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药物设计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药物设计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药物设计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不是生物信息的特征 DA级联反应B网络结构C多样性D不可逆性2.体内信号转导的主体是 AA 蛋白质B 小分子物质C 多糖D 脂质3.凡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特定靶细胞生理活动的化学物质都称为细胞间物质,称为第一信使,它属于 DA 物理信号B机械力C生物体外信号D化学信号3.下列哪个不是细胞间化学信号分子的特点 BA特异性B持续性C时间效应各异 D 复杂性4.第三信使是下列哪种物质 CA 花生四烯酸B 二十碳酸类C DNA结合蛋白D磷脂酰肌醇5.基于调节第二信使的药物设计不是 AA 维生素D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B 调节cAMP和cGMP信号通路的药物设计C 调节激酶系统的药物设计D调节钙的药物设计6.下列哪个是基于调节第三信使的药物设计 A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B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C 磷酸二酯酶V的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D 糖原合成激酶-3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7.不是对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干预的选项是A 影响信号分子的药物B 影响信号接受系统的药物C 影响信号传输系统的药物D 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1.生物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除了补救合成外,还有()A.从头合成B.中间合成C.最后合成D.中间体合成2.()是嘧啶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A.天冬氨酸B.氨甲酰磷酸C.乳清苷酸D.谷氨酰胺3.既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产物,也是红细胞发育生长的重要因子的是()A.核苷B.磷酸C.戊糖D叶酸4.氨基嘌呤和甲氨嘌呤是最早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还原酶抑制剂A.血清铁蛋白B.黏蛋白C.二氢叶酸D.甲胎蛋白5.()可以影响IMP、AMP或GMP的形成,从而抑制DNA和RNA 的合成A.次黄嘌呤B.鸟嘌呤C.腺甘酸D.巯嘌呤核苷酸6.下列哪个不是反义药物与传统药物的区别()A.特异性较强B.信息量较大C.反义药物以核酸为靶点D副作用可能较多1 在目前已知的500多种药物作用靶标中,酶是最重要的一类,约占()A.25%B.40%C.45%D.50%2. 酶的激活作用不包括以下()A.酶原的激活B.酶的变构激活C.酶的共价修饰激活D.酶的活性位点激活3. ()定量的描述了稳态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药物设计学知识点总结

药物设计学知识点总结

药物设计学知识点总结在药物设计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和理解。

以下是对药物设计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技术的总结。

1.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药物设计的目标是发现和开发出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低的药物。

基本原则包括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

2. 靶点的选择:药物设计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当的靶点。

靶点通常是与疾病发生相关的蛋白质,如受体、酶和离子通道。

了解靶点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药物设计至关重要。

3. 药物发现策略:药物发现过程中常用的策略包括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仿生药物设计。

高通量筛选一般通过自动化方法对大量化合物进行测试,以筛选出对靶点特异性较高的化合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则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预测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仿生药物设计则是参考生物体内已存在的天然产物,设计具有类似结构和功能的化合物。

4. 药效学参数:药效学参数用于评估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包括EC50、IC50、Kd等。

EC50指的是药物在半最大效应产生的浓度,IC50指的是药物的抑制浓度,Kd指的是药物与靶点结合的亲和力。

5.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酯化等。

了解药物代谢途径可以预测药物的代谢物产生情况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6. 亲水性和脂溶性:药物分子的亲水性和脂溶性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至关重要。

亲水性较高的药物更容易溶解在水中,而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则更容易穿过生物膜。

7.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是一种将药物分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建模的方法。

通过建立定量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8. 随机共振原理:随机共振原理是一种基于熵增的药物设计方法。

通过引入药物分子中的随机振动和环境中的热涨落,可以提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强度和选择性。

总之,药物设计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发现策略、药物代谢和药效学参数等。

《药物设计学》深刻复知识题

《药物设计学》深刻复知识题

滨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药物设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ADMET2. 受体3. 酶4. Mee-too Drug5. 生物电子等排体6. 过渡态类似物抑制剂7. QSAR8. 高内涵筛选技术9. 多底物类似物10. 占领学说11. 第三信使12. 诱导契合学说13. 组合化学14. 同源蛋白15. 模板定位法16. 表观分布容积二、简答题1. 简述活性片段的检测技术中,磁共振技术的检测原理和分类。

2. 简述酶的激活方式。

3. 简述以核酸为靶点的药物设计类别。

4. 简述反向化学基因组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5. 根据化合物库的来源不同,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方法有哪些?6. 简述前药设计的目的。

