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 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的探索精神;2. 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了解其基本构成;3. 掌握地球仪上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4. 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仪上某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1. 观察地球仪,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1. 东西半球划分2.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课前准备】1. 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 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流程图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 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 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 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 90°
代 号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经
度
本初子午线 10°经线
向东西各分作 180°
东经(E)西经(W)
20°W、160°的 E 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 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 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 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 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 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 图 1:11 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 20°W 和 160°E 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 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 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大单元教学设计

评价设计评价方法:1.自评(当堂记忆,表格整理)2.小组互评(合作完成小组任务)3.测试评价(当堂检测)评价标准:合格:完成达标测试。
优秀:顺利完成中考时提的迁移。
五、单元作业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属燕山山脉。
山区常年平均气温比北京城区低13℃,每年10月到次年6月会出现“海坨戴雪”的景观。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将在小海坨山进行。
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比赛要求赛道海拔不低于1000米,起点和终点的相对高度大于800米,其中速降比赛要求线路长度不少于2000米。
下图示意小海坨国家滑雪中心赛道分布及景观图。
(1)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形成半山腰云的水汽主要来自 (哪种风向)。
(2)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四条滑雪道坡度最小是;落差均超过 .(3)国家高山滑雪场中心比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的市场潜力更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4)从地形角度分析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选址在小海坨山的原因。
(5)请你为小海坨山冬奥会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结合生活地理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对读图析图的能力较差。
所以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做题的能力。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7.课堂教学反思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7.教学反思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地球,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建立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然后,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包括赤道、纬线、经线等,并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实践。
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动手旋转地球仪,观察赤道、纬线、经线等的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情分析:学生基础知识(如坐标、方位、空间想象等)比较薄弱,对这门课程更是没有基本概念,可能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
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立足课程标准、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完成课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二、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圆形、椭圆形……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地球和地图单元设计

结构
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三部分内容。其中,《地球和地球仪》一节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利用经纬线定位4个部分内容;《地球的运动》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公转,四季和五带划分。《地图》包括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3个部分。以上三大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
单
元
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过
程
与
方
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难点
1、能判读经纬网,并描述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地图的三要素的学习和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3、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方法:运用启发式、读书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主。
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实施
序号
教学内容及活动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2.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的、主观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到深入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点,经、纬度及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会运用经纬网确定
某点的位置。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意义。
运用五带图说明五带
及其划分。
3.运用地图说出地图的基本要素,识别常用图例,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比较大小、辨别方向。
4.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坡度的陡缓和山地不同部位的名称。
5.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
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6.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复习重点】
1.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半球的划分。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
度位置。
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地图三要素,比例尺的计算,大小,辨别方向。
4.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复习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四季的形成。
地球五带的特征
3.地图上辨别方向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设计教案。
学生:完成以下预习要求:
1、《同步学习与探究》
2. 基础梳理。
【教学过程】
课堂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安排学生活动安排
课堂
导入
课件导入
课标要求多媒体展示【本单元承载的课标要求】,并分析说明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学生明确复习
内容和复习目
标
课堂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安排学生活动安排
预习交流教师投放《同步学习与探究》基础梳理部分的预习答案。
教师总结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小组交流进行评价。
小组内交流、讨
论,找出本组的
疑难问题。
重点难点教师安排活动任务,明确要求,然后巡视查看学生的进展情况并进行指点。
一、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
一、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内容:
1.地理坐标:
A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2.东、西半球: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3.温度带: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4.方向:
A点在B点_________
B点在C点__________
二、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内容。
知识
整合
展示
1.太阳直射赤道时,其节气是或此时我校昼夜长短状况是
2.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点;位于西半球、一年中太阳直射
两次的是点。
3.当太阳直射C纬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处;此时,临沂市处于季
4.下列节日中,学校所在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填序号)
A.元旦节B.“五·四”青年节C.“七·一”建党节D.“十·一”国庆节
三、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A点的海拔高度是米。
2.B处的地形部位是。
3.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有一处错误,应该是(填数码)。
4.图中甲、乙是两处村落,甲村落位于乙村落的方向;若甲、乙两
村落图上相距5厘米,那么,两村落的实地距离是千米。
5.甲、乙两村落中,将来更有可能演变成为城市聚落的是,判断理
由是。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基础知识梳理一、《同步与学习探究》为依托
二、学生记忆掌握,教师点拨
巩固基础
体验一、《同步与学习探究》“体验中考”部分
中考模拟中考二、模拟训练
1.下面是小军绘制的地球自转方向图,正确的是( )
2、下列地点中,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的是:( )
A.19°W,10°S
B.5°W,40°S
C.160°W,30°N
D.140°W,35°S
3.下列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
A.临沂地图
B.山东地图
C.中国地图
D.世界地图
4.下列关于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纬线都是半圆状
B. 纬度越高,纬线越长
C..纬线只是南北方向
D. 所有的纬线都互相平行
5.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5分,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9.0
级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42.6度,北纬38.1度。
请问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图中
距离处最近。
A.A春分日B.B夏至日
C.C秋分日D.D冬至日
6.地震当日宫城县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D.无法确定
(2011四川攀枝花)读地球上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所示半球为
东半球。
完成7—9题
体验考题
7、A地的经度是( )
A.200W B.1600E
C.00D.100E
8、此时,M地的地方时为( )
A.6时B.18时
C.12时D.0时
9、图示季节下列现象在攀枝花市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地一片葱绿
B.同学们穿着短袖衬衣上学
C.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正午房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
(2011呼和浩特)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当位于35°S的房屋内部接受阳光
照射面积最小时,地球位于图中的
()
A.a处B.b处
C.c处 D.d处
11.地中海沿岸进入旅游旺季的时期是
()
A.从a到b这一时期B.从b到c这一时期
C.从c到a这一时期D.从b到d这一时期
读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脊B.甲处的海拔约为
258米
C.小河的流向是西北向东南D.小河的流向是东
南向西北
13.乙、丙两村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其实地距离约为2千米,该图比例尺是:(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100千米B.1:100000
C.1:10000 D.
《同步学习与探究》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预习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