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艺术极具独特魅力。

白居易不仅在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的作品也给人以深入人心的艺术享受。

以下将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主题和意境等方面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艺术。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既继承了古人的传统风貌,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作以清丽婉约、情感真挚为主要特点,展现出一种雅致与忧伤并存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对于语言的运用极其熟练,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琵琶行》中,他运用细腻的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而悲哀的琵琶师,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同时,白居易的诗作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富有韵味。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题丰富多样,既涉及日常生活琐事,又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思考。

他的诗作既有描绘美景、赞美美人的作品,又有反映官场风云、抒发政治抱负的诗篇。

白居易的诗歌以社会人事为中心,注重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他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回避自身的困惑与痛苦,而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卓越的意境构建能力。

他以极富想象力的表现方式,将动静交融、音韵和谐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时而描绘出细腻温婉的意境,时而展示出磅礴壮丽的景象,以鲜明而富有张力的画面感吸引读者。

例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通过描写草原的壮丽景色和对离别的感慨,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恢弘的意境,使诗人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融为一体。

这种意境的构建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独具匠心,他的诗作不仅凭借其清丽婉约的风格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而且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政治抱负与艺术成就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政治抱负与艺术成就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政治抱负与艺术成就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既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抱负。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在政治与艺术方面的重要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在政治上的抱负。

作为一个身处唐代官僚体制中高位地位的官员,白居易一直致力于改革和整顿国家政务。

他以清廉正直而闻名,在担任吏部侍郎期间积极推动反腐倡廉、减轻赋税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并成功引导了当时社会舆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案件和司法事务方面,白居易也表现出非凡才能。

他主张公平正义,并强调审判工作必须触及真相和证据之间密切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他确保了公众信任司法体系并维护了社会稳定。

除此之外,在军事防御方面,白居易坚持维护边境安全与巩固国内统治不可分割。

他主张加强边防军备,促进文化教育在边疆地区的推广。

这些努力为唐朝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白居易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其才华横溢、情感深沉、语言优美而闻名于世。

首先,在诗歌创作方面,白居易突破了传统格律诗歌写作的束缚,提倡自由韵律和真实写意。

他运用生动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并将社会现实与个体经验相结合。

其次,在题材选择上,白居易涉及范围广泛,既有山水田园之景观描摹,也有对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之触动抒发。

无论是咏史抒怀还是聊斋志异般奇幻小说都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

此外, 白居易非常注重修辞技巧与音韵节奏,并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讽刺的手法。

他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深远而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综上所述,白居易既是一位有着伟大政治抱负的杰出官员,又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改革方面勇于担当,在文学创作中突破传统,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遗产。

无论是政治还是艺术领域,白居易都对唐代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历史长廊中耀眼的明星之一。

《唐诗鉴赏:白居易的诗词艺术》

《唐诗鉴赏:白居易的诗词艺术》

唐诗鉴赏:白居易的诗词艺术简介《唐诗鉴赏:白居易的诗词艺术》是一篇致力于探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特点的文档。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生平、他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对唐代文学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生平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陕西宜君县,曾任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等重要职位。

因为个性乐观豁达,又被称为“飞卢”。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歌作品,成就卓越,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风格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展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首先,他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其次,他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细腻,能够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递深沉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他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等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代表作品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于晚年时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通过对悲剧性爱情故事“杨贵妃”的叙述,白居易展现了他对人间苦难和生命之美的思考。

《琵琶行》以楚国名士王昭君为主题,被誉为唐诗中最能展现境界之美的佳作。

通过对王昭君与他人命运纠葛及离别之痛苦的描写,詩中体现出了作者深邃而内敛的感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写景和思想性较强,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依恋和离愁之情。

描绘了大自然在时间流转中的变迁,以及人类生命短暂和坚韧不拔的形象。

影响与贡献白居易作为唐代杰出的文人,他对唐代文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他提倡务实主义,并以清新、通俗的风格开创了诗歌创作上的新风气,被后世誉为“白乐天体”。

其次,他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成为后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形象。

此外,他还对后世唐诗发展及后来宋诗产生过巨大影响。

结语通过文章全面介绍了白居易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对文学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白居易的成就

