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商品价值(W )商品价值(W )= 不变资本价值(C )+ 可变资本价值(V )+ 剩余价值(m ) = 生产成本(K )+ 剩余价值(m )全部劳动耗费(实际耗费)=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的全部价值•商品的价值由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二、生产成本(K )1、含义(生产成本即资本的消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预付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即c+v ,用K 来表示。
2、假象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剩余价值被看作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余额,即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3、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成本有着以下实际意义: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a.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b.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若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盈利;反之,则亏损。
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c.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只是资本的耗费C+V ,剩余价值m 是无偿获得的,是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因此不计入生产成本。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1、如何转化事实上,剩余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可变资本带来•由于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C )的产物是,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此时剩余价值来源表达式由C+(V+m )变成(C+V )+m•若P 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W=K+P•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二者数量上相同。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022年5月21日20:35(2)区别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被掩➢盖了3、利润率(P')(1)定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劳动者的机制和结果。
以下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1. 剩余价值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一定的工资。
然而,工人创造出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所得工资的价值。
这个超过工资的价值部分被称为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规律的核心:剩余价值规律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的权利,而劳动者只能得到等价的工资作为报酬。
这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使资本家能够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
3.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之比。
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延长工作时间或降低工资等手段实现。
4. 剩余价值的流转: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会通过各种渠道流转回资本家。
其中一部分被用于再投资,扩大资本规模;另一部分则用于资本家的消费和其他形式的投资。
5. 剩余价值的积累与经济危机:剩余价值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然而,随着剥削程度的加深和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会面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
是由剩余价值率下降、利润率下降等因素引起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社会矛盾。
在实践中,剩余价值规律的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为探索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路径提供思考。
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而这个工资只能保障他们的生活所需。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种差额部分就被称为剩余价值,它是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所获取的一种利润形式。
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力,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归自己所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剥削关系。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远远低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它推动着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追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强对劳动力的控制。
然而,剩余价值的存在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垄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一。
大一政治经济学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 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商品的价值由 c + v + m构成,其中的(c + v)已经转化 为成本价格;m作为剩余价值已经转化为利 润,利润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又进一步转化 为平均利润。所以,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 生产价格 = K + p 。
2
4、在西方经济学中,成本价格通常被看作企 业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正常 利润作为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包括在成本价格 之中。总收益大于总支出的余额即为真正利 润,即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
3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了 利润。 2、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只 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 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
m 利润率p ˊ 100% cv
5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已定 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通常成正比例变 化。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在剩余价值率 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部门的利润率与部 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呈反方向变化 。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资本的年利润率与 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减少预付资 本,从而提高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 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和借贷双方的 竞争。当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率取取决于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在供求双方竞争中, 如果借贷资本供大于求,平均利润的分割就 有利于职能资本家,利率就会下降。反之, 借贷供不应求,利率就会提高。 3)如果借贷资本供求平衡,利率就由 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剩余价值的分配》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可以影响阶级流动,为底层人群提供上升通道。
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
01
工资水平
剩余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劳动者的 工资水平,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水 平。
工作条件
02
03
社会保障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会影响企业对 于工作环境的投入,进而影响劳 动者的工作条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对于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有重要影响, 关乎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 值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
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派
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剩余价值的分配,反对政府干预。
02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工资分配
济关系。
利润分配的实质是企业所有者 取得的利润中的一部分被经营 管理者以分红、奖金等形式占 有。
利润分配的形式包括股息、红 利、股票回购等。
地租分配
01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 权取得的一种收入,是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
03
地租分配的实质是土地使用者为 了获得土地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
者支付的租金。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是工人的劳动报酬。
02
工资分配是剩余价值分配的重要 方式之一,它反映了工人与资本
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工资分配的实质是工人创造的剩 余价值被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占 有。
03
工资分配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
04
利息分配
01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等内容。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雇佣为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由其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他们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但却并不是由劳动者自己来支配和使用,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和享受。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认识到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2016考研政治考点: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2016考研政治考点: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条件和影响因素,需要考生多加留意。
在学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时,提醒各位考生注意理解这些概念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搞懂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不难理解。
下面,文都网校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有关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知识,请大家注意考研政治考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关于资本主义工资最容易考本质和表现。
考生往往是学得挺明白的,但是到做题就做错。
所以要理解,之后再做题巩固就好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再深入地讲一下。
工人的工资是在工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支付给工人的,尤其是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更是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其实,如果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那么,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就应包括必要劳动时间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也应包括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显然,资本家不会把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都给工人,那样资本家无所得。
所以,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工人的部分劳动所得,不是全部。
