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PebMed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和2008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年5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
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
该报告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
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年1月1日-5月1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包括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2008年集居幼儿园手足口病9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008年集居幼儿园手足口病9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摘要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脑水肿、循环衰竭等。
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8月为高发期。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幼儿园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长春市朝阳区2008年集居幼儿园91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理。
流行特点:①时间分布:2008年5月1日~9月30日朝阳区集居幼儿园发生91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5月份发生15例,6月份发生17例,7月份发生45例,8月份发生10例,9月份发生14例;构成比例:分别为5月份16.48%,6月份18.68%,7月份49.45 %,8月份10.99%,9月份4.4%。
②性别、年龄分布:1~5岁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最小的为23个月,最大的为6岁6个月。
③职业分布:91例手足口病均分布在政府幼儿园、教育幼儿园、部队幼儿园、企业幼儿园、民办幼儿园。
④地区分布:91例手足口病病例分布于朝阳区9个街道、3个乡镇。
爆发点为朝阳区南站街道、南湖街道、红旗街道、富峰镇。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
发热37~38℃35例,不发热56例。
91例病例全部有皮疹,皮疹发生的部位主要为口腔91例,手部87例,足部35例。
皮疹形状为淡黄色斑丘疹,迅速形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扁平样,皮疹特点为多在手掌、手指屈侧,在脚掌、脚趾屈侧,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多在软腭、硬腭、舌尖、颊黏膜上,为红色丘疹、小溃疡,有明显疼痛。
讨论手足口病从2008年5月2日起被国家定为法定丙类传染病,属肠道传染病。
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
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
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一般预后良好。
儿童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
2008年239例手足口病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研究

2008年239例手足口病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研究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该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为探讨基层市及乡镇HFMD的流行特点,为基层预防控制HFMD提供可行依据,现对我市239例HFMD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报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蛟河市2008年3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HFMD患儿,其诊断符合《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治技术指南(试行)》2008年版标准。
1.2 研究方法收集蛟河市区及所属各乡镇2008年3月至2008年10月上报蛟河市疾病控制中心的报表、患儿调查表及患儿门诊和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研究。
2 结果2.1基本情况分布2.1.1时间分布蛟河市3月份发生首发病例1例,6月份发生人数上升至27例,7月份发病人数突增至124例,8月份发病人数下降,病例数为42例,9月份病例数为39例,10月份发生病例6例。
2.1.2地区分布 2008年蛟河市HFMD报告显示,全市共发生病例239例,发病率为52.52/10万。
蛟河市及所属几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
其中白石山镇发生病例数为52例,发病例数最多;其次为蛟河市区,病例发生数为51例;新站镇病例数为34例;拉法镇病例数为33例。
2.1.3年龄分布本市HFMD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其中以1、2、4岁儿童为多见。
2.1.4 性别分布在239例病例中,男性患儿148例,女性患儿91例,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患儿,其发病例男女比例为1.63∶1。
2.1.5人群分布在239例HFMD病例中,散居儿童发病最多,为165例;托幼园所儿童发病次之,为49例;学生发病以低年级的小学生为主,发病25例。
2.2 HFMD发病特征2.2.1 发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现象。
关于一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调查报告

关于xx市立医院报告一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调查报告2008年5月7日14时55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传科接市立医院保健科电话报告:目前该院正留观一名“手足口”病患儿,请求市疾控中心前往调查处理。
接此报告后,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派出疫情处理小组前往现场调查处理。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患儿张大民,男,4岁。
家住xx县茶岭镇方塘村九岭组21号,在当地宝宝乐幼儿园上小班。
5月2日来安庆市区游玩,在麦当劳就餐,未曾饮用过生水,不洁食物。
未曾有手足口病、病脑、病毒性心肌炎等病例的接触史。
有密切接触的邻居张倩倩(女,具体年龄不祥,约十多岁)、爷爷、奶奶、父母目前身体健康。
患儿家中一直饮用井水,水井距房屋约有几十米远,有井盖密封。
二、流行病学调查(一)发病情况:患儿于5月5日开始出现疱疹,首先从脚部开始,然后口腔部也出现疱疹,最后手心部出现散在的疱疹并伴有发热,无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开始家人未予以重视,5月6日11时左右前往当地村医处就诊,静脉滴注青霉素症状无好转。
5月7日12时左右遂来安庆市立医院就诊。
(二)临床表现:入院后给予了全面的检查,查体示:患儿神清,体温37.8℃,心律100次/分,律齐;咽后壁及手足末稍可见疱疹,肛周亦可见红色小疱疹;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全胸片示:两肺纹理稍增多、模糊,两肺野未见明显实变,结合临床有支气管感染表现。
血常规示:WBC8.0×109/L,未开展脑脊液检查。
经临儿科专家诊断“手足口病”(普通型)成立。
遂给予抗炎、抗病毒、补液等治疗措施。
三、采样情况:本次调查未采集任何标本,故实验室检测无法开展。
四、分析及处理措施:1、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心、足底、臀部有丘疱疹,有咽痛、口腔粘膜及咽腭弓可见丘疱疹,伴有发热。
2、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手足口病好发于4-9月份,目前正处于高发季节,≤3岁年龄组发病率又最高。
根据疫情调查情况,结合手足口病传播特点,提出如下控制措施与意见:1、该患儿在市立医院就诊期间,应实行隔离治疗,要做好患儿分泌物、排泄物、医疗废弃物的消毒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做好医务人员的个人防范措施。
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一、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引起。
自2008年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流行以来,手足口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该病的临床特征为发热,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但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中国大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疫情波及范围广泛,流行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增加。
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疫情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篇文章将对中国大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疫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人群分布以及病原学特征等方面,以期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手足口病的定义和背景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的名称来源于其典型的症状,即手、足和口腔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唾液以及皮疹液等途径传播。
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的场所容易发生暴发流行。
手足口病的症状通常较轻,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口腔疼痛、厌食、疲倦等症状。
随后,患者的手掌、足底和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或溃疡。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可以在1周内自愈,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流行,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2005—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2005—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目的:对中国有关手足口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方法:利用各种数据库资料,查阅中国国内2005—2012年间,各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的相关文献。
对各地2005—2012年期间手足口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描述。
结果:1~3岁人群发病率最高,为1009.0723/10万,1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次之,为365.4363/10万,4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低,为13.8466/10万,χ2=61.387,P=0.000,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手足口病年龄分布: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为1~3岁儿童,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最高,1岁以下人群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次之,4岁以上人群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最低。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分布:散居儿童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最高、托幼儿童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次之、学生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第三、其他人群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最低。
标签: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危险因素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Entemviruses,EV)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前期症状不明显,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并发症有循环障碍、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脑脊髓炎等,有致命的可能。
有二十多种病原体可以引起手足口病,小RNA病毒科肠道属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Cox viruses)有A组16、4、5、7、9、10 型,B组2、5、13型、人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ECHO viruses)等,CoxAl6和EV71多见。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短时间内可大范围流行。
主要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肠道病毒还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1 对象和方法1.1 文献纳入标准2005—2012年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中国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或现患率的文献。
某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及预防效果的观察

