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农业公园 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合集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导读:本文是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希望能帮助到您!以下是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欢迎阅读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1】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布局科学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结构优质化、产业水平高端化。

要坚持以质取胜,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抓好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推动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要提升提速服务业,搞好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高标准建设国家会展中心,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层次和水平。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全面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完善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更大转变。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全面增强科技引领、应用转化、品牌创造、标准制定、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要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要完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聚集创新人才,继续实施“千人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

要优化创新环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健全科普工作体系,营造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使科技优势成为xx发展的最大优势。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注重整体设计,注重协调推进,注重互利共赢,注重成果普惠。

市委书记读书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市委书记读书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本次全会是在党中央推动X地区X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大背景下召开的,是在省委、省政府同意设立省级X新区新形势下召开的。

因此,全会重点对这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确保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两个重大《决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推动治南兴南再上新台阶的“姊妹篇”,其中“打造次极核”是管总管全局的战略目标,“加快建新区”是抓实抓具体的战略抓手。

这里,我围绕“百年大计、X 大事、发展大业”这一主题,与大家作一交流。

第一,百年大计,必将开创一片新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一批新区的诞生、推动一座城市的崛起。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我们以穿越历史的宏大格局、放眼时代的战略眼光、引领未来的雄心壮志,谋定后动、当仁不让、全力以赴,加快建设省级X新区,再造X新优势、再创X 新辉煌、再谱X新篇章。

(一)百年大计、百倍努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

省委作出规划建设省级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我们提前谋划、主动汇报、多方衔接,X月X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X月X日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省级X新区,成绩来之不易、奋斗成之惟艰。

一方面,省委关怀“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关怀是最大的褒奖,支持是最大的鼓励。

回望近几年X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省委特殊的关怀。

省委同意设立省级X新区,释放了“三大信号”:一是X经济圈的“硬核支撑”,这是省委全会后设立的第一个省级新区,必将加快北翼振兴,构建“极核带动、两翼齐飞”的新格局;二是经济副中心的“强劲动力”,这是继X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后,省委设立的第三个省级新区,必将加快X发展,形成“主干引领、多支带动”的新局面;三是新兴增长极的“动力源泉”,这是X东北地区设立的唯一省级新区,必将推动区域共兴,形成“中心引爆、整体跨越”的新态势。

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落实国省战略、担当区域使命。

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规划方案样本(三篇)

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规划方案样本(三篇)

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规划方案样本现代农业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手段,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的农业形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推动农业园区的改造提升,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方案。

一、园区规划设计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划分园区用地,按照农作物的需求、生长周期和生态环境要求进行规划,保障农作物种植的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研中心。

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设备和技术,培养专业的科研团队,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产量和品质。

3. 打造智慧农业园区。

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农业园区的管理和生产效率。

4. 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

提供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帮助农户将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建设农业生态体验区。

为市民提供一个了解现代农业、参观农业园区的平台,推广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创新支撑1.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鼓励研究开发高效、低耗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加强农业技术的转化和推广。

3.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创新。

支持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农场等开展合作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 加强数字农业建设。

建设农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程监控、数据分析和预测决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安全性。

三、农业品牌推广1. 建立品牌农业基地。

选择主打产品和优势农产品,打造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基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和风险评估机制,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农产品市场的有序运行。

农业公园项目建议书

农业公园项目建议书

农业公园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和健康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农业公园作为一种融合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产品体验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场所,已经成为了当下城市发展的热门项目。

农业公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知识的渴望,还可以让城市居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项目建设内容1. 农业观光区:在农业公园内设置农田观光区,让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农耕文化,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观光区内可以设置农作物种植区、果蔬采摘区、农业科普展示区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

2. 休闲度假区:为了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农业公园内可以设置休闲度假区,包括农家乐、民宿、露营地等设施,让游客可以在农村田园风光中享受慢生活的乐趣。

3. 农产品体验区:农业公园可以设置农产品加工车间、农产品销售中心等,让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农产品加工制作,体验农产品的魅力,并且可以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

4. 生态环境保护区:农业公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设置生态湿地、植物园、动物园等,让游客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三、项目建设意义1. 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公园的建设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丰富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农业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休闲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3. 增加农业科普知识:通过农业公园的建设,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知识,增强农业科普意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 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业公园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四、项目建设规划1. 地理位置选择:农业公园的地理位置要选择在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便于游客前来参观。

