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知道的60幅中国名画之5《秋林图》
秋林画法秋林画法——魏紫熙山水画基本技法

秋林画法秋林画法——魏紫熙山水画基本技法
丛林画法与此图相比,较为“实”,此秋林则较“虚”。
画丛林时,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树种不同,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此幅秋林图,近处小柏树两株,后景多为枯树。
一重一轻一密一疏,已定画面情趣。
此画着重点在于用墨以泼墨为主,活而滋润。
树枝画好后,再用极淡墨染之,使枯树烟润,一反萧疏荒寒之感。
全画完成之后添加夹叶或以朱、赭点画,宜疏不宜密,则秋意更浓。
画法如下:
1. 先以浓淡兼之的较重浓墨画前面两棵有叶之树,叶用直笔点。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2. 用次浓墨勾画两株树下部的小树及枝干。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3. 画左右两侧枯树,用笔松且淡,要画得滋润。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4. 远处数棵一一画出。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5. 用较淡墨点画枯叶。
全图淡墨收拾。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6 . 染色:赭墨勾画树干、点叶
二、石岩叠泉画法(技法书64页图38)先以卧笔横皴为主勾画出近景较亮的山石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随即用浓墨侧锋笔法靠山石下方画出泉水左侧山崖的暗部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再以同样的方法画出泉水右侧的山崖,泉水上口点画小石块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后景左侧山石以浓湿之墨画出小石块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最后以大笔勾染远处泉水完成全图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三、作业
1. 根据技法书图68完成“秋林”一幅。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宋佚名《秋林观泉图》鉴赏

宋佚名《秋林观泉图》鉴赏
开阔的画面(画芯24×114.5厘米)为我们展示的是溪流丛林间高台上二长者相向而坐,指点谈论;身后古木郁沉、崖石峻拔;左边飞瀑从古树岩隙间直泻而下,水中矶石兀立,波纹回环;萧萧落叶随风漂游,暗示出秋天的气节。
本幅上无名款,钤盖的所有印章也都是收藏印。
如此一来,这名画暂时还无“主”了。
好在后面还有一段跋文:“南宋画家高手推李晞古第一。
今观此《濠濮(pú)图》,林木蓊郁、山川浩淼(miǎo),展阅一过,恍令人神游其间。
至于着意之潇洒,运笔之雄健,全无画工俗习,真所谓‘士大夫气’也。
高宗比诸唐李思训,信不诬哉!范允临”。
这是有关此件作品作者、主题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我们只能反过头来,从画面本身来印证此图与李唐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比对存世公认的李唐真迹(当然,如若对有关李唐的一切烂熟于胸,这一切就显得多余):主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山小景图卷》、北宋巨幅山水典范《万壑松风图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晋文公复国图》,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赫赫名迹《采薇图卷》和破损严重的《长夏江寺图卷》等。
局部高清。
及象书画秋林读书图

及象书画秋林读书图前些日子呢看了一幅大英博物馆做的3D版的国画,印象还是蛮深刻的,感叹这些老外对中国艺术研究得是很透彻。
今天又翻到了,索性呢就编辑下分享给大家,今天就来聊聊明代画家项圣谟的秋林读书图。
项圣谟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他爷爷大收藏家项元汴,你有可能听说过,就是那位在古画上盖章比乾隆还要多的老爷子。
就比如褚遂良版的兰亭序上,乾隆就盖了十多枚印章,而项元汴呢盖了九十八枚之多,史称巨能盖。
不过能在上面盖章呢也证明人家曾经拥有过这些好东西。
据统计,故宫一共收藏书画作品是四千六百多件,其中两千一九十件是经过项元汴之手。
所以呢作为他的孙子,项圣谟从小呢就能受到这些古代顶级书画的耳濡目染,也为他成为一代丹青高手打好了基础。
咱们再回到这幅作品上来,跟随着飞鸟的视角进入画面,穿过树林、山涧,趟过小溪河流,身临其境的体验国画的水墨山水之美。
伴随着镜头的逐渐拉近,在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内,一个书生呢正在耕读沉思,这时画面大大地增加了感染力,赋予了人文气息。
项圣谟画画呢不像后来董其昌那么拙普,还有点宋代绘画的严谨性,布局上是大开大合,意境明净清雅,所以呢他的画看起来还算是蛮舒服的,既有学术性还有观赏性,做到了雅俗共赏。
董其昌对此评价就是有宋代范宽山水神品之长,还有元人书画之气韵。
绘画技法上呢,以水墨略施淡彩,而这个色彩呢淡而不薄,用笔上是凝重秀逸,山有嶙峋之风,树有娇艳之色相,画面中好像有一股冷艳的暗香在浮动,气韵不凡。
画面中有读书人物的造型,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要明确一下文人画的概念,通俗来讲,就是不以画画为生的读书人画的画就叫文人画。
文人画呢是由唐代诗人王维提出的,经过宋代苏轼、赵孟頫等人的完善和发展,到了元代呢就达到了最高峰。
在古代,家里有个门框就会贴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对联,希望自家呢也能够成为书香门第世家。
因为耕是生产力,是农业文明赖以生存的条件,读呢是生产关系、科举制度、文学艺术等等,所以耕读二字呢就成为了古代的最佳拍档。
从《秋林读书图》看项圣谟的山水初成

