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工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合集下载

中国工业化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工业化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工业化的机遇和挑战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在带给中国工业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再工业化成为后危机时代占领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再工业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针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东北地区、日本九州产煤区等重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问题提出的。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了微软、西门子等大型跨国巨头的空前发展之时,也滋生了“去工业化”投资模式的蔓延。

以高速膨胀发展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逐渐绑架了全球工业,一时间对能够攫取暴利的金融投资的热情形成狂流,实体企业趋之若鹜地向金融帝国转变,CDO、CDS成为投资者追捧的谋利工具。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战略密不可分,放任的金融创新、金融扩张和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崩溃、金融巨擘破产、国家债台高筑。

为复兴经济,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可再生能源、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

2009年9月,美国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报告,提出要加大投资,恢复美国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催生在清洁能源、先进汽车、卫生保健等国家优先领域的重大突破。

2009年年底,奥巴马发表声明,提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这表明,后危机时代,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再过度依赖金融服务这一虚拟经济载体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同时,欧盟实施“未来工厂伙伴行动”,德国制定《未来政策战略》,英国推出《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法国制定《国家研究与创新战略》,加拿大出台《2009经济刺激计划》,澳大利亚启动《创新投资跟进计划》,各国纷纷制定国家战略,重塑实体经济,力求在后危机时代中占领科技制高点,用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者:闫敏文章来源:每日经济观察报点击数:861 更新时间:2009-3-19一、当前工业运行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工业增长下行压力增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接近7年来最低水平,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仍低于上年12月0.5个百分点。

若考虑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冰雪灾害)的因素,今年1-2月工业生产形势更为严峻。

尽管如此,工业运行中亦不乏亮点。

(一)工业增长低迷一是重工业生产下滑速度快于轻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继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重工业增速从2008年3月份17.8%的高点下降到11月份的3.4%。

2009年1-2月,再创新低,仅增长2.7%,低于轻工业3.8个百分点。

本轮经济增长以重工业长足发展为特征,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比重逐步提高,其增长急剧下跌,引起工业生产快速下滑。

二是产销情况不容乐观。

1-2月,工业品产销率为97.2%,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产销情况不佳,表明库存积压问题没有明显改善。

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

2月份,在市场供求关系与翘尾因素影响下,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

(二)行业分化明显一是采矿业保持快速增长。

1-2月,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以及其他矿采选业分别增长13.2%、13.6%、18.1%和30.4%,增速处于39个行业前列。

二是消费品行业增速较为平稳。

由于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较小,近期波动不明显。

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接近10%,饮料、烟草业增速均高于上月水平,纺织、皮革等行业增速与上月持平。

三是原材料制造业继续下行。

受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影响,原材料产品产量仍在减少,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下降9.5%,焦炭产量下降6.3%,钢材中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棒材、中厚宽钢带、热轧窄钢带等产品产量分别下降10.4%、6%、4.8%。

四是部分机电行业跌幅居前。

由于近期出口形势恶化,占出口比重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锐减,导致相关行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挫。

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论文

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论文

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论文:汽车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和能源问题,因此汽车节能减排问题近来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论文篇一我国汽车节能减排发展趋势摘要:汽车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和能源问题,因此汽车节能减排问题近来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节能减排的状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汽车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节能减排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09-02一、研究背景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能源总体供应短缺,并且呈现多煤、少气和缺油的特点。

汽车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石油产品――汽油和柴油。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

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2945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52.6%,预计2020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70%,能源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耗的燃料以两位数比例逐年增长,汽车交通成为我国成品油的主要消耗领域。

据预测2015年,汽车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将达到2.5亿吨,届时我国石油短缺的局面将更加严峻。

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机动车污染排放对我国大气质量,特别是城市大气质量形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全世界积极行动,我国政府也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₂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这将对我国汽车工业提出严峻的挑战。

要解决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持续恶化的问题,我国汽车必须在节能减排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二、2011年~2015年我国汽车主要工业指标预测2000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即以进入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根据我国汽协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826.47万辆,是2000年207万辆的8.8倍,完全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汽车十二五规划

汽车十二五规划

汽车产业“十二五”要面对十二大挑战在15日结束的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在5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共6处提及“汽车”,涉及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型汽车等。