C H 工 NA I - - 4 E A Lq - t - I 工 N口 U吕 T 日 x r ,
某地 区2 0 0 8  ̄2 0 1 2 年手足 口病流 行情 况及预 防县 中医 医院 , I  ̄ 1 ) l l 资 中 6 4 1 2 0 0 【 摘 要】 目的 对 比观 察 采 取 预 防 措 施 前 后 某 地 区的 手 足 口病 的 流 行 情 况 , 评 价 预 防 措 施 的有 效 性 。 方 法 某 地 区 自2 0 1 0 年 起 采 取 综 合 措 施 预 防手 足 口病 , 对 比采 取 预 防 措 施 前 后 2 年 的手 足 口病 疫 情 的 流行 情况 。 结 果 采 取 综 合 预 防 措 施 后 报 告 的手 足 口病 病 例 数 量 及 发病 率 明显 降 低 ( P< O . 0 5 ) , 病 例 分布 特 点 发 生 变 化 。 结论 积 极 有 效 的预 防 措 施 , 可 以有力 地 控 制 手足 口
【 Ke y wo r d s 1 H a n d ・ f o o t — mo u t h d i s e a s e ; E e p i d e m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P r o t e c t i v e me a s u r e 手足 口病 ( h a n d . f o o t . mo u t h d i s e a s e , HF M D) 是 由肠 道 病 毒
Me t h o d s T h i s a r e a h a d t o o k a s e r i e s o f p r o p h y l a x i s f o r h a n d — f o o t . mo u t h d i s e a s e s i n c e 2 0 1 0 . t h e e p i d e m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h e s e p r o p h y l a x i s we r e v a l u e d . Re s u l t s At t e r t h e s e r i e s o f p r o p h y l a x i s , t h e c a s e s a n d d i s e a s e r a t e s we r e d e c r e a s e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PebMed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和2008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年5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
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
该报告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
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年1月1日-5月1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包括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例/1000人-年;其中,267942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例(0.03%)死亡。
12-23个月龄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12年期间该年龄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2例/1000人-年、1.5例/1000人-年。
5岁以下男童发病可能性是同年龄组女孩的1.6倍。
2008-12年国内手足口病疑似/确诊病例年龄分布与临床严重程度
统计发现,患儿从发病到确诊、从发病至死亡以及从确诊到死亡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5天、3.5天和0.5天。
发生心肺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绝对值例数为82486例(1.1%),其中2457例病情极重导致死亡(在重症中所占比例3.0%)。
1737例经实验室确诊且死亡病例中,1617例(93%)与EV71感染有关。
国内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严重程度不同组感染肠道病毒比例情况
虽然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和流行周期随地区所处纬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看来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暖的时期。
国内发病集中时间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每年6月是中国北方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南方地区在5月到9、10月期间几乎半年时间均高发。
季节性差异与当地降水量、日照时间、温度和气压有关,但是单一气候因素不足以解释全国
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复杂性。
基于季节因素的发病地理差异性与气候、人口因素呈不显著相关。
2008-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热点图:图A显示每周手足口病疑似和确诊病例上报情况时间轴,通过年发病数进行标化;图B显示手足口病季节分布情况,记录2008-2012年期间每周发病比例中位值绘图;A图和B图地区按照纵坐标从上到下示意由北方到南方;图C显示手足口病每周发病数
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周期和高峰时间分布图:A图从浅红到深红显示年度发病幅度;B图突出显示半年发病活跃性,用半年周期发病幅度除以全年周期发病幅度+半年周期发病幅度所得比值来衡量,浅绿显示全年疾病流行较强,深绿显示半年期发病较为活跃;C图显示手足口
病每年发病高峰持续时间,从浅蓝到深蓝显示周数时间长短。
该研究是目前以人群为基础开展的手足口病相关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发现,国内EV71、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发病和死亡率,对5岁以下儿童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中,低龄、感染EV71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是发生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总体上,该研究为佐证优先给予EV71疫苗以及优化地区接种时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于人群的全国性数据证据;此外,这项研究结果还可作为与未来干预后相对比的疫苗接种前基线数据资料;鉴于该病在亚太地区发病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相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免疫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