7.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中,片段库的建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8. 简述药物研发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9.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进行专利边缘的创新药物设计?10. 引起药物毒性的因素有哪些?11. 试述蛋白质在信号转导功能中的变化。

12. 在前药设计时一般应考虑哪些因素?13. 试述钙离子成为胞内信使的基础。

14. 试述基于类药性的药物设计策略。

三、论述题1、有的知识,论述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预测方法。

2、论述下列化合物的设计原理和特点(1)OHOCOCH2CH2COONa (2)N NH 2NNHNN H3、根据已有的知识,论述从片段到先导化合物的设计方法并解释各类方法的原理。

滨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药物设计学》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ADMET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谢、毒性2. 受体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极微量的某些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引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3. 酶是由活体细胞分泌,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4. Mee-too Drug将已知药物的化学结构作局部改变,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药物结构不受专利的保护,使该类模仿药快速投放市场。

5. 生物电子等排体指具有相同价电子数,并且具有相近理化性质,能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分子或基团。

药物化学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药物化学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代谢活化:有些药物却发生代谢产物活化或产生其它新的作 用,转化为保留活性、毒副作用小的代谢物,这样的代谢产 物可成为新的先导化合物。
代谢产物可成为新的先导物化合物 甚至直接得到比原来药物更好的药物 选择其活化形式,避免代谢失活或毒化的结构 研究药物代谢过程和发现活性代谢物是寻找先导化合物的 途径之一。
能够与DNA 或信使RNA 发生特异性结合,分别阻 断核酸的转录或翻译功能, 阻止与病理过程相关的核 酸或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三十三页,共75页。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反义寡核苷酸的分子大小是设计的重要环节。
12-25个碱基范围,15-20较佳,超过25难以通过细胞膜
His
吡咯环与S2′结合
O
N NH
O
Zn2+
H
HS
N
NH
O Glu
O Ser
S1' S2'
Ty r
CH3
HO
N
O H O 羧基阳离子对结合酶起重要作用
O
NH2
OH
H2N
NH
Arg
酰胺的羰基则可和受体形成氢键
第十八页,共75页。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
1929年青霉素的发现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剂,结构改造,发现β -受 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第一个心血管药物。
虚 拟 库

药 原 则
药 代 性
潜 在 毒
质性
专 利 指 导
受 体 结
设 计
构库
第二十七页,共75页。
类药性
Lipinski归纳的“类药5规则”(Rule of Five),

《药物设计学》复习题

《药物设计学》复习题

滨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药物设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ADMET2、受体3、酶4、Mee-too Drug5、生物电子等排体6、过渡态类似物抑制剂7、QSAR8、高内涵筛选技术9、多底物类似物10、占领学说11、第三信使12、诱导契合学说13、组合化学14、同源蛋白15、模板定位法16、表观分布容积二、简答题1、简述活性片段的检测技术中,磁共振技术的检测原理与分类。

2、简述酶的激活方式。

3、简述以核酸为靶点的药物设计类别。

4、简述反向化学基因组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5、根据化合物库的来源不同,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方法有哪些?6、简述前药设计的目的。

7、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中,片段库的建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8、简述药物研发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9、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进行专利边缘的创新药物设计?10、引起药物毒性的因素有哪些?11、试述蛋白质在信号转导功能中的变化。

12、在前药设计时一般应考虑哪些因素?13、试述钙离子成为胞内信使的基础。

14、试述基于类药性的药物设计策略。

三、论述题1、有的知识,论述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预测方法。

2、论述下列化合物的设计原理与特点(1)OHOCOCH2CH2COONa(2)NNH2NNHNNH3、根据已有的知识,论述从片段到先导化合物的设计方法并解释各类方法的原理。

滨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药物设计学》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ADMET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谢、毒性2、受体就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极微量的某些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引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3、酶就是由活体细胞分泌,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4、Mee-too Drug将已知药物的化学结构作局部改变,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药物结构不受专利的保护,使该类模仿药快速投放市场。

5、生物电子等排体指具有相同价电子数,并且具有相近理化性质,能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分子或基团。

药物分析设计题含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药物分析设计题含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一.苯巴比妥分子量:232.24根据药物结构设计合理化学鉴别法(3种);ChP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简述方法,原理,注意事项,主要条件(溶剂,试剂,滴定剂,指示终点方法),计算滴定度(按照滴定浓度为0.05mol/L计算),并写出含量计算公式1. (1).具有酰亚胺基团,易水解开环,产生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有环状丙二酰服和酰亚胺基团,能与重金属反应,生成难溶性有色化合物。