中国汽车报社产业经济研究院在研究《规划纲要》精神后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将面对12大挑战。

挑战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前景。

以下为研究报告全文。

挑战一:规模集中没有规模集中就没有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的年产销量也仅有350万辆,与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相比,仍属“中小企业”。

“十二五”期间,如何有效实现规模相对集中,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自汽车工业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大规模,从早期的福特、通用,到后来的大众、丰田,无不以持续扩大规模为重大目标;就连长期坚持生产高档车的奔驰、宝马,也始终不遗余力地扩大规模。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也的确证明:不管公司采用什么竞争战略,不管公司产品定位如何,凡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品牌影响力就较大,长期抗风险能力就较强,在价值链各环节获取和利用资源的优势就多。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里,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不仅不会好转,压力反而会大大增强。

这种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外国竞争对手更大力度的挤压,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在成本等传统优势的弱化。

因此,在新的竞争压力面前,我们更需要借助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充分获取规模效益优势,以提升生存空间。

挑战二:品牌建设没有国内著名品牌,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溢价能力;没有世界著名品牌,将失去在全球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

一个没有世界著名品牌的产业,就不能称之为强大的产业。

这些,都是国内汽车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判断。

然而,我国汽车企业和产业的一个痛处,恰恰就在于品牌建设不到位。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的独特性,决定了汽车品牌整体优势偏弱。

其主要表现,一是普遍缺乏长期的市场积累,还有不少品牌是近几年才刚刚建立的,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较小;二是缺乏与企业品牌战略愿景相适应的产品能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机遇与挑战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机遇与挑战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机遇与挑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日益紧迫,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出口现状、机遇与挑战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现状,包括出口规模、主要出口市场、出口车型等方面;探讨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机遇,如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政策支持等;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品牌认知度等。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出口量逐年攀升。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舞台,其出色的性能、创新的科技和环保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

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在过去的五年里以年均超过%的速度增长,成为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出口市场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北美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欧洲市场的增长尤为显著。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充电设施、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领先,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然而,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无疑会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构成一定压力。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标准、充电设施等存在差异,这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环境。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了大力扶持,不仅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三重联动对策

面对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三重联动对策

so p sbente b i f np  ̄ on o il i h #oiz o mc s s a
主题 词 :汽 车s Au o tv n u t y De e o me t Co n e m e s r p c wo d : t mo i e i d s r , v l p n , u tr a u e
科 技全 球 化将 成为 2 世 纪 的新 潮流 .是 知识 经 1 济 时代的必 然结 果 ,也是 经济 全球 化 的组 成部 分 。科 技全 球化趋 势将 给科 技相 对落后 的发展 中 国家带来两 种发 展结 局 ,即可 以为之带 来跨 越 式发 展的新 机遇 、 也可 以给其 带来 更大 的风 险。 在科技 全球 化进 程 中能否趋 利避 害 ,关键 在于 根 据各 国不 同的 国情选择 一 条正确 的发展道 路 ,形 成 自 己的发展 模 式 。针对 我 国汽车工业 的实 际’ ,采取 隋况 “ 市场 与技 术联 动”的对策 .应该是必要 的和可行 的 采取 这一 对 策可 以达 到两个 目的 一 方面 ,可 以 培育 国 内市场 ,变 潜在市 场 为现实 购买 力 .为汽 车企
国汽 车工业 与汽 车工业先进 国家在科 技上 进行更 广泛 、睬^ 和有效地 合作 ,从而不断提 高我国 汽车产 品的 国际竞争
力 .使我 国汽车工业尽快融^全球化进程。
Ab t a t sr c :Ch s a b fc g . h h c a e g s f a h e h c ma h l e a i vi t e h l n e o h g tc ,n w e o o a d l b J ai n f r J i e i l n , t l c n my n go ai t a e o n d n z o t

