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鲁迅)语段精读
《藤野先生》优秀---副本剖析

在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见所闻——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国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仙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 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 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 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 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 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
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 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 心情怎样?
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 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 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 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 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 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 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 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 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多年后,鲁迅写信给恩师藤野先生, 请你代他写一封信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怀念和感激。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 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 愧疚之情。
“伟大”? 如何理解伟大
《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 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
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 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 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 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藤野先生》难句解(节选)

《藤野先生》难句解(节选)(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是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篇的。
本文最初发表时,用“旧事重提之九”作副题。
作为“旧事重提之八”的是《琐记》,结尾部分谈到自己在南京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于是,在《藤野先生》的开头,就写了上面已引的那一句。
意思是说:到外国以后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撇开和上一篇的关系来说,这一句话作为独立成篇的作品的起句,也因它的劈空而来,在结构艺术上显示出独创性;又因它的提示全段,在意思表达上有其深刻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文意引入东京,却又立即归结到东京留学生活中所见景象的否定。
这就是关于辫子和跳舞的见闻。
关于辫子,散文里写了留学生的盘辫与散辫。
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盘着大辫子,成群结队出入于上野公园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或者是解散辫子,扭动脖子,以丑为美。
关于跳舞,叙述留学生会馆每到傍晚,就“满房烟尘斗乱”,以为时髦。
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深为鲁迅所厌恶。
这种奇怪的现象,表明了东京不足留恋。
从憧憬到惊怪,从追求到厌恶,种种思绪都用“东京无非这样”寥寥七个字表现出来,并且也为得识藤野先生于仙台作了铺垫。
如果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移到第三节,置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之前,那也完全可以读通,且还变得容易读懂。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两个不同了:第一,这一句就不再是提示东京观感的话,而是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合成过渡性的语言,既不能加强过渡作用,又失去了劈空抓来、就势掷去的艺术力量。
第二,这一句变换了位置,虽然也能在叙述辫了与跳舞之后略见对此表示的厌恶之情,但是这种感情既已减弱,文章也失去了原来的短促叹息的情绪,东京不可久居的急迫感也不能在开卷之时就传达给读者。
开篇的一句,实在是寓新奇于平淡的传神之笔。
《藤野先生》精品

精要语段阅读赏析
2.精读“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 去。……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 芋梗汤。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 芋梗汤”思考:
(1)作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 里”、“水户”这两处驿站,其用 意是什么?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去仙台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3)“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句中的 “标致”你怎么理解?
句中“标致”是反语, 对“清国留 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 、庸俗麻木的 本质,表达了作者极端厌恶之情。
(4)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 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 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主 要内容。
2.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 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 “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 之”?
“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 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 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
精要语段阅读赏析
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收藏讲义 悬挂照相 继续写作
精要语段阅读赏析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 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 《华盖集》、《坟》 等。本文选自散文 集《朝花夕拾》。
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藤野先生》片段阅读附答案

《藤野先生》片段阅读附答案 【原文】《藤野先生》片段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幺大帮助。
”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枚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题目】11.第①段中“似乎”有深意,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作用。
(3分)12.结合全文,说说鲁迅为什幺在第二学年终结的时候要离开仙台?(3分)13.黄蓓佳曾评价鲁迅文章体现出他“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两个特质,请结合。
藤野先生 段落阅读

5.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 接原因是 与 这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两件事。(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6个字)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 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 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 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 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 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 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 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
构成 反问 语气。 4.对文中第三段末句正确的理解是 由于作者认识到国民精神的改变比有一个 健全的体格更重要,所以决定弃医从文 。 5.本文段叙写的是 看电影 事件,表现 了作者的 爱国主义精神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 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 能力了:①______。但我接着便有 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 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是的,
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 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D)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 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 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 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 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 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 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3、“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 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是个倒序句,按照一般原则,“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该做后续句 子。可作者偏要置前,如此这般,有什么 表达的作用呢?且作大。
4、藤野先生的照相成为了作者勤奋写作 的动力,“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 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 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否设想一下, 在50个字以内把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话 重现出来。 语句表达大体切近人物个性即可,不必 太过拘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愿到⽇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亲⼀样被误的病⼈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救⼈救国的⼈⽣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名医⽣,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艺作为武器进⾏战⽃,成为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五课《藤野先⽣》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物品质的写法; 2、概括藤野先⽣的⾼尚品质,体会作者在⽂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的感情⾊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的⾼尚品质。
2、理解本⽂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藤野先⽣是鲁迅先⽣最敬重的⽼师;回忆性叙事散⽂《藤野先⽣》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本岩波⽂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章才好。
鲁迅回答:“⼀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选录进去。
”他的⽬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的下落,同时委托增⽥涉先⽣代为寻找。
第⼆年,《鲁迅选集》出版,增⽥涉⼜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的下落,增⽥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叹息说:“藤野先⽣⼤概不在⼈世了吧!”字⾥⾏间,情真意切。
1926年8⽉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学任教。
《藤野先⽣》这篇散⽂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20年后,于1926年10⽉12⽇在厦门⼤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1906年初春在⽇本留学时的⽣活⽚段。
这篇回忆性散⽂带有较多的⽂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物的精神⾯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姓藤野,名严,排⾏第九,1874年⽣于福井县⼀个医⽣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藤野先生》课内语段阅读附答案

《藤野先生》课内语段阅读精选(附答案)(2)《藤野先生》课内语段阅读精选(附答案)(2)文章来自:(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说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的是什么?3.这段主要是写()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B.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_(2)“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讲义 6《藤野先生》-部编版

