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nèihán)与途径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nóngcūn)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tí chū):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
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在发生(fāshēng)深刻变化。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nóngyè)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
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
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
由此不难看出,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论北京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按服务领域划分 , 由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 、 动植物疫病防控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信息化、 农机 、 农 资、 农业用水 、 农产品流通 、 农村金融九个部分构成 , 主体分为公共服务 、 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 务三种类 型 。公 共 服务 主体 , 由种植 、 牧 兽 医 、 机 、 畜 农 水产 行 业 的市 、 区县 、 乡镇 三 级公 益性 推 广 机构 组 成 ; 准公 益性 服
务 主体 , 括 农 民专 业 合作 组 织 、 大类 型 的农 资农 机 社会 化 服 务组 织 、 村 就业 服 务 岗位 、 村 乡 土 人才 队 包 八 农 农 伍 等 四类 ; 营 陛服务 主体 , 括生 产加 工企 业 、 经 包 流通 服务 企业 及批 发 市场 、 村金融 服 务组 织 。这些 主体 在农 农 业 服 务实 践 中 , 建 出 了如 乡镇 农 业 综合 服 务 中心模 式 、 府 购买 服 务 模式 、 创 政 农村 乡土 能 人 带动 模 式 、 融 合 金 作扶 持模 式 、 区联 动模 式 、 业 合作 组 织 带动 模 式 、 业 市场 带 动模 式 等 多 种服 务 模 式 , 保 障农 民持 续 稳 院 专 专 为 定增 收 , 现首 都都 市 型现代 农业 建设 目标 发 挥 了重要 作用 。 实
( ) 二 北京构 建 都市 型现 代农 业社 会化 服务 体 系建 设成 效
1 系趋 于健 康发 展 . 体
以各 级政 府公 共 服务部 门为 主体 , 民专 业 化 服务 组织 、 产 品生 产 和流 通 企业 为 农 农
载体 , 其他社 会力 量 为补 充 的农业 社会 化服 务 主体得 到 培育 。各 级政 府主 导 的农业 技 术推 广部 门 , 中央在京 及
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与思考—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c si g s se f rt eNain l p tl go NCR) icu ig t ee t b ih n fd mo sr t n b — e sn y tm o h to a i in( Ca a Re ,n ld n h sa l me to e n tai a s o
维普资讯
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7 , 总 6期) 0 8 4 2 0 ()
J un lo u z o gAg iut r l iest ( o ilS in e iin) o r a fH a h n rc l a v ri S ca ce csEdt u Un y o
— —
A a eS u yo n z o sr to e ig C s td f To g h uDi i f rn tc B
ZHOU n YI Ch n - i ZQig, Le-e
(n t ue fAg iutr l su cs n g o a l n ig, h n s Acd my I s tt o rc l a o re d Re in l a nn C iee a e i u Re a P o fAg iu tr l ce cs Be n 1 0 8 ) rc l a i e , Oig,0 0 1 u S n
大 城 市郊 区都 市型 现 代 农 业发 展 定 位 与 思 考
以北京市通州 区为例
周 颖 , 昌斌 , 尹 张 睛 , 磊 磊 程
( 中国农科 院 农业资源与农业 区划研 究所 , 北京 ,0 0 1 10 8 )
摘要
文章结合北京市通州 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的现状 , 析 了都 市型现 代农业 发展 的优 势 , 分 明确 了都
立足调查研究 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上 ,培 育和 强化 农业 的生产 、服 务 、
生 态 和 社 会 功 能 ,建 设 和 改 造 顺 义 农 业 。这 一 规 划 是 将 都 市 农 业 发 展 趋 势 与 顺 义 区 实 际 情 况 相 结 合 提 出 的 , 具 有 很 高 的 适 用 性 , 并 荣 获 北 京 市 优 秀 工 程 咨 询 成 果 二 等 奖 。对 于 农 业 发 展 水 平 与 顺 义 相 当 的 其 他 区 ( ) 而 县 言 , 此 规划 具 有 很 高 的借 鉴价 值 。 此 外 ,综 合 所 参 与 调 研 了北 京 市 新 农 村 建 设 “ 起 来 ” 工 程 , 即 让 农 三 村 “ 起来 ”、让农 民 “ 起来 ”、 亮 暖 让 农 业 资 源 “ 环 起 来 ” 。 此 项 工 程 循
现 代农业 的指 导思想 、发 展 目标和 重
点 , 而 且 制 定 了一 系 列 建 设 都 市 型 现
生 态 性 功 能 为 主 ,发 展 水 平 较 高 。 随
3 中国农村科技 2 1 . 8 0 O∞
CR T
代 农 业 的 政 策 和 措 施 ,都 市 型 农 业 发 展 已 初 具 规 模 , 获 得 了显 著 的 社 会 、 经 济 与 环境 效益 。
封面专题 口E R尸R CvR E T 口
立足调查研究 推动北京都 市型现代农 健康发胰
立足调查 研究 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本刊记者 鲁淑艳
在我 国工业 化和城 市化迅 速发展 的时期 以及进入 “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 村 ”的发展阶段 以后 ,都市型农业作为城市地 区的食品供给 系统 、社会 系统和生态 系统 的组成部分 ,所 处的重要地位 日趋显著 ,所具有 的社会功 能 、生态功 能 、文化 功能凸现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提升我 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重要 内容 。
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农业科技创新
北京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
农业信息化
北京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科技推广
北京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结论与展望
06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临挑战与问题