工资仅仅是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工资本质上是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1.利润和利润率首先要理解利润是怎么来的。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因为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所以,在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利润。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掩盖了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高于该部门创造的剩余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低于该部门创造的剩余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
润与该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
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 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
润。 级差地租的源泉
土地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与剩余价值,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 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整个资产阶级都参加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瓜分。因此,劳动者要摆脱 剥削并最终解放自己,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五、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平均利润率存在下降趋势 •资本家为追逐利润而展开的激烈竞争,使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
成不断提高,进而导致社会总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其他 条件相同(特别是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 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小,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 来说就越少,平均利润趋于下降。
•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 •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商业利润、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承担商品资本职能的 资本,是市场交易扩大,流通领域商品资本数量增加的结果。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概念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资本家只关心资本的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银行资本
银 行 资 本
银 行 业 务
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 中间业务
银 行 利 润
二、银行资本 银行利润及其源泉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
职能 资本家 贷款 银行 银行 利润 存款 存款人
存款 平均利润 贷款 利息 利息 企业 银行利润归根结底来源于 利润 利息 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二、银行资本
生产部门
食品
资本
70c+30v
m’
P’
P ’
30% 20%
纺织
机械
80c+20v
90c+10v
100% 20% 20%
10% 20%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 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 之和除以全社会的资本之和 公式表示为: ∑m P′= ∑(c+v)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借贷资本
借 贷 关 系 条 件 下
平 均 利 润
企业利润
归企业
利 息
归借贷资 本所有者
一、借贷资本
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
利息量=借贷资本×利息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 贷资本的比率 借贷利息 利息率 借贷资本
=
一、借贷资本 平均 利润 率 市场 供求 供不应求 上升
取 利 决 息 于 率
0< 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借贷资本的特征
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 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借贷资本是最具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一、借贷资本
利息与利息率 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 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 平均利润就是利息。利息是剩 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一、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
G—G—W…P…W′— G′— G'
借贷关系 还本付息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二)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 不是直线的,因为存在着阻碍利润率下降的 因素,这些因素是: 第一,剥削程度的提高。
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
第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第四,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内在矛盾的展开
贷款利息–存款利息 银行利润率= 银行自有资本
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剩余 价值分配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成本价格
W=c+v+m
= k+m W=c+v+m----劳动耗费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价值之和,叫做商品的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 本价格加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的形成,掩盖了C和V的区别, 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三)利润率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 的比率。公式表示为: m
P′=
Hale Waihona Puke c+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二者在质上和量上完全不同。 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程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1 2 3 4
剩余价值率: 同方向变化
m v 资本有机构成: m′× P′= c+v =反方向变化 c+v 资本周转速度 同方向变化 m’ : m P’ c∶v
60∶ 40 ×n 40 40% M′=m′ 不变资本的节省: 100% 同方向变化 80∶20 20 20% m
P′=
c+v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流通费用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资 本 生产性流通费用 主 义 流 通 费 纯粹流通费用 用 生产过程在流通领 域内继续进行而发 生的费用 纯粹同商品买卖行 为相联系的费用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生产性 流通费用
有机构成低 利润率高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价格下降 利润率下降
资本流入
有机构成高 利润率低 生产缩减
供不应求 价格上升 利润率提高
平 均 利 润 率
资本流入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部门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竞 争,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投向利润 率高的部门,这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 客观要求,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
W= c+v+m = k+m = k+p = k+p
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就是平均利润。
用P表示平均利润,
公式为P =P'(c+v)
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
剥削关系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生产价格的形成
利润转化为平
W= c+v+m
= k+m
= k+p k+p =生产价格
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成为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规律的内在矛盾,这个内在矛盾的展开引起和加深了资本主义 的一系列矛盾: 第一,生产扩大(生产手段)和价值增殖(生产目的)的矛 盾(扩大规模-P’下降-阻碍P’下降,改进技术- P’下降)。 第二,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加强剥削,增 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最终剩余价值实现困难)。
一、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来源 职能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产 生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正在积累中的折旧基金 闲置待用的流动资本 用于积累而尚未投于扩大再 生产的剩余价值
一、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 所有者
利 息
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 使用者
有闲置货 币资本的 所 有 者
货币资 本市场
急需资本的 商品生产者
一、借贷资本
包装、保管和运 输工人的劳动
商品 价值量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
广告费、办公费、 商业店员工资
m
商品 成本 价值量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银行资本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银行资本
一、借贷资本
一、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 是货币资本所有者为了 获取利息而贷给职能资本家 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 G—G′
(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生产部门 食品 资本 70c+30v m′ m 30 20 10 P′ 30% 20%
纺织 机械
80c+20v 100% 90c+10v
10%
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投入等量的 资本,得到不等量的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食品工业 ( 70c+30v ) 机械工业 ( 90c+10v )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
W=c+v+m = k+m
付资本的产物,就叫利润。 = k+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 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加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 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 削关系。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职能和作用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职能和作用
②
G
①
W
购买阶段 GK
Pm
A
•••
P
•••
W′
③
G′
生产阶段 生产K
售卖阶段 WK
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职能和作用 商业资本 投在流通领域中专门经营 商品买卖的独立资本形式 商业资本的职能必须由专事 流通的资本家承担,而不能 由产业资本家一身二任。 专事流通的资本家必须有自 己的独立资本,有其特定的 运动公式,并且能为资本家 带来增殖。
均利润的同时, 商品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部门 食品 纺织 机械 合计
资本
m
p
w
k+p W-(k+p) 10
70c+30v 30 20 130 120 80c+20v 20 20 120 120 90c+10v 10 20 110 120 300 60 60 360 360
供大于求
下降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银行资本
二、银行资本
二、银行资本 资本主义银行
资本主义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 充当借贷款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
货币所有者 债权人
存款
银行
贷款
职能资本家
债务人 债权人 中介人
债务人
二、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的构成与职能
自有资本 银 行 资 本 借入资本 职能资本在运动过 程中产生的暂时闲 置的货币资本 食利者阶层的货币 财富 劳动者的小额存款
商 业 利 润
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 这是由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的 竞争所决定的 平 均 利润率
=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剩余价值总额
二、商业利润 假设: 全社会产业资本900:720c+180v; m′=100% 180 ’ W=720c+180v+180m=1080 P1 =? =20% 900 180 商业资本100: P ’= ? 2 900+100 =18% 出厂价:720c+180v+900×18%=1062 商业利润=1080-1062=18(=100 × 18%) 162—产业利润 180m 18—商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