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思维与语言
《心理学》:思维与语言

《心理学》:思维与语言思维与语言我们每个正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明显地体会到:当我们有什么心事向别人倾吐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表达的;当我们有什么问题要考虑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想的,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十分繁难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甚至同时大声地说出话来。
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没有掌握和理解类的名称以前,即未能给事物命名以前,就能将图片上的衣服、植物或器皿归类,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
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思维是先于语言的;但在儿童掌握了语言之后,儿童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各自的思想。
同时,语言也是正常人用来进行思维的武器,一切掌握了语言的人都是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
"人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在大脑皮层中具体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与概括的语词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进行多阶段的、多种水平的分析综合的过程。
巴甫洛夫把具体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把概括的语词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巴甫洛夫说过,词对于人来说,正如其他一切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条件刺激物一样,乃是一种现实的条件刺激物,可是词又是如此的广阔丰富,这是任何其他条件刺激物所不及的。
就这一点来说,动物的条件刺激物无论在量上或在质上都是不能与之比拟的。
由于成年人有过一段生活经验,词与来自体内外进入大脑半球的一切刺激物相联系着,并成为那些刺激物的信号,可以代替那些刺激,因而词能够引起那些刺激物所能引起的动作和反应来。
言语运动的生理器官同其他活动的生理器官一样,也是由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1)它的感受器官(外周神经末稍)分布在发音器官的肌肉、韧带中;(2)它的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3)它的中枢神经终末,在一般情况下,主要集中在大脑左半球皮质的额中回和额下回区域。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 感性思维例如视觉、听觉、知觉、记忆、想象等经常不借助于语言来进行。发 散思维如情感、意志、美感等也并一定借助于语言来进行。 但同时也应看到,感性思维有时也需要语言的参与。比如,听觉感知声音,要 区别a A ?就需要语言的帮助。再比如,视觉感知,看到日出日落,还以为是 太阳绕着地球传,当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之后,就会感觉到,是地球绕着太 阳传。 发散思维有时也要语言的参与。比如,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人人都有,但当 读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地流。”送别的感情就会得到升华。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演讲人
2023-09-29
目录
CONTENTS
壹 / 什么是思维 贰 / 语言和思维是否互相对应 叁 / 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肆 / 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伍 / 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01
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思维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想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思维是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过程。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都是湿的, 得出昨天晚上下雨了,这种认识就是思想;而从看到外面的地是湿的到得到这个认识,动脑筋的过程就是思维。 思维的三大类型:感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例如,看见一支花,辨别出花是红的、叶子是绿 的,这是视觉;听到一首乐曲,分辨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听觉;汽车司机行驶到路口,看见了红灯就会马上停车,汽车修理工 在发动汽车以后,这里听听,那里摸摸,就能发现什么地方有毛病,这就是知觉。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 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例如,把一些感知过的事物回忆和再现出来,包括回想起过去的一段个人经历,呈 现某个人的相貌等,这是记忆表象;把各种感知过的事物重新组合加工和改造,如装修房间前进行布局设计,画一幅图画前先 考虑画面的景物安排,这是想象表象。
思维与语言

关于人类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相互关系李先进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
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
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大家知道,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也必然伴随着思维的产生,尽管是最初级的简单思维形式和内容。
初级的思维主要是对直接刺激进行反射,人们对猎物的反应、对环境的反应、对人们之间的神态的交流、呼声、手势、面目表情(喜怒哀乐)等,都在向他人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就是初级思维的具体表现——初级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还未有文字及词的产生。
所以,在还未有词句的语言产生之前,由初级思维内容和形式所代表的动作、神态等,也算的上是最初级的语言表达方式。
初期的条件反射是由触觉——平衡觉复合刺激引起的,随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知觉系统的刺激都能组成复合刺激,特别是以词为刺激信号的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不仅表现为感知觉的反应,也是初级思维的表现。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
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决定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活动。
人们通过语言才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
(一)、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 语言对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 2、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
例如 “灯”这个词 与各种各样的灯相联系,他概括了一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和材料制作的灯的本质属性,即能照明的工具。
如果没有标志一般东西的词,思维就无法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
可见思维的结果是靠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的,离开了词的刺激作用,人脑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4、语言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客观刺激物。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 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来思考。
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
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
语言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日益充实、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混为一谈,思维与语言是有区别的。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
而语言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形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
(二)、外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思维却不能与别人交流。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
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至今有两个针锋相对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语言表达思想,语言是思想输出的途径,就好比电脑屏幕和打印机输出电脑软件的运算结果一样;另一种意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离开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如离开了程序代码,电脑软件就不存在一样。
ﻫ我的意见是,语言参与了人的思维过程,但并不是一种全程的参与。
离开语言的思维是存在的,但离开语言将不可能形成复杂的思想。