激趣导入: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学习要点:一、重点1. 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二、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整体感知:一、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
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结构梳理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见藤野之前(1-3)(在东京)(1)往仙台、初到仙台(4-5)相识(6-10)(二)相识、相处、离别 (2)(在仙台)(4-35) 相处(11-23)匿名信事件 (3)离别(24-35) 看电影惜别(三)对藤野的怀念(36-38) 藤野先生 明线: 与先生的交往 暗线: 作者爱国情感 形 散 而 神 不 散课文精析:一、分析典型事件,概括人物形象。
1. 初识藤野先生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 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9/5/2014
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 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 里还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 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 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 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 屈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 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9/5/2014
“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 “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
3,江南的雪有何特点? 4,文章是否一开篇就直写江南的雪 呢?是写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9/5/2014
(否,江南的雨) (单调)
5,江南的雨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的,江南的雪是否 也是“单调”呢?能找出相关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从你找的语句中你会想到什么? (否。那里还隐……也听到他们嗡嗡地闹着) (江南的雪不是单调的,寂静的,它透露出盎然的生机 ,蕴育着生命) 6,作者在写江南的雪时,还写了一件怎样的事?你认 为那些词写得好?
9/5/2014
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 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 添改讲义 , 工作认真负责 表现了藤野先生 。 (2) 纠正解剖图 , 对学生严格要求 。 表现了藤野先生 (3) 关心解剖实习 , 热情诚恳 表现了藤野先生 _____。 (4) 了解女人裹脚 , 求实精神 。 表现了藤野先生
什么?
日本“爱国青年”
“围着看”枪毙的“一群中 国人”,指麻木的中国人。
9/5/2014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 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 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2、两地的雪相比,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为什么?
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都是充满着深情的, 都是十分喜爱的。但他更为欣赏的是朔方的雪的 抗争精神。作者喜欢江南的雪是因为它有一种温 润、宁静的美,喜欢朔方的雪是因为它有一种在 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作者对江南的雪 的喜爱之情;又充满惋惜之情的,对江南的雪没 能抵御住环境的影响的遗憾与惋惜。但朔方的雪 花充满了抗争精神,从不与严峻的环境妥协,而 是孤独的坚持自我,英勇的献身。作者对朔方的 雪花给予了高度评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 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9/5/2014
《我的母亲 》 (胡适)
9/5/2014
阅读课文4、5、6、7、12段 回答问题
选文第1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段)
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严师”的事件有 哪些? ①做错了事,严加教育,并实行惩罚措施; ②训导我要向我父亲学习; ③说句轻薄的话,被母亲重重责罚了一顿。
“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 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 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9/5/2014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 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 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 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 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 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9/5/2014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从小的方面看 。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议论、抒情 。 (3)这段文字共3句话, 表达对先生的感激之情。 第①句表现了 , 第②句表现了 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 , 第③句表现了 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使读者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 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题,作者热情的 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
9/5/2014
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事件有 哪些?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她便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请找出选文第5段的中心句。
但她有时候也很刚气,不 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9/5/2014
《雪》(鲁迅) 语段精读
9/5/2014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 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 雪的喜爱和对北方雪的赞美。 2,文中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
9/5/2014
记叙上述四件事时详写的是 前两件 ,略写的是 后两件 。
9/5/2014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 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 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 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 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 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 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 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 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 化了。
11,通过江南雪的特点和朔方雪的特 点的描写,你有何认识? 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朔方的雪花 却是“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 ”;江南的雪粘结成雪罗汉并且给人 们带来短暂的欢乐,而朔方的雪花却 “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 精魂”。(对比方法)
9/5/2014
(塑雪罗汉)(如,“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表达 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美好的回忆。)
7,江南的雪蕴藏着生机,蕴育着生命,那么江南的雪 是否非常完美呢?
(不是,江南的雪虽美,但经不住磨炼,不能经受时间 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语句:晴天又来消融……而嘴上的胭脂也裉尽了。)
9/5/2014
9/5/2014
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 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 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 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叙述从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到 他们也 到 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议论从 到 抒情
①
②
9/5/2014
呜呼,无法可想。
8,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
(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9,文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朔方的雪”的内在精神?“朔 方的雪”的精神是什么? (在晴天之下……在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 的旷野上……旋转升腾) (孤独不妥协,俨然是一位斗士,像一位奔放的挑战者 ,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10.本文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像征手法)(“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 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朔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 ,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所以作者喜欢江南的雪是因为有一种温润、宁静的美, 但更喜欢朔方的雪。因为它有一种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 抗争的精神。) 9/5/2014
《藤野先生》(鲁迅) 语段精读
9/5/2014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 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 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文中划线的两个“他们”各指代
9/5/2014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反语 , 它的作用是 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样 。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 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 也有解散辫子的 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 也字起连接作用 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 ”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顶得学生制帽 ,理由 这个“顶”是动词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 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 寻求救国真理 。
9/5/2014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 只不过 非”是 的意思,“这样”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 。这句话 是指 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失望 表达作者 的 行 感情。 之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 学生”在① 在上野赏樱花 , ② 不中不洋的打扮 ,③ 学跳舞 。 比喻、夸张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 它的作用是 。 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
9/5/2014
理解“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 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这里 连用“冰冷”“坚强”“灿烂”三个 词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坚硬”强调雪 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 神是“灿烂”的,是最值 得赞赏的。
9/5/2014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可是”在这里是表转折吗?为什么? “可是”,这个词语在这里并不表示转折 ,而是“可算是”“真是”“确实是”的意 思,已经暗含了美中不足之意。)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 地闹着。”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由眼前的雪景“仿 佛看到”了另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更加 突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充满生机的特点 。
9/5/2014
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却用 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 的?(详写孩子们塑雪罗汉有什么作用?)
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 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 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 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 歌颂。 描写完江南的雪,转入到对“朔方的雪” 的描述。用“但是”一词,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