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个案研究记录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导言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为学生心理咨询师,了解学生的内在情况、分析学生的问题,对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一个厌学学生的个案分析,探讨该学生的厌学原因和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个案描述小明(化名),16岁,就读高中一年级,成绩一直在班级中下游。
据了解,小明上学期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在班级中显得比较疏离,与同学交往较少。
在学校的课堂上,小明时常表现得懒散、不关注课堂内容,对老师的教学也缺乏兴趣。
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开始频繁请病假,每周都会有两三次。
校医室的医生查看后并未发现健康问题,因此对其频繁请假情况感到困扰。
二、心理问题分析1. 厌学心理小明的学习状态不佳,以及频繁的请假行为反映出他可能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
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校教育和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表现为懒散、不关注课堂内容、对学习缺乏兴趣等。
厌学学生通常在学校表现出消极态度,对于老师的指导和要求缺乏积极性,这也会直接影响其学业表现和成绩。
2. 自卑心理小明在班级中显得疏离,与同学交往较少,这可能源自他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出现消极情绪和情感,表现为自尊心弱、自信心低,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自卑的学生往往会在班级和同学之间形成一种疏离感,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积极性和向上的动力。
3. 情绪问题小明频繁请病假,但校医室并未查出健康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的行为可能与情绪问题有关。
由于学习状态不佳和自卑情绪的困扰,小明可能会产生一些内心的矛盾和情绪上的压力,从而表现为频繁请假的行为。
三、心理干预与辅导1. 理解和支持在对小明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进行理解和支持。
学校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和家长等应该与小明进行沟通,了解他的内在情况和困扰,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一、案情描述小明,一名高中生,自从升入高中后,他开始表现出对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
他平时总是消极怠工,对学校的课程毫无兴趣,经常逃课和迟到。
在家里也总是抱怨学习的无聊和枯燥,父母对他的学习态度感到非常担忧,但是无论怎么劝说和督促,小明都不见得有丝毫改变。
最近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小明的成绩令人震惊,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全部不及格,家长非常担心他的学习状态,于是带他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心理辅导。
二、个案分析1. 家庭背景分析小明的家庭关系较为融洽,父母对他的学业非常重视,希望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成功的道路。
父母也愿意为他提供一切所需的学习条件,但是小明对学习却毫无兴趣,这让父母感到非常着急和沮丧。
从小明的言行中可以发现,他对学校学习的态度和父母的期望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可能与家庭对他的期望过高有关。
2. 学习环境分析小明所在的学校环境良好,教师团队教学水平高,但是他对学校的课程却毫无兴趣。
从他的迟到和逃课可以看出,他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持有不满的态度,这也是他不愿意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心理状态分析通过对小明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可以发现他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和学校的期望,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对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可能是产生于对学习价值的怀疑,他觉得学习并不能让自己得到认可和尊重,这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动力。
4.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个案,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解决措施。
需要与他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对学习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需要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排解负面情绪,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需要与学校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共同解决他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需要与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放下过高的期望,给予小明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三、心理咨询师案例评析小明是典型的厌学学生,他的学习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环境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心理问题。
厌学行为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研究厌学行为个案调查1.确定研究对象小铭(叔叔的儿子,即我的堂弟)是一名初一的男生,性格急躁,贪玩,爱吃垃圾食品不吃正餐,与同伴在一起会吸烟、到网吧上网。
在学业方面,他一直不爱学习,回到家除了看电视、玩游戏外就是睡觉。
无心听课、经常逃课,所以至今为止所认识的字还不到40个。
2.收集个案资料根据老师和同班同学反映,小铭上课经常睡觉或者是和其他一些捣蛋的同学在课堂上讲话、搞小动作;课后喜欢和一群捣蛋的同学一起,会背着大人们抽烟。
根据在同校学习的小铭的姐姐反映,小铭经常在自己家的超市拿一些零食或拿钱买东西请同学,让同学平时多跟自己玩,在上课时间经常不听课或是直接跷课在校外游荡。
小铭是家中唯一的又是最小的男孩,所以大家都比较宠爱他。
特别是小铭的妈妈(我的婶婶),平时小铭要求什么都会满足他,在他与各位姐姐吵架甚至是打架时,他妈妈都会不问缘由的先批评姐姐们。
小铭比较怕爸爸,但是他爸爸(我的叔叔)由于做生意的原因,经常要出门进货、应酬等,比较少在家中,对孩子的管教较少。
3.诊断与假设由于父母做生意比较忙,比较少顾及到孩子,特别是小铭的爸爸,对小铭的管教更加的少。
妈妈对小铭的爱是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进而形成了各种坏习惯。
而小铭本身个性好动,所结交的朋友也是捣蛋贪玩的,有的甚至会逃学。
这些都是个案问题行为的原因。
老师为此与小铭的父母联系,小铭的父亲很关注,愿意与校方配合。
经过交谈,老师觉得小铭上网玩游戏过多会使小铭分心,所以征得小铭父母的同意让小铭较少玩游戏的量,并劝导小铭花心思学习。
在与小铭的交流中,老师也发现小铭是因为得到父亲的关注太少,所以想借此引起父亲的关注;而母亲的无条件满足则让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4.个案矫治指导(1)劝小铭的父亲多留在家里关心子女,小铭的母亲应适量的约束小铭,不能有求必应。
(2)建议父母对小铭管教要一致,请父母规定小铭每晚做功课。
(3)每天给小铭安排一定量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从基础学起,让父母或者找老师从旁监督。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个案分析引言:近年来,学生厌学的现象在教育领域越发常见。
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为了帮助那些遇到厌学问题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热情,心理辅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深入剖析该学生的厌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个案背景介绍针对这个特定个案,我们有必要了解其背景信息。
这名学生是初三年级的男孩,年纪约14岁。
他之前曾表现出对于各类科目都非常感兴趣,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然而,在最近几个月中,他渐渐失去了兴趣,并经常表现出不愿意去上课、逃课或是做作业的行为。
二、诱因分析在揭示厌学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可能导致这种转变的影响因素。