一、对“思想”、“语言”的定义思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思想包括人所思考的一切成果,包括音乐、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片段想法。
例如,有个人特立独行,做事我行我素,旁人会说:这个人很有思想。
这里的“有思想”不过是指他有自己的想法而已,不表示这个人的想法有多么高明。
狭义的思想则仅指广义思想中那些条理化了的、系统化的思想,而且特指哲学、伦理等人文方面的思想。
例如,贝多芬殚精竭虑创作出很多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是伟大的智力成果,但我们不把贝多芬称为思想家,只有休谟、康德这样的哲学家才被称为思想家。
ﻫ在我这里,所谓的“思想”取其广义,泛指所有的经过思维操作而形成的智力“成果”(这里的“成果”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我要去除“成果”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因实在找不到适用的词语了,只好用带引号的“成果”二字来说明,由此亦可见言不尽意、言不及义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很贴切地表达自己有时候非常困难),包括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智力“成果”。
语言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语言包括所有能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口语、文字、手语、行为语言、工程师所使用的设计图、数学家所使用的数字和算符、音乐家使用的乐谱等。
狭义的语言仅指人类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和文字。
在我这里,所谓的“语言”亦取其广义。
ﻫ二、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ﻫ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分为两个层面:ﻫ第一层面:将现实事物抽象而为印象(或意象),并将印象作为思维操作的对象。
每见到一个具体的事物,我们都会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个具体事物的印象,这个印象并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的摹写,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抽象。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的智力体系。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则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类的认知和交流。
首先,语言对思维有直接的塑造作用。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语言,人们可以理清思维,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形成清晰有序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通过使用语言进行内心的思辨和分析,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转化为词语和句子,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语言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组织思维,将思维过程可视化,使思维变得更加准确、有效。
然而,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思维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核心,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对事情发生的顺序非常关键,而在另一些语言中,事件的重要性可能是表达的重点。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塑造作用。
因此,思维方式不仅影响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影响我们理解语言的方式。
此外,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拓展思维的边界,开启新的认知领域。
语言能够为思维提供更多的概念和概括性的表达方式,促使我们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
相反地,通过思维的推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思维让我们能够去思考语言的用途和限制,创造出更精确、更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形式。
然而,语言和思维之间也存在挑战和限制。
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同的结构和规则,这些差异可能会对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某些语言的词汇丰富度较高,能够准确细致地描述事物,而其他语言则可能在表达细节时缺乏精确性。
这种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此外,语言还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也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语言对思维有直接的塑造作用,而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第七章思维——精选推荐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一)思维:指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
如:早晨看屋顶潮湿,推知前一天晚上下雨;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生活情景,但是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可以思考古老的过去,复现出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如:人们把植物中具有繁殖功能的部位叫种子;把两个氢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叫做水;种子有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水也有不同的形态,人的思维不反映他们的具体形态,而是反映他们的共同特征。
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的活动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更新和改组。
如:人们过去认为认识世界的最小物质是原子,后来发现原子还可以分裂为质子、中子、电子等。
概括这些新的发现,旧有的知识经验要重建、改组、更新。
人们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改组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者都是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 反应的倾向。定势有助于问题 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 决。定势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 “功能固着”上
蜜蜂和苍蝇的故事
克服思维 定势的有效方法是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你愿意照顾她吗?
在一堂老年心理学课上,A教授给他的学生们讲了 这样一个病例:病人不能说话,也听不明白说的话。 有时她的嘴里会不断地胡乱哼叫上几个小时。她搞不 清楚谁是谁。不过,你叫一声她的名字,她会有一点 反应。我和她一起相处6个月了,但是她始终对自己的 身体状况毫不在意,也不想努力来照顾自己。她吃饭、 洗澡、穿衣服都要靠别人来伺候。因为她没有牙齿, 所以她的饭菜必须煮得稀烂。她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因为口水一直在流。她不能走路。她总是在半夜里醒 来,尖叫声总会吵醒别人。
2.推理的种类
(1)归纳推理——指从个别到一般的 推理。
2、演绎推理——从一般推到个别(特殊) 的过程。
例如,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以乳哺育幼体 的”、“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两个前提出发, 推出“鲸鱼是以乳哺育幼体的”结论。
演绎推理的结论具有必然性,它有以
下3种形式:
其一,三段论推理
——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原型启发
(2)作用
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 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 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三)决策
• 决策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进行问题 解决时,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判断,做 出有关选择的心理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功能固着
定 势
动机
背景知识
影响因素
情绪
问题表征 原型启发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定势与功能固着
案例:一个聋哑人到一家商店去 • 定势--心理的一种暂时准备状态。是指由先 买锤子,他先用左手作持钉状, 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捏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右手 作锤钉状。售货员拿给了他一把 • 功能固着锤子。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 --功能固着指人们总是倾向将某一 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的功能, 他想要买一把剪刀…… 同学们, 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盲人 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的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 要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剪刀 题的解决。 呢?