从《秋林读书图》看项圣谟的山水初成作者:***来源:《收藏·拍卖》2020年第10期《秋林读书图》是项圣谟早期山水画的代表,是其融纪实性与意象性于一体的艺术佳构。
在画中,既可看到师法文徵明(1470—1559)细致山水一路的痕迹,亦可见其独擅胜场的“项松”风采。
画中,山麓为山涧、山石与参差不齐的矮树及参天的古松。
沿着山泉上溯,为茂林掩映下的草庐,庐中一人临窗而坐,捧读诗书,不时抬首仰望窗外。
茂林中红叶与绿叶交错,繁密而不紊乱。
山腰处,一老者骑着水牛下山,一手牵着缰绳,一手举鞭。
一白衣少年肩扛薪柴,从山阴处走出。
次第而上,为若隐若现的茅屋及鳞次栉比的树石。
山脊处为露出半截的古塔及陡峭的石壁。
山顶为飞泻的瀑布、云烟缭绕的悬崖和起伏连绵的山峰。
远处则为白云环绕的峰峦及大片的留白。
其缀满红叶的密林与文徵明笔致工细的风格相近,在文徵明的代表性山水画如《真赏斋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松壑飞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兰亭修禊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密集而细腻的树叶,就很能看出应为此图的源流。
而画中最具视觉效果的蓝色、红色、绿色、浅绛、焦墨和焦茶色,为繁复的画面增添了亮点。
这一特色,正是包括文徵明在内的很多“吴门画派”画家中较为常见的。
故在此画中,文氏风格有迹可循。
唯独于山麓处的两株古松,和其成熟时期的风格相近,由此可知“项松”的风貌,在其艺术生涯中很早便已初具雏形。
项圣谟题识曰:“秋林读书。
余游白岳,时值秋杪,沿途山色,溪声绕匝,白云红树,野炊樵径,村落茅屋,或遇杖引僧归,或见童驱犊返。
每得句便下溪濡墨书之,及归,自梅口放舟,至淛,面面皆山,翠如流而欲滴,空巗飞雨,溪石巉岩,巨细合流,危滩奔激,天边落碧,屋底蒸云,黄叶满红,青烟断岸,变幻万状,一时无能作收拾法,以尽归纸笔间,徒有抱恨已耳。
兹偶坐疑雨斋中,朔风短晷,壶酒炉香,阅图史以闲情,据琴书而兴感,援豪作此,聊以适宜,得如此一室读书于中,吾愿足矣。
太精彩!项圣谟山水画《秋林读书图》3D还原

太精彩!项圣谟山水画《秋林读书图》3D还原如果给你一次机会,让你“走”进画卷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立体的、真实的山水,让你与古人在画中山水同游。
你敢相信吗?最近,大英博物馆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他们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3D的中国山水画影片(3D影片版权|大英博物馆)前一秒,画面仍是静止的后一秒,便进入了3D画卷中通过3D技术,进入古老的山水间神游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不知觉间已进入画中世界跟随飞鸟进入画中穿过树林山间淌过小溪河流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丰富的细节伴随镜头逐渐走近在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内人物正襟危坐画面极其具有故事感仔细看,画里能寻觅到砍柴的樵夫和牛背上的老翁正缓缓归矣。
俯瞰连绵远山原来画中藏有如此壮丽景色一段短短2分钟影片观看次数达到200多万就算不懂中国艺术的老外都在惊叹3D的古典中国山水令人无比神往几乎全世界都看到四百年前的中国正是明代项圣谟的《秋林读书图》▼原画作:明代项圣谟的《秋林读书图》▼项圣谟《秋林读书图》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胥山樵、逸叟等,浙江嘉兴人。
祖父项元汴,为明末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
伯父项德新也善画。
他受家庭环境熏染,从小喜爱绘画,才华早露。
项圣谟善画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山水见长,不受当时各种流派的影响,而于自己的家藏中,直接向古人学习,广泛地吸收前人的创作经验,山水画融汇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严谨和元人的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特别对乔木的刻画,寓巧于拙,形象鲜明强烈。
尤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之誉。
笔墨情景思致,缺一不可 溥儒《秋林图》赏析

