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
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在我们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建筑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演变、现代应用案例、融合方式、影响因素以及创新实践。
结论部分探讨了建筑语言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总结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未来的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建筑语言、景观设计、历史演变、现代应用、融合方式、影响因素、创新实践、启示、发展趋势、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建筑语言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筑语言作为建筑师表达设计理念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景观设计中同样承担着传达设计意图、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任务。
研究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景观设计质量、增强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景观设计逐渐从单纯的美化环境转变为营造具有文化、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城市生活空间。
建筑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为景观设计赋予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还可以引导人们产生共鸣、情感共鸣。
深入研究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其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挖掘建筑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潜力,探讨其对景观设计实践的影响和启示,为提升景观设计水平和城市空间品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通过对建筑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演变、应用案例、融合方式、影响因素和创新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景观设计与建筑艺术、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建筑语言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和作用,深入探讨建筑语言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为提升景观设计的美学品质和文化内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还是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志。
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目前语言景观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调查方法本次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包括大学生、商务人士和普通市民在内的各个群体作为调查对象。
然后,设计了一份涵盖了语言景观建设的多个方面的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最后,从社区、商业区和学校等多个场所进行了参与观察,对语言景观现象进行实际观察和记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多语言标识存在不足通过参与观察发现,许多公共场所的多语言标识存在不足的问题。
有些地方只使用了中文标识,而没有提供英文或其他语言的翻译,给国内外游客带来了不便。
有些场所的标识过于简单,无法提供充分的信息。
这些问题阻碍了语言的交流和理解。
2.多语言服务缺乏在一些商业区,虽然提供了多语言标识,但实际的服务却存在不足。
例如,部分店员对英文及其他语言的掌握不够熟练,无法流畅地和外国客户交流。
这使外国客户感到困惑和不满,对店铺的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3.多语言教育需加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受访者表示目前的多语言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多数受访者认为英语是最重要的外语,但他们认为目前学校关于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需要改进。
此外,一些受访者也提到,学校应该开设更多的其他外语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语言学习机会。
三、解决办法1.加强多语言标识的建设政府和商业机构应该加强多语言标识的建设。
除了提供中文标识外,应该提供其他主要外语的翻译,以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
标识内容应准确、清晰,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
2.提升多语言服务的质量商业机构应该加强员工的多语言培训,提升他们的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引入外籍员工或外语翻译服务,提供更专业的多语言服务。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第29卷 第1期2021年1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9 No.1Jan.,2021DOI:10.3969/j.issn.1672 0539.2021.01.013收稿日期:2020 05 01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世界文化名城视角下成都地区语言景观的动态研究”(SC18WY010);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李颖(1981-),女,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跨文化传播、语言教学);冯丽娟(1996-),女,四川苍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李 颖1,冯丽娟2(1.成都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成都 611137;2.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59) 摘 要: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点。
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可见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具有以下研究特点:自2013年以来,期刊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突破,但高级别学术论文数量仍偏少;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博士论文极少,缺乏专著和译著成果。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等方面,这与国外研究相比极为不足;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而且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从研究趋势看,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将分为两大方向:纯理论层面的非材料性研究和社会价值层面的实证性研究。
关键词:语言景观;文献计量法;语言政策;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21)01 0081 06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研究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该领域已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以浙江金华为例

73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以浙江金华为例[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重点立项课题“金华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ZD2019050)。
[作者简介]徐永亮,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跨文化传播及孔子学院发展。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以浙江金华为例徐永亮(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摘要:通过研究浙江省金华市交通、旅游、医疗、金融等领域的语言景观发现,该区域语言景观总体规范,体现出了应有的语言国际化水平。
但是,一些语言景观在书写及外译方面还存在一地多名、一名多译、中式英语及语用失误和拼写错误问题。
唯有完善语言景观书写、翻译法规和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语言景观 书写 翻译 规范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073-03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首先由Landry 和Bourhis(1997)提出,特定区域的地名、街名、公共路牌、广告牌、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组成该区域的语言景观。
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最为新颖和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