大多数时候,她很友善,也很快乐,但是一天里 总有几次毫无原因地变得焦躁不安。于是她就会嚎啕 大哭,直到有人来安慰她为止。 病例讲完了,教授问他的学生们:“你们是不是 很乐意照顾这位病人呢?”大部分学生都皱着眉头, 说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做那种麻烦事情。而教授却说: “我是很高兴去照顾她,而且你们也会喜欢的。” 学生们都被搞糊涂了。于是教授拿出一张病人的 照片给学生们传看,照片上的人其实是:
(2)分析式
• 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事实材料作充分 分析,并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最后使问 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模式。
• 其特点是分析周细,推理严格,结论科学。但有 时该思维模式的步骤显得繁杂,耗费时间太多, 于是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给予适当的简化,以 提高时效。
(3)试误式
• 指在解决问题中,不对解决问题的原则、 方法等作周密的思考,而用尝试去解决问 题的思维模式。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是:
• 人必然死亡(大前提) • 苏格拉底是人 ( 小前提 ) • 故苏格拉底必死 ( 结论 )
•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 • 铜是金属。(小前提) • 所以,铜能导电。(结论)
• 其特点是耗时多且成效低,盲目性大,弯路长。 不过,在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大致分析之 后的高层次试误,可能有效克服以上缺点。
(4)顿悟式
• 顿悟即指突然醒悟明白。顿悟式指在积累 了大量材料之后,经过分析、比较、推理 而无法解决问题时,面对偶然的刺激,突 然明白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模式。 其特点是不可预测,具有自发性。
三、思维的形式 (一)推理
1.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 导出一个新判断能力的思维形式。
• 例如,“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一个推理。
• 其中“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两个已知的判断,从 这两个判断推出“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这样一个新的判断。
知识经验
• 知识经验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知识经验越多,越有利于 问题的解决。 • 知识经验的质量: 是否是活的知识,专家知识。
动机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 “齐人攫金” 有个齐国人, 整天梦想得到许多金子, 呈倒 U的关系。
当他走到一个金银铺前的时候,竟当众抢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或定律。 起金银铺的金子来,然后抱着金子就逃。 铺主立时叫来士兵把他抓住了,抓至官府, 官吏审问他说:“铺子旁边有那么多人, 你为什么敢抢金子呢?”只听这人答道: “抢金子的时候,没看见别人,只看见金 子。”
其二,线性推理(关系推理)
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
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
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如,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
五左边,故,张三坐在王五右边。
其三,主题推理
即一个主题所建立的一定关系的推理。 ①如果明天下雨,则比赛取消。 ②如果比赛取消,则我队必然要失掉红旗。 ③明天会下雨。从①和③可以推论出④: 比赛将会取消。从②和④我们可以推论出 ⑤:我队必然要失掉红旗。在这个主题推 论中,如果前提①到④都是真实的,那么 结论⑤必然是真实的。
(3)赌徒谬误
• 这是在做概率推断时的一种常见现象。
• 例如,如果以一元硬币为赌具,随便一扔,正面 向上的概率是50%。假如连扔3次的结果,全是正 面向上,无论这3次下注的结果是输是赢,在对 第4次可能结果推理时,赌徒们多不再下正面的 赌注。显然,这种只凭经验的概率推理方式是错 误的,因为事实上第4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仍然是 50%。
a
b
知觉的特点
九点连线 要求:笔不 离纸,用不 多于四条直 线连在一起
•两种答案:
原型启发
(1)内涵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 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 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 启发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
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 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 贝尔发明 电话等等。
发个大财一大清早,赶到集市上去买东西。
情绪
负性情绪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 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 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 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 找到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
知识的表征方式
的事物加以反映(表象)。
• 如“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
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思维能对根本不能进行感知的事物进行 反映。如,光的速度等。
• 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 某种预见。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老牛
大叫雨就到”
2、概括性
是指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
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临获得时, 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 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
1.决策的经验法则
• 不管是否合理,人们在作决策时总是会依 照一定的准则和经验的。 • 研究表明,这些经验法则归为3类,分别是 代表性法则、可利用性法则和定锚与调整 法则。
2.影响决策的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发散思维
•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 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纸 的用途、一题多解等。
(四)根据思维是否被清晰地意识 到或有无明确的步骤来分
1、直觉思维
——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 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和作出判断的思 维活动。如,“预感” “灵感” 等
• 2、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3.影响推理的因素
(1)问题的性质
• 一般来说,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较 容易;对于抽象材料,推理就比较困难。 Wason和Johnson-Laird(1972)著名的四 卡片问题可以说明这一点。
(2)前提气氛效应
• 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 不正确的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前提气氛效应”。 • 例如,有些A是B,有些B是C,人们受前提气氛的 影响,倾向于得出有些A是C的错误结论,这种效 应叫气氛效应。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术语,诸如 “有些”、“所有”、“没有”、“不”,会产 生一种前提气氛,促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同样术 语的结论。
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指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具 体化,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 理的思维活动。如写论文,科学实验等。
(二)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来分
1、常规思维(再造思维、习惯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 现成的经验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 模仿造句等。
2、创造性思维
• 概括可分为经验的概括与理论的概括。
• 如,鸟是会飞的动物的概念,这是经验的概括;鸟 是有一对足和羽毛的动物,这是理论的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发展的水平来分 1、动作思维
它是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它要 解决的操作性问题,如,修理自行车等。
2、形象思维
依靠事物的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 维活动。它是解决的问题是把思想形象化。 如,怎样装饰我的家?
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 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 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