2. 建设规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业公园的建设规模,包括观光区、休闲度假区、农产品体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第1篇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打造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

二、规划目标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

2.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3. 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品牌,带动农民增收。

4.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三、规划原则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4.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5. 利益共享,农民受益。

四、规划内容1. 农业生产区(1)粮食作物种植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确保粮食安全。

(2)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特色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3)设施农业区: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等设施,发展高效农业。

2. 科技示范区(1)农业科研基地: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

(2)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 休闲观光区(1)农业体验园:设置亲子农场、农耕文化体验等,吸引游客参与。

(2)农业观光带:打造特色景观,展示现代农业风貌。

(3)休闲度假村: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4. 生态保护区(1)生态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2)绿色廊道:构建生态廊道,提升园区景观品质。

(3)环保设施: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园区绿色发展。

五、实施步骤1. 调研与规划:开展区域资源调查,制定详细规划方案。

2.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

3. 项目招商与实施:引进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分阶段实施项目。

4. 运营与管理:建立健全园区运营管理体系,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布局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布局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布局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规划与布局的角度展开,探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相关问题。

一、科学评估与选址科学评估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第一步。

评估内容包括土地质量、气候条件、水资源、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选址时应尽量选择土地质量好、气候适宜、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以便更好地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

二、确定功能定位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对于规划与布局至关重要。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可以确定不同的功能定位,如粮食种植园区、果蔬养殖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

各功能园区应有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和规划思路。

三、统筹兼顾农业与农村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问题,还涉及到农村发展的全局。

园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需求,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合理设计规模与结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与结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规模过小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模过大则可能面临管理难题和资源浪费。

同时,要注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发展。

五、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除了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建设通讯网络、农业物流中心、冷链设施等现代农业支持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应积极推动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创新,通过技术引进、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研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八、培育农业人才现代农业园区需要专业化人才的支持。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01•【字号】伊政发〔2021〕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伊政发〔2021〕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伊通满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1年11月日政府工作报告县长叶永兴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本届政府履职的五年,是伊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赶超跨越的五年,是经济快上、人民快富、面貌快变的五年。

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聚焦伊通“31345”总体布局,干成了一批关乎全局的大事、推动发展的要事、改革攻坚的难事、群众期盼的好事,较好地完成了县七届人大历次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伊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千方百计保运行、抓项目、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较2016年同口径分别增长50%、11.3%、79.9%。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6年分别增长37.9%、46.4%。

五年实施重点项目3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6个。

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66.3亿元。

40个总部经济项目成功引进,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9.02亿元,年均增长23%。

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可承载全县75%以上产业类项目。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28名晋升到22名。

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稳增长、提质量,产业升级日益加快。

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方案一、前期准备1.1目标确定首先确定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目标,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1.2资金筹措筹措建设示范园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政府拨款、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

二、规划设计2.1地点选择选择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的地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确保示范园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和游客。

2.2建筑规划设计示范园的建筑布局,包括示范大棚、农业科技馆、农产品展销中心、种植区、养殖区等。

合理规划建筑面积和功能分区,确保各个功能区域相互协调。

2.3产品规划确定示范园主要种植和养殖的农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进行选择,同时鼓励引进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4农技支持组织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为示范园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2.5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示范园时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利用水资源,选择适合的耕作方式和养殖方式,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三、推广引导3.1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包括举办农业科技展览、开展农业知识讲座、组织农业观摩活动等,提高示范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培训引导组织农民培训班,传授现代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3农产品推广通过农产品展销中心、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推广示范园生产的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管理运营4.1组织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来负责示范园的管理和运营,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示范园的正常运转。

4.2运营收入通过农产品销售和观光门票等方式获取运营收入,并用于持续改进和发展示范园。

4.3在线预约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在线预约参观,方便游客安排行程,提高参观效率。

五、监督评估5.1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巡视,确保示范园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力打造农业公园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010-4-23 16:35:05一、怀柔区概况怀柔区总面积212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8.7%。

区辖12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有284个行政村,常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2万人。

怀柔区是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11个新城之一,承担着涵养生态、保护水源,发展生态旅游业、都市型工业和物流业等城市功能。

