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技术在桩西油田的应用
《CO2气相压裂条件下钻孔孔周裂隙演化及抽采半径时变规律研究》

《CO2气相压裂条件下钻孔孔周裂隙演化及抽采半径时变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CO2气相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地热能开采技术和地下CO2储存技术,其研究与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CO2气相压裂是一种通过注入高压CO2气体,利用其能量和物理特性来形成和扩展地下裂隙的技术。
本文旨在探讨CO2气相压裂条件下,钻孔孔周裂隙的演化规律及抽采半径的时变规律。
二、CO2气相压裂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CO2气相压裂是一种物理压裂技术,主要依靠高压CO2气体的能量来产生和扩展地下裂隙。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气体在地下岩石中产生应力集中,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形成裂隙。
影响因素包括:气压大小、注气速度、岩石类型和性质等。
三、钻孔孔周裂隙演化研究1. 裂隙形成与扩展:在CO2气相压裂过程中,钻孔周围的岩石受到高压气体的作用,形成初始裂隙。
随着气压的持续作用,这些裂隙会逐渐扩展,形成更大的裂隙网络。
2. 裂隙演化过程: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室实验等方法,研究裂隙从形成到扩展的整个过程。
包括对不同气压、注气速度等条件下的裂隙演化进行对比分析。
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岩石类型、地层结构、地应力等因素对裂隙演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气压、注气速度等相互作用。
四、抽采半径时变规律研究1. 抽采半径定义:抽采半径是指从钻孔中心到抽采效率开始显著降低的区域的距离。
这个区域内的裂隙网络是有效的抽采通道。
2. 时变规律研究: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研究抽采半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包括分析抽采过程中压力变化、流量变化等因素对抽采半径的影响。
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气压、注气速度、岩石性质等因素如何影响抽采半径的时变规律。
同时,也要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对抽采半径的影响。
五、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1. 实验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改变气压、注气速度等参数,观察和分析钻孔孔周裂隙的演化及抽采半径的变化。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及应用

为中浅层压裂增产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
大庆探区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发展及应用
目前大庆探区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现状
1、车组设备能力;2006年以前压裂泵车应用双S3缸泵车组
,CO2液压裂施工排量最高2.7m3/min,大排量限流法压裂,泡沫质
量一般在50左右%,现在CO2液施工排量提高到3.0m3/min,泡沫质 量提高到60%以上 。
第一阶段,1998年-1999年,这期间引入吉林油田设备进行 技术服务,共压裂7口井11层,平均泡沫质量为51.02%,最大单 层加砂规模32.0m3,最高泡沫质量56.7%,压后平均单井日产油 3.82t。工艺水平相当于混气水压裂。
第二阶段,2001年-2006年,引进双S2000型压裂车组,建立 了大庆油田自己的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形成了恒定内相泡 沫质量和变泡沫质量的设计方法,提高了施工成功率和泡沫质 量,这期间共压裂30口井40层,平均泡沫质量为60.56%,最大单 层加砂规模36.0m3,最高泡沫质量67.7%, 压后平均单井日产 油3.83t。真正实现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
• 改变原油性能,降低粘度和凝固点
CO2进入低饱和压力的油藏,可以大量溶于原油中,据统 计,中原稠油井采用CO2吞吐,原油粘度平均下降38%, 凝固 点一般下降10℃,原油的粘度和凝固点大幅度降低,减小了渗 流阻力,提高了油层产能。
大庆探区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发展及应用
• 大庆探区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CO2泡沫压裂排量与泡沫质量选择表
CO2排量 (m3/min ) 2.8 2.0 基液排量 (m3/min) 1.0 1.8 1.0 1.9 1.2 2.1 1.4 2.4 1.6 2.7 1.8 2.9 2.0 2.9 总排量 (m3/min ) 3.8 3.8 4.0 4.0 4.2 4.2 4.4 4.4 4.6 4.6 4.8 4.8 5.0 4.8 泡沫质 量(%) 73.7 73.7 75.0 73.6 71.4 71.6 68.2 67.8 65.2 64.0 62.5 62.3 60.0 62.3 质量类型
CO2辅助调剖改善水平井生产效果

措施后,共有23口井注汽压力明显上升,平均
单井油压上升0.9MPa,平均单井套压上升0.5MPa, 充能增压效果明显。 4.1.2水平段动用得到改善 实旋后水平段动用状况监测22次,有16井次水
平井88口,只占该区生产总井数的19%,而产量高 达该区总产的63%。水平井吞吐产量仍是该区目前 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的稳产基础之一。然而,资料统 计表明该区水平井平均吞吐轮次已达8轮,其递减 趋势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现阶段日产油只有8.7
