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3280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硬下疳出现后2-8周,螺旋体经血液或淋巴循环到全 身组织及器官,此时血清学检查呈阳性
晚期梅毒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并出现临床症状2年后 病情缓慢进展,累及多处组织和器官,可 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自愈 持续隐伏状态 Ⅲ期梅毒
Ⅲ期梅毒
多发生于感染后3-20年 CNS受累:20%
感染后3~7年可发生脑膜及脑、脊髓的血管病变; 10~20年发生脑实质和脊髓病变。
5-FC
50-100mg/kg,以生理盐水配成1%的溶液 静滴,Qd
或分四次口服
氟康唑
50-100mg静点,Qd 100-200mg,p.o,bid
停药标准
疗程3个月以上 CSF涂片或培养连续4次阴性
预后
病死率:25-30% 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鼻-眼-脑型毛霉菌病
mucormycosis
病理改变
脑和脊髓血管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 见于Ⅲ期梅毒患者 ❖ 主要累及脑实质、脑神经、脑膜和脊髓
膜的血管 ❖ 镜下呈慢性闭塞性血管内膜炎症改变,
闭塞血管周围的脑和脊髓组织发生缺血 性坏死,神经元减少,神经胶质增生
病理改变
大脑皮质萎缩 脊髓后根和后索变性 脑神经的轴索变性(脑神经滋养血管的
和丘脑形成多发性小囊肿和脓肿 炎性肉芽肿(晚期):多发性脑膜及脑实质内局灶性肉
芽肿
临床表现
年龄及性别:30-60Y
致病条件:
1、病史:Tumor、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大 剂量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
2、养鸽及与鸽粪密切接触史
起病方式:缓慢起病、间歇性头痛,低热 临床症状: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膜刺激征 病程:病情迁延,易误诊
辅助检查
血液:早期正常;晚期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引起感染的疾病。

这种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因和传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脑膜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的病毒包括脑膜炎病毒、乙脑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常见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寄生虫感染则较为罕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经血液、经淋巴和直接扩散三种。

病原体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面部骨折、颅脑手术等直接侵入。

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体症状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细菌或病毒类型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颈硬、意识障碍等。

新生儿和老年人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且出现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高度警惕。

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通常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头颅CT扫描、脑脊液检查和血液培养等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对于病原体的鉴定也非常重要,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方案。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控制发热、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确定,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多个药物以增加疗效。

预防措施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2. 避免与感染病人密切接触;3. 接种疫苗,如乙脑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等;4. 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消毒;5. 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作息时间;6. 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结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脑脊髓和脑脊液的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有脑膜炎、脑炎和脑脊髓膜炎等。

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严重者还有抽搐、昏迷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属于急性、严重的疾病,正确的诊治原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述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原则。

首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需要充分重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变化、生活环境等,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可做出警惕。

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发热等非特异症状,随后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医生还需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进行早期和综合的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首先,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进行静脉输入抗生素治疗。

治疗初期可采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原体感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另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还需要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和抽搐。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和降压治疗。

同时,及时的进行病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对于明确病原体的类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有助于指导治疗。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手段,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细菌培养等,可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严重程度。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还需要合理的支持治疗。

患者可能伴有脑水肿、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等,需要及时纠正。

患者的营养状态也需要关注,尤其是重症患者需要合理补充营养支持。

最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需要注意预防和控制。

对于一些可预防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脑和脊髓灰质炎等,可采取疫苗接种措施。

此外,对于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需要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其传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
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手段,可以发现病毒性脑炎患 者的白细胞数量较少,而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 明显增高。
影像学检查
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脑部病变的情 况和范围。
并发症及其处理
并发症
病毒性脑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而细菌性脑膜炎则可能导致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脑脓 肿等并发症。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和休克。
诊断
通过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治疗与预后
治疗
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头 孢菌素、青霉素类等。同时需要对症 治疗和支持治疗。
预后
细菌性脑膜炎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病原体类型、治疗是否及时、患 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大部分患者经 过及时治疗可以痊愈,但部分患者可 能留下后遗症。
细菌性脑膜炎
针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将有更多研 究致力于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其他治 疗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预防细菌 性脑膜炎的传播和流行,需要加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疾病监测和控制措施的研究和实施。
总体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 识的深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的研究将更加精细化、个体化和综合 化。未来将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 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 全的治疗方案。同时,跨学科合作和 国际交流将成为推动研究的重要方式 ,为解决全球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性疾病问题提供支持。
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早期诊断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是关键。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时进行脑电图、影像学等检 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早期治疗
一旦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应立即开始治疗。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 生率,提高治愈率。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分类:感染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进一步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立克次体感染。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感染性疾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有些疾病如疱疹性脑炎多为急性或暴发性起病。

其他疾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s SSPE)和Rasmussen 脑炎则为业急性或慢性起病。

先天性/新生儿感染术语:先天性颅内感染常由一组病原体引起统称为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病( T oxoplasmosis )、风疹( Rubella)、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感染和疱疹( Herpes )。

