三香优 7 4 金优 7 5 9、 0、 3、 1、 2、 丰 两优 4号等水 稻 品种 。
步 加重 。
2 病 害 的发 生规律
21 病 害的症 状 .
11 发 生 区域 进 一 步 扩 大 -
21年 , 00 该病害在本省发生面积增加到 3 0 5 7 6 h , m2上升 了 1 .倍 。发生 范 围扩大 到江汉 平原 68
病害典 型症状 : 水稻植 株矮缩 、 叶片浓绿 ; 上 部 叶的叶片表 面易 出现 凹凸不 平 的皱褶 , 有些 新 叶边缘 褪绿黄化 , 少数缺 刻 , 有些 叶尖会 出现 卷
指 导工 作责 任 , 进部 门间的协 调与配 合 , 促 确保 防控工 作 的组织领 导 、 人员 、 物资 和技 术措施 到 位 。 防控 关键 时期 , 派督 办组 对 防控工作 实 在 组 行检查督 办 , 建立考核 制度 , 实施责任 目标 管理 , 确保 措施 落实 到位 。
南部 的监利县 、 公安 县 、 石首市和荆 州 区 , 鄂东南
的鄂 州市 、 大冶 市 、 阳新县 、 通城 县 、 山县 、 通 嘉 鱼县 和赤 壁市 ,鄂东 的黄 梅县 、 春县 、 蕲 黄州 区 和龙感 湖农 场等 1 个 县 市 。 5
1 . 发生期提 前 2
收稿 日期 :o 1 5 8 2 1- — o有 扭 曲畸形 。
植 株矮 小 , 主茎 及早 生分 蘖 尚能抽 穗 , 穗 头难 但 以结 实 , 或包 穗 , 或穗小 , 似侏 儒病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点及危害探讨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点及危害探讨

122 2018, V ol.38, No.01※种植与养殖农业与技术引言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2007年以来的10a中,水稻种植的面积和生产总量已占粮食作物总量的27.4%和36.1%,水稻,玉米和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中水稻作物产量最高,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比玉米和小麦高出39%和19%。

水稻是中国的主食,在中国60%的人都吃水稻。

除了西藏和青海水稻种植的体积较小,其他省份的水稻种植都有很大的种植面积,而且种植制度多样,种植范围广泛,品种多样,在中国生态食品安全和对农民增收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水稻的黑条矮缩病是由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来的,这种病毒属于是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第2组的一个新种类。

该病毒首次发现在是在2001年广东阳西县。

在此之后,该病毒的出现的范围越来越大,产生的灾害也是日益严重。

在2009年,我国南部的9个省(自治区)都出现了了这种病毒,灾害总面积达到了40万km2,晚稻受灾尤为严重,达到了0.67万km2。

这种病毒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白背飞虱,不能经种传播。

植株之间也不会互相传播。

这种病毒由于爆发性强导致很难进行控制,其中该病毒危害严重性较大,已经在我国南方成为主要灾害之一,减少扩散及蔓延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1病害症状水稻在各生育期都有可能会感染这种病毒,出现症状会因染病时期的不同而出现差别。

在秧苗期染病的稻株会出现严重萎缩,其中主要表现为水稻植株高度较低,甚至低于正常高2/3,而水稻也也会出现不能拔节现象,最终导致植株死亡,而此次田间初期感染植株也会出现该状况,整个植株高度不足正常水稻高1/2,同时出现抽包劲穗和不抽穗2种状况,在拔节期与分蘖期主要表现为矮缩并不明显,产生粒较轻,而发病稻株叶子颜色较深,出现深绿色,叶子上面可以看见凹凸不平褶皱,该褶皱经常会发生在叶片根部;而拔节期中,常常有乳白色瘤状突起,摸起来有粗糙感觉,整个瘤状突起排列为一整条,早期乳白色,后期会慢慢变成黑褐色,而该病症产生时间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导致稻株出现状况也会不同,而瘤状突起产生位置根据感病时期不同而不同,当感病时间较晚,瘤状突起部位越高,而植株根系就不会发达,须少而短状况,严重时会出现黄褐色。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案例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展望目录0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定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在南方稻区发生。

症状识别患病水稻植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片短小、僵直,叶脉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严重的甚至出现枯死现象。

定义和症状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稻区。

分布该病害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危害分布和危害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是一种水稻条纹病毒。

该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其中以稻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稻飞虱的唾液进入水稻植株体内,从而引发病害。

此外,带病毒的稻草和稻谷也能传播病害。

病原和传播途径0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症状鉴别苗期01叶片颜色深绿,比正常苗短小,叶片皱缩,稻苗粗壮,心叶抽出缓慢,部分稻苗心叶扭曲、发黄或白化,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分蘖严重减少甚至没有分蘖。

插秧后02插秧后发黄、发僵,病株矮小,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弯曲,不结实或粒少。

穗期03病株严重矮缩、黄化,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极短、扭曲、粒少。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刺吸式害虫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发生规律高温、干旱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症状最严重、最明显的时期是苗期和穗期。

03发生规律020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一般抗性强的品种发病率低,产量损失也相应较小。

气候条件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施肥不足、灌溉不当等,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风险。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1-06-04T16:35:26.37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5期作者:廖贡献[导读] 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廖贡献广西凤山县植保植检站广西河池 547699;【摘要】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相关背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病害,目前研究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紧密关系。

在了解该病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是通过白背飞虱传播,植株与植株之间并不会相互传播[1]。

有研究显示,白背飞虱获毒半小时,传毒时间为15分钟[2]。

最容易感病为秧苗二至六叶期,如果是在水稻苗期以及分蘖前期感染,将颗粒无收[3]。

当病毒感染范围逐渐增大,甚至会出现逐年加重的情况,切中中晚稻发病会更加严重,杂交稻发病也比常规稻更加严重。

由于目前并没有能够抗病的水稻品种,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治非常重要。

但是,防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1)通过加强秧苗期以及水稻移栽后20天内的田间检查,将一部分水稻分蘖移栽到病株空穴中,并且将已经确定的病株进行焚毁或者土埋,有效减少白背飞虱转入中晚稻田中,引发危害。

在农闲时可清除相应的杂草,积极加强早稻后期白背飞虱的防治,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结合水稻生长的实际情况提供给水稻充足的养分,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另外,必须始终注重对水稻田的监督管理,定期对稻田喷洒药剂有效减少病菌滋生。

(2)加强从源头上控制住疾病的发生,要求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直接选择水旱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

另外在进行水稻播种前,不仅要做好水稻田的翻耕,还需要清除附近的杂草,特别是部分病虫可能会隐匿在杂草中,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水稻田周边的杂草可能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