时,可快速填充蒸汽腔,由于气体“贾敏效应”,在低 压区形成气体堵塞,后续注入蒸汽时,利于蒸汽向未 动用区波及,从而提高蒸汽波及体积。回采阶段,原 油因溶有部分CO。,当压力下降时,分散在原油中的 CO。会以气泡形式存在并膨胀,增加回采时的弹性 能量,从而增加油井产量。
120‘C),降粘幅度可达10.2%(图2)。由于CO。比热 容和导热系数远小于水蒸汽,当使用CO。充填后,在
相同条件下,可有效降低蒸汽用量,减少了后续蒸汽 热量向围岩的散失,从而提高蒸汽使用的热效率。 提——提高洗油效率:一方面,利用表面活性剂 降低原油与地层岩石之间的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 率。另一方面,注入CO:后,在张力作用下,C0。会以 气泡形式优先占据孔喉中间位置,并将油滴压向边 部,使原来分散的油滴相互融合成为油带,形成流动 能力,洗油效率也得以提高。
154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年第1、2期
降——降粘度、降热损:研究表明[1]:CO:在超
过对杜84块超稠油多年的开发认识,当地层压力小
于4MPa时,油井多已进入高轮吞吐阶段,相当于吞 吐的8轮以上,汽窜已不再作为主要矛盾,因此以封
稠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溶
解度先增大后减小。在近似蒸汽腔条件下(温度
油井二氧化碳压裂增产技术应用与认识

油井二氧化碳压裂增产技术应用与认识发布时间:2021-12-24T08:11:00.18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7期作者:赵殿武[导读] 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压裂增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分析了某油田某油层前期试验井压裂效果,为低产低渗透油田的增产改造技术探索了新途径赵殿武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油气加工八大队摘要: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压裂增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分析了某油田某油层前期试验井压裂效果,为低产低渗透油田的增产改造技术探索了新途径。
关键词:二氧化碳、压裂、增产、应用与认识采油某厂所属油田属低渗透油田,增产的主要措施是压裂改造,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选井、选层越来越困难,现有工艺增产效果变差,有些井甚至收不回成本,因此急需研究探索新的工艺措施,为低渗透油层的增产改造提供技术保证。
近年来,新兴的CO2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层增产过程中见到较好的苗头。
为深入开展试验研究,探索低渗透油层增产改造新技术,2019年开展了二氧化碳压裂增产技术现场试验,初步见到较好效果。
一、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工艺原理及特点1、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1)在-56.6℃和0.531MPa(绝对)的条件下,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同时存在,即为CO2的三态点。
(2)在大气压条件下,固态CO2在其温度达到-78.5℃时,便开始升华。
超过30.6℃时CO2为气态,超过这个临界温度增加压力也不能使之转变到液态。
2、二氧化碳压裂增产技术机理二氧化碳压裂液是由液态二氧化碳、原胶液和各种化学添加剂组成的混合液,该混合液向井下注入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二氧化碳开始汽化,形成气液两相混合液(即二氧化碳为气相,原胶液为液相),其携砂性能取决于气泡稠密密封结构,在该结构中,各个气泡都影响其它气泡的流动性,从而使泡沫具有粘度,因而具备压裂液的特性。
分析二氧化碳特性及其增产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CO2泡沫压裂液具有低滤失性,能够抑制水基压裂液对地层粘土产生的膨胀作用,同时水基压裂液用量大幅度减少,能够降低压裂液对地层的污染,减少对地层的损害。
浅析二氧化碳采油技术

浅析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有一定的油井都存在油井产量低、含水率高等方面的开发为。
在解决该类油井采收率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二氧化碳采油技术。
所谓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就是向目标油藏注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溶于原油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降低油水界面等性质,解决目标油藏开发中存在的原油流动困难、地层能量不足等问题,提高油井产量,最终实现油井的经济有效开发。
利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一般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达10%左右。
本文主要探讨了二氧化碳采油技术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分析、应用范围等。
标签:二氧化碳;采收率;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一、二氧化碳采油机理1.1 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驱油包括混相驱和非混相驱。
驱油机理是: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蒸发提取原油中间烃组分;降低界面张力;改变原油密度;降压形成溶解气驱。
非混相主要是依靠在原油中的溶解,使原油体积膨胀和降低原油粘度实现驱油的。
混相驱是在一定的地层压力和温度下,对原油中小分子烃的蒸发提取形成单一相流体过渡带,界面张力降到接近于零来实现对原油的驱替。
1.2二氧化碳吞吐二氧化碳吞吐,就是把一定体积的二氧化碳注入到生产层内,然后关井一段时间,让注入的二氧化碳渗入到油层,然后重新开井生产。
采油机理是:原油体积膨胀、粘度降低、二氧化碳对烃抽提以及改变岩石的相对渗透率。
