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技术

短条脉肿 , 穗时穗颈缩短 . 实率很低 。 抽 结
2 发 病 原 因
健 身栽 培技 术 措 施
43 “ ” — 要 因地 制 宜 . 当提 前 播 种 期 . 避 — 适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 要 通 过 白背 飞 虱 等 害虫 进 行 传 播 。 主 病 株 本 身不 相 互 传 毒 . 子 也 不 带 毒 , 虱 介 体 在 病 株 上 吸食 汁 种 飞 液获得病毒后 。 身带毒传播 。 不会经卵传到下一代 。 终 但
11 秧 田 期 症 状 .
植 保 部 门应 认 真 贯 彻 “ 防 为 主 . 合 防 治 ” 预 综 的植 保 方 针 . 加 强 对 白 背飞 虱 的 迁 入动 态 进 行监 测 . 条 件 的科 研 部 门要 加 强 白 有 背 飞 虱 的带 毒 检 测 , 当地 领 导 决 策 和农 民防 治提 供 科 学依 据 。 为
l 主 要 症 状
3 . 强化 监 测 预 报 . 时 指 导 防控 4 及
典 型 症 状 : 株 明 显 矮 缩 , 子 短 小 、 直 、 绿 , 系 呈 黄 病 叶 僵 深 根 褐 色 , 发 达 . 根 少 而 短 , 节 位 分 枝 , 节 部 有 不 定 根 ( 生 不 须 高 茎 气
3 综 防 策 略 31 领 导 重 视 . 施 有 力 . 措 各 级 有 关 领 导应 把 预 防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工 作 纳入 政 府 为 民办 实事 的一 项 主要 工 作 来 抓 。保 证 资 金 、 员 、 术 措 施 到 人 技 位 . 争 把 病 害 引 起 的 损 失 控 制 到 最低 限 度 。 力
根 )上 部 叶 片 近 基 部 叶 面 可 见 凹 凸不 平 的 皱 褶 , 病 初 期 叶 背 。 发 面 的叶 脉 和 茎 秆 上 有 蜡 泪 状 大 小 l2 m 的纵 向瘤 状 突起 . 期  ̄m 早 为 白色 。 转 黑 褐 色 , 瘤 产 生 的节 位 因 发 病 时 期 不 同而 异 , 后 病 早 期 发 病 的 病 瘤 在 下 节 位 ,发 病 的 时 期 越 晚 。病 瘤 产 生 的 节 位 越 高 。 同生 长 期 的水 稻 发 病 后 症 状 有 所 不 同 。 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和配套技术