如果把先天性梅毒( Syphilis )也纳入其中,则将这组病原体称为TORCH (S)或( S ) TORCH。

其他先天性感染包括HIV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大约40%的HIV阳性母亲将感染传递给胎儿,通过HAART治疗受染母亲和剖宫产能极大降低感染率。

病因:大多数先天性感染的病原体通过胎盘传播,疱疹病毒则是由于分娩期合并感染所致。

除弓形虫和梅毒外,多数为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其他病因则相对罕见。

病理学:经胎盘传播的病原体所造成的临床症状由病原体种类和感染时机共同决定。

当感染发生在孕早期(妊娠前3个月内)会引起流产或出生缺陷,存活的新生儿可出现发育畸形(如神经元迁移障碍和脑裂畸形)。

孕晚期感染以小头畸形伴全脑损害、广泛性脑软化等脑组织破坏为主要表现。

营养不良性脑实质钙化是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HIV 和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后天获得性感染/炎症能引起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菌、乙型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脑膜炎:脓性渗出物是多数病原体所致脑膜炎的常见病理学特征,在大脑基底池最为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实质或脊髓的炎症反应。

这种感染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从感染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感染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感染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的致病细菌包括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毒感染也相对常见,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

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可以根据病原体、患者年龄和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

通常,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意识障碍等症状。

婴儿和幼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皮肤苍白等非特异性症状。

特定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还可能伴随特殊的症状,如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等。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医生可能会进行腰椎穿刺,以获得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查。

脑脊液的检查可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PCR检测、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和糖含量等指标。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脑部CT或MRI也有助于判断炎症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原体种类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针对细菌感染,通常会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但可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对于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

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其次,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病原体引起感染的有效手段,如脑膜炎球菌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等。

此外,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良好的个人卫生、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感染者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关键措施。

医生在面对疑似病例时需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脑、脊髓和脑膜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感染。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和死亡。

病因和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非常多样,包括常见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

病因可以是爆发性或散发性,分布广泛或局部,是原发性感染还是继发性感染。

此外,宿主因素如免疫力水平等也会影响感染的发生和治疗效果。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可以分为脑炎、脑膜炎、脑脊髓膜炎、脑疝等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感染可能会影响不同区域的神经组织和产生不同的症状。

例如,脑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膜炎则常伴随流感症状,脑脊髓膜炎则同时影响脑和脊髓。

症状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并不一致,但一些典型的症状帮助医生很快进行初步诊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和寒战•头痛和颈部僵硬•意识障碍和嗜睡•呕吐和恶心•性格改变和记忆障碍•大脑神经病征和癫痫发作等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神经影像检查包括CT扫描和MRI,医生也经常抽取脑脊液样本以确定病原体。

治疗和预防治疗和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目标是控制感染、减轻症状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系统。

治疗方案将基于感染类型、严重程度和宿主免疫力等因素制定。

细菌性感染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广谱抗生素,病毒性感染通常需要针对病毒的抗病毒药物。

真菌感染的治疗可能需要长期抗真菌药物治疗以清除感染。

预防包括加强卫生和防护措施,如彻底洗手、避免跟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等。

某些病原体的有效疫苗也可以有效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危险和严重的疾病,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早期的发现和综合治疗方案是治疗这种疾病的关键。

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卫生和防范意识增强也是控制感染传播的重要措施。

[指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指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细菌侵犯出现的脑部临床表现),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临床表现),脓肿以及蠕虫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如脑(脊)膜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无菌性脑膜炎有时用来指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症,但也可由自身免疫反应(如发生多发性硬化)、药物副作用(如布洛芬)或骨髓腔注入化学物质引起。

脑炎是脑组织的炎症,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脓肿是局限的感染,可在身体各部位形成,包括脑。

细菌和其他感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可由血行感染或直接感染通过穿通性外伤、手术或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入颅。

病理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同一病原体可以引起轻的、反复的甚至致死的疾病,也可以不引起疾病。

血液中的蛋白不能轻易地弥散进入CNS,因此不利于抗体的产生。

脑脊液(CSF)正常时可见到IgG及IgA但无IgM,因为IgM分子量要大些。

体液免疫反应,往往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

这种反应常在血管内进行,导致神经组织内或邻近组织的严重的血管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CNS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及机体的反应可表现(1)化脓性炎性反应,常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2)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如由于斑疹伤寒;(3)出血性反应,见于炭疽及某些病毒感染时;(4)组织细胞及肉芽肿性反应,见于慢性炎症过程。