白居易的成就

白居易的成就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音乐家,他的成就丰富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学方面,白居易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唯美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琵琶行》以其悲凉的音乐和细腻的描写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白居易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还赞美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白居易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他还在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宰相和刑部尚书等高职,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清廉正直而受到朝廷和百姓的一致赞誉。

在音乐方面,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

他精通琵琶、箫等多种乐器,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情感和艺术性,成为了当时乐坛的佼佼者。

除了文学、政治和音乐,白居易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化评论家。

他对古代文化和经典著作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的散文作品《临安春雨初霁》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白居易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出色的
音乐天赋成为了唐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对后世文学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成就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才华,也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白居易的诗词创作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研究》

《白居易的诗词创作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研究》

白居易的诗词创作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研究
1. 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诗圣”,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本文将深入研究白居易的诗词创作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承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 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在这一部分,将介绍白居易的个人生平和他进行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包括他的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官职及政治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3. 白居易诗风特点及艺术成就
在这一部分,我会详细探讨白居易的诗风特点以及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例如,他以豪放而富有情感表达的方式脱离了儒家礼教和骈五格等困扰先前唐代文人写作风格灵感,并成功地刷新了其后继者们对于“新乐府”和“闲寂派”等诗风的理解。

4. 白居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这一部分我将探讨白居易如何通过他的诗词作品和文化观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他倡导中庸之道、提倡人文关怀和为民写作,用他的文字表达社会现实并反映时代气象,给予后代留下了深刻启示与借鉴。

5. 白居易影响力及评价
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白居易被后世誉为“诗圣”的原因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各个时期对他的评价。

6. 结论
在结论中,本文将总结白居易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同时也可以探讨一些未来可能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方向。

以上是根据您给定主题所完成的大纲内容,可根据需求进行详细拓展。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以其深远的意境、动人的抒情和优美的文学艺术风格而闻名。

这首诗具有许多艺术上的成就和特点:
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长恨歌》既具有叙事性,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悲剧般的
爱情故事,又包含了深沉的抒情情感。

情感真挚、激发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沉浸其中。

2.细腻的描写: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景物、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现出
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他运用细腻而富有意境的笔墨,勾勒出了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和历史画面。

3.音韵和节奏感:《长恨歌》运用了丰富的音韵韵律,使得诗篇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白居易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颂。

4.意境和象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构建和象征的运用,白居易创造了丰富的意境。


用自然景物、情感投射等手法,将杨贵妃的悲剧与时代变迁相结合,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意义。

5.文学价值:《长恨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在文学
上有着重要地位。

它不断地被后人赞美、吟诵,并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深邃的情感、优美的文学表达和历史意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之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出色的诗人白居易,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和自然妙趣等特点,广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他晚年更以“中兴三百年之后,文人无出其右者”的自豪之言,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之重大。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作品、艺术特色与文学地位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位大诗人的传奇人生。

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最为活跃的诗人之一,创作的诗歌范围广泛,涵盖了楚辞、乐府、绝句、长篇叙事诗等不同的体裁,且涉及生活、思想、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

他的最高成就便是“八十七首唐诗中二十首以上跻身于现代汉语诗歌的经典级作品”,这说明了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父死》、《钱塘湖春行》、《赋得双峰插云》等,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代表,涵盖了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创作风貌。

二、白居易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内敛含蓄、洒脱自然、唯美古朴等特色著称。

其中,清新自然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例如《琵琶行》,他用诗歌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琵琶女的歌声,营造出了自然的氛围。

深情绵绵,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浓浓的伤感之情上。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故乡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豪放洒脱,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自由奔放,语言简洁,文字流畅,富有节奏感。

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运用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美景色。

三、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富个性的一位,而他的诗歌艺术特点,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颇高,不但是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对于后世的文坛而言,白居易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的。

诸如辛弃疾、杨万里、唐婉等一批后来的名家,对白居易的诗歌深深感受并进行了借鉴,成为了自己的创作的源泉之一。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在古代,植物的一些特殊品质常被诗人用来表述自己的品质。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导语:白居易在《秦中吟》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在《新乐府》序中说:“……凡九千二百五十二首,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一、细腻描摹人物,给诗歌开拓出一种新境界
白居易的叙事诗基本上是写实的,尤其擅长描摹人物情态。

