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考———以成都市青白江福洪镇为例
农地规模化经营下的财政支农政策研究——以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为例

金融观察-41-农地规模化经营下的财政支农政策研究——以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为例吕海波1李健2摘要:四川省在农村土地流转后扩大农地规模化经营范围,以期通过规模化效益摆脱农地收益普遍不高的困境。
财政支农政策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发挥出支持农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
本文拟从四川省财政政策支持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改良意见。
关键词:农地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财政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可以看出,党中央在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是鼓励支持农地规模化经营,不管是农地承包经营权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还是农业企业,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个体为主的低效率性。
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广泛推广,曾极大地解放了人民公社时期束缚已久的农业生产力。
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本质上是“小农思想”的延续,在推行的时候,考虑到分配的公平性,土地按照不同位置、不同质量、不同的类型,打碎后均分给每个承包农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经营,从而很难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要求。
规模化意味着规模效益,农地规模化经营是破解我国农村土地长期陷入低收益怪圈的有效途径。
财政支农政策作为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正确认识其在农地规模化经营中的作用,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四川省财政政策对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支持现状四川省近几年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呈现不断加快之势。
2011年耕地流转面积为1074.4万亩,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18.39%,其中成都市流转耕地面积259.7万亩,占该市承包地面积的40%,走在四川省最前列。
27128608_推动成都市青白江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思考

25成都市青白江区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和促进增收措施,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推动成都市青白江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思考文/陈怡成都市青白江区坚持创新驱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改善民生,“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支出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同比增长8.6%,城乡收入比为1.69:1。
居民四项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
青白江区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应对疫情挑战,坚持援企、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7942元,同比增长7.6%,增幅较上年同期提升3.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596元,同比增长7.4%,增幅较上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2%,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经营净收入稳步提升。
青白江区紧紧围绕“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总体定位和“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发展战略,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243元,同比增长11.3%,较上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 10.4%;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9052元,同比增长12.3%,较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2.3%,城乡居民经营活动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财产净收入加速增长。
乡村振兴及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好发展,土地流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高能级推进“四区一枢纽”建设,彻底改变毗河南北、新老城区“两个不平衡”局面,房屋租赁市场均衡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的稳步提升注入了新活力。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5074元,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转移净收入持续增长。
都市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四川省双流县的实证分析

都市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四川省双流县的实证分析"双流新农村模式"课题组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都市现代农业是依托都市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农业功能的多样性特征,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四川省双流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是双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承接区位变化的选择,更是双流实力与活力的体现.双流县政府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发面,出台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成功推动全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双流新农村模式"课题组
【作者单位】"双流新农村模式"课题组,四川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2
【相关文献】
1.农技协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de重要社会力量——关于双流县农技协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J], 郑树明
2.纯农业乡镇如何加快发展——对成都市双流县纯农业乡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J],
3.四川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以双流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 [J], 张婷;方杰;史晓娟;刘应洪
4.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 [J], 张婷
5.四川省双流县村级社会管理筹资模式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J], 肖湘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青白江区发展都市型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战略及 建设世 界现代 田园城 市 目标 定位 , 一 主三 以“
支 ” 范线建设 、 示 龙泉 山生 态旅 游 综合功 能 区建设 为 主轴 , 筹谋 划、 统 综合建 设 、 力保 障 , 强 实现 了都市 型 生态旅 游开发 从无 到有 、 由有到优 , 历经 量变到 质变 的涅 架新生 , 出了一条传统 工业老 区的转型发展 之 走 路 , 建设 “ 态优 美 、 业宜 居 、 为 生 创 品质 生活 、 动健 运 康、 平安和谐 ” 的成 都北 部成德 绵经济 走廊 区域 性 中