2006年,《国际多语言杂志》推出了城市语言景观研究专辑。
2015年,著名的John Benjamins 出版集团推出了《语言景观国际期刊》。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一方面着重考察其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和理论构建情况(如尚国文,赵守辉,2014;徐茗,卢松,2015);另一方面是针对特定区域或者城市开展具体实证研究(如田飞洋,张维佳,2014;巫喜丽,战菊,刘晓波,2017)。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呼吁政府急需加强对语言景观的管理和建设(如王辉,2018)。
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公共领域中的书面语言呈现问题。
语言景观研究通常将语料分为两类:一是自上而下的标牌,即政府设立的代表政府立场和行为的标牌,如路标、街名、交通指示牌或旅游景区标牌等,也称为官方标牌;二是自下而上的标牌,即私人或企业以传播商业信息为目的所设立的标牌,如店名、广告牌、海报等,也称为非官方标牌(尚国文,赵守辉,2014)。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语言景观建设是指在城市、乡村等具体空间中,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手段,以语言为主导,形成具有美学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视觉形态。
它是一种以语言元素为基础的城市美化工作,通过创造具有独特特色的语言景观,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城市精神的塑造。
近年来,各地都开始重视语言景观建设,进行实态调查研究,以了解当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就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进行探讨。
实态调查是指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访问、文献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个城市或乡村的语言景观实际情况。
有些城市或乡村可能存在过时、破旧的语言景观,造成视觉上的不美观;而有些城市或乡村则可能通过创新设计、艺术装饰等手段,创造了独特、亮丽的语言景观。
调查还可以通过采访访问的方式,了解各地居民对于语言景观建设的认知和评价。
一些调查可以询问居民对于当前的语言景观建设是否满意,又有哪些期望和建议。
通过这些调查,可以为广大居民民众提供改善语言景观的参考意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还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了解国内外有关语言景观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有些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景观建设案例,分析其成功因素和可借鉴之处。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制定语言景观建设规划和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改进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访问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提供改善语言景观的参考意见和经验借鉴。
这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精神,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浅析

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浅析摘要:本研究以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为考察对象,梳理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考察了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藉此探索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的深层内涵,增强人们对嘉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升嘉兴市整体城市建设水平,促进中韩交流互鉴。
关键词: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城市发展;一、引言嘉兴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而现有语言景观大多为中英双语语言景观且对于多语景观的研究也鲜见。
这并不能满足嘉兴未来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以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入手,考究嘉兴市内韩语语言景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完善意见,为打造准确、多模态的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助力,推动嘉兴市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二、嘉兴市韩语景观现状1.总体情况介绍嘉兴市现有的语言景观大多为中英双语语言景观,韩语语言景观分布较少。
嘉兴市内两区两县三市的韩语语言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其中南湖区、桐乡市、海宁市的韩语语言景观较多,平湖区、嘉善县的韩语语言景观较少。
2.正确韩语景观现状2.1标牌类型语言标牌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传递,其中嘉兴市韩语语言景观中最多的是信息介绍标牌,其次是应急警示标牌。
2.2语码取向景区内语码取向以中文向上,韩文向下的横向排列为主要形式;当纵向排列时,优势语码中文主要体现在标牌的右侧。
2.3标牌字刻(1)字体方面,嘉兴市景区的标牌中汉字的字体多样,宋体、楷书、隶书、艺术字等不同形式的书法字体在景区标牌上均有展示,部分语言景观还附有繁体字。
相比而言,韩语的字体形式较为单一,统一运用印刷体呈现。
(2)颜色方面,嘉兴韩语语言景观标牌的颜色多种多样,以白色为主。
(3)材料方面,嘉兴韩语语言景观印刻于木板、金属、墙体、石头等材料上,另外还会显示在电子屏幕上。
2.4标牌置放嘉兴市多数韩语语言景观属于去语境化置放,同一景区内的信息介绍类标牌和应急警示类的标牌形式不随着放置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统一的形式;景区中未经批准私自粘贴和置放的韩语语言景观较少,因此越界式放置不常见;信息介绍类标牌、应急警示类语言景观多属场景化放置,一般放置于在具体位置执行特定的景点介绍、指路、警示功能。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景观建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语言景观建设是指通过对语言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创造出对人们心灵具有积极影响的语境,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心灵的和谐。
语言景观建设既涉及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涉及到现代都市的语言环境设计,其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个体成长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景观建设的实态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促进语言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快,语言环境多样性增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聚集在城市中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城市内相互交流、交融,语言环境也愈发多样化。
2.地域文化传承受到冲击,语言景观建设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地域文化受到冲击,一些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消失的危险,这对语言景观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成为新的热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语言景观建设产生了新的影响。
1.地区语言文化传承困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地区的传统语言和方言受到冲击,语言景观的多样性受到了威胁,地区语言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2.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
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传统语言的使用受到了冲击,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和新媒体用语,传统语言的使用范围变窄。
3.城市语言环境乱象丛生。
在一些城市中,语言环境的乱象愈发严重,各种不文明用语和不规范用语泛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改进建议1.加强地区语言文化传承。
应加强对地区语言文化传承的研究和保护,通过政策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保护和传承地区的传统语言文化。
3.规范城市语言环境。
应加大城市语言环境管理力度,倡导文明用语和规范用语,消除城市语言环境的乱象,提升人们的语言素养。
四、结语语言景观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西安地区多语言景观建设现状研究

101. [3] 大野隆造,小林美纪.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5. [4] 张健.中国古典园林通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12-14.
