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分析2009年文登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方法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展开分析。
结果托幼儿童占55.67%,1~5周岁占85.20%;各月均有病例报告,6~9月发病数占全年总发病数的75.20%,发病人群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显典型,病原以肠道病毒71型和科萨奇病毒A组10型为主。
结论新生儿的出生、易感者积累和病原构成变化等因素是影响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文登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文登市2009年发生的手足口病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文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09年传染病疫情年报、2009年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2009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调查报告,实验室资料来自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的检测报告单。
1.2 调查对象2009年全市医疗机构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为研究对象。
病例诊断标准参见第七版《实用儿科学》[1]及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
1.3方法根据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资料,经文登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使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完成手足口病病例的回顾性调查。
采集部分手足口病病例的粪便标本,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RT-PCR实验进行病毒鉴定。
2.3 地区分布全市18处乡镇办事处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位于城区的天福办事处、环山办事处、龙山办事处、开发区等4处共报告手足口病959例,占总病例数的63.93%。
2.4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1月发生3例,2月发生4例,3月发生1例,4月发生4例,5月发生69例,6月发生338例,7月发生230例,8月发生286例,9月发生274例,10月发生148例,11月发生94例,12月发生49例。
6~9月发病数占全年总发病数的75.20%,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2.5 临床表现及转归1500例病例中,出现发热症状者492例(32.8%),热程1-6天,多为中低热;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疹及皮疹,口腔黏膜疹为粟粒至绿豆大小,颊两侧居多,皮疹分布于手、足部、臀部,以手掌、足底两侧和足跖为多,呈灰白色,周围绕以红晕;部分病例出现咳嗽,头痛、呕吐,其中并发支气管炎6例,3例患者合并病毒性脑炎,1例患者合并一过性高血糖。
浅谈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培训讲座
组织专业医护人员开展知识讲座 和培训,提高大众对手足口病的
认知和防控意识。
个案报道
报道典型病例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以及防控经验和教训,引导公
众科学防控手足口病。
04
手足口病防控的挑战 和展望
面临的挑战
01
手足口病病毒的变异
手足口病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导致病毒株不断演变,给防控工作带
加快手足口病病毒疫苗的研发进程,通过 特异性疫苗的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有 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提高诊断和监测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能力建设,提 高医务人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同时, 加强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 各国共同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研究成 果,共同应对挑战。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 、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 死亡。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症状和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 查可确诊。
02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调查
调查目的和方法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流行 趋势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防控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场调查相 结合的方法,收集病例的基本信 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 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治疗措施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患有手足口病, 应立即就医,尽早得到诊 断和治疗。
遵医嘱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和护理,按时服药,定期 复查,直至痊愈。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的发展和变 化,如出现高热不退、神 志不清、呼吸困难等严重 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教育措施
宣传教育
2024年某幼儿园小儿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024年某幼儿园小儿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一、疾病暴发背景介绍近期,某幼儿园发生了小儿手足口病的暴发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易感性。
在该幼儿园,多名幼儿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给幼儿园的正常运行和幼儿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此次小儿手足口病的暴发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首先,对发病幼儿进行了详细的个案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日期、临床表现等信息。
其次,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现场调查,了解了幼儿园的卫生状况、通风情况、消毒措施等。
同时,还对幼儿园的教职工和幼儿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关于疾病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发病幼儿的个案调查和幼儿园的环境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果:病例分布特点:发病幼儿主要集中在小班和中班,年龄较小,免疫力相对较弱。
性别分布上,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发病时间和传播速度:病例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显示出手足口病的高度传染性。
多数幼儿在发病前有与患病幼儿的接触史,提示了疾病在幼儿间的快速传播。
临床表现:发病幼儿均出现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
部分幼儿还伴有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
幼儿园卫生状况:调查发现,幼儿园的卫生状况整体良好,但部分区域存在通风不畅、清洁不到位的问题。