1. 学业负担过重首先,这名学生所面临的巨大学业压力可能是导致其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的学校实行了高强度的课程设置,每天大量的课业和作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2. 缺乏自信心另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对该学生产生影响。
或许,他在某些科目上表现得不如其他同学出色,导致他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并对学习抱有消极态度。
3. 家庭环境问题此外,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情绪和动力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这名学生在家中经常遭遇到紧张、冲突或者忽视等问题,那么这种负面环境很有可能直接冲击着他的学习劲头。
三、辅导方法为了帮助这名被厌学困扰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动力和兴趣,请尝试以下几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1. 建立积极正确的认知首先要与该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他信任你并愿意倾听你时进行深入探讨。
然后引导他从积极正确的角度去看待考试评价、成绩等。
帮助他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以小步快走的方式激发他渐进式的进取心。
2. 学业解压在课程负荷过重带来的问题上,与学校教育者和该生家长密切合作,寻找减轻学业负担的途径。
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分配作业量等来减轻其压力,并为其提供更多放松和休息的时间。
3. 增强自信对于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可以通过放大该学生在某个特定科目或技能方面的优点和成就,来提升他的自尊感。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个案研究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个案研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时,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往往会受到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我们进行了一项个案研究。
这个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一名高中生,名字叫小明。
小明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但在近期他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情绪。
他感到学习很枯燥,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厌学情绪,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我们与小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我们倾听他的抱怨和困惑,了解他对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与小明的交流,我们发现他对学习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
他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了知识对他个人和未来的价值。
因此,我们尝试改变他对学习的认识,让他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为小明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我们根据他的兴趣和优势,选择了一些与他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
我们还为他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学习资源,如故事书、实验器材等,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鼓励他进行自主学习,让他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提供支持和指导。
第三,我们注重了学习环境的改善。
我们发现小明的学习环境不够舒适和安静,容易分散他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建议他在学习时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集中注意力、合理安排时间等。
我们还建议他与一些有积极学习态度的同学一起学习,以互相促进。
我们定期与小明进行了跟踪和评估。
我们关注他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并与他交流、反馈。
如果他遇到困难或问题,我们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以确保他能够克服困难并保持学习的动力。
通过以上的努力,小明逐渐克服了厌学情绪,并取得了显著的学习进步。
他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恢复,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他的成绩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突破,同时他也对学习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个个案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了解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是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的关键。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厌学学生是指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或者厌恶感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消极、抵触甚至逃避的行为。
这类学生通常会受到学业表现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厌学学生的个案,探讨其心理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个案介绍:小明,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13岁。
小明以前是个成绩不错的学生,但是从上初中以后,他开始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度厌恶。
他经常逃课,作业不做,考试成绩直线下降。
他的家长和老师都很担忧,但是他自己却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甚至表现出愤怒和抵触。
心理分析:1. 学习压力过大:从小到大,小明一直在一个非常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压力一直很大。
上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增加以及更严格的学习环境让他感到无法承受,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2. 自我认知问题:可能是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内容,导致小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
3.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影响很大,家长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可能是家庭环境出现了问题,导致小明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和逃避心理。
解决方法:1.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需要密切合作,了解小明的真实情况,找出问题所在。
家长需要对小明进行耐心的倾听和理解,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 心理疏导和辅导:在学校中,可以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对小明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专业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小明的兴趣和特长,为他提供相应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他找到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4. 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家长和小明进行亲子沟通,了解小明的内心世界,寻找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
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结语:厌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但是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
通过家校合作、心理疏导和辅导、专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厌学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走出厌学的困境。