对于粘性重油,降低油的粘度,改进近井地带的流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轻油,汽化中间烃组分,使注入的二氧化碳与油藏流体在近混相的状态下完成吞吐;对于碳酸盐岩油藏,二氧化碳可使地层中的碳酸盐转变为碳酸氢盐,对地层有解堵作用。
1.3 二氧化碳采油作用机理分析1.3.1注入二氧化碳使原油体积膨胀当二氧化碳溶解于原油中,使得原油体积增大,孔隙体积也增大,为油在孔隙介质中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水驱开采后油层中的不可动残余油随二氧化碳溶解而膨胀,并被挤出孔道中,使残余油饱和度变小;膨胀的油滴将水挤出孔隙空间,使水湿系统形成一种排水而不是吸水过程,发生相渗透率转换,形成了一种在任何饱和度条件下都适合油流动的有利环境。
大庆油田应用CO2压裂技术的前景分析

1.3 压裂选井选层的基本原则结合对CO 2气体基本性质的分析,将CO 2压裂技术运用到大庆油田开采工作中,能够有效缓解水敏性地层压力,提升其渗水性能,起到延长油田储层的作用,水敏性地层因压力系数较低、能量不足特点,容易出现严重的石油资源亏空,导致压裂液难以返排的情况,因此必须根据CO 2压裂技术的实施标准,制定相应的油田开采改造措施,落实石油开采工作。
在开展相关工作期间,需要在压裂环节进行选井和选层工作,具体工作落实期间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针对水敏性较为严重的油气层,要遵循CO 2压裂技术的稳定性,增加油田体系自由能量,由高向低地转变自由能的状态,利用泡沫中液体重力作用和边界引力作用,控制油田表面气体的蒸发,进而提升油气层的稳定性;第二,针对常规压裂效果较差的储层,因其黏土矿物质成分和含量较高,开采过程中存在遇水膨胀的现象,导致骨架破坏,造成迁移威胁,因此,必须遵循粘度与流变相结合的原则,利用CO 2压裂技术,将泡沫压裂粘度与流变性能形成统一,增加泡沫液相的粘度,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三,针对气藏存水造成油气层产油量降低的问题,必须严格遵循气藏施工相关性原则,对油气层的储油量进行综合评定,加强对石油开采工作的管理,坚持气藏与油气层相关联,利用CO 2压裂技术将气藏内部水分排出,进一步控制气藏存水情况,提高施工人员对油气层石油开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稳定大庆油田石油开采工作[2]。
1.4 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大庆油田具备石油资源丰富、储油量大、可开发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在地质开采方面相较其他油田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原油开采过程中,伴随着大庆油田地质环境和地理条件的改变,石油开采难度逐渐加大,技术施工人员开采工作效果不佳,影响油田石油开采的进度,导致技术人员不得不研发新型的油井压裂技术,以便适应当前油田地质发展状况。
2 大庆油田CO 2压裂技术发展现状大庆油田是我国基础油田之一,我国大部分的石油均由大庆产出,油田开采技术成为推动石油开采的关键因素。
《CO2气相压裂条件下钻孔孔周裂隙演化及抽采半径时变规律研究》范文
《CO2气相压裂条件下钻孔孔周裂隙演化及抽采半径时变规律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CO2气相压裂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钻孔孔周裂隙的演化过程及抽采半径时变规律进行研究。
本论文旨在探究在CO2气相压裂技术的作用下,孔周裂隙如何随时间及压力条件的变化而演化,并进一步探讨其对抽采半径的影响,以期为提高非常规能源的开采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的日益发展,CO2气相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开采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注入CO2气体,利用其高压特性对地层进行压裂,从而实现油气的高效开采。
然而,这一过程涉及到的孔周裂隙演化及抽采半径的时变规律等问题尚不清晰,成为了制约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些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CO2气相压裂技术概述CO2气相压裂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压CO2气体对地下岩层进行压裂的技术。
在压裂过程中,CO2气体的高压特性能够有效地打破岩石的内部结构,形成裂隙网络,从而提高油气藏的开采效率。
该技术具有环保、高效、安全等优点,是当前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
三、钻孔孔周裂隙演化研究在CO2气相压裂过程中,钻孔孔周的裂隙演化是影响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孔周裂隙的演化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2气体压力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孔周裂隙逐渐扩展和连通,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裂隙网络。
同时,本文还建立了孔周裂隙演化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揭示了裂隙演化的规律和机制。
四、抽采半径时变规律研究抽采半径是评价CO2气相压裂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通过实验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抽采半径随时间和压力条件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裂时间的延长和压力的增加,抽采半径逐渐增大。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不同地质条件和岩性对抽采半径的影响,为优化压裂参数和提高开采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co2
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co2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CO2一、引言致密油是指储层孔隙度低、孔隙连通性差、渗透率低的油藏,其开发难度较大。