然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国外案例经验总结
02
荷兰的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高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业产值;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验借鉴
03
北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过程中,可以借鉴上海和荷兰的经验,注重科技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农业业态和增长点,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产业融合与升级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问题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02
农业产值比重
北京农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逐渐降低,但仍保持一定规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向高效、绿色、生态方向调整,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
北京现代都市农业调研报告

北京现代都市农业调研报告北京现代都市农业调研报告引言:现代都市农业指的是在城市区域内开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满足都市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并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北京市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国际大都市中,现代都市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报告将对北京现代都市农业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现状1.经营模式多样化:北京现代都市农业涵盖了多种经营模式,包括屋顶农场、垂直农场、立体农业、农业休闲观光等。
这些模式巧妙地将农业与城市的土地和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城市农业的高效生产。
2.种植品种适应性强:北京的气候条件多变,但现代都市农业中采用的种植品种多为适应性强、抗性好的作物。
这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3.市场需求旺盛:在北京这样一个消费水平较高、注重品质和健康的城市中,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
现代都市农业通过生产高品质的无公害农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二、挑战1.土地资源紧缺:北京市土地资源有限,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农用地被大量占用。
这使得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面临土地不足的挑战。
2.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对现代都市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可能会对农作物的品质和农产品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3.技术和人才支持:现代都市农业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相关人才较为匮乏。
在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挑战。
三、前景1.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北京市政府意识到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性,对其加大了支持力度,推动其发展。
例如,政府将闲置楼宇和屋顶用于农业生产,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
2.投资增加:随着对现代都市农业的认可和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开始涌入这个行业。
这将进一步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3.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也向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机器人技术、数据分析和灌溉技术等的应用将提高农业的效率和生产力。
4.市场潜力巨大:北京是一个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大的城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仍然很高。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gp i rl t g ,b te c u cin o r a g iut r n aa c d i ejn . Isp o u tv u cin n rma i sa e u a h f n to fu b n a rc lu e u b ln e n B i g t r d cie f n t y i o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3期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Vo .2 1 2,No 3 .
20 0 7年 7月
J 0URNAL OF B JN G UNI EI I VERS TY I OF AGRI CULTURE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

北京 市农 村 远程 信息 服务 工程 中心 、北京 市农 林 科学 院 、 北京 市农 林 科学 院蔬 菜研 究 中心 、 北京 京
研 益农 种苗 技术 中心 、 谷 区大桃 基地 、 乐饮 料 平 平
仅 出 口 自己 的产 品 ,而 且把 国 内其他 地 区业 工 厂化水 平 的提
高 , 御各 种 自然 风险 , 抵 实现 农业 增效 、 民增 收 , 农
从 19 9 5年 开 始 ,北 京 市政 府按 照 农 民建 一栋 温 室, 市政府 补 贴 2 0 0 0元 , 区政府 补贴 10 0 0元 的政
农 产 品生 产 , 制定各 种 优惠政 策 , 大力 发展 籽种 农
业, 引进 、 育 名 、 、 、 品种, 年 的种 业 收入 培 优 特 新 每 达8 0多 亿元 。 11 加 工农 业 .. 3 为 了拉 动北京 以至全 国农业 的 发展 ,对 促进 农 民增 收 的农产 品加 工企业 采 取银
品一 并 打 入 国 际市 场 ,出 口创 汇 额 从 19 9 6年 的
公 司 、房 山 区格 瑞拓 普生 物 技术 开发 有 限公 司和
庙 耳 岗食用 菌标 准化 生 产基 地 。明确 了现代农 业 的发 展方 向 , 目睹 了大 市 场 、 流通 的发 展 格 局 , 大
30 0 0万 美元 发展 到 现在 的 5亿 美元 。
增 强 了包 头市 农业 发 展 的信心 和决 心 。
11 北京 农业发 展 现状 .