此外,幼儿园的消毒措施有待加强,特别是在高发季节。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此次小儿手足口病的暴发与幼儿园卫生状况、通风情况、消毒措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同时,幼儿间的密切接触也是疾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四、病毒传播路径分析通过对发病幼儿的接触史和幼儿园环境的调查,我们初步分析了病毒的传播路径。
首先,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直接接触指的是患儿与健康幼儿之间的直接接触,如握手、拥抱等;间接接触则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衣物等。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三篇)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某幼儿园小儿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某幼儿园小儿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近期,我所在幼儿园发生了一起小儿手足口病暴发事件,为了深入了解此次疫情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一、疫情概况自2023年3月1日起,我园陆续发现多名幼儿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截至3月10日,累计报告病例32例,其中男生18例,女生14例,年龄集中在3-6岁。
经过医院诊断,均确认为手足口病。
二、病例特点1.发病时间:病例主要集中在3月1日至3月10日,呈现聚集性发病特点。
2.临床表现:患儿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4.并发症:多数患儿病情较轻,无并发症。
少数患儿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三、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2.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传播。
3.粪口传播:病毒可通过污染的粪便传播。
四、流行病学调查1.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病例组中有共同暴露史,如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到过公共场所等。
2.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分析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3月份,与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季节相符。
3.空间分布:病例分布在幼儿园的多个班级,呈现聚集性特点。
4.人群分布:病例主要集中在3-6岁的幼儿,与手足口病的好发年龄相符。
五、防控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教职工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的落实。
2.严格消毒:对幼儿园的环境、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
3.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
4.加强监测:对幼儿园内幼儿进行定期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预防接种:积极推广手足口病疫苗,提高幼儿的免疫力。
1.本次疫情是由手足口病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多样,易造成聚集性发病。
2.幼儿园是手足口病的高风险场所,应加强防控措施。
3.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消毒、隔离治疗、加强监测和预防接种是有效的防控手段。
手足口病784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0 2 % ) 3 .3 。
传 和督导 检 , 格执 行晨检 制度 , 严 加强 日
常用 品消毒等 。
参 考 文献
l 郭汝宁 , 张正敏 , 杨茹 , 广东省手 足 口病 等. 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 [ ] 中华 流行病 J.
征 , 制 定 防 控 措 施 提 供 科 学 依 据 。 方 为
法: 手足 口病 7 4例 , 用描述 流行 病 学 8 采
的 方 法 对发 病 人 群 特 征 及 病 例 地 域 分 布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8 7 4例 病 例 男 女 性
前1 个月并延长 了 2个月 , 这可 能与 2 8 0
e e J . l netDs20 3 ( :7 s a [ ] Ci Ifc i,00,1 3)6 8— n
6 3 8
结
果
疫情概况 :0 8年 、0 9年共发生 手 20 20
足 口病 7 4例 , 均 患 病 率 为 3 . 5 1 8 年 42 / 0
万 ;0 8年发病 11例 , 20 6 患病 率为 1.5 42/ 1 O万 ; 0 9年 发 病 6 3例 , 病 率 为 20 2 患
性 5 7例 , 性 2 7例 , 女 性 别 比 为 1 女 6 男
1 9 1 男女 性 发病 率为8 . 7 1 万和 . 4: , 7 3/ 0
2l 中国社 区医 师 ・ 8 医学专业 2 1 0 0年第 3 期 ( 2 总 第2 6 1 第1卷 5 期
20 0 8年发病高峰在 4— 7月 , 占全年报 告
总数 的 8 .9 。全 市 3个 街 道 和 1 53% 3个
流行病学-手足口病培训PPT课件

地区性流行
在一些地区,如中国南方 沿海城市,手足口病呈现 周期性流行趋势,每隔几 年出现一次高峰。
传播途径与方式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 口鼻分泌物、皮肤疱疹液、粪
便等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水源 、食物等,通过手部接触口鼻
而感染。
空气传播
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但相对 较少见。
临床研究进展与治疗手段
临床诊断标准
不断完善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 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治疗方法
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康复治 疗等,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
疫苗研制
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制工作, 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 病的传播。
05
手足口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男,5岁,因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部皮疹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EV71 阳性。经隔离治疗,一周后痊愈。
病例二
患者女,2岁,因口腔溃疡、流涎、食欲不振就诊。手、足部无皮疹。实验室检 查显示CA16阳性。经对症治疗,一周后好转。
病例分析与讨论
病例一分析
患者EV71阳性,症状较重,有高热、口腔溃疡和手、足部皮疹。治疗上应采取隔离措施 ,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给予抗病毒、抗炎和对症治疗。
病例二分析
患者CA16阳性,症状较轻,仅有口腔溃疡、流涎、食欲不振。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 如口腔护理、饮食调整等。
讨论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不同病毒型别的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EV71和CA16 是最常见的病毒型别,其中EV71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 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病毒型别的鉴别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儿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发生流行。
儿童是该病的主要感染人群,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就流行病学分析而言,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季节性的流行,多发生在春夏季,尤其是5-7月份。
其次,该病在儿童中的传染力较强,易造成群体性感染。
此外,儿童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多样,除了飞沫传播外,还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物品、食物和水源等途径传播。