为了提高致密油的产能,目前采用体积压裂水平井(Hydraulic fracturing)的方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其中,使用CO2作为压裂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性。
二、CO2的特性1. 可溶性:CO2在油藏中有较高的溶解度,能够与油藏中的油脂相互溶解,提高流体流动性。
2. 低黏度:CO2的黏度较低,能够流经孔隙和裂缝,使得CO2能够较好地渗透到致密油储层中,达到良好的压裂效果。
3. 低表面张力:CO2的表面张力较低,能够减小与岩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降低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改善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
4. 高动态黏度降低:CO2在致密油储层中的动态黏度相对较低,能够改善储层对流导致的损害,提升裂缝边界的效果。
三、CO2压裂在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中的应用1. 压裂液中CO2浓度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储层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CO2浓度,以达到最佳的裂缝扩展效果。
2. CO2驱替油脂:将CO2注入油脂中,通过溶解作用将油脂中的成分驱替出来,提高储层中的流体流动能力。
3. CO2渗透致密油储层:将高浓度CO2溶入压裂液中,在施工过程中将CO2渗透到致密油储层中,降低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提高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
4. CO2裂缝压裂的力学效应:CO2裂缝压裂过程中,CO2分子的高速流动和强大的物理化学驱动力能够改善塑造致密油储层的物理化学特性,增加可压缩性和孔隙连接性。
5. CO2溶剂效应:CO2在压裂过程中的溶解作用能够与片麻岩、页岩等储层产生化学反应,改善流体渗透性,提高储层产能。
四、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CO2压裂的优势1. 提高产能:CO2的压力、温度和浓度的变化能够使储层扩展裂缝,增加裂缝的面积和长度,提高储层产能。
2. 优化投入和操作成本:CO2压裂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投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CO2压裂相关的最新技术及应用,
CO2干法压裂面临的问题 。
中原油田桥69井CO2泡沫压裂现场
液态CO2粘度低,由此带来的是携砂能力差、液体容易滤失等问题
CO2干法压裂适合于以下几种气层的开发:
(1)低渗透气层;
(2)水敏性地层;
中原井下
六、 CO2施工安全保障
CO2 压裂施工过程中,除常规压裂的HSE要求与规定
外,重点应注意以下五种安全操作:
中原井下
三、 CO2泡沫压裂技术
中原油田桥69井CO2泡沫压裂现场
案例1: 某井泡沫压裂:注入清洁压裂液560m3,CO2液量145m3,加砂量 54.5m3,施工泵压62 MPa,施工排量4.2m³/min。 中原井下
三、 CO2泡沫压裂技术
中原油田桥69井CO2泡沫压裂现场
案例2:注入清洁压裂液702m3,CO2液量182m3,加砂量80m3,
1、防冻伤 2、防窒息 3、防干冰堵 4、防储罐爆炸 5、放喷时防止闸门与放喷管线刺漏。
中原井下
汇 报 结 束
谢 谢
中原井下
3700m,创造了国内CO2泡沫压裂施工的井深记录
。
中原井下
一、CO2增产技术现状
CO2增产技术分类
增能压裂:泡沫质量<52%、段塞增能压裂; 泡沫压裂:泡沫质量53%-96%,现场通常泡沫质量53%-75% ;
干法压裂:纯液态CO2压裂(正在研发);
CO2气驱增产技术
中原井下
一、CO2增产技术现状
CO2泡沫压裂液
CO2泡沫压裂液是由液态CO2、
胶液和各种化学添加剂组成的气-液 两项混合体系,在向井下注入过程
中,随温度的升高,达到31℃临界
温度以后,液态CO2开始气化,形 成以CO2为内相,含高分子聚合物
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CO2吞吐实验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4月第39卷第2期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V ol.39No.2Apr.2017DOI:10.11885/j.issn.16745086.2015.11.23.03文章编号:16745086(2017)02012507中图分类号:TE357.7文献标志码:A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CO2吞吐实验研究周拓1*,刘学伟1,2,王艳丽3,秦春光4,盖长城51.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72.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3.中国石油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塔里木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4.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原1380005.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200摘要:目前,某油田正在进行CO2吞吐试验,该油田属于致密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效果受诸多因素制约,急需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研究复杂条件下的CO2吞吐机理。