回顾入世五年 中国汽车仍面临诸多挑战

回顾入世五年 中国汽车仍面临诸多挑战
个 季度 。 自主品牌 的 国产 车销 售 量近 两 年虽 逐 步提
高 , 自主品牌轿车仍只 占市场的两成左右 ; 但 加上
生 产 的都 是 中低 档轿 车 ,销 售额 占市场 不 到一 成 ; 我 国汽 车 出 口量 远 远大 于进 口量 , 出 口额 只有 进 可 今年 1 2月 1 1日是 中 国 加 入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五 周 年 纪念 日。 回顾 人 世 5年 , 国汽 车业 的发 展历 中
此低的比例 , 有专家分析认为, 人世后汽车零部件的 价格 更便 宜 , 企业 可 以实行 全球化 采 购 , 且通过 与 并 跨国公司开展合作 , 用最低的成本获取先进的技术 , 增加 产 品 的技 术 含量 。但不 搞 自主研 发只 能是 眼看 着核心技术仍牢牢掌握在外方手里。
道的局面 , 中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汽车 出口方
2 0 ( 2) 2 8 06 1 总 0
有些单薄。 中国汽车产业应协调发展 , 亟待提高 自主 创新 能力 。 自主研 发没有 任何 捷径 可走 。
我 国汽车 工业 的研 发经 费支 出 占销 售 收人 的百 分 比 , 20 在 00年 达 到最 高 , 1 %,0 1年 就下 降 为 . 20 9
年内增长 3 ,世界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前 3 。 倍 位 中国国 内汽车 贸易出 口额 自 20 年起 每年 增长 01 1%。05 5 20 年达 20 0 亿元。0 5 , 20 年 中国汽车进 口贸 易额超过 10 8 亿美元。 目前 , 中国的汽车和零部件
轿 车大部分是依靠技 术引进 和合资开发的 国外品 牌, 实质上成为世界汽车巨头 的 “ 组装车间” 。
为 1 8 之 后几年 变 化不 大 。 . %, 3 面对 自主研 发经 费如

中流击水正当时

中流击水正当时
中 国汽 车发 展论 坛 上 的讲 话 整 理 }
持产品经营与资本运 作两条腿走路 。 神龙公司迎接挑 战的战 略思路 是
a,
出贡 献
威 本水平 的显著提高 .增强竞争实力
— —
在WT O框架内 . 尽快制定和 出 点 ,努力培 养核心 竞争能力 。
转变发展模式 优 先内涵扩张 坚

台新的汽车产业政第 .为汽车工业健康 快 速发展创造 良好的政策环境 。 从东风汽车集 团 自身 的角度来 看 .
( 本文根据 刘卫 东总经理在^世一
国汽车工业的核心 竞争 能力 在 国际汽 我们认 为 ^世不是 车产业链中 占有重要 的一席之地 争取 成 为世界汽车制造 业的大国=

来 了 而是 我们对 中国 施 作为中国汽

牢 固家用轿车的市场地位 坚持实 精 品名牌 战略 .打造 中国家轿第
品牌 即 第 的品牌质量 第 的

第一的性
能价格此 、第
的中国家轿品牌
展我国汽车工业的基本 策略
以提 高 市 场 占 有 率 和经 济 效 益 为 目 充 分 利用 现 有 的 生 产 能 力 和 资产 存
双赢。为此 要 为外资创 造更为优 良的 在竞 争与台作 中发 展 自己 软硬环境 制订 更优 惠的引资政 策 有 迎浪 冲击 。
所说的那样. 既不夸大冲击 也 不低估 WT O的基本原则 将会对中国汽 车工业 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定信心
动 力。
要认清形势
坚 的发展产 生 良好的促进 作用 :

把挑战变为机遇
把压力变为
是促进中国汽车工业 产业 整合的 加快对 国内汽车工业散 乱 、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我国汽车工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所属系别 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 _____________姓 名 _____________学 号 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撰写日期 2013 年 03 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几年,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

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汽车工业国际地位逐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等都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是,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汽车产业依然有着不少挑战。

经济全球化、节能减排、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挑战。

对此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未来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