北 京 市 土 地 面 积 1 8 o m2 其 中 郊 区 60k ,
1 7 0 m , 总 面积 的 9 %, 1 56 k 2占 4 共 8个 区 ( ) 10 县 、9 个 乡 ( )4 0 镇 、0 3个行 政村 。2 0 0 4年 北京 郊 区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
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
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
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
由此不难看出,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
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
农业的社会价值通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
在拍卖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
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其二,科技资源丰富。
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全国18个国家重点农业实验室11个在北京,市农业科研单位也有44家,农业科研人员达2万人。
其三,政策支持强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机制已经确立。
2006年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111.8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
未来5年,全市人均GDP将从60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居民到郊区消费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总之,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首都城乡和谐的必然条件,是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着力开发农业功能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一些突出特点:一是发展导向的差异性。
传统农业侧重于以生产者为出发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更加突出了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导向,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这种发展导向连接了城乡,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生产。
二是农业功能的多样性。
传统农业主要是满足食品需求,体现的是生产、经济功能。
而都市型现代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
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将会日益突出和强化。
三是产业之间的融合性。
传统农业是封闭循环的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业必然向二、三产业延伸,二、三产业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恰恰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信息、市场和资本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是要着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和统一。
1、开发生产功能,发展籽种农业。
生产功能是农业的基本功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
开发生产功能的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突破口是发展籽种农业。
北京是全国种质资源中心,育种机构众多,每年新育成各类作物品种400个左右,建有我国唯一的肉用种鸡原种场,拥有我国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品种,鲟鱼和虹鳟鱼良种繁育水平全国领先,其中鲟鱼种苗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发展籽种农业正是扬北京科技资源之长,避土地少、成本高之短的正确选择。
2、开发生态功能,发展循环农业。
近16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面临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它既有生态修复的作用,又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可能。
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开发生态功能,发展循环农业,实现资源循环、能源循环、产业循环。
注重资源化,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向能源转化,如发展沼气、秸秆气化和生物质能燃料。
注重减量化,发展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扩大中水回用,减少农业耗水量。
注重再利用,节约使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设施、设备的重复使用率。
注重生态效益,采取适宜品种和技术实现耕地的四季全覆盖。
3、开发生活功能,发展休闲农业。
到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在人均GDP6000美元的阶段,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生活需求。
农业已经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我市农业观光园已发展到1230个,观光采摘年收入达10.5亿元以上。
发展休闲农业,既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又实现农民增收愿望。
对于消费者来说,都市农业既要有赏心的自然氛围,又要有悦目的田园景观,既能驻足观看,又可亲身体验,寓健身于劳动之中,益醒脑于休闲之间。
加上健康的有机农产品供应,消费者将获得全面的“丰收”,充分的享受。
4、开发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
北京有很好的农业科技资源,理应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起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的功能定位所致,是首都农业的责任。
要超前发展精准农业,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加快精准农业的推广和普及,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
要大力发展创意型农业,要搞好农产品的文化注入,面对高端消费群,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
要发展体现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的农业科技园,如锦绣大地、小汤山农业园、顺义“三高”、朝阳“蟹岛”、世界花卉大观园等,在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同时,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途径:着手建设综合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途径,就是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着手建设产业、科技、投入、市场、服务、组织等农业综合体系。
“221行动计划”,就是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自然资源两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搭建一个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推进机制,重点推动四大农业体系建设:第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两张底牌的目的,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明确农业生产布局,培育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首都市场变化很快,如何用千姿百态的农产品,去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北京郊区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山区、平原、近郊区位特征明显,资源禀赋不同,农业布局要发挥比较优势、错位互补。
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
同时,注意高端消费群体,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
要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落实产业布局,首先是做好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实现前瞻性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循环发展。
第二,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高新技术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北京要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首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源和辐射源,努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
针对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组织重点攻关,把新技术、新品种无偿提供给农民。
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科研机构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要下力量完善这个网络,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性职能,开辟田间学校、科技入户、远程教育、信息驿站、科技示范户等多种渠道,解决从科技到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应根据农民和农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建立资金投入体系。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北京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的任务已基本完成,重点要在多予和放活上下功夫。
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