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5物质的检验除杂与提纯(精讲)课件
中考专题复习: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提纯(共25张PPT)

考试探究
变式题 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食盐、水垢、 纯碱、淀粉和洗衣粉 5 种物质。老师从中取出 3 种固体, 研磨混合均匀(如图20-1所示),让小组同学检验其成分。 他们在查阅资料后,用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作参照,探 究未知粉末的成分。 (1)小组同学用5种已知物做性质实验。 每次取样方法如图20-2所示:
熄灭 ,石灰水__________ 不变浑浊 木条______
考点聚焦
考点2
酸(H )
+
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1)加酸碱指示剂 现象:可使紫色石蕊变________ 色,无色酚酞________ 红 不变 色 (2)加活泼金属(Mg、Fe 等)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现象:可使紫色石蕊变____ 蓝 色,无色酚酞变____ 红 色 (2)与其他盐溶液反应,如 CuSO4 溶液 现象:与 CuSO4 溶液反应生成________ 蓝色 沉淀 加稀盐酸 现象:生成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 变浑浊 的气体 加无水 CuSO4 现象:固体由白色变______ 蓝 色
考点聚焦
[注意] 鉴别: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用实验方法将它们 一一区别。 鉴别的一般思路:物理性质(颜色、气味) 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产物 例:1、区分铁和铜、铁和银、水和乙醇 2、判别CO和CO2 3、鉴别CO和H2 4、鉴别黄铜和黄金
分离: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将它们依次分开,可用 物理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等;也可用化学方 法,但不能变化成其他物质或变成其他物质后再通 过反应变化回原物质。
考试探究
例2、 ( C ) 序号 A B C D
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鉴别方法,都正确的是
物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碳酸钙和碳酸钠 食盐水和医用酒精 铜粉和氧化铁粉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第2讲 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讲解突破)(解析版)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物质的鉴别、分离与提纯,需要掌握各种常见气体、酸溶液、碱溶液、碳酸盐等的检验方法,熟记一些特殊的实验现象及这些物质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分离与提纯,这也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
专题归纳一、物质的除杂1.物质的除杂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的少量杂质除去,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又称为提纯。
2.除杂质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和“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①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①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①确定除杂质方法;①选择适宜试剂。
五种常用的方法:(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转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二、混合物的分离1.混合物的分离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彼此分离开,并且恢复到各物质原来的存在状态,分别得到纯净物。
2.混合物分离的主要方法。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
例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例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
三、物质的检验、鉴别1.物质鉴别的方法。
(1)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实验与科学探究—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 (共52张PPT)

)
A.NaCl
B.CuSO4 C.KCl
HCl
NaOH HCl
H2SO4
BaCl2 NaOH
AgNO3
HCl BaCl2
D.NaOH
KOH
MgCl2
H2SO4
【例10】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错误的一组是(
)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通过浓硫酸 在空气中加热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 H+ 选择试剂 实验现象
OH-
注:不溶于硝酸的沉淀在中学阶段只有AgCl和BaSO4
常见离子检验 Cl
-
SO42CO32NH4+ Fe3+ Cu2+
【例2】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 液中( ) B.可能有SO42-或Ag+ D.还可能有CO32A.一定有SO42C.一定无Ag+
D.用酚酞试液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氯化钠溶液
除杂三原则: “不增”
“减”
“易分”
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1) 简单易行、除杂彻底 (2)既可以除去杂质,又可增加被提纯物的方法 (3)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
【例11】下列各选项中,括号内物质是除出杂质所用的试剂(适量),其中错误的是( A.CuSO4中混有NaCl(AgNO3溶液)
)
B.铜粉中混有铁粉(盐酸)
C.H2中混有CO2(NaOH溶液) D.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铁粉)
【例12】欲除去括号内的少量杂质,选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五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除杂课件

C.(NH4)2CO3、Ca(OH)2、BaCl2、HCl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
鉴别
D.Fe2O3、CuO、C、Fe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9.(2015,巴中)下列实验(shíyàn)能达到实验(shíyàn)目的是(A )
B
13.下列有关物质(wùzhì)鉴别方案正确的一组是( ) A.可用Ba(OH)2溶液鉴别(NH4)2CO3、(NH4)2SO4、NH4NO3三种氮肥 B.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C.Na2CO3溶液、Ca(OH)2溶液、盐酸、BaCl2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D.CuO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1)根据溶液颜色即可确定CuSO4溶液。取少量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放入四支
试管中,再分别滴加CuSO4溶液,可鉴别出NaO产H生溶液(ch和ǎnBsahCēln2溶g) 液。鉴别出NaOH
碳酸(tàn suān) ;然后根继离续子加入过
量的
溶液(B填a(化N学O式3))2 ,其目的是
检验并除尽硫酸根离子;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
)。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Ag溶N液O(3 填化学式
15.(2015,长春)鉴别(jiànbié)失去标签的五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
NaOH溶液、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
钠溶液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又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chéndiàn),根据表格可以看出,A既能生成气体,也能生成沉淀。因此,“A”
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由确定A是碳酸钠可依次推出B是盐酸,C是氯化钙,故D
九年级化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14张PPT)

