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5.7.12 场地或场地附近有滑坡、滑移、崩塌、塌陷、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 地质作用时,应进行专门勘察,分析评价在地震作用时的稳定性。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1.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场地与地基的勘察和评价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 2 对可能产生滑坡、塌陷、崩塌和采空区等的岩土体,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地基稳定 性评价; 3 对判别为液化的土层,根据液化等级提出处理方案;当不进行抗液化处理时,应 计入液化效应的影响对土层的设计参数进行修正; 4 划分场地抗震地段类别。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2.5 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 的土层 顶面的距离确定; 当地面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 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 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对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多水准设防: 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 区划图》规定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基本烈度。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 求确定;
提
纲
抗震减灾法规与技术标准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地铁抗震ppt——反应位移法

c.顶底板土体剪切弹簧刚度:KSB =Kv/3 d.侧墙土体剪切弹簧刚度:KSS =KH/3 式中 土体的变形系数:ED=2(1+ν)G ν:土体泊松比 G:土体的动剪切刚度(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得到)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反应位移法
• • • • • 2、日本相关资料中的计算方法: 2)结构地震时的惯性力: fi miui (将位移对时间求两次导) 3)结构周围剪力: 顶、底板处的剪力: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构件
抗震设防类别 性能要求 设计计算方法 一、地下建筑抗震在相关规范中的规定 特殊设防类 I II I 线性反应谱方法 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线性反应谱方法
表3.3.1 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高架区间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 重点设防类、 II 振动特性简单的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标准设防类 (GBXXXX-XXXX) III 振动特性复杂的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3.6.1条:地铁建筑结构应进行设防烈度作用下的内力和 变形分析,并假定结构和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 第3.6.2条:进行设防烈度作用下的内力和弹性变形分析时, 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等代地震荷载法或 反应位移法计算。 • 第3.6.3条: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弹塑性变形分析 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或简化方法 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规范》执行;
• C、抗震设计荷载组合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执行。
荷载 组合验算工况 抗震荷载作用下构件强度验算 抗震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验算 重力荷载代表值 永久 可变 偶然荷载 地震 人防
序号
荷载
1.2 1.0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1774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钢结构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a
法规与标准
大跨度桥梁和车站的主体结构。
a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多水%的众值烈度,重现期50年——多遇地震(小震)
第二设防水准:50年超越概率约10%的众值烈度,重现期475年,为《中国地震区 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即抗震设防烈度——设防地震(中震);
第三设防水准:50年超越概率约2-3%的众值烈度,重现期1642-2475年——罕遇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
地下结构
袁勇
a
HPC Lab
Cases Challenges Solutions Summary
Risks from Earthquake
a
2
HPC Lab
Cases Challenges Solutions Summary
Damages from Earthquake
法规与标准
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三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 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 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2 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 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 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地铁车站抗震设计分析

地铁车站抗震设计分析摘要:地铁地下结构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对城市生命和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地铁地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某标准两层车站为计算模型,采用反应位移法和时程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并结合相关规范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为类似工程及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为解决交通拥挤及效率问题,我国各大城市地铁建设迅猛发展。
地铁工程是城市重要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其结构复杂且一旦损坏难以修复,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地铁等地下结构在地震中遭受重大震害的情况已有先例,如1985年墨西哥Ms8.1级地震造成的地铁隧道和车站结构破坏、1995年日本阪神Ms7.2级地震引起神户市大开地铁车站的严重破坏[1-3],因此对地下结构进行抗震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众多学者对地铁等地下结构的抗震理论及规范进行了研究。
刘晶波等[4]阐述了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五个关键问题,包括动力分析模型、结构-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方法、地铁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抗震构造措施,和地铁区间隧道穿越地震断层的设计方案及工程措施。
侯莉娜等[5]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和地上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地铁地下结构可遵循“两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思路及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应与其设计基准期一致等。
陈国兴等[6]对地下结构震害、动力离心机和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及工程师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可能用到的有效设计与分析方法等方面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和全面的回顾。
本文结合某标准两层车站的工程实例,阐述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反应分析方法,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为城市地下结构抗震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1.车站抗震反应分析概况1.1工程概况车站结构型式为地下两层两跨箱型框架结构,明挖法施工,标准段宽为20.1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7m。
标准段剖面图如图1所示。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目录1.前言2.设计要求3.地震参数4.基础设计5.结构设计6.施工要求前言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城市中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
地震对于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为此,我们制定了这份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以确保轨道交通设施在地震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设计要求1.所有轨道交通结构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地震影响。
2.设计应遵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同时考虑当地地震情况和实际情况。
3.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和规定,并且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和验收。
地震参数1.设计应当考虑设施所在地的地震地表加速度反应谱。
2.设计应当结合地震波的某些规律进行地震动分析,以求得所需的地震力和地震反应。
基础设计1.设计时必须考虑地震对基础的影响,更具体地,应该考虑地震所产生的地基液化和基础沉降情况。
2.基础应该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设计时应当考虑突发事故或高强度地震的情况。
结构设计1.对于轨道交通设施,应当考虑其耐震等级,以便在发生地震时保证设施的稳定性并减少人员和设备的损失。
2.设计中应当涵盖整个轨道交通结构,包括车站、隧道和桥梁等。
3.设计中应当考虑各种不同类型地震所产生的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施工要求1.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专业技术,确保设计规范的实施。
2.施工中应当将地震安全考虑到整个过程中,包括材料的选用和施工方式。
3.设计方案应与施工方案紧密结合,施工中的所有环节应当符合设计规范中的要求。
结论这份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能够在轨道交通结构地震安全提供指导。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当确保设计规范的实施,施工细节要注意,以确保轨道交通设施在发生地震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