位分枝 , 节部 有倒生 不定根 ( 生根 )上部 叶 茎 气 ,
片近基部 叶面可见 凹凸不平 的皱褶 , 发病初 期 叶 背面 的叶脉 和茎杆上有蜡 泪状 大小约 1 m -2 m的
等害虫 进行 传播 。 株本 身不 相互传 毒 , 子也 病 种 不带毒 , 白背 飞虱介体在病 株上吸食 汁液获得病 毒后 , 终身带 毒传 播 , 不会 经卵传 到 下一代 。 但
作者简 介 : 圣河 , 刘 农艺 师 , 一直从 事植保 植检工 作 。
一
3 一 8
绿色腑控
嘲 比 楫 保
21 年第 4 01 期 总第 16期 2
④ 脚 。 1 p『 Sc e
产资料 , 多蔬 、 享等方式提 高预报准确性 , 共 正确 指导本 地 防治 。
34 强化监 测预报 。 时指导 防控 . 及
高度感 病 , 应缩短 间隔期 , 加用药次数 , 注意 增 要
福 建农 林 大学 谢联 辉 院 士在 防控 技术 上 提
出 了 “ + , “ 、 、 、 、 、 、 、 加 8 2 即 水 肥 土 种 密 保 管 工” ’
交 替用药 , 延缓 白背 飞虱产 生抗 药性 。 423 科 学用 药, 护 自然生态平衡 .. 保 选 用农药 时应注意长效 与速效相 结合 , 选择 高效 、 低毒 的对 口农药 , 防止环境 污染 , 护农 田 保 自然生 态平 衡 。 经多 年 的 田间试 验示 范 , 介绍 现
本 田初期染 病 的稻 株 , 明显矮缩 ( 为正 常 约 株 高 1 )上 部数 片 叶的 叶枕重 叠 , 叶破 下 叶 / , 2 心 叶鞘 而 出 , 或呈螺旋 状伸 出 , 叶片短而僵直 , 叶尖 略有扭 曲畸形 , 主茎 和早期 分蘖 尚能 抽穗 , 但结 实 率低 或包穗 、 小 , 穗 似侏 儒 病 。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1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病症状Article 1 black southern rice dwarf virus disease symptoms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现症状有所不同:Rice each growth period were sensible, but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 of rice plants infected after the symptom is different:1.1典型症状发病植株明显矮缩,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叶色深绿,剑叶或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叶背及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是乳白色,后期是褐黑色;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
1.1 typical symptom onset plant significantly short shrinkage, root developed, fibrous root is little and short, serious when yellowish-brown root; Sword, dark green leaves and upper leaves adaxially visible uneven buckling; Back and stem surface wax with dot, longitudinal strip are arranged in a calyx tumor, early is ivory, is late brown-black; Strain section of raw fibres and high section of a branch.1.2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出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深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成黑褐色。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0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病因分析
病毒传播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一种病 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白背飞虱、 灰飞虱和褐飞虱等害虫传播。
Hale Waihona Puke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弱 的品种更容易感染病毒。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 毒的繁殖和传播,因此雨季和洪 水泛滥时期更容易爆发该病。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 水稻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其发生和传播与气 候、种植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
启示
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和预警,提 高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推广抗病品种 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是有效控制该病害 的关键。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水稻种 植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种植户的应对能力。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如使用病毒抑制剂等。
生态调控
通过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 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天敌利用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 敌害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0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病原鉴定与基因组学研究
病原鉴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一种属 于植物病毒的呼肠孤病毒,其基因组 由单链RNA组成,包含10个开放阅读 框。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案例分析
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案例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展望目录0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定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在南方稻区发生。
症状识别患病水稻植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片短小、僵直,叶脉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严重的甚至出现枯死现象。
定义和症状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稻区。
分布该病害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危害分布和危害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是一种水稻条纹病毒。
该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其中以稻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稻飞虱的唾液进入水稻植株体内,从而引发病害。
此外,带病毒的稻草和稻谷也能传播病害。
病原和传播途径0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症状鉴别苗期01叶片颜色深绿,比正常苗短小,叶片皱缩,稻苗粗壮,心叶抽出缓慢,部分稻苗心叶扭曲、发黄或白化,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分蘖严重减少甚至没有分蘖。
插秧后02插秧后发黄、发僵,病株矮小,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弯曲,不结实或粒少。
穗期03病株严重矮缩、黄化,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极短、扭曲、粒少。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刺吸式害虫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发生规律高温、干旱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症状最严重、最明显的时期是苗期和穗期。
03发生规律020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一般抗性强的品种发病率低,产量损失也相应较小。
气候条件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施肥不足、灌溉不当等,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风险。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1-06-04T16:35:26.37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5期作者:廖贡献[导读] 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廖贡献广西凤山县植保植检站广西河池 547699;【摘要】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相关背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病害,目前研究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紧密关系。
在了解该病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是通过白背飞虱传播,植株与植株之间并不会相互传播[1]。
有研究显示,白背飞虱获毒半小时,传毒时间为15分钟[2]。
最容易感病为秧苗二至六叶期,如果是在水稻苗期以及分蘖前期感染,将颗粒无收[3]。
当病毒感染范围逐渐增大,甚至会出现逐年加重的情况,切中中晚稻发病会更加严重,杂交稻发病也比常规稻更加严重。
由于目前并没有能够抗病的水稻品种,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治非常重要。
但是,防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1)通过加强秧苗期以及水稻移栽后20天内的田间检查,将一部分水稻分蘖移栽到病株空穴中,并且将已经确定的病株进行焚毁或者土埋,有效减少白背飞虱转入中晚稻田中,引发危害。
在农闲时可清除相应的杂草,积极加强早稻后期白背飞虱的防治,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结合水稻生长的实际情况提供给水稻充足的养分,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另外,必须始终注重对水稻田的监督管理,定期对稻田喷洒药剂有效减少病菌滋生。
(2)加强从源头上控制住疾病的发生,要求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直接选择水旱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
另外在进行水稻播种前,不仅要做好水稻田的翻耕,还需要清除附近的杂草,特别是部分病虫可能会隐匿在杂草中,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水稻田周边的杂草可能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长。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分也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 。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则是以白背飞虱传毒为主, 其寄主范 围与已知斐 济 病毒 存在一 定 的差异 [ 1。 5 J
灰 飞虱属 温 带区 害虫 , 我国分 布广泛 , 在 以华北
冬麦 区和长江 中下 游 稻 区发 生 较 多 , 在华 南仅 在 早
稻 上和较 高海 拔地 区发 生 。其 发 生世代 受地理 和气
成 lJ 认 为 高抗 黑 条 矮 缩 病 水 稻 品种 有 “ 稻 2 等则 0 泗 1” “ 稻 1” “ 2 、郑 8 、 盐粳 9号 ” “ 辐粳 8号 ” “ 连 、扬 、武 粳 1 ”“ 号 、镇稻 9 ” 9。
4 1 2 改进栽 培制 度 .. 积极推 广旱 育秧 或半 干 旱 育秧 , 田尽 量 连 片 秧
系为抗病 型 , 通过 籼 粳 杂交 培 育 的粳 稻 恢 复 系基 本
留下的空穴里, 然后适当加施速效肥 , 促进稻苗生长, 通过杂交稻分蘖势较强 的特点来减少产量损失 。 4 2 化 学 防治 . 药 剂 防治 是 目前 防治 水稻 黑条矮缩 病 的主要手 段, 选用有效农药 , 注重高效与速效相统一, 当增 适 加 防治 密度 。具 体 策略是 : 治秧 田、 大 田、 保 治前期 、 保后期 I 5。
我国水稻黑 条 矮缩 病 (i l ks ekdd r r eba —ra e waf c c t
d e e最早于 16 年在浙江省余姚 等县发 现, ia ) ss 93 同 时在上海市嘉定和奉 贤县 、 江苏省苏州和镇江等专
区 的水稻 上 、 扬州 和 南 通 等专 区 的玉 米 上有 局 部 危 害[ 3。水稻黑 条矮 缩病是 主要 由灰 飞虱 [ adl IJ - L oe一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

Z i x u n t a i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主要侵染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一种由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
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 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连晚秧田和单季晚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
观察结果表明,病害的季节性流行是受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
1.发生规律与危害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毒,其不经卵传毒。
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
白背飞虱获毒30min,传毒15min。
病毒初侵染源以外的迁入以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生苗、杂草等)也可作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
最易感病期为秧(苗)二至六叶期。
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损失10%~30%。
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症状2.1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
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