述
家韩愈冶像袁雕塑的讲解英汉对应曰反应陕西民俗的 雕塑及注解袁如野车子全家带冶袁其注解英汉对应曰同
时袁包含最具有大唐特色的古诗词灯柱语言景观袁全
部为汉语遥
2.4 大雁塔南广场
该区域涉及语言景观的地方主要包括垃圾桶
15 个袁英汉双语标识袁文化灯柱 20 个袁全部为汉语
的古诗词袁公共标语 20 个袁英汉双语标识遥
林形式遥 古埃及园林可划分为四种类型院宫苑园林尧 圣苑园林尧陵寝园林和贵族花园遥 这四种类型的园 林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遥 宫苑园林是 为法老娱乐休闲所建袁宫内造园元素丰富多样袁如水 池尧花木尧凉亭等遥 圣苑园林周围多种植茂密树木袁 以此烘托树木的神圣色彩和表达对神灵的崇拜遥 与 中国不同的是袁因为其地理位置袁所以埃及人十分 重视园林改善小气候的作用遥 树木庇荫的作用渐渐 显现袁树木和水体也成为他们重要的造园要素遥 4.3 古希腊园林中的情感因素
3 语音景观的功能
Landry & Bourhis(1997 年)认为袁语言景观可以
发挥两种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以及象
征功能 (symbolic function)遥 信息功能指的是语言景
观可以提供信息袁通过一个地区语言标牌上使用的
主要语言的种类袁我们可以断定该地区的主要用语
中讲学袁表明当时的文人对树木尧水体等自然环境 的喜爱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 2018-11-26 [摘要]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语言文化中一个最为新颖和热门的研究领域。结合以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的梳理,本文着重综合考察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情况,全面展示了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概况,并针对未来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了设想。
[关键词]语言景观;语言学研究;进展述评 2015年8月,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在腾冲县成功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高研班,期间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授课,并与不少学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研究成果统计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真正发端于1997年,之后才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许多成果相继问世,研究视野不断拓展,近年来业已成为国际社会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为新颖和热门的话题之一。事实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陆续出现杜田材(1991)、司徒尚纪(1992)、逄增玉(1995)、白公和金汕(1997)和王一川(1999)等学者开展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只是当时还未使用“语言景观”一词而已。依照我们视野所及,发现国内发表与出版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可说是为数极少,用图表形式统计如下:此外,我们在检索中还找到了三个科研立项课题: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在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使用状况调查”(YB2013073,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沿海开放区的语言景观研究”(15BYY050,浙江大学尚国文副教授);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15YJA740020,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
成果综述分析 从国内已取得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来看,有以下三点较为值得注意和思考:(1)纵观当今中文学术界,“语言景观”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是文学研究中由文字构造的景致,也可以是建筑学中景观设计的一个方面,在翻译学里它还可以指代“公示语”。(李贻,2012)查阅以往研究成果便会了解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大多从文学、语言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一般所关注的焦点自然是语言景观的国内语言学研究进展,姑且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专门语言景观研究进展(简称为“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以下所指类同)。(2)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尚国 文、赵守辉,2014a)。在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才刚刚引起关注。(李丽生,2015)根据上表二中的粗略统计数据,自2005年迄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出版的有关语言景观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只有吴英成的《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商务印书馆,2010)一书,以“语言景观”为主题发表的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也仅分别为1篇、28篇和2篇。在这当中,仅有的1篇会议论文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2008年12月15日“汉语国际教育标准与多元化教学――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的《新加坡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文,最早的一篇期刊论文是西安外国语学院潘秋玲发表于《旅游学刊》2005年第6期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僻处西南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云南省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却可以说是整体上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不仅产生了2篇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王振庆刊发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的《从最佳关联原则出发议作为语言景观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李丽生发表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的《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1篇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夏娜2014年撰写、李丽生教授指导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区为例》)和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另有2篇期刊论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的《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加坡经验与模式》和中山大学徐红罡、任艳发表于《旅游学刊》2015年第1期的《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也以云南省境内的多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或是发表在云南省境内的学术刊物上,还于2015年顺利举办了“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云南省语言景观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当然得首推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院长李丽生教授。