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张有桔;王飞;沈洪波【摘要】综合抗震设计相关规范规定,结合抗震专项设计的要求,在分析抗震设防类别、等级及烈度、论证对象的判定基础上,明确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防目标,重点论述抗震专项设计中常用的反应位移法和时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车站的抗震分析,说明抗震专项设计中主要计算过程和结论,以期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名称】《工程与建设》【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4页(P361-364)【关键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抗震设计;设防目标;反应位移法;时程分析法【作者】张有桔;王飞;沈洪波【作者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1.4;TU352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极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所以通过抗震设计,使轨道交通工程具有合理的抵抗地震破坏作用的能力,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地震安全,尽可能减轻轨道交通结构因地震导致性能降低给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造成障碍,对城市交通秩序、城市经济和人们社会活动、生命及财产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献[1-5]规定,对抗震设防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本文重点从抗震设防类别、等级及烈度、论证对象的判定、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论证方法等方面,阐述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常见的地下车站结构抗震专项设计思路和方法。
根据文献[1]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标准设防类(丙类)、重点设防类(乙类)和特殊设防类(甲类)3个抗震设防类别。
对于一般日平均客流量未超过50万人次的大型综合枢纽车站,抗震设防分类均为重点设防类(乙类)。
对重点设防类地下车站结构,其设防标准应满足文献[2]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国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

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和周边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腰痛压力越来越大,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的出现有助于环节交通压力。
但轨道交通不仅要满足运输功能,还要有一定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本文以A市B地下车站为例,展开地下车站抗震设计分析,分析结果可作为后续地下车站抗震设计相关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引言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运输能力,还要在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其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地下车站结构施工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相关抗震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如此不仅能提升地下车站抗震性能,还能为日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抗震设防目标(一)抗震设防类别、烈度与等级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应划分为:标准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
应采用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1]。
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抗震设防地震动分档和抗震设防烈度之间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抗震设防地震动分档和抗震设防烈度之间对应关系(二)论证对象的判定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的相关规定,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建筑面积超过10000㎡的可以判定该地下车站工程可以作为单体工程进行抗震专项论证分析。
轨道交通地铁防灾设计技术要求规范-(防灾)

