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现藏的《富春山居图》分两卷,前半卷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自此,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才得以展现在国人面前。
它的作者黄公望在“元四家”中,是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
容和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成。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在黄公望创作此后的数百年间,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下面是我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粗浅鉴赏以及自己对美术鉴赏的看法。
这件作品的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
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
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从图卷的艺术技巧上分析,该图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随着画卷的展开,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江水似乎不见但是有山涧溪流暗通消息,这一段山景是画卷高潮做在,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笔法。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鉴赏第一次详细了解《富春山居图》是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期《国宝档案》栏目对《富春山居图》做出了详细的介绍,随后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对《富春山居图》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作品之一,是黄公望晚年的一部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公望在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是近八十岁高龄了。
这幅巨画高一尺多,长余两丈,是黄公望历时数年才完成的的巨作。
画上描绘的是浙江富春江两岸的青山秀水,画中山峦起伏,林木葱葱,渔舟小桥,每一景、一物都栩栩如生的展现了江南山水一色的优美景色,被古人誉为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因此,黄公望的这幅巨作被历代文人学士所临摹、称颂。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也有史料记载是江苏松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后被推举为“元四家之首”。
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皈依全真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山水画巨作《富春山居图》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2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晚年作品。
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
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
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黄公望专意于山水画,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家大力推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九珠峰翠图》等。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谢无用道士所作,为了达到最完美的艺术境界,黄公望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历经三四年,在82岁完成这幅作品。
原作为6张纸连成的画卷,高尺余,长约二丈。
《富春山居图》曾一度为无用道士拥有,在明成化年间,由 “吴门派”始祖沈周高价购得。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被董其昌购得。
崇祯九年(1636年),董其昌将画押给了宜兴人吴正志。
清初,吴正志传子吴之矩,吴之矩传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顺治七年(1650年)临终之际,竟嘱人将此图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其侄吴子文乘其不备,以别画易之。
遗憾的是,画已烧成两半。
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此后,较长的后半部为吴子文收藏。
之后几经磨难,于1948年辗转到了台湾,后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则流浪民间。
经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便湮没无闻。
再次面世,经藏家多次辗转。
1956年,终得落定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是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浙江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画面上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画中有坡陀沙岸沙渚,房舍散聚,以及峰峦、山陵起伏,林木葱郁交错。
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水波渔舟,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人物飞禽。
正所谓“一步一景,人随景移”。
整幅画面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便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时至今日,当人们看到景色如画的富阳时,仍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不得不感叹作者擅于认识生活,把握事物的精髓,以及在绘画创造上的杰出贡献。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较好的临摹本有五种,其中沈周 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四卷均流传海 外)因属背临,故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 邹之麟则是在吴问卿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 更能接近原作。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为完整,故 十分宝贵。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本, 现已流传海外。
中文名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朝著名画家,本姓陆, 名坚,汉族,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 因改姓名,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中 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 卖卜,作《道藏》,并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阐述 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 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 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 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 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 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 谈。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 《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黄公望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269年 职业 画家 代表作品 《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 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信 仰 道教全真派 别名 陆坚 出生地 江苏常熟 逝世日期 1354年 主要成就 著山水画与吴镇、倪瓒、王蒙合 称“元四家”
黄公望
• 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 后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馆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仿本名称:《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馆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名称:《富春山居图· 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附名家临本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拷贝出来就能放大观看)《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
从画上题跋看。
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
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
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
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
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
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
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
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
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富春山居图

台湾大学艺研所教授傅申: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
后世影响
绘画影响
衍生作品
《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 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画作内容
内容
题跋
剩山图
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 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 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焚以为殉”,给自己殉葬。吴死后,家人先烧了 《千字文》,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 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
画虽得救了,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 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 民间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 1652年,无用师卷从丹阳张范我手中转于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又历经高士奇、 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d002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f.png)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南宋画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
作者富春江两岸胜景,山石皴擦细腻,远山层峦叠嶂,烟云缥缈;近水青绿设色浓烈,水波荡漾。
全图采用线描结合的技法来表现江南山色、江海等景色。
黄公望以文人画的严谨态度刻画江南山水,并将中国山水画与文人画相结合。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所作,为其代表作。
全卷分为三段,以三条曲折而长得很慢的山脉为横轴,将江南烟云一览尽收;中轴以山势险峻、烟云浩瀚为横轴,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层峦叠嶂、烟云缭绕等壮阔景象。
富春江烟云浩瀚,两岸青山林立、湖水澄澈、云海茫茫,使人有“烟笼寒山小”之感;中轴则是以富春江岸边水师营船为中轴,将烟云缥缈、烟雨朦胧、云海浩瀚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山水园林中。
画家黄公望以细腻敏锐和高超微妙技法作画而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早期人物画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黄公望最为传神和精彩之作。
1.画风作为南宋晚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黄公望一生的绘画创作达到了顶峰,其作品深受文人雅士喜爱:黄公望云树、人物、山水、行楷都写得非常好。
其构图结构既严谨又完整,对景物有独到把握同时又不失细致,从而为后来黄公望的绘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公望的山水画取法北宋赵佶,工细、严谨、秀逸,风格清新淡雅、朴拙精练。
在黄公望笔下的山水,、人物、动物等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笔下的山水造型奇特、气势磅礴;人物笔势沉着老辣、潇洒飘逸;动物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山水意境深远幽远、景色烟云缥缈、云雾缭绕、山峦连绵;花鸟造型精彩绝伦、细腻雅致、生动传神;山水皴擦工细、质感细润、皴法多样。
这些都是对古代山水画造型及皴法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黄公望画风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艺术魅力能够在后世得到更好表现和传承。
宋代画家有“南黄北赵”之说,指画家黄公望与南唐后主李煜等人之间关系密切。
他们都受到南唐遗民赵匡胤关于山水画画风变化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音乐:西厢词
编制:ShuNan2011。
2
《富春山居图》是元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谢谢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