《以叙事治疗方法介入高中生厌学的个案研究》范文

《以叙事治疗方法介入高中生厌学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压力的增大,厌学现象在高中生中日益普遍。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深远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围绕一名高中生厌学个案的叙事治疗方法展开讨论,以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二、背景介绍本次研究对象是一名高一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厌学情绪。
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课余时间也不愿意学习。
由于学业成绩逐渐下滑,学生感到非常焦虑和压力重重。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我们决定采用叙事治疗法进行干预。
三、叙事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叙事治疗法是一种以人的生活故事为治疗工具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强调从人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意义,通过重新叙述故事来改变对现实的认识和态度。
在高中生厌学问题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学习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寻找解决方法。
四、具体实施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首先与该生建立信任关系,使其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困扰。
2. 发现问题的根源: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厌学情绪的根源,如家庭、学校、社交等方面的压力。
3. 重新叙述故事: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经历,从中寻找积极的元素和力量。
4. 设定目标与计划:与该生一起制定目标,包括改善学业、增强学习兴趣等,并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
5. 实践与反思:鼓励该生按照计划行动,并定期进行反思和调整。
五、治疗效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叙事治疗,该生的厌学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目标,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高,课余时间也愿意主动学习。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该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与家人和同学的沟通更加顺畅。
六、讨论与总结叙事治疗法在解决高中生厌学问题中具有显著的成效。
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寻找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整心态、明确目标并付诸行动。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抱有厌烦、无聊、懒散的态度,对学习毫无动力和兴趣。
厌学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厌学学生的个案,探讨其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个案背景:小明,13岁,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经常旷课,作业拖延。
在家庭中是独子,父母非常重视学习成绩,经常批评他。
他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陪伴他,将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心理原因分析:1. 父母压力过大:小明是独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为他们的骄傲。
父母的期望压力让他无法承受,产生了对学习的抗拒心理。
2. 缺乏自信: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小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和不自信,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对学习感到厌烦。
3. 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小明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导致他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4. 家庭环境不稳定: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不在家,使得小明缺乏家庭温暖和陪伴,心理上产生了空虚感和寂寞感。
解决方法:1. 陪伴和支持:父母要积极腾出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感。
2. 建立自信心:学校和家庭要为小明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予他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亲朋好友也可以多夸奖他的努力和进步,提升他的自信心。
3. 创设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找到小明感兴趣的学科或课外活动,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
4. 指导时间管理:教育小明合理安排学习和休闲时间,帮助他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5. 搭建支持网络:建立一个正向的学习环境,包括和其他有相同问题的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结论:厌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在分析学生厌学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从源头上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厌学困境,重拾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0
发动同学们一起来关心她
课堂上注意力能集中15分钟,能主动发言。
学习勤奋努力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管是课堂还是自习堂,她都能安心的学习了。
结论与讨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倒出了教育的真谛。当学生年少无知,误入歧途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伸出自己温暖的双手,去宽容学生、接纳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生活、学习上无私的帮助,学生会被老师的苦心感化的。
一般,不很富裕,但也不贫穷。
家庭教育
父母对她的要求很严,可高中以后住校很少回家,家长也辅导不了她。
其她说明
据她说,她初中学习不错,知识上高中后经不住迷惑。
研究对象的“问题”的表现与特征:她上课要么头贴着课桌,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要么拿着自己的镜子、梳子之类的小东西玩,要么找周围的同学小声说话。作业经常不交,偶尔交了也是全对——翻版别人的。
2011、6
多关心她的生活,问课堂上能否听懂。
课间不再疯跑坐,课堂上能好好听一会课。
学生的本质是学习,心收回来后要尽快把落下的课补补。
课堂上她的小动作少了,自习课能独立做作业,但时间不长。
2011、9
除了关心她的生活外,和家长一起关心她的学习。
自习课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学习
一定要努力学习,千万不要让父母失望。
说明:人都有廉耻之心,能分得清是非黑白,只是有时自制能力太差,明知道那样不对可控制不了自己,这时就需要老师伸出援助之手,拉学生一把。
教育个案研究中的教育干预记录(以时间为序)
时间
教育措施及其特点
观察与检测
与个案的交谈
教育干预的小结
2011、3
找她谈心,了解为什这样
一节课能迟到30分钟
女生应该有女生的样子
课堂上有所收敛
2011、4
及时谈心,及时联系家长。
迟到两三分钟,但坐不住课堂、自习,她迟到的次数少了,但坐着如坐针垫。
2011、5
多关注她的行为,好的及时表扬。
基本能按时到教室。
既然知道错了,就一定要把坏毛病克服掉。
课堂、自习,她偶尔迟到,基本上能坐得住。
中学生厌学个案研究记录
个
案
基
本
情
况
性别
女
出生
年月
1998、8
身体
状况
良好
班级
初二(2)班
学习情况
参与课堂不积极,上课小动作较多,对自己要求不严,成为学困生。
性格与交往
性格一般,不是很外向但也不是很内向。
家庭情况
家庭结构
双亲家庭,家中只有有爸爸妈妈,她是独生女。
父母职业
父亲在某工厂上班,母亲在家。
经济条件
观察与检测的方法:采用课堂、自习时间段全面观察,直接观察与班干部观察相结合。检测多采用课堂提问、课堂检测、课下随机提问、作业反馈、月考检测等形式。
前测结果:上课总不够专心,小动作很多;自习课上串座位,无故迟到现象严重。
后测结果:上课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自习课上不再乱跑,能按课代表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