笔墨情景思致,缺一不可溥儒《秋林图》赏析
陈姗
【期刊名称】《收藏与投资》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正>爱新觉罗家的后裔多有才华出众者,在艺坛上声名卓著者有溥心畬(溥儒)、溥松窗(溥佺)、溥雪斋(溥伒)、溥敦斋、傅佐、启功、愛新觉罗·毓嵉、爱新觉罗·紫薇等人,其中尤以溥儒为最杰出者。
一、溥儒其人溥儒皇室后人的身份,以及自幼受到的琴棋书画方面的良好的综合教育,再加上具有更多的接触观览临摹名人字画的机会,使他的笔墨格外华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陈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2
【相关文献】
1.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赏析罗聘《岁寒三友图》 [J], 汪平
2.积学储宝思致不凡——浅谈王克文山水画的传统修养与笔墨传承 [J],
3.溥儒《烟溪泛舟图》赏析 [J], 焦东雪;
4.溥儒《烟溪泛舟图》赏析 [J], 焦东雪
5.以图促学三用三思——基于整体教学理念的小学英语主情景图应用研究 [J], 沈怡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黄公望绘画观--以《秋林烟霭图》为例

I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探析黄公望绘画观—以《秋林烟霭图》为例尹虹王伯伦山东建筑大学摘要:"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这是善住在《谷响集》中对黄公望的评价,通过此评价,世人足以感受到黄公望在当时画坛中杰出地位,也足以代表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成就。
黄公望的传世作品很多,其中尤以《富春山居图》最负盛名,而他晚年的作品《秋林烟霭图》则更加清晰的反应了他的艺术主张,充分的表现了其晚年的绘画特点,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同时代的画家无法睥睨的。
下面笔者就简要地分析一下黄公望的艺术主张在其画作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黄公望绘画观元四家三远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49-02一、黄公望其人黄公望,元代画家,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精工书法,在诗词散曲方面也颇有成就;曾任书吏,后被诬入狱,出狱后常年隐居于虞山。
在隐居生活中,由于长期观望自然山川,黄公望便对江河大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观望虞山之景的朝暮变化,注重师法造化,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在其晚年时居于富春江畔,便是在此地创作了《富春山居图》,画中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之景,山川绵延起伏,树木丰茂,笔墨灵动,意境苍茫,景简意长,是其水墨山水中的杰出之作。
除了自己感悟山川之外,黄公望还曾师从赵孟頫、董源、李成等人,在晚年后集百家之长,大变其法,变革自己的艺术语言自成一家,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开创了山水画创作的新风貌,对后世山水画创作影响巨大,故为元四家之首。
二、黄公望其画黄公望的作品除了广为流传的《富春山居图》外,还有《秋林烟霭图》,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临摹学习了黄公望的长卷《秋林烟霭图》并略有启发,画面以一步一景的方式,描绘了富春山秋天的景色。
初观这幅长卷,笔者大致将画面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近景,富春江岸水色草木葱茏,可见江上渔舟垂钓,悠然闲适;二是中景,山峦起伏群峰竞秀,山间可以看到点缀的茅屋和房舍,景色葱郁,山咼水远;三是远景,水天一色,色墨交融,意境深幽,远远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名称】秋林放犊图【年代】宋【作者】李唐【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芯】80 x 45 CM【材质】绢本设色立轴本期每日读一画介绍的作品为南宋李唐的《秋林放犊图》,此图描绘了溪岸平坡间大树数株,红叶繁密,布满画面。
地上的落叶稀疏,点出秋意。
一牛犊于树下仰首长鸣,溪旁一牧童,弯着腰,用双手捧水玩耍。
整个画面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图景物刻画入微,树干、树叶均用双钩填色法,用笔粗壮劲健,树叶繁而不乱,密而不窒;远树用淡墨点画,疏疏落落、层次分明。
画中主体牧童与牛犊更是以精致的笔调描绘得神情兼备。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秋林放犊图》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李唐存在争议。
画面右方上有“李唐”字款,有专家学者认为系后来添加。
画面上钤清人梁清标(焦林居士),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等印七方,其他印款不清。
《石渠宝笈初编》着录。
清宫旧藏,清以前流传经过不清,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南宋画家的作品。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局部《秋林放犊图》构图简洁,完全不同于北宋的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
图中树木刻画细微,树干树叶用双勾填色法,用笔粗壮有力,树叶繁杂而不乱,密集而不窒息。
远树用淡墨点画,疏落有致。
画中的孩童和牛犊更是神形兼备。
正这幅图看出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细微观察。