2008年,怀柔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人均GDP 达到5330美元(按照6.83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人均GDP达到3.6万元人民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增长15.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2元,增长8.1 %。

农民人均纯收入9871元,增长12.1%;其中有7个镇成为万元镇,140村成为万元村。

二、怀柔区农业公园及沟域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年,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区在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和自有的民俗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农业公园化的建设理念,借势、借机、借力、借策,依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积极探索农业公园、沟峪经济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建成了一批集旅游观光、科技推广、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农业公园、经济沟谷,树立了园林化和公园化的怀柔都市型农业品牌形象,也实现了市民了解农业、参与农业、享受农业、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山野的愿望,叫响了“田园文化经济”品牌。

2007年,我区启动了凤山百果园、四季花卉园、红梨产业园3个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修身养性、怡情益智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公园建设模式。

同时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对“不夜谷”、“夜渤海”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加强了治污、治乱及环境整治,形成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2008年,我区以设施农业为基础,新建了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又以“不夜谷”和“夜渤海”两条沟为样板,打造了“水长城”、“栗花沟”、“溪水湾”、“白桦谷”4条经济沟。

2009年,北房都市型设施农业园区、北京绿湖生态农业公园、怀柔京承现代农业园三个设施农业园区和“白河湾”、“银河谷”两个经济沟正在建设当中。

(一)农业公园建设模式。

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包括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建设模式。

1、红梨产业园:位于怀北镇,规划面积1万亩。

以原有的红肖梨产业为基础,加强新品种引进,通过整体包装和升级,建成全国唯一的红梨产业园区。

2、四季花卉园:位于杨宋镇,规划面积1000亩,以花卉苗木观光为特色,以杨宋镇花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郭庄、四季屯、耿辛庄等村,形成苗木、花卉高档次、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园区,依托影视城良好氛围,提供游客赏花、鲜花交易等完整的旅游产品。

3、凤山百果园:位于桥梓镇,规划面积4.5万亩,以果品观光采摘为特色,园区内已建成大枣、核桃、浆果、苹果、梨等多个采摘生态农业园。

同时加强了道路硬化、生态餐厅、休憩场地,停车场地等服务设施建设。

4、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位于庙城镇,规划面积1700亩,紧邻京承高速路沿线,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为旅客提供观光、采摘等服务。

现已完成1310栋钢架大棚建设,主要发展设施蔬菜、甜瓜、西瓜、樱桃番茄等。

同时配套建设公园道路、门区、指路形象标识牌和擎天柱广告牌、主门区雕塑小品、公园景观围栏、门区绿化景观、太阳能灯等。

5、怀柔京承现代农业园:位于杨宋镇,目前正在建设当中,规划面积3000亩。

涉及杨宋镇6个村,1319户。

以设施建设为基础,建成集花卉观光、蔬菜采摘、鹿文化及盆景观光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公园。

6、北房都市型设施农业园:位于北房镇,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涉及11个行政村,农户3412户,9515人,规划面积4000亩。

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加强商品销售、生态观光等多功能开发,打造以设施产业为主的精品农业园区。

7、北京绿湖生态农业公园:位于怀柔镇水库上游,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涉及怀柔镇水库周边的6个村,规划面积5000亩。

依托水库上游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设施农业建设为基础,建成集观光采摘、农产品展示、休闲于一体农业公园。

(二)沟域经济建设模式。

沟域经济,即以现有沟谷范围内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

1、夜渤海:位于渤海镇,全长7.5公里,两侧丘陵浅山均为板栗、核桃、苹果、樱桃等干鲜果品,沿途涉及三个村(三渡河、马道峪、苇店),30余家垂钓烧烤点,350余个民俗旅游户。

依托长城文化、板栗文化和冷水鱼文化,实施了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灯,整体提升了绿色生态观光旅游档次,目前已基本构成了集旅游、观光、采摘、烧烤、食宿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格局,成为世人瞩目的京郊不夜川。

2、不夜谷:位于雁栖镇,全长16.5公里,包括5个行政村和13个自然村。

是在“虹鳟鱼一条沟”基础上升级改造建设而成。

培育了官地、莲花池、长园、西栅子等近10个民俗旅游专业村,呈现出以“体验农家乐为主的食宿型旅游;以冷水鱼垂钓为主的休闲型旅游;以果品采摘为主的体验型旅游”三种类型,并以弹性就业、季节就业、假日就业等形式,帮助了3000多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3、水长城:位于九渡河镇。