轨道交通地铁防灾设计技术要求设计原则1.防灾设计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方针,从全局出发,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方便使用,经济合理。
2.轨道交通线的防灾主要指对火灾、水淹、地震、雷击等灾害的防范措施。
3.防灾设计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尤其是采取防火措施,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4.轨道交通线防火灾设计按同一时期内发生一次来考虑。
区间火灾按两座风井间滞留一列列车设计,列车火灾规模按10.5MW设计。
5.结构设计按六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验算,并按七度采取相应抗震构造措施,以提高结构和接头处的整体抗震能力。
6.隧道洞口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50年。
7.设计选用有关消防器材和设备,必须是经国家法定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并具有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批准的准销证。
8.防灾设计主要有建筑消防、水消防系统、气体灭火系统、事故通风与排烟、供电设备及照明防灾、车辆防灾、区间隧道防灾、防灾通信、防灾报警与设备监控系统、电扶梯及安全门防灾等组成。
设计规范《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修订本)《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J116-88)《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TBJ10-8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年版)《洁净灭火剂灭火系统标准》(NFPA 2001 1996年)《轨道车辆防火措施》(DIN5510:2009)《载客列车设计与构造防火通用规范》(BS6853:1999)哈尔滨市消防部门现行有关规定和标准。
车站建筑防灾1.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的建筑结构均按一级耐火等级考虑。
防灾设计严格按《地铁设计规范》第二十章执行,地上建筑工程耐火等级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执行,并需得到市消防处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钢结构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法规与标准
提纲
抗震减灾法规与技术标准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法规与标准
法规与标准
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防震减灾法》 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建设部《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2008年
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胡锦涛 2008年12月27日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
2 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 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 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地震作用水平(设防水准) • E1:符合地铁100年设计使用寿命; • E2: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相一致; • E3:与“罕遇”地震发生频次相关。
控制结构性能水平 • 场地 • 地震响应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2 抗震性能要求 3.2.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应分成下列三个等级: 1 性能要求 I:地震后不破坏或轻微破坏,应能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
5.7.12 场地或场地附近有滑坡、滑移、崩塌、塌陷、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 地质作用时,应进行专门勘察,分析评价在地震作用时的稳定性。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1.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场地与地基的勘察和评价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 2 对可能产生滑坡、塌陷、崩塌和采空区等的岩土体,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地基稳定
性评价; 3 对判别为液化的土层,根据液化等级提出处理方案;当不进行抗液化处理时,应
计入液化效应的影响对土层的设计参数进行修正; 4 划分场地抗震地段类别。
5.7.11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 度的厚层软土分布区,宜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 和估算震陷量。
工程场地勘察
抗震设计要点
5.7.2 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确定场地类别。当场 地位于抗震危险地段时,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麓设计规范>> GB50011 的要求,提出专门研究。
• 地震作用计算 ✓ 计算模型 ✓ 效应组合 ✓ 结构验算
抗震设计要点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1 一般规定 4.1.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场地与地基应考虑下列宏观震害或地震反应: 1 强烈地震动造成场地、地基的失稳或失效,包括土层液化、震陷、地裂缝、滑坡等; 2 地表断裂错动,包括地表基岩断裂及构造性地裂造成的破坏; 3 局部地形、地貌、地层结构的变异引起地震动异常造成的特殊破坏。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提纲
抗震减灾法规与技术标准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工程选址与场地处理
• 工程场地勘察 ✓ 场地类别 ✓ 抗震危险性评价
• 场地处治
抗震设计
•结构选型——概念设计
• 抗震措施 ✓ 调整地震作用的效应 ✓ 抗震构造措施
工程场地勘察
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2.6 工程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并应符 合表4.2.6 的规定。当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表4.2.6 所列场地类别分界线 的界限值附近时,宜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场地特征周期。
法规与标准
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三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 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 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 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 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 防能力。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多水准设防: 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 区划图》规定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基本烈度。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 求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2.5 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 的土层
5.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7.1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 度的地区,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 工程勘察,井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勘察场地 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1 一般规定 4.1.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场地与地基应考虑下列宏观震害或地震反应: 1 强烈地震动造成场地、地基的失稳或失效,包括土层液化、震陷、地裂缝、滑坡等; 2 地表断裂错动,包括地表基岩断裂及构造性地裂造成的破坏; 3 局部地形、地貌、地层结构的变异引起地震动异常造成的特殊破坏。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2 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准设防类:除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以外的其他轨道交通结构;
2 重点设防类:除特殊设防类以外的高架区间结构、高架车站主体结构、 区间隧道结构和地下车站主体结构;
3 特殊设防类: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占据关键地位、承担交通量大的 大跨度桥梁和车站的主体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
地下结构
袁勇
HPC Lab
Cases Challenges Solutions Summary
Risks from Earthquake
2
HPC Lab
Cases Challenges Solutions Summary
Damages from Earthquake
2 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 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 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设防标准 • 分类设防——建筑重要性不同,设防标准有差别; • 多水平设防——同类建筑,应考虑不同水平的地震作用。
设防目标 • 控制不同设防水平下结构的性能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 抗震设防要求
3.1.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应划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 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3 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 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 求确定;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第3.0.2条 甲类(特殊设防类):重大建筑工程;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 建筑 乙类(重点设防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或需尽快恢复的 生命线工程 丙类(标准设防类):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建筑 丁类(适度设防类):使用人员稀少可适度降低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多水准设防: 第一设防水准:50年超越概率63%的众值烈度,重现期50年——多遇地震(小震) 第二设防水准:50年超越概率约10%的众值烈度,重现期475年,为《中国地震区 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即抗震设防烈度——设防地震(中震); 第三设防水准:50年超越概率约2-3%的众值烈度,重现期1642-2475年——罕遇 地震(大震)。
3பைடு நூலகம்
HPC Lab
Safety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提纲
抗震减灾法规与技术标准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提纲
抗震减灾法规与技术标准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3 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 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