因此,采用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首次选用露头平板模型,针对致密油首次利用致密岩芯和实际原油,开展分段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模拟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CO2吞吐能有效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且注入压力是CO2吞吐效果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吞吐过程中模型不同位置压力、出口产量等关键参数分析,明确了CO2吞吐地层能量补充特征。
研究成果对于致密油藏有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分段压裂水平井;大型物理模拟;CO2吞吐;注入压力;补充地层能量Experiments of CO2Huff-n-puff Process in Staged FracturingHorizontal Wells for Developing Tight Oil ReservoirsZHOU Tuo1*,LIU Xuewei1,2,WANG Yanli3,QIN Chunguang4,GAI Changcheng51.Institute of Porous Flow and Fluid Mechan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gfang,Hebei065007,Chinangfang Branch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PetroChina,Langfang,Hebei065007,China3.Tarim branch of 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orla,Xinjiang841000,China4.Jilin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Songyuan,Jilin138000,China5.Jido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Tangshan,Hebei063200,ChinaAbstract:Using large physical simulation equipment and outcrop plate model,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2huff-n-puff in staged fracturing of horizontal wells was carried out.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CO2huff-n-puff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oil recovery of tight oil reservoir.In addition,the injection press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CO2huff-n-puff effect.By analyzing pressures at different model locations,production and other key parameters,we clearly define the stratigraphic energy supplement features of CO2huff-n-puff.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reservoirs.Keywords:staged fracturing horizontal wells;large physical simulation;CO2huff-n-puff;injection pressure;stratigraphic energy supplement网络出版地址:http:///kcms/detail/51.1718.TE.20161124.1544.030.html周拓,刘学伟,王艳丽,等.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CO2吞吐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2):125131.ZHOU Tuo,LIU Xuewei,WANG Yanli,et al.Experiments of CO2Huff-n-puff Process in Staged Fracturing Horizontal Wells for Developing Tight Oil Reservoirs[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17,39(2):125–131.*收稿日期:20151123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4通信作者:周拓,E-mail:275719662@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0501300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基础攻关课题(2014B1203)126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引言中国致密油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前景广阔[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不同裂缝半长油井产量 对比曲线
不同铺砂浓度下油井产量曲线
4
现场试验情况
2007 年以来 , 在室内研究和井下实际压温计监测结果的基础上 , 对桩 702 4 井、桩更 74 8 12 井、
桩 74 井、桩 52 61 井、桩 60 5 井等 5 口井进行了井下管柱、焖井时间、压裂施工参数等方面的优化设 计, 并实施了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现场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例如 , 桩 702 4 井注入二氧化碳 100t , 焖井 7d 后成功实施压裂。桩 702 4 等 5 口井二氧化碳辅助
2
2 1
常用压裂液与二氧化碳配伍性评价
羟丙基瓜尔胶 ( HPG) 与二氧化碳配伍性试验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后 , 由于其 pH 值呈酸性 , 而 H P G 交联体系多为碱性, 因此在酸性溶液中会快 速水解, 造成粘度大幅度下降 , 影响压裂施工的正常进行。在实验室内, 配置 500ml 的 H PG 液体, 置 以细口 瓶中 , 通入 二氧 化碳 气体 , 通入 不同时 间以 后 , 用 F ANN 35 粘度 计测 试 H PG 基液 的粘 度 , 试