4.(2019山东济南长清一模,3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质
杂质
操作方法
A
CaO固体
CaCO3
高温灼烧
B
CO2气体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Fe粉
Cu粉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
D
NaCl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答案 C 碳酸钙经高温灼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A正确;CO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Cu和二氧化
√8.(2018山东济南一模,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物质
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B
HNO3 溶液
H2SO4 溶液
加入适量 BaCl2 溶液,过滤
C
NaOH 溶液
Na2CO3 溶液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AgNO3 溶液
Cu(NO3)2 溶液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2019山东聊城开发区二模,20)(3分)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是一种常见的盐,其水溶
液显碱性,A和B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C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D是一种常见的碱,B和D反
应生成的一种物质是我们厨房常用的调味品。
(1)写出B的化学式:
;
(2)A和B的反应属于
都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故C、D错误。
解题关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和反应现象,逐项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6.(2018山东淄博临淄一中一模,9)日常生活中,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做法错误的是 ( )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厨房橱柜中的调味品食盐和蔗糖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D.用白醋区分苏打和小苏打 答案 D 苏打和小苏打都会与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D错误。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PPT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精品课件

(②3)二H2氧O化2 碳时(中4)含A,l┴有可(+氯3化)_考2氢(S气O虑体4)3 采用降温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提纯,如提纯
方法帮 类型2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3)化学方法:如分离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 适量的Na2CO3溶液,得到BaCO3沉淀和NaCl溶液。将沉淀过滤出,洗 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再分别把 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和BaCl2。
水 变浑浊
加入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 有 刺激性气味气体 产生,试纸 N
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变 蓝
Ag+ 滴加稀盐酸和稀硝酸
产生 白色 沉淀
Fe3+(黄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 红褐色 沉淀
Cu2+(蓝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 蓝 色沉淀
方法帮 类型1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3.物质鉴别的方法 (1)物理方法: ①根据颜色鉴别,如含有Cu2+的溶液显 蓝 色,含有Fe3+的溶液显
方法帮 类型1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4.常见物质的鉴别
物质
鉴别方法
点燃:有 烧焦羽毛 气味且燃烧后的残留物为黑灰色小球,用手 天然纤维(毛、棉)
一碰就变成粉末的是丝或毛;有特殊的 刺激性 气味,燃烧残留 和合成纤维
物为黑色硬球,不易破碎的是合成纤维;有烧纸气味的是棉
硬水和软水
中考化学实验复习讲座二: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PPT课件

(3)易分: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与杂质易分离;
(4)复原:如果在分离或提纯操作过程中,被分离的物质 转变为其他物质,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恢复为原物质。
(5)时效:需要用多种试剂和多种除杂的分离方法要注意 合理安排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过量的试 剂)、除杂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经济实惠。
验 (2) 物质的鉴定和鉴别的一般次序:先取样 后操作,先现象后结论。
重
常见气体的检验
点 气体
检 验 方法
提 醒
O2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有关容器内
H2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
或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和无水硫酸铜
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O 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和澄清石灰水;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 CH4 再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或 “ 不 能 ” )不_能__ 达 到 目 的 , 理 由 是 : __未__称__量___药__品__的__质___量______________
多 媒 体 课 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加倍努力,证明你想要的不是空中楼阁。胜利是在多次失败之后才姗姗而来。 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必然是一个从未尝试过什么的人。 你身边总有这样一种人:你成功了,他(她)当面恭喜你,暗地里妒嫉你;你失败了,他(她)当面安慰你,背地里笑话你。 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不要拿我跟任何人比,我不是谁的影子,更不是谁的替代品,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懂得胜者为。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系于自己。——朗费罗 不要试图交到一个完美的朋友,也不要交到很多朋友。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平时没有跑过千米,比赛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物质的提纯与除杂课件

D.用 稀硫酸或稀盐酸或硫酸铜溶液 除去铜粉中的锌
12/8/2021
第十九页,共二十三页。
练习
(liànxí)
2、下列除杂质(zázhì)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C )
选项 A B C D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aO (CaCO3)
No 影响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3)置换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
应而除去。步骤: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入足量锌粉,。CuCl2+Fe= FeCl2+Cu。 2NaOH+CO2=Na2CO3+H2O。练习。稀硫酸或稀盐酸或硫酸铜溶液
Image
12/8/2021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三页。
物理方法
过滤法
结晶法
二、除杂方法(fāngfǎ)
化学方法
沉淀法 化气法
置换法
吸收法
其它法
12/8/2021
第十七页,共二十三页。
练习
(liànxí)
溶液(杂质)
FeCl2(HCl) NaCl(Na2SO4) NaCl (Na2CO3) NaNO3(CuSO4)
FeSO4(CuSO4)
所用试剂
足量的铁
高温煅烧
CaCl2溶液 (盐酸) 加入适量的Na2CO3
CO2 (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
12/8/2021
第二十页,共二十三页。
练习
(liànxí)
3、为了(wèi le)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选 用试
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C
物 质 选用试剂(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