(如与银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铜盐反应生成紫堇色沉淀,与钻盐反应呈蓝紫色,与汞盐生成白色沉淀。

)(3).具有状丙二酰脉集团,能与香草醛发生反应生成棕红色产物。

(4).具有苯环取代基,与NaN02 —H2SO4反应生成橙黄色?橙红色。

与甲醛一H2SO4反应生成玫瑰红色环。

2.(1).具有1,3--酰亚胺基团,有弱酸性,可用非水酸量法含量测定。

(2).具有有环状丙二酰服和酰亚胺基团可用银量法含量测定。

(3).具有苯环,有紫外吸收,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

(4).可用HPLC测定其制剂和生物样品的分析。

3.含量测定:Ch.P采用银量法测定含量。

原理:具有有环状丙二酰服和酰亚胺基团,溶解于碳酸钠溶液后,与硝酸银试液反应,首先生成可溶性一银盐,当有过量硝酸银存在时,则生成难溶性二银盐白色沉淀。

由于此现象很难判别,所以多用电位滴定法指示终点,反应摩尔比l:lo滴定液:硝酸银滴定液试剂:甲醇,无水碳酸钠指示终点的方法:自身指示剂,电位滴定法。

Ch.P.采用电位滴定法。

滴定度:T = CM/n = 0.05x232.24/1 = 11.61 mg/ml含量计算公式:含量% = —X 100%____ C R X^XDXVXW片剂:标示量% = - — X 100%Wx标小里二.硫喷妥钠分子量:264.32根据药物结构设计合理化学鉴别法(3种);ChP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简述方法,原理,注意事项,主要条件(溶剂,试剂,滴定剂,指示终点方法),计算滴定度(按照滴定浓度为0.05mol/L计算),并写出含量计算公式1.(1).具有酰亚胺基团,易水解开环,产生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南开大学22春“药学”《药物设计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5

南开大学22春“药学”《药物设计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5

南开大学22春“药学”《药物设计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可作为化合物库合成的载体或介质有()。

A.固相载体B.真空C.高压釜D.溶液E.干冰参考答案:AD2.固相有机反应包括()。

A.酰化反应B.成环反应C.多组分缩合D.分解反应E.中和反应参考答案:ABC3.对于已解离的混合物或液相合成的混合物,可选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目标混合物是否存在?()A.红外光谱B.紫外光谱C.质谱D.核磁共振氢谱E.圆二色谱参考答案:C4.125D是哪类核受体的拮抗剂?A. PRB. ARC. RXR标准答案:E5.在肽键逆转时,常常伴随着下列哪些变化?A. 氨基酸构型的转变B. 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转变C. 酸碱性的转变D. 分子量的增大或减小E. 肽链长度的改变标准答案:A6.不属于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类型的是:()A.一价原子和基团B.二价原子和基团C.三价原子和基团D.四取代的原子E.基团反转参考答案:E7.Lajiness提出了一套排除非类药化合物的标准,这些标准包括()。

A.分子中存在过渡金属元素B.相对分子量小于100或大于1000C.碳原子总数小于3D.分子中无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E.分子中存在一个或多个预先确定的毒性或反应活性子结构参考答案:ABCDE8.羧酸类原药修饰成前药时可制成:()A.酰胺B.缩酮E.醚参考答案:AD9.下列哪种氨基酸衍生物是苯丙氨酸的类似物?()A.四氢异喹啉-3-羧酸B.2-哌啶酸C.二苯丙氨酸D.焦谷氨酸E.1-氮杂环丁烷-2-羧酸参考答案:A10.下列哪些设计原则有利于增强siRNA的活性?()A.序列中G/C含量在30%-52%B.有义链3-端为A或UC.有义链19位为AD.避免出现回文序列E.有义链3位为A,10位为U参考答案:ABCDE11.用混分法合成化合物库后,筛选方法有:()A.高通量筛选B.逆推解析法C.质谱技术D.荧光染色法E.HPLC参考答案:BD12.根据Lipinski规则,可旋转键的个数应为()。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一、药物设计学概述药物设计学是一门集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出高效、低毒、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

药物设计学的发展,为我国新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药物设计学的起源与发展药物设计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药物设计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药物设计学在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2. 药物设计学的主要任务药物设计学的主要任务包括:发现和验证药物作用靶点、设计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优化药物分子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性质、评估药物分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