关键词:汽车产业,挑战与机遇,对策和措施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s of per capita income in the years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growth stage. Production and sales to maintain rapid growth, the auto indus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However, in the face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ina's auto industry still has a lot of challeng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financial crisis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face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China's auto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and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automotive indust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strategy and measures目录1 引言 (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 (1)2.1 新中国成立前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1)2.2 新中国成立后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2)3 我国汽车发展的机遇 (5)3.1 汽车工业国际地位逐年提升 (5)3.2 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 (6)3.3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6)3.4 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的机遇 (7)3.5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3.6 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机遇 (8)4 国际环境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 (8)4.1 汽车产业全球化 (8)4.2 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8)4.3 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9)4.4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9)4.4.1 投资不足 (9)4.4.2 自主开发能力差 (10)4.4.3 汽车销售模式不成熟 (10)4.4.4 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10)4.4.5 需求开发不足 (10)4.5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10)4.5.1 提高首主创新能力 (10)4.5.2 调整产业结构 (11)4.5.3 发展新能源汽车 (11)4.5.4 实施汽车国际化与产品出口的对策 (11)5 总结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5)1 引言从2006年至今,我国汽车工业在产销规模、产品开发、汽车市场开拓、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及法制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产销迅猛增长,市场繁荣兴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行业50万辆规模的企业有7家,其中超过百万辆汽车生产企业有5家。

产销规模逐年迅猛增长。

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双双跨跃千万辆大关。

但是,未来的五年我国的汽车产业将面临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我国的汽车工业该何去何从?那么,本文论证的就是我国汽车工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国的汽车从无到有,都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2.1 新中国成立前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闭门造车(1929-1984)我国最早进口汽车是在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是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将两辆汽车带入上海。

一辆是凉篷式汽车,另一辆是折叠式软篷,前排为双轮座席,车轮是木制的,外面包上实心橡胶轮胎。

采用转向盘、转向带和梯形结构控制行驶方向。

照明用煤油灯,喇叭是手揿的。

这两辆车在上海招摇过市,引起轰动。

1902年袁世凯从美国购买了一辆汽车,作为送给慈禧的生日礼物。

当时中国没有会驾驶汽车的人,后招募到赶马车的孙福龄给慈禧驾驶汽车。

图2-1 民生牌75型汽车我国的第一辆自制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如图2-1所示,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

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

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

从1936年至1946年,我国各地先后试制过几种汽车,除沈阳的“民生牌”外,还有太原的“山西牌”、长沙的“衡岳牌”,上海的“中国牌”、云南的“资源牌”、天津的“飞鹰牌”等,但都仅仅是昙花一现。

其中山西汽车修理厂试制的山西牌汽车,对社会公众影响颇大。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而且由于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使当时的中国从根本上丧失了建立汽车产业、生产汽车的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又曾尝试批量生产三轮汽车,也只是昙花一现。

2.2 新中国成立后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闭门造车(1949-1984)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如图2-2所示,又于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1958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又生产出红旗CA72型高级轿车。

发动机为8缸、V型排列,功率为162kw/4000r/min。

发动机上方的标志是3面红旗。

图2-1 解放牌汽车进入60年代,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国家和省市支持下,形成了一批汽车制造厂、汽车制配厂和改装车厂,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共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成为继一汽之后,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发展汽车品种,相应建立了专业化生产模式的总成和零部件配套厂,为今后发展大批量、多品种生产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了初步基础。

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

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1980年生产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第二阶段:借船出海(1984-1994)1984年以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很多发展的瓶颈毫无疑问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在此时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984年1月15日,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如图2-3所示。

有了先行者,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1985年3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大众的成立意味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

同年,南京汽车引入意大利菲亚特的依维柯汽车,广州和法国标志合资项目也成立,桎梏了几十年的轿车工业的能量开始井喷。

图2-3 北京吉普在1986年的六届四次人大会议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进了“七五计划”。

到1994年,轿车产量已经超过25万辆,上海大众这个单一轿车生产企业逐渐超越了一汽、二汽,成为中国轿车企业的领头羊。

1987年,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三大”是指一汽、东风、上汽三大轿车基地;“三小”是指北京吉普、天汽、广州三个小型轿车基地)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1990年,中国轿车工业的三大基地进一步调整,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

1992年邓小平南巡,形势明显改变,副总理邹家华曾对笔者说:“现在人们爱说汽车是支柱产业,但是汽车真正要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只是轿车进入家庭之后才有可能。

”1994年,是中国汽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虽然其中有很多局限,但是国家开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