新 发展 局面 。2 1 年 , 区实现 旅 游总 收入 46 亿 00 全 . 4 元 : 2 1、0 1 仅 0 0 2 1 年两 届樱 花节就 共计接待 游客 6 0 0 余万人次 , 实现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 92 亿元 。 . 2
( ) 一 抓规 划 , 实施整体 开发 。立足 当前 、 着眼长 远, 将全 区旅 游发展规划纳入 区域总体规划和发展 战 略 , 起 点 、 标准 、 水平 谋 划生 态旅 游 的长 远 发 高 高 高
国 家干线铁路 , 形成 了国道 、 省道 、 县道 、 乡村公路及
区紧紧 围绕市委城 乡统筹 、 四位一体 ” “ 科学 发展总体
铁 路 四通 八达 、 布局合理 的综合 交通 网络 。 同时 , 青
白江地处 四川三 国文化旅 游线 中端、 都“ 区两带” 成 一 龙泉 山旅 游带北 端 , 紧邻 广汉三 星堆遗址 , 而落户本 区的西部铁路 物流 中心更带来 了大量商机人气 , 成为 成 都重要旅 游节点的区位 条件 已然具 备。 ( ) 三 深厚的文化底蕴。青 白江 区域历史悠久 , 文 化底蕴深 厚 , 留有东汉三国及唐 、 、 、 、 存 宋 元 明 清等历 代古迹 , 与广汉 三星堆 文化和 成都金沙文化两大古蜀 文 明之源一脉 相承 。既有成 都范围 内集 中分布 的汉 墓群 、 国旱八 阵图古遗址和文庙、 三 武庙等古建筑 , 又 有佛像精 美 的明教寺觉 皇殿 、 川北 最大 的清真古寺 、
创新规划理念 展现乡村新貌——成都市青白江区规划编制向乡村延伸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按照“ 宜农则农、 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警务 室等 设施。
4 化村庄规划的管理监督 强 无论
不同意见, 将民主化贯穿始终, 乡村规
划才真正兑现了 “ 充分尊重群众意见、
宜居则居、 宜游则游” 的思路, 规划建设 村庄或城镇的规划管理 , 都必须严格遵 深入做好群众工作”这一根本原则, 共
村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
内容 编制村庄规划时,应使农村村
每个 示, 在村民的监督之下进行 ; 在规划编 庄、 村民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布
乡镇选择 1 2 — 个区位优势、 产业发展、 制完成后, 必须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 局尽可能的相对集中,通过对田、水、
林、 集中连片进行农 经济实力等方面相对较好的村, 作为村 表会议讨论同意后, 方可由相关部门审 路、 村的综合治理, 庄规划编制的示范村 ( 全区共 1 个) 6 , 以乡镇为主体, 通过招投标方式引进具 备资质的编制单位编制村庄规划。
批。
村新型社区建设 , 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 3严格村庄规划审批制度 严格 青 白江区在编制村庄规划时严格遵循
遵循村庄规划审批程序, 执行集体决策 节约用地的原则 , 在充分尊重土地利用
() 2抓好两个重点镇的规划 针对 逐级审批制度,并实施全过程监督, 重 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编制实施村庄规 城厢镇、 清泉镇两个市级重点镇的村庄 点从村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划,不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减 规划, 专门下发了相关文件, 在政策倾 发展目 标的确定 、 主导产业的确定、 产 少基础设施投资的额度和布局的难度,
据不同类别村、人口规模和经济条件 ,
发掘杏文化 培育杏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记青白江区地方文化服务福

发掘杏文化培育杏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记青白江区地方文化服务福洪镇杏花村乡村振兴—◎邓波王昕盼”亠花村,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东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龙泉山脉中段,是羊卜福洪镇9个行政村之一,面积约5.95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I—■4400人。
这里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凯特杏生产基地,是成都及周边地区唯一的杏花观赏旅游区,也是国家AAA级风景区和客家人聚集地。
近年来,青白江区以幵发利用杏花村地方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杏文化”品牌战略,推动杏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旅”“文旅”互动融合,使“杏文化”成为杏花村特有的文化名片,形成强有力的生产力和影响力,努力谱写成都市乡村振兴“杏花村篇章”o一、传承“杏文化”基因,培育壮大“杏产业”在文献整理中追寻历史根脉.传承“杏文化”基因。
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在历史上曾属于金堂县四乡之一的鹤鸣乡(后因行政区划调整,隶属青白江区),杏树种植历史较长,底蕴深厚据清嘉庆《金堂县志》载:“果之属,梅杏大小二种,桃大小数种……民国®杏花湖105资治探索ZIZHITANSUO®福洪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书时期《金堂县续志》也有“卷棚寺、廖家场……一带,最繁果树”“本场之所出,青果(杏、桃、李、枣)三千担”的记载。
另据史载,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原鹤鸣乡红豆村有一乡贤李茂昭,曾作《红豆村春秋十二咏》,其中有“名花不合堕村庄,风韵谁收入锦囊,梅杏哦成燃烛短,药兰题罢引杯长”的诗句,足见至迟在清中叶,杏树、杏果、杏花已经很受当地文人百姓的喜爱。
200余年的种植历史,早已让种植杏树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传统,并随时间推移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青白江区历来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在整理分析历史和现实地情资料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杏花村发掘“杏文化”、发展“杏产业”,努力传承文化记忆,做好当代“杏”文章。
在地情研究中用好资源优势,形成“福洪杏”品牌。
通过查阅志书、年鉴等地情资料对种植杏树土壤、气候条件等内容的记载,并对青白江区境内低山、丘陵地区土壤结构进行研究、论证,认为适于引进优质杏品种,改良福洪杏。
成都青白江坚持“两化”互动促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成都青白江坚持“两化”互动促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罗吉正
【期刊名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融互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对青白江坚持“两化”互动促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考和对策.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罗吉正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两化”互动产城融合——专访中共青白江区委书记孙建成
2.科技提升铸品质园区示范促发展——成都市青白江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实践与探索
3.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全面推进“产城一体”成都蛟龙港向千亿级产城一体化时尚新城迈进
4.开展“两化互动”保障农民工权益——南江县农民工权益问题调查与思考
5.四川青白江:“两化”互动下的嬗变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白江产业发展趋势

青白江产业发展趋势青白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成温绵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青白江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青白江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一、全域旅游的崛起全域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各地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青白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卧龙、四姑娘山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同时,青白江还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可以通过农家乐、生态农业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
因此,全域旅游将成为青白江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现代农业的兴起现代农业是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青白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拥有大片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青白江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进程的加快。