5
结
论
1) 为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压裂液返排能力, 在常规压裂之前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段塞实施辅助压裂 是可行的 , 从试验井的效果看 , 均取得良好增油效益 , 具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 2) 通过细管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 , 桩 74 块原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为 26M Pa; 桩 74 块地 层压力为 28 83M Pa, 因此该块储层原油与二氧化碳实现混相是可行的。 3)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后 , 对 H P G 基液流变性能和 BCL 400 等碱性交联剂交联性能影响较大 , 因 此需要在注二氧化碳时混合注入活性水, 起到隔离的作用 ; 而加入二氧化碳后对 VES SL 压裂液的粘 度, 没有明显的影响。 4) 桩 74 块焖井时间控制在 7~ 9d 为最佳, 根据井下压温计实际测试表明 , 低排量注入液态二氧化 碳不会对地层造成冷伤害。 5) 根据数值模拟油井压裂的最佳支撑裂缝半长应在 80m 左右 , 超过该长度对油井的贡献值不大 ; 通过模拟优化最优铺砂浓度值为 5 0~ 7 0kg/ m , 施工中适当提高砂液比及施工排量, 以提高导流能力 和压裂效果。 [ 参考文献]
- 3
35 54~ 35 86M Pa) 、孔隙度平均值 16 7% , 渗透率平均值 6 1 二氧化碳后, 油层压力扩散情况见表 3。 同时在 桩 60 5 井 下入井 下压力 温度计 对注 液态 二氧 化碳、焖 井、压 裂 施 工、返 排和生 产过程 进行 了全 过程 的实 际测 试。根 据模 拟 结果 和压 力温 度测 试数 据, 优化 得出最 佳焖井 时间 应当 控制 在 7~ 9d 之间, 从降低压裂 液对裂缝和油层的伤害方面 来考虑效果最好。若焖井时 间太长, 则二 氧化碳的助排 作用基本消失 , 只有膨胀原 油和降低原油粘度的作用。 3 2 压裂裂缝半长优化 根据油藏方案 反九点法 面积注水井网、在注采井距 180m 条 件 下所 压裂 的 油井 在一定导流能力 条件下, 油 井产量与裂缝长度关系进行 模拟计算, 选 出最优的裂缝 半长。结 果见 图 2。可 以看 出最 佳 支 撑 裂 缝 半 长 应 在 80m 左右, 超 过该长度对油 井的贡献值不大。 3 3 铺砂浓度优化 在裂缝半长确 定的基础 上, 通过模拟 计算不同铺砂 浓度条件下单井日产油量关 系曲线 , 结果 见图 3 。可以 看出 , 最 优 的 铺 砂 浓 度 为 5 0~ 7 0kg/ m 。 为 达到 以 上优化设计参数 , 施工中适 当提 高 砂液 比及 施 工排 量 , 以提高导流能力和压裂效果。
(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 , 山东 东营 257237 )
[ 摘要 ] 针对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常规压裂增产效果有限 、 重 复压裂后效 果不理想的 情况 , 进行了 二氧化 碳段塞辅 助压裂技术的研究试验和应用工作 。 在压裂 前注入 液态 二氧 化碳 , 通 过吸附 与溶 解气作 用 , 起 到增产原 油和压裂后助排的目的 。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 确 定了以桩 74 块为 代表的低渗 油藏原 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为 26M Pa, 并优选了最佳焖井时间 7~ 9d, 经优化压裂施工最佳支撑裂缝半 长应在 80m 左右 , 最优铺砂浓度为 5 0~ 7 0kg/ m 2 。 现场应用 5 口井 , 当年平均单井增油 2278 8t, 而同 期采用常规压裂技术的施工井 , 平均单井增油仅 812 2t , 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和经济效益 。 [ 关键词 ] 低渗透油气藏 ; 水力压裂 ; 二氧化碳 ; 段塞 ; 辅助 [ 中图分类号 ] T E357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 9752 ( 2009) 02 0339 04
( 压裂液配方: 6% V E S S L + 20% 的二氧化碳 + 1% 助剂 J; 测试方法 : R CV 升温 )
图1
VES SL 表面活 性剂压裂液粘度 、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
3 1
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技术的优化
焖井时间优化 CO 2 合理注入量可以借鉴返排盐水所用的 CO 2 体积, 利用相应的图版来近似计算。注入液态二氧
桩西采油厂低渗油藏分布在五号桩和桩西两个油田, 开发单元 26 个 , 含油面积 74km 2 , 石油地质 储量 4986 10 t 。该类油藏主要实施以水力压裂为主的改造工艺 , 区块开发初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
4
果, 但由于特低渗油藏目前仍无有效的补充地层能量的手段, 随着地层压降的增大 , 压裂和重复压裂的 增产效果逐年变差。因此 , 为提高以桩 74 块为代表的特低渗油藏压裂增油效果 , 将水力压裂提高渗流 能力与二氧化碳吞吐降低流度比、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压裂残液返排效果等机理结合起来, 进行二氧化 碳段塞辅助压裂改造的试验 。主要思路是在压裂施工前注入设计量的液态二氧化碳, 焖井一段时 间, 待充分气化和混相后 , 再实施压裂改造。为此, 需要开展试验区块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羟丙 基瓜尔胶 ( H P G) 与二氧化碳配伍性评价、焖井时间优化、压裂施工参数的优化等项研究 , 于 2007 年 进行现场试验, 取得了良好增产效果。
2009 年 4 月 第 31 卷 第 2 期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A pr 2009 V ol 31 N o 2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 J JPI)
! 339 !