(3)浏览表二中所统计的33条数据,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较大的层面:理论研讨层面、理论应用层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从理论研讨层面看,这主要涉及到对国外的已出现语言景观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引介。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尚国文和赵守辉(2014a/2014b)、徐茗和卢松(2015)、李丽生(2015)等学者对国际上的语言景观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较为详细的梳理和综述,主要探讨该新兴领域的国外研究源起(背景、进展)、界定(概念)、对象(视野、范围、议题)、功能、方法、路径、意义(启示)、内容(视角或维度、常见主题)以及理论基础(框架、构建)等。从理论应用层面看,这主要体现在将国内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理论或理念尝试性地应用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但是所用方法略显简单,所获数据也有限,统计分析还较粗浅,视野不广、挖掘不深,似有“拿来主义”之嫌。有的研究把语言景观研究与公示语翻译强制结合在了一起甚至混为了一谈或是干脆冒用了“语言景观”之名。从实证研究层面看,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典型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语言景观现象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分析研究,只可惜所出现的研究成果数量实在是过于少了,堪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最为薄弱的层面。当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孙莲花、谷月(2013)对日本横滨中华街和上海市外滩黄浦区的中国餐饮店汉语店名的进行了调查比较分析,从音节、通名、专名的词汇特点及三者与菜系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日语环境下汉语标识特点及其原因;2015年,徐红罡、任艳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与探讨;李桂影对覆盖了近10所大学的天津市大学城中心商业圈――商业街商铺招牌的多 语言景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李丽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邓骁菲通过对上海两个相邻商区的语言景观的质量分析探究了该多语现象以及背后的语言群体身份权力关系;沈群英调查了四川甘孜全州公共领域的可视性汉藏单语、藏汉双语、藏汉英多语景观,分析该地域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文化、语言教育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多语言、多文化长期触碰、融合而和谐共生,同时社会用语表现出更多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研究设想 综上所述,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国文、赵守辉,2014a),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学界专家的兴趣和重视,应该说大有可为,并有着非常好的明朗发展前景,但所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太少。该年轻领域很多东西远非明确、成熟和完善,在理论构建、方法论和实证(践)研究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与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也有着不小的差距,亟需进一步得到切实解决、广泛关注、空前推动和长足发展。孙利(2009)论及,语言景观是指公共场合标牌的书面语,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就是对公共空间标志、标识牌的语言研究。在中国,不少学者研究中英公示语的翻译问题,但是很少学者使用国际公认的“语言景观”一词。尚国文、赵守辉(2014b)提出,语言景观研究以后现代思潮中的多元理念为认识论源泉,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他们认为,语言景观研究至少可以从五个语言学―社会学维度入手进行具体考察:(1)语言景观与语言权势和地位;(2)语言政策与具体实施之间的落差;(3)标牌语言的形式特征;(4)英语的国际传播和扩散(;5)语言景观的历史维度。李丽生(2015)强调,国内对类似语言景观的研究大多以汉英公示语的主题出现,尽管国内的公示语研究与国际上语言景观的研究在界定上有相似契合的地方,但应该说语言景观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而且从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上来看,国际上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在议题上要宽泛宏大得多。他还归纳,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常见主题上:
(1)多语言的使用; (2)语言政策的实施; (3)地区性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4)英语的传播和扩散 (5)其他主题。在“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上,大家对公示语研究与语言景观研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尚国文副教授、李丽生教授也先后表态,语言景观研究不尽相同于公示语研究,其关注核心并不主要是语言错误和规范化问题,而是语言标牌背后的身份及权势关系等。自2009年以来,我们一直从事国内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学术成果,对此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我们承认,就目前而言, 尽管针对共同的主要研究(考察)对象――语言标牌,国内的公示语研究与语言景观研究几乎彼此各行其道,公示语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标牌语言规范、文化修辞特色、外语使用错误等各个方面,而语言景观的研究焦点则是挖掘语言标牌的象征功能,揭示语言群体的权势和地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二者就要彼此对立或排斥,反之,它们应该取长补短和交流融合,公示语研究要积极借鉴语言景观研究视角,语言景观研究也要善于借助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已有基础。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社会语言的两大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或许确实无需关注语言误用状况,但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根本无法避开语言规范使用问题。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设法让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与公示语翻译研究真正有效地形成合力,从而大力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以结出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发展自身的创建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邓骁菲.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语言景观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10):103-104.
[2]李桂影.天津市大港区大学城商业语言景观调查[J].青年文学家,2015(30):140-141.
[3]李丽.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分析――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J].校园英语,2015(30):208-209.
[4]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1-7.
[5]李贻.《语言景观:研究多语现象的新路径》论文集评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