髓鞘破坏CNS感染时常有髓鞘的破坏:髓鞘的破坏可继发于神经元的受损,即神经元溶解性脱髓鞘(neuronolyticdemyelination),另外一种称为轴周脱髓鞘(periaxialdemylin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CSF:压力可能增高,细胞数增多达10~1000×106/L, 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可轻度增高,糖水平正常 急性肠道病毒感染可通过咽拭子、粪便等分离病毒, PCR检查CSF病毒DNA具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治疗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 疗法和防治合并症 对症治疗如严重头痛可用止痛药,癫痫发作可首 选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 抗病毒治疗可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目前肠道病 毒的试验性用药是免疫血清球蛋白(ISG)和 leconaril(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 如疑为肠道病毒感染应关注粪便处理,注意洗手
癫痫发作、定位体征
辅助检查 脑电图
辅助检查 CT
辅助检查 MRI
辅助检查
• CSF: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增多 • CSF 病原学检查:HSV抗原;HSV特异性
IgM、IgG抗体;HSV-DNA
• 脑组织活检:出血坏死 • 电镜: Cowdry A 包涵体 • 病毒分离、培养
诊断
• 发热、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抽搐及局灶性
•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少见、亚急性或慢性、体 液、PCR
治疗
• 病因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15~30mg/kg/d –刚昔洛韦疗效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
• 临床在不排除HSE时,就应早期抗病毒
治疗
• 免疫治疗:干扰素、转移因子、肾上腺皮 质激素
• 对症治疗: • 全身支持疗法:
二、病毒性脑膜炎 (viral meningitis)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病学教研室
概述—概念与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各种生物体病原体侵 犯脑或脊髓实质、被膜和血管等,引起急、 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
概述—概念与分类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 螺旋体 朊蛋白
临床表现
本病在夏秋季高发,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终年发病。儿童多见,成人也 可罹患。多为急性起病,出现病毒感染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畏光、肌痛、 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以及脑膜刺激征如头痛、呕吐、轻度颈强 和Kernig征等。患儿病程常超过1周,成年可持续2周或更长。 临床表现可因患者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种类及亚型的不同而异,如幼儿 可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颈强较轻甚至缺如;手-足-口综合征常见于肠 道病毒71型脑膜炎,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脑膜炎。
三、其他病毒感染性 脑病或脑炎
(一)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coencephalopathy, PML)
临床表现
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表现偏瘫、感觉异常、 视野缺损及其他脑局灶体征,脑神经麻痹、 共济失调和脊髓病变较少见,随着病灶数量 增加可出现痴呆
(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ecphalitis, SSPE)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2岁前常患过麻疹,经 6~8年的无症状期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不发热。 临床分为: ①早期:认知和行为改变,如健忘、学习成绩下降、 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和坐立不安等 ②运动障碍期:数周或数月后出现共济失调、肌阵 挛(响声常可诱发)、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 失语和失用症,可有癫痫发作 ③强直期:出现肢体肌强直、腱反射亢进、 Babinski征、去皮层或去大脑强直,可有角弓反张, 最终死于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
诊断
CSF检查正常 EEG:非特异的弥漫性或局灶性慢波 CT:白质内多灶性低密度区,无增强效应 MRI:T2均质高信号,T1低或等信号
诊断主要根据病人进行性弥漫脑损害典型临床表现、EEG、 血清学JCV抗体水平增高及神经影像学所见 确诊有赖于脑活检病理检查或CSF检出JCV-RNA
治疗
PML缺乏有效治疗方法,a-干扰素对自然杀 伤细胞有激活作用,可试用于本病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85%~95%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 病毒科,有60多个亚型,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 埃可病毒等。虫媒病毒和HSV也可引起本病,腮腺炎病毒、淋巴细 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美国每年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数超过其他病原体导致脑膜炎病人数的总 和,我国尚缺乏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 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发生最初感染, 肠粘膜细胞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入血后产生 病毒血症,再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及鉴别诊断
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和糖含量正常,免疫球蛋白增高,可出现寡克隆 带,血清和CSF麻疹病毒抗体增高。 EEG:可见2~3次/秒慢波同步性爆发,肌阵挛期5~8秒出现一次。 CT:广泛性皮质萎缩、白质多数低密度灶和脑室扩张等。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典型病程、周期性同步放电EEG、CSF-IgG增高 及寡克隆带、血清及CSF麻疹病毒抗体增高等, 确诊根据脑活检发现细胞内包涵体或脑组织分离出麻疹病毒。 鉴别诊断:需与儿童和青少年痴呆性疾病,如脂质沉积病、肾上腺脑白 质营养不良、肌阵挛性癫痫、线粒体脑肌病等鉴别
神经体征
• CSF:红、白细胞数增多 • EEG:额颞为主的弥漫性异常 • CT或MRI:额颞叶出血性病灶 • 抗单纯疱疹病毒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胸腰部带状疱疹史、病 变轻、 预后好、CSF查出该病毒抗体
• 肠道病毒性脑炎:夏秋、病初胃肠道症状、
PCR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感染或接种疫苗后、脑 和脊髓受损
病因及发病机制
HIV --- DNA病毒 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成人 少数儿童及青年为原发性感染 II型疱疹病毒主要感染性器官
病因及发病机制ຫໍສະໝຸດ 病理病理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一般急性起病,也可亚急性起病 有前驱症状,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等 1/4患者有口唇疱疹史 脑实质改变的表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CNS
脑膜 脑实质
脊髓 脊髓膜
概述—CNS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 直接感染 神经干逆行感染(嗜神经病毒, neurotropic virus, HSV)
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HSE)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