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技术在桩西油田的应用
马洪飞, 杜 曲丽丽 勇
[ 1] 王振铎 , 王晓泉 , 卢拥军 [ 2] 丁云宏 , 丛连铸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在低渗透低压气藏中的应用 [ J] 石油学报 , 2004, 25 ( 3) : 66~ 70 二氧化碳 - 泡沫压裂液得研究与应用 [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2, 29 ( 4) : 103~ 105 SPE 17532, 1991 石油学报 , 2004, 25 ( 1) : 66~ 69
[ 1~ 4]
1
桩 74 块二氧化碳最小混相压力 ( MMP) 试验
在进行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设计之前 , 求取二氧化碳与试验区块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是必要的。
利用细管试验装置, 可以比较准确地求取试验区块的最小混相压力。试验采用 5 种驱替压力 ( 13、18、 23、 28、 33M Pa) , 试验温度为油层温度 ( 150 ) , 分别向细管模型中注入二氧化碳对桩 74 块的原油进 行驱油试验, 计量最终产油量。通过细管试验及数值模拟, 桩 74 块原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为 26M Pa, 而桩 74 块目前地层压力为 28 83MP a, 证实该块原油与二氧化碳实现混相是可行的。
图3
2
m 。模拟注入不同体积的液态
2
表 3 注入 二氧化碳后压力达到油藏压力所需时间
编号 1 2 3 4 5 注入液态二氧化碳体积 /m 40 60 80 100 120
3
停泵时井底压力 / M Pa 80 801 82 075 84 495 87 531 88 872
压力下降 10M Pa 时 所用时间 / h 139 180 230 264 278
[ 收稿日期 ] 2009 02 10 [ 作者简介 ] 马洪飞 ( 1970 ) , 男 , 1992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生 , 现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开发研究工作。
! 340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2009 年 4 月
验结果见表 1 所示。试验表明 , 混入二氧化碳 后 对 H PG 基 液 粘 度 影 响 较 大, 粘 度 由 82m Pa ! s 降为 21mPa ! s。 通入二氧 化碳 气 体后 , 用 OBC 2、 SB 2 和 BCL 400 等交联剂进行交 联试验, 结 果基 本不交联 , 或交联时间延长, 证实二氧化碳形 成的酸性环境对 H PG 的水解具有极大的促进 作用 , 已无法满足携砂要求。因此 , 在实施二 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时, 需要在注二氧化碳时 混合注入活性水 , 起到隔离的作用。为了检验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利用 RCV6300 流变仪进 行流变试验 , 试验结果见表 2。试验表明 , 加 入活性水组分后 , H PG 冻胶压裂液抗剪切性 能明显提高, 可满足压裂携砂要求。二氧化碳 溶解于水 后, 对羟丙基 瓜尔胶 ( H PG) 基 液 流变性能和交联性能影响较大 , 需要在注二氧 化碳时混合注入活性水, 起到隔离的作用。 2 2 VES SL 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与二氧化碳的 配伍性
化碳段塞以后, 焖井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油藏条件来确定。对焖井时间进行了数值模拟 : 取井深 3500m
第 31 卷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