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文献综述--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

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

授课老师:侯明生蔡丽

学生姓名:王杰

学号:2011301200710

专业班级:植物保护1103班

2013/06/20

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

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

和气候变暖,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本文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综述枇杷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枇杷;防治;叶斑病;流行规律;遗传规律

批把叶斑病是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的总称,三者往往混合发生。轻则叶上出现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则影响产量。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 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1.枇杷叶斑病的病状分类及病害特点

1.1 斑点病:

(1)病害特点:

专门为害批把叶片,叶上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中央为灰

黄色,外缘呈灰棕色或赤褐色,往往许多病斑连成一大块,呈不规则形,使病叶局部或整张枯死。后期在病叶上长出许多小黑点,排成同心轮状,但也有时散生。这些小黑点就是斑点病的分生孢子器。

(2)病原(pathogen)

斑点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的一种,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其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叶中越冬。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突出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一般在土壤贫瘠,排水条件较差,栽培管理不良的果园内发病较重。禾苗发病往往较成株重,特别在土壤贫瘠,生长不良时更为严重。品种间发病情况也有差异。白沙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乌儿和红种,以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病斑近圆形,多数病斑愈合后成不规则形,沿叶缘发生时则成半园形。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中央变为灰黄色,外缘则仍为赤褐色,紧贴外缘处为灰棕色,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这些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1.2 灰斑病:

(1)病害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是叶斑病中发病最多的一种。叶片受害初病斑呈淡黄色圆点,约 2 —4 毫米,以后迅速扩大,联成不规则的大斑,中央呈灰白色以至灰黄色,边缘具有明显的黑色环带,多呈圆形,较规则,比斑点病的病斑大些。果实受害,初时产生紫褐色圆形斑点,发病很快,不久就凹陷。病斑圆形,初呈淡褐色,后变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色至灰黄色,其上亦散生有黑色小点,但比病斑上的黑点粗而疏。果实受害后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病斑处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有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病原(pathogen)

灰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分生孢子盘初时埋生于寄主表皮内,后来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由 5 个细胞组成,顶端有纤毛三根,基部有脚毛一根。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或病果的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盘初埋生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24~26×8~10微米,由5个细胞组成,中央的3个细胞茶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其顶端具有纤毛3根,基部具有1根短的脚毛。纤毛无色,长30微米左右。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灰斑病以乌儿发病较重,白沙和红种次之,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

1.3 角斑病:

(1)病害特点:

专为害批把叶片,病斑初时呈赤褐色小点,后以叶脉为界,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周围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赤褐色稍褪色,以后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即分生孢子梗。病斑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多数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赤褐色,周围往往有黄色晕圈,以后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病原(pathogen)

角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病菌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部分菌丝体集结在寄生表皮下,形成菌丝块。菌丝上长出孢予梗,初生的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时先端弯曲,颜色转深,有 1 —5 个隔膜。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略弯,有 3 —8 隔,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病斑上散生的黑色霉状小粒点,外观有些象分生孢子器,实质上是丛生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菌在产生孢子以前,部分菌丝体结集于寄主表皮以下,形成菌丝块,然后长出分生孢子梗。初生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时先端稍弯曲,颜色变深,有隔膜1~5个,大小10~15X3~4微米。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弯曲,大小30~70X2.2~3.5微米,有隔膜3~8个,每个细胞内含有1~3个油球。以菌丝体块及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在浙江终年有分生孢子的产生。(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角斑斑以白沙发病较重,夹脚、红种,以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种次之,乌儿很抗角斑病。

2.枇杷叶斑病的发病规律

批把叶斑病主要是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

3.枇杷种质资源叶斑病抗性调查

3.1不同来源地种质资源的抗性比较

表现与总体抗性分布趋于一致, 无明显差异, 均表现为以中抗和感病类型为主导(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