针对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治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首先是提高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意识。
通过向儿童及家长普及儿童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宣传,提高人们预防感染的意识。
其次,加强学校及幼儿园等机构的管理。
这包括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卫生检查,保持教室、餐厅等场所的通风干净,清洗玩具等物品,提供清洁的饮食和饮水环境。
同时,儿童在疫情高发期间可以减少集体活动,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此外,加强对病例的早期诊断和隔离,及时报告病例,进行有效的治疗,防止病毒向周围环境传播。
另外,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也是防治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找出高发地点和高发季节,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开展病毒感染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加深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机制的认识,为疫苗研发和病毒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防治儿童手足口病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卫生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应该重视儿童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和幼儿园应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排查和隔离病例,防止病毒传播;卫生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监测和病例登记,提供及时的诊疗和防控指导;社会各界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营造健康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手足口病 (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为主,个别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首次于1957年在加拿大被报道,同年,新西兰seddon最早加以描述,加拿大robinson于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6型(coxa16),1972年在美国肠道病毒71型(en71)首次被确认。
此后ev71感染和coxa16感染交差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手足口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相继均有爆发流行报道。
2008年5月2日我国正式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法定传染病管理。
为了解双鸭山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现状,为控制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流行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病对防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报告管
理系统、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双鸭山市传染病疫情年报、流行学个案调查资料等,人口资料来双鸭山市统计年鉴。
1.2 统计方法:对所有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
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间分布。
2.1.1 地区分布 2008年双鸭山市手足口病报告显示,全市4个辖区报告发病398例。
从发病构成上看,尖山区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总数的39.20%(156例),其次是四方台区24.12%(96例)、岭东区为22.61%(90例),宝山区最低,占14.04%(56例)。
2.1.2 年龄分布发病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年龄最大的为17岁。
男223例,女173例,男女之比约为1.28:1,男性高于女性。
2~4岁年龄组发病234例,发病较为集中,占59.09%。
2.1.3 职业分布散居儿童215例,占54.29%,幼托儿童109例,占27.53%,学生72例,占18.18%。
散居儿童发病比例有上升趋势。
2.2 季节分布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初春夏秋季节,从3月份至10月份每个月均有发病,发病例数做多的月份在6~8月,分别为72例,78例和69例,见表1。
6~8月发病219例,占55.3%。
2.3 临床表现分析。
2.3.1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中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泡,周围有红晕者占100%,发热358例,占90.4%,体温38~39℃之间的有166例,占发热病例46.37%。
2.3.2 并发症肺炎8例,占2.02%,肠炎4例,占1.01%。
脑炎1例,占0.25%。
2.3.3 病程 3~10天平均6.5天。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儿童。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强,且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科造成大流行。
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疫苗预防,亦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加强监控,提供检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今年双鸭山市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后,笔者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疫情呈平稳状态。
鉴于外省市出现重症患者和死亡患者,针对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加强了搜索,并在发现后保证了及时的治疗和转诊到上级医院的工作,无死亡病例出现。
对于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重点针对散居、卫生意识差的地区。
辖区内4个区的发病严重程度不一,笔者针对手足口病疫情的控制措施:采用医疗预检分诊制度,并且设立发热和疱疹患者专门诊室,避免手足口病与其他疾病混合就诊,做好隔离防护工作。
对于传染源要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防治医院内交叉感染。
疫区的消毒处理措施,以防治疫情传播扩散。
疫区所在地要及时清运和消毒处理,杀灭蚊、蝇。
严格保护生活用水,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如出现疫情可依法停课、停学。
密切保护易感儿童。
可以口服丙种球蛋白以提高免疫力。
确保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发现疫情要采取果断措
施,主动做好疫点、疫区卫生处理和传染源管理工作,遏制疫情蔓延。
本次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证实,今年来主要在春末夏季流行,与气候早暖有关。
高发年龄为2~4岁占59.09%。
本资料中散发儿童高占54.29%,散发儿童高发于托幼机构。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 郗严萍, 刘辅仁. 手足口病实用皮肤科学[m]。
第3版.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3~224
[2] 喻文亮, 于毅. 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j]. 中国厂
矿医学, 2008,21:257~258
作者单位:15510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
15510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煤炭总医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