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千里江山图卷》简介

《千里江山图卷》简介

《千里江山图卷》由北宋画家王希孟绘制,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林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之类的人物活动。

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

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

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属国宝级书画作品之一。

[1]《千里江山图卷》 - 构图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卷》 - 设色《千里江山图卷》《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此种表现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

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千里江山图卷》 - 用笔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

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

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一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是南宋时期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公元1113年,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这幅作品以其宏伟壮丽的山水画风,细腻传神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艺术内涵,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和艺术宝藏。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读《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以水墨绘制山水画,作品风格宏伟壮丽、笔墨宽厚有力。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绘制的一幅长卷式山水画,整幅作品宽约近40厘米,长约15米,画面以富有变化的线条和浓淡适度的墨色描绘出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色。

《千里江山图》共分为十二幅,画面上有江河、山峦、林木、云雾、行舟、居民等元素,以“千里江山”为主题,呈现出一幅巍峨壮丽、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

整个画卷以水墨青绿为主色调,运用淡墨墨法、淡黑手法将山脉的远近透视处理得恰到好处。

整幅画面为横幅长卷,卷首描绘天空中的云雾缭绕和山峦的起伏,在画面的正中央绘有一江河自远山而来,流水清澈,江面上有小舟行驶。

可见王希孟巧妙的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巧变来表现出水势的流动和江山的壮美。

整个画卷中的山峦、千里江河、居民民居等地景通过淡黑与淡墨的层次分明的墨法处理将深邃远近的空间表现得恰到好处。

每一处山峦、每一条江河都显得峰峦起伏、曲折蜿蜒,山势云蒸雾绕,形态各异。

景深的表现使观者在欣赏时能深深感受到广阔无垠的视觉享受。

画面上的小舟、人物、居民民居等点缀,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王希孟在描绘树木、林木时也别出心裁,使用淡墨勾勒出树木的枝干叶叶,从远处的山脉到近处的江河,处处有疏密有致的树木。

林木的处理使画面更加饱满丰富,极具生命力。

这幅《千里江山图》的画面构图、用墨和细节处理都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不仅展现了王希孟娴熟的绘画技巧,还体现了他对江山景致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

这幅画作以宏大的视觉效果、优美的笔触和悠远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北宋1090年—年?),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图》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

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宝。

它是南宋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品,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作品长2.86米,高0.42米,通过对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观进行精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神韵。

画面中,可以看到苍山翠峰、奔腾的江河、秀美的水村,以及各种生活在其中的人物和动物,画面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意境和笔墨。

画家王希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人物的安排,展现出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深邃、秀丽和高远。

画面中的山川、水流和建筑物,以及人物和动物的处理,都显得非常精致和自然,展现了王希孟高超的笔墨功夫和绘画技巧。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景观的魅力和神韵,也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深邃和博大精深。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领略到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之《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之《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之《千里江山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历尽磨难,历经战火纷繁,流散四海,如今皆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

今天要介绍的是北宋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北宋晚期画家,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宋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宋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

《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

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

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

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宋徽宗作为帝王,他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宫廷画家的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趣味和倾向。

画学是宋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 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后归属翰林院图画局。

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千里江山图》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公共基础知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公共基础知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公共基础知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2022年虎年春晚《只此青绿》舞蹈成功“出圈”,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致广泛好评。

其舞蹈背后展示的便是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同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服也融入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尽显大国底蕴。

在中国冰舞比赛场馆上,王诗玥、柳鑫宇身着比赛服装设计灵感也出自《千里江山图》演绎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绵长意境与中国功夫的刚柔并济。

可见北宋的这幅名画其内涵较深,可以代表中国北宋时期较为流行的意境画法和中国画传统的鲜明特点。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一下这幅传世名画。

1.作者王希孟,北宋晚期著名画家。

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在王希孟18岁时成功绘制出《千里江山图》。

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2.绘画主要内容《千里江山图》的色调鲜明,运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青绿色,直至今天,青绿的颜色仍然鲜明透亮,透过青绿的颜色,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自然的清新气爽,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绘画的主要元素为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

动静结合,全面展现了江南山水的景色。

该画卷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展现了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第二段跨江大桥蔚为壮观,由跨江大桥踏上岸,两边排列着建筑,翻过高山,走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见一处平原,村落房屋错落有致。

平原边的悬崖颇具险势,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给了村庄无比安全感。

第三段画中一小岛,岛下平铺着渔村,渔舟点点,使开起之势下转,起到承接作用。

卷左下部画近景坡岸与之相连接,起到转接作用。

卷左尾部画突起的秀峰,其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结住了开起之势,并总结全卷。

3.重大意义古人很早便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的简介及创作
背景
本文导读:《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

该画卷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

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

继续向前便临江了。

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

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

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

与此相连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题诗山中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带有凉亭的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际,达到高潮。

高峰左边的峰峦,与深入画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了回转的作用,成为第二段的结处。

漫步于此处,意味无穷。

由跨江大桥踏上岸,两边排列着建筑,翻过高山,走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见一处平原,村落房屋错落有致。

平原边的悬崖颇具险势,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给了村庄无比安全感。

但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并不能通往下一处,返回原来的小路且赏且行。

山谷中的村落,河滩上的渔船,逍遥的隐居生活,招来船家继续前行。

舟在水中,可见隔水两山遥相呼应,似是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虽尽力向对方倾斜着,却难以碰触。

岸上一片绿色的平地生机盎然,岸边星星点点的渔船,似乎传来了渔翁的吆喝。

翻山越岭跋涉,才站到巅峰之下。

虽有攀登之情,却难有攀登之勇。

第三段一转前段的曲折紧张,节奏平缓,瞬间消除紧张
气氛。

画中一小岛,岛下平铺着渔村,渔舟点点,使开起之势下转,起到承接作用。

卷左下部画近景坡岸与之相连接,起到转接作用。

卷左尾部画突起的秀峰,其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结住了开起之势,并总结全卷。

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

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

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

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徽宗作为帝王,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对绘画有着直接而明确的要求,作为画家的徽宗,从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他对宫廷画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徽宗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趣味和倾向。

画学是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 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后归属翰
林院图画局。

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