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1)再生产的含义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的社会生产过程。
(2)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3)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也是采取资本的形式。
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的形式;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采取可变资本的形式。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用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
但是,只要从再生产来考察,这个假象马上就会消失。
资本家这个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所付的工资,是用工人上个生产过程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养活资本家,而绝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一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的概念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由于不同的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几何学的等等属性不同,因而使用价值也各不相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政治经济学中之所以要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即社会使用价值,而且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2)交换价值的含义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3)价值的概念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种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质的东西,这种共同的质的东西就是价值,这是决定两种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二是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a.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是没有价值的;b.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面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资本主义部分)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使同样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更多的纸币数量,出现商品价值的普遍上涨,这一现象叫通货膨胀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量。
工资: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过程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经济学中字母含义

在经济学中,常见的字母及其含义如下:1.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2.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3.NDP: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生产资本的消耗,得到的国内生产净值。
4.NNP: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超过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差额。
5.NI: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
6.PI: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和工资总额。
7.DP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可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那部分收入。
8.C:(消费)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支出。
9.I:(投资)企业投资,是指企业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或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等)的支出。
10.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1.T:(税收)政府税收,是指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从居民和企业取得的收入。
12.TR: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如扶贫在经济学中常见的字母还有:13.P: 价格Q: 数量D: 需求S: 供给E: 均衡或期望e: 弹性ed: 需求的价格弹性es: 供给的价格弹性exy: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U: 效用TU: 总效用MU: 边际效用CS: 消费者剩余。
此外,还有诸如AC: 平均总成本;AFC: 平均不变成本;AP: 平均产量;AR: 平均收益;AVC: 平均可变成本;C: 成本;CS: 消费者剩余;D: 需求;E: 弹性;ED: 需求的价格弹性;ES: 供给的价格弹性;EXY: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E: 均衡(或期望);K: 资本;L: 劳动力;LAC: 长期平均成本;LMC: 长期边际成本;LTC: 长期总成本等字母也常在经济学中使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当中所建立的生产、分派、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据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9、过度竞争:由于进入企业过多,已经使得许多企业甚是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无法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状态长期的持续下去的市场结构。
10、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所有者为经营银行获得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资本货币。
4、简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特点:资本的增殖性
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返还型
资本的风险性
(2)形态:货币资本形态
一、名词解释
1、产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
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2、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把利益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生产地位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本质关系层次。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属于经济运行关系层次,其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经济系数是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指标。在洛伦兹曲线中,它是指绝对平等线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比例。经济系数在0和1之间变动。
越接近于1,表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越接近于0,表示社会财富平等。
4.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2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1)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 (更多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更多的货币。
(2)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异同①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②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不同点a.交换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即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b.交换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商品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c.运动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d.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变成资本就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政 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对政治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后果包括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
三、资本循环与周转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四、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 + m)=Ⅱc ;Ⅰ(c + v + m)=Ⅰc +Ⅱc ;Ⅱ(c + v + m)=Ⅰ(v + m)+Ⅱ(v+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
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
1. m′=m/v(p141)
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p41)
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p72)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 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p83)
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
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
10. p′=m/C(p154)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155)
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
13.生产价格=K+p(p156)
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p158)
以第二题开头的计算题纸:
2.a.v=100*0.4=400 c=1000*(19.2+2.4)=21600 m=(12*2-0.4-19.2-2.4)*1000=2000
W=v+c+m=24000
b.劳动力价值=0.4(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付给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p148-149)
新价值=v+m=0.4+2=2.4
c.必要劳动时间=(0.4/0.4+2)*12=2小时(因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的必要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的是剩余价值,时间和价值具有正比关系)
d.m′=m/v=2/0.4*100%=500%
e.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v不变,c=21600*2=43200 W=24*1000*2=48000
m=48000-43200-400=4400 4400-2000=2400
3.a.m=W-v-c=30*(1.88*22.65-1.88*1
4.9) =437.1
b.m′=m/v=437.1/32.4=1351.5%
4.W=160 c=100*1+10=110 v=10 m=W-c-v=40 新价值=v+m=50 m′=m/v=400%
剩余劳动时间=【40/(10+40)】*10=8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W=320 v=10 c=220 m=90 m后-m前=90-40=50
5.a.c=60000/(5*12)+16000=17000 v=50*80=4000 m= m′*v=4000 W=c+v+m=25000
每千克面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
b.c=60000/(5*12)+16000*1.5=25000 v=4000 m=W-c-v=15000*2.5-25000-4000=8500
m后-m前=4500
m′=m/v=8500/4000=212.5%
6.a.v=5 v+m=12 c=60+5=65 W=v+c+m=65+12=77
b. m′=m/v=7/5=140%
c.v=5 v+m=24 m=24-5=19 m后-m前=19-7=12
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3000/20+40/10+1000/5+2000*6)/(8000+2000)=1.275次
2.a.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30/30+40/10+15/5+15*4)/100=0.68次
b.p′=m/C=m′*v/C=150%*5*4/100=30%
c.W=4w=4*(v+m+c)=4*(7.5+10/4+4/4+3/4+15)=107 (流动资本包括可变资本和原材料)
3.a.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150/15+50*3)/200=0.8次
b.m′=m/v=(220-200)/10=200%
c.p′=m/C=20/200=100%
4.设流动资本为x,则固定资本为2x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2x/10+x*4)/3x=1.4次
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90000/15+30000/15+60000/6+
(30000+15000+10000+200*50*3)
*4]/(90000+30000+60000+30000+15000+10000+200*50*3)= 1.35次
6.a.m′
=m/v=(W-c-v)/v=(180000*50/4-2000000/(10*4)-1000000)/100*1000*3=400% b.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200/10+100*4)/(200+100)=1.4次
c.M′=M/v =(180000*50-2000000/10-1000000*4)/100*1000*12=480万/30万=1600%
7.a.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10/10+5*4)/15=1.4次
b.m′=m/v=60000*5-50000*4-10000/100*50*12=150%
c.p′=m/C=60000*5-50000*4-10000/150000=60%
8.a.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40/8+10*3)/50=0.7次
b.W=v+c+m=40+10+2*1.5*3=59万
c.p′=m/C=2*1.5*3/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