未来,青白江将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青白江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青白江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便利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此外,青白江还拥有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有利于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未来,青白江将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培育一批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并吸引更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入驻。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青白江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青白江位于成都市产业链延伸带上,有利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
此外,青白江还拥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研支撑。
未来,青白江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青白江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7期时代农机TIMESAGRICULTURALMACHINERY第44卷第7期Vol.44No.72017年7月
Jul.2017
作者简介:赵凯(1991-),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考———以成都市青白江福洪镇为例赵凯渊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四川成都610500冤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障城市农产品的供给,还需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同时也为农村居民增收寻找新的动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福洪镇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
按照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我国将继续重视“三农问题”,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同时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创造性的运用新理念保障农业发展,加快迈入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互促共进,让亿万农民共同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1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1)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都市现代农业既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又是一个时代性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逐渐丰富起来,现在可以归纳为以下含义:一是服务城市的农业。都市现代农业服务于城市,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能够发挥其距离城区近、运输半径短的优势,为城市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生态环保的农业。都市现代农业融生态、生活、生产功能于一体,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优质高效的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可通过集约化的生产,高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四是集成创新的农业。农村借助城市科技发达、人才聚集的优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五是富裕农民的农业。依附特色农业,做好营销工作,发展旅游餐饮、休闲观光、户外体验等业务,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六是延续农耕文明的农业。农村是农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家园,农耕文明的存在,使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综上所述,都市现代农业特指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以现代化为方向,在城乡结合地带发展起来的,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化的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生产、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2)福洪镇都市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况。福洪镇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门户,是成都连接川北、川东北的咽喉要道,紧邻龙泉驿区洛带镇和新都区石板滩镇,距成都市中心城区23km,距青白江区政府所在地24km,是青白江区的南边门户,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内,在成都市总体规划中,属于都市区域范围,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泛。所辖区域内有成南高速、成德南高速、青南大道、成环线和第二绕城高速五大主要干道穿境而过,有福洪客家杏花国家级AAA景区,紧邻洛带客家古镇、古金龙寺等,是龙泉山脉生态旅游走廊的重要节点。全镇幅员面积39.41km2,耕地面积2302.6hm2,下辖9个行政村。这里兼有平坝、丘陵、低山三种地貌,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而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境内农业以种养业为主,初步形成以福洪杏为主,黑色农产品、玫瑰为辅的特色产业体系,并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10家、家庭农场7家。福洪镇立足丘区纯农业乡镇实际,坚持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实施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组团式联动发展,以“花果之乡·杏福之地”为形象定位,着力构建以福洪杏、玫瑰为支撑,以“杏福”文化游赏、创意农庄休闲为品牌的三产联动发展格局,倾力打造集文化、产业和生态特色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具有“悠闲人居环境、诗意田园生活”的特色农业乡镇。其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福洪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现状及问题2.1发展现状(1)生态旅游农业。福洪镇立足“福洪杏”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品牌,实现全镇规模种植800hm2,其中标准化示范种植233.33hm2,托管“福洪杏”33.33hm2,实现了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多赢”。2015年,优质杏基地获评“全市十八大赏花基地”。另外,依托福洪杏产业优势、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持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川青世界、天府福海旅游度假区、盛景翔、量力集团等农旅互动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协议投资额达8.8亿元。积极争创“农业主题公园”和“增花添彩特色镇”,以玫瑰园、福洪杏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天府庄园为依托,打通成环线至新场镇的旅游及交通环线,打造集千亩玫瑰、万亩杏林为一体的赏花品果、休闲旅游的农业主题公园和以观花赏叶为主要特色的园林式特色小镇。(2)农业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福洪镇鼓励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的规模化种植项目、生态旅游项目、一三产互动项目、服务业项目、农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是继续加大招商