涉及黄花城、撞道口、石湖峪、西水峪等4个村及其沿线形成的一条沟,突出“水长城”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培育观光采摘园和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建设板栗、大枣采摘园和栗树蘑生产基地。

4、栗花沟:位于渤海镇。

是“夜渤海”的延伸和完善,涉及渤海镇三渡河、四渡河、六渡河、渤海所的八渡河岭自然村及其沿线形成的一条沟,以板栗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通过进行绿化、小品景观等建设,加强培育观光采摘园和乡村旅游产业。

5、溪水湾:位于琉璃庙镇。

涉及琉璃庙、老公营、碾子湾、崎峰茶等4个村及其沿线形成的一条沟。

建设重点是结合山水风景特色,发展观光体验和乡村旅游,促进当地欧李、葡萄、核桃、大枣等特色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加广阔的增收致富渠道。

6、白桦谷:位于喇叭沟门乡,涉及喇叭沟门、中榆树店、下河北、孙栅子等4个村及沿线形成的一条沟,依托丰富的原始次生林旅游资源,充分展示满族文化,培育发展晚秋黄梨、大枣、李子、红果、槟子等观光采摘园和乡村旅游产业。

7、白河湾:位于琉璃庙镇和汤河口镇,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总长19公里,涉及琉璃庙镇5个村和汤河口镇2个村,共537户1202口人,耕地面积1360亩。

利用丰富的白河资源,通过加强环境建设,带动观光休闲产业发展。

8、银河谷:位于汤河口镇,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总长30公里。

涉及汤河口镇7个行政村,1138户2569口人,耕地面积1628.7亩。

利用山水资源和西洋参产业资源优势,打造养生文化谷。

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中天瀚海、国色天香牡丹园、丹麦浆果园、雁来红冬枣园等20多个特色农业采摘园。

“不夜谷”以官地村为中心,民俗旅游专业村由2个增至5个,旅游从业人员由1500人增至2600人,民俗户由200户增至375户,同时容纳人数由7000人增至1.2万人。

(二)实现了产业由弱到强发展。

杨宋镇花园村是四季花卉产业园区建设的核心区,自古就有花卉种植历史,早在辽代就是萧太后看花、赏花主要场所。

2002年6月成立了花卉苗木协会,花卉种植仅10余户,种植花卉3万盆,2007年开始产业园区建设,新建日光温室65栋,2008年又新建设施81栋和一栋1800平方米的高档连栋温室,2008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00余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解决了村内230人的劳动力就业,花卉产业成为全体村民致富的优势产业。

(三)促进了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园形态,它涵盖了艺术化的农业文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及现代理念的生态田园。

农业公园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农产品购物集为一体,成为观光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人们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历史与文化,有的吃、有的看、有的玩,享受到田园风光带来的无穷乐趣。

因此农业园区和沟域经济的建设,加快了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目前,我区有市、区级旅游村35个(其中市级19个),旅游户达到3200户,年接待游客425万人次,占全区(1133万人次)3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亿元,占全区(12.4亿元)39.5%。

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0%都来自于农游结合。

凤山百果园2007年接待人数6.4万人,2008年接待人数11万人,同比增长71.9%;2007年旅游收入383万元,2008年旅游收入510万元,同比增长33%。

(四)实现了农村资源价值增长。

沟域经济的开发,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土地、荒山、荒坡、农副产品等各项资源的全面升值。

在“不夜谷”内各个宾馆、垂钓园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的日酬金由以前的30元增加到40元;荒山、荒坡的亩年租金,由以前的几十元增长到现在的上千元;当地产的葡萄、鲜桃、大扁仁、栗子、核桃等农副产品直接出售给度假村和游客,实现了由农产品向旅游产品的直接转化,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村各类旅游资源的价值急速提升。

(五)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农业公园及沟域经济建设,通过治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修砌边沟、修缮残墙断壁、清理垃圾、平整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及建造标志、安装小品等环境整治,落实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村资源“循环起来”三起来工程,在园区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广节能型卫生吊炕和生物质燃料炉具,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