3. 药物设计学的方法与技术药物设计学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等。

这些方法与技术相互补充,共同推动药物设计学的发展。

二、药物设计学的核心要素1. 靶点识别与验证药物设计的起点在于找到合适的药物作用靶点。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酶或其他生物大分子。

靶点的识别与验证是药物设计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关系到药物设计的成功与否。

研究人员需通过生物信息学、基因敲除、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确保靶点与疾病的相关性。

2.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药物设计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需要探究药物分子如何与靶点相互作用,如何调控信号通路,以及如何影响疾病进程。

这有助于优化药物结构,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药物分子的优化三、药物设计学的应用实例1. 小分子药物设计小分子药物因其易于合成、口服给药等优点,在药物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针对某些癌症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的设计,就是基于对激酶结构的深入理解,成功开发出的靶向治疗药物。

2. 生物大分子药物设计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生物大分子药物(如抗体、蛋白质类药物)的设计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合理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2、高通量筛选:HTS,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同一时间检测数以万计的样品并以得到的相应数据库支持运转的技术体系。

3、药物的体内过程即A、D、M、E的中文名称及各自定义:分别为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从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此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4、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TBBD,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异的功能、症状和机制,发现和研究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与预防相关的调控过程。

5、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PBBD,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配体的理化性质对设计的先导物结构预测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估计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度和生物利用度,判断类药性6、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7、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的是一组化合物的生物与其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特征以理化参数、分子拓扑参数、量子化学指数和结构碎片指数表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并以数学模型表达和概括量变规律。

8、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以配体和靶点的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根据分子的内能变化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变化,将已知一系列药物的理化参数和三维结构参数与药效拟合出定量关系,再以此化合物预测新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改造。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生配体分子→配体分子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几个方面?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用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无活性代谢物等类型。

区别:①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用生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生物活性的先导物。

现代筛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含筛选。

②合理药物设计:基于靶点和配体的作用机制、三维结构和识别过程以及与药物理化性质相关的体内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药物设计。

4、药物作用的靶点的定义及理想的药物靶点特点是什么?靶点:也称靶标,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位点,这些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有一些是核酸或其他物质。

特点:①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②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小③便于筛选药物靶点的成药性。

5、简述药效基团的虚拟筛选一般流程。

小分子准备→产生构象→由活性分子生成药效基团的假设→优化、修改药效基团的假设→生成药效团模型→数据库搜寻(虚拟筛选)6、Lipinski的类药五倍律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该方法不适合预测药物的类药性?①相对分子质量<500(5×100);②氢键供体数<5个(5×1);③氢键受体数<10个(5×2);④lgP<5(若使用ClgP)或<4.15(若使用MlgP)(5×1)⑤分子内可旋转键数RB≤8或分子中环的数目rings≤4⑥化合物极性分子表面积PSA≤120A2当违反上述任意两个或多个规则时,化合物出现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或代谢分布差的可能性就很大(大于百分之九十)对于抗生素、抗真菌药、维生素及强心苷等具有主动转运特征的药物不适用1、理想的药物靶点应具有哪些特点?(1)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2)中靶后引起的毒副作用反应小。

(3)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2、骨架迁越及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骨架迁越:由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分子产生新结构的分子,保留原有的生物活性,通过结构骨架变换,连接适宜的药效团,产生新结构类型的药物,骨架迁越涉及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和技巧。

应用:(1)将化合物转化成为类药分子-----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刚-柔骨架的变换,改善药代性质;亲脂-极性骨架变换,改善溶解性和分配性;新的骨架若参与同受体结合,可改善与受体的亲和力;骨架适中的策略如果过小的骨架如苯环缺乏有用信息;过于复杂的骨架带来成本过高问题。

(2)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IP产品--破专利,Me-too,Me-better;3、前药设计应注意哪些原则?(1)在母体药物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