1192017年第7期
关注三农引资,持续引进一三互动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实施“一对一”保姆式跟踪服务,重点保障天府福海、四川盛憬翔生物科技、量力钢材等项目早日落地投产;二是力促青南大道沿线农庄项目加快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打造“精品农庄示范带”。(3)农村土地流转。福洪镇坚持以村民主体,优化完善农业项目引进、土地流转等相关程序,完善授权程序,创立土地流转“六步法”,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兼顾村民权益保护和农业项目发展需要,创新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探索化解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业项目投资环境不断优化。2.2存在的问题福洪镇农业产业化得到大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招商引资渠道少,引入的中小微企业居多,扎根福洪镇的大型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在做强做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资金瓶颈;受制于资金有限,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农产品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增长空间狭小。(2)都市现代农业推进速度缓慢,农村之间沟通较少,缺乏联系,大规模农业基地不成体系,农民更是各自为战,对市场行情也不了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增收;由于个人型的农业生产发展不具有规模化优势,大部分地区还未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福洪镇在都市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方面还有待改善。3在发展新理念指导下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现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站上新起点,要使我国农业发展有新的出路,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份额所占比重会下降,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人数也会相应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加强。只有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使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农业才能有出路,城市才会有发展。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既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也要加强基层工作实践;既要大胆尝试新举措,又要坚持循序渐进。(1)突出革新发展,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在贯彻落实“三农”工作新理念的基础上,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和范围。在农业发展中坚持转观念,以发展新理念推动农业发展,谋求“三农”工作新定位,激活农村发展新动力。进一步深化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有期限流转和开发利用,探索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及利益保障机制,创新农业项目要素保障;进一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特色产业托管经营机制,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构建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民主议事程序,探索推广预流转等新型流转模式;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及农户普惠受益机制,探索村公资金形成资产、水利设施后期管护等机制。(2)突出政府引导,创新“三农”发展新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农业发展方向,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丰富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改革,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下大力气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升级、规模化经营等创新举措,逐渐破除城乡发展形态、工农产业形态、市民与农民生活环境之间“二元分割”的原有体制,使“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稳步提升,体制机制日趋健全。政府要引入民俗游乐参与体验项目,丰富了游客的“娱”和“购”,助推景区健康步行经济和美食经济,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展一系列特色比赛与活动,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3)突出生态发展,引入科学文明建设机制。城乡生态环境始终是人们发展关心的首要问题,引入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有利于保护农村的蓝天绿水和青山。切实做好农业生态文明“四大体系”建设,开拓一条以保护恢复生态涵养、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优化发展生态产业、集约利用生态循环为主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无害化、污染最小化、废物利用最大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各地方要以特色项目和旅游景区为依托,着力完善交通路线,打造集赏花品果、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和以观花赏叶为主要特色的园林式特色小镇和农业产业示范园。(4)突出新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村集成镇。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村庄规划,以村庄规划为基础,高起点编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一是加快村庄“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村设施后期管护机制,加快伏季水果产业道路及节点建设,完成托管示范园气调库建设工程和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建设,优化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加快把农村升级成小农镇,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城市的发展使其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各要素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带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新理念的引领下力争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实现都市农业现代化,成为城市“菜篮子”的重要供给区、农业要素聚集区、农产品物流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二是实现“三农”协调发展,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之间的联系。就目前来看,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多策并举、多方协调,另一方面还需扩大对外交流,多思考,不断革新思路和方法,探索全新的体制机制,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参考文献[1]韩长赋.关于新形势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J].新农业,2014,(11).[2]刘成玉.都市现代农业的环境影响及其治理———以成都市为例[J].四川环境,2010,(4).[3]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20-24.[4]王祥峰,李文刚,安静.山东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2):108-110.[5]张华.都市现代农业投入机制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以成都市为例[J].学术交流,2012,(3).[6]卿固,王维维.大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3,(4):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