从构图形式看虽是南宋的边角构图法,但依旧有北宋遗风,所以应为南宋初期的画作,是宋传世画作不可多得的佳作。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局部《秋林放犊图》的视线着重放在树林中和牛犊身上,画家用诗意的手法去表达出了秋林放犊的主题。
此画绘溪岸平坡间一孩童正在放牛的景象。
画中正吃草牛犊好像被什么声音所惊起,引起了注意,抬头向天空望去,像是在看那秋风扫下的落叶,又像在看那树上悲鸣的秋鸟。
放牛的孩童在边上的小溪独自一个人在掬水玩耍,早已忘记了一边正在吃草的牛犊。
大树数株,布满了整个画面,其中两株红叶繁密。
秋风微吹,扫落几片树叶点出秋意,整个画面一片秋天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画家简介
•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 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 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 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 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 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 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 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知识延伸
《新安江舟中作》
名画档案
• • • • • •
名 称:《秋林图》 作 者:黄宾虹 创作时间:现代 尺 寸:纵122.8 厘米,横48.8 厘米 材 料:纸本,设色 收 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名画赏析 黄宾虹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他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合古人造
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分别以六十岁和七十岁为分界期。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 黄宾虹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从黄宾虹的画中可以发现古代某家 笔法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仿古人。 在他的山水画中,笔多繁重,湿笔较多,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元气淋漓,笔苍墨润,以厚 见长,厚中含雄,其心境是纵恣奔放。从色彩上看,他的作品中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有 水晕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黄宾虹在学识 上的渊博和在书画实践上的丰富,使得他在画论画史研究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总结中国画 用笔用墨的规律,他提出 5种笔法,即平、圆、留、重、变;7 种墨法,即浓、淡、泼、破、 渍、焦、宿。 黄宾虹在运用时,比较出众的,一是破墨法,包括淡破浓、浓破谈,水破墨、墨破水,墨破 色、色破墨等;二是渍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黄宾虹的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 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总之,黄宾虹的山水画以浑厚的笔 墨层次,表达了他对山水自然丰富的视觉映象和内心感受,并达到蕴含力量而不粗疏、高雅 文气而不纤柔的境地,具有浑厚华滋的个人特色。对黄宾虹的绘画实践来说,从西方绘画中 获得启发最大的是“线条意识”。在传统的中国画概念里,没有“线条”这个词,与之相近 的是“皴法”。 从黄宾虹才开始用“线条”一词,使思路跳出了古人创造的各种线条形态,可以不再用南北 宗的套路来束缚笔法,以新的线条形态来表现“法、理、情、意、力、气”。 这幅《秋林图》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近景为山坡,坡上古松苍郁,山路曲折盘 旋于上。坡旁房屋错落有致,园后有四角亭,一人在亭中端坐。左侧湖面有两只帆船顺风急 驶于雨山之间,远岫或浓或淡,隐约可见。画中右上有作者跋:“鸟啄霜华颂伐柯,满山红 叶貌如酡。年来一味尊平淡,偏爱秋林着色多。”“大涵住黄山,所作诗画,余于燕市见之, 此以江行山色写其大意。丁亥八十四叟宾虹。” 左下角钤有朱文“黄山山中人”。整个画面意趣生动,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 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在构图上,作者近取其质,远取其势;笔墨有枯有湿,有实有虚,繁 而不杂;用笔变化多端,线条平、圆、重。画面虚实相间,且密处层层深入,空处不着一点, 主体突出,脉络清楚。总体看来,这幅山水画色彩单纯,但能在枯淡浓湿的渗化中看到晶莹 色泽,表现出了深远的空间感和气韵,体现出了黄宾虹“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绘画风格。
画家简介
• • • • • • • • • • •
姓 名:黄宾虹 别 名: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浙江金华 出生日期:1865 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55 年3月25日 职 业:画家 学者 主要成就:山水画 代表作品:《山居烟雨》《溪山垂钓》《雁宕纪游》《新安江舟中作》 籍 贯:安徽省歙县潭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