(2)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较低,转运基团应无活性。

(3)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制。

(4)转化为母体药物的速度应该是快速动力学过程,并降低母体药物的直接代谢,以保证母体药物在靶点有足够的浓度。

(5)应容易合成与纯化,最好是一步反应,且载体廉价易得。

4、药物设计分三个不同的筛选途径是(基于功能途径、基于症状途径、基于机制途径)。

5.举例说明软药设计原理设计原理为:(1)以某种药物的已知无活性的代谢物作为先导物。

(2)将这种代谢物进行结构修饰,以获得无活性代谢物的结构类似物。

(3)新的软类似物的结构设计应是经一步代谢就能产生原来无活性的代谢物,而不经过有毒中间体阶段。

(4)对活化阶段的分子进行修饰,控制所设计的软药的转运、结合的性质以及代谢速率和药动学行为。

泼尼松龙等在体内可发生17位的羟乙酮基氧化成无活性羧基,它是设计软药的良好先导物。

将泼尼松龙酸与氯代甲醇成酯得软药氯替泼诺,则成为较少副作用的软药,用作滴眼剂,治疗炎性和过敏性眼疾患。

氯替泼诺吸收入血液循环后,迅速代谢成预期无活性的代谢物,自尿和胆汁排出。

治疗指数与氢化可的松比提高20倍。

6.举例说明生物电子等原理。

生物电子等排(bio-isosterism):当分子或基团的外层电子相似、或电子密度有相似的分布,分子的大小或形状相似,均可认为是生物电子等排体,它们的理化性质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对同一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大致相似或相关的生物效应。

双氢麦司昔摩和硫代麦司昔摩都是γ-氨基丁酸的环状类似物。

环中的C=N部分是GABA 分子中C=O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环中的S是环中O的等排体。

两者在GABA-A受体上都有很强的激动作用。

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具有降低血压,安神,促进脑部血流,增进脑活力,健肝利肾,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等作用.和胆汁排出。

治疗指数与氢化可的松比提高20倍。

7.设计“Me Too 药物”主要有哪些策略和方法?现在所说的me too药物,通常是指基于已经发现的药物的结构骨架,通过取代基团或侧链的变化,使得活性、生物利用度等提高或毒性降低,并绕开专利的药物。

本质上是一类化学创新药,但与全新结构的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相比,创新性略低。

Me Too 药物的研究设计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多为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Me Too药物的设计。

1.经常进行知识的追踪与更新,关注新出现的突破性新药,运用生物电子等排等理论,对新出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希望以此能找到作用机制形同、相似甚至相反的新化学实体,用于疾病的治疗。

2.在追踪新药的过程中,如发现尚无专利保护的NCE,要尽快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若能找到活性更优的化合物,要尽快申请专利,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

3.对已有专利保护的新药,要对专利进行深入调研,研究专利保护的范围,在不侵犯别人专利的情况下进行专利边缘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利边缘的创新:(1)有意识的对化合物的局部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以改变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酸碱性、体内代谢转化的方向及延长作用时间等;(2)引入杂原子,甚至是稀有元素,以改变化合物的元素组成;(3)对同一领域的多个专利同时进行研究和调研,分析总结构效关系,通过拼合原理,运用药物化学和化学合成知识,将两部分或两部分以上的活性构象融合在一个新的化合物中;(4)重视手性药物的开发与研究,可以吧以前外消旋体供药的化合物进行拆分或进行手性立体合成,将异构体分开来研究,有可能会得到新的“Me Too”药物。

总之,Me Too药物的设计,要求我们队专利进行深入的调研,撞我基本的专利法知识,运用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药学知识,对专利已保护的化合物进行充分的研究,以突破专利的保护,设计出结构新颖的Me Too药物。

酶抑制剂酶抑制剂:限制酶催化底物的反应能力作用基础:通过限制酶催化底物的反应能力,使底物浓度增高或代谢产物浓度降低,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酶抑制剂具备三种特征:1、结构上与底物或者中间产物相似;2、必须能够到达靶酶,并维持一定浓度;3、具有特异性,作用仅限于靶酶分类:1、可逆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可逆性抑制剂例子:抗痛风新药---非布索坦(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选择性强抑制剂);磺胺类药物(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对PABA利用;抗艾滋病毒:齐多夫定(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机制:抑制病毒复制过程所需的逆转录酶-阻碍病毒DNA 的合成。

2、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上的一个功能基形成共价键,使酶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而完全失活,即使加入大量底物也不能解除这种失活状态。

根据不可逆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的不同,基本上可分为3类:定向活性部位抑制剂、基于机理的抑制剂、伪不可逆抑制剂。

基于机理的抑制剂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和性能:一是同正常底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二是在通常状态下,它们具有的低反应性能的潜在基团或中间体在没得催化阶段,经靶酶诱导激活,转化为反应性能强的活性基团或中间体;三是与酶的活性部位发生化学反应共价结合,使酶不可逆失活。

例:β—內酰酶抑制剂(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舒巴坦)肽拟似物天然活性肽的缺陷:1、不稳定,易被酶水解;2、选择性差肽拟似物:生物活性肽经结构修饰获得的化合物称为肽拟似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