同是写人,他不满足于粗线条的勾勒,而注重细腻的情节刻画。

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自然生动,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新乐府》、《秦中吟》中备受剥削压迫的妇女和农民的形象,《长恨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琵琶行》中的歌女,以及《霓裳羽衣歌》、《柘枝舞》中的舞伎,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诗人从他们的服饰、容貌、姿态、动作、语言一直写到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人物形象的丰满成了叙事诗的骨架,因此,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为我国古典叙事诗题写了新的篇章。

对景物的描写,诗人也很注重细节,常常用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突出诗歌的主旨。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开阔的气象、雄浑的气势,却开拓出一种新的境界,对晚唐诗
歌创作,甚至对小说、词曲的兴起,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叙事与议论相映照,大胆表露自己的爱憎
白居易创作的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这样,他在写作的时候就恨不得将社会的不平、人民生活的痛苦、官僚阶级的腐化堕落一骨脑地兜出来,所以这部分作品都是“意激言切”,锋芒直露的。

又由于诗人感情的急迫,因而常常不得不在叙事后跟随一些急切的说理成分,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

叙事部分通常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甚至有细腻的外貌和心理描写;议论部分也非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憎。

或痛斥,或嘲讽,或规劝,与叙事部分紧密结合,一气呵成。

如《红线毯》一诗中,诗人描写了官家向宣州人民催逼贡物的情形以后,在结尾便直接用斥责的口吻写出:“宣州太守知不知?一长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在《伤宅》一诗中,诗人描写了长安贵族们的富丽的宅第和他们“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豪华生活以后,便发出“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的议论。

又如《轻肥》和《歌舞》两诗,诗人在描写了“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匕首一般的警语。

其他像《凶宅》、《买花》、《杜陵叟》、《议婚》、《两朱阁》、《紫毫笔》、《隋堤柳》以及《新丰折臂翁》等诗都是采用了类似的表现形式。

这种客观的描绘和激切的说理语言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白居易的社会政治诗的一个极为
明显的特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诗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直叙的、议论性的语言,但在整首诗的形象上却并没有起着破坏作用,相反的,正是由于这些“片言居要”的警策性的语言,加强了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

究其原因,乃是由于这些议论在整首诗中并不是游离成分,而是和诗中感性的形象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整个诗篇感性形象中所必然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激动着的感情的升华。

由于诗人思想的深刻和感情的真实,以及由于这些议论成分本身也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形象特征,所以它们不仅没有破坏整个诗篇的形象构思,反而加强了诗歌的抨击力量。

这种客观的描述和形象描绘与警语式的议论成分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独具特色。

三、通俗语词入诗,“创前古所未有”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生动自然,极炼如不炼,拙中见精巧。

他善于采用朴素的白描手法摄取外在景物的鲜明特征和抓住人物内心世界的瞬息万变的复杂情绪,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用字炼辞上不尚雕琢与华美,但所塑造的形象却非常鲜明深刻,所表露的感情却非常真挚深切。

清人刘熙载曾赞赏他的语言艺术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我们读他的一些诗句如“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九江春望》),“不知灵药能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和郭君枸杞诗》),“骨肉都芦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赠邻
里》),像“譬如”、“怪得”、“都芦”(即“总共”的意思)等都是当时的口语俗字,读起来自然生动。

白居易平畅浅切的语言给他的作品带来家常语一样的亲切感,使人容易了解并接受他的作品。

但过分强调通俗,也会影响诗歌的艺术性。

对白居易的这种诗风,自唐本朝起,就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原因主要是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太露太直,缺少回味。

不过,“大凡才人好名,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

白居易的作品能流传下来,也正是他在通俗语运用方面“创前古所未有”。

四、引领诗歌新变,创制元和诗体
元和之际,社会相对安定,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经过一部分诗人的努力,诗坛上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韩愈奇险,孟郊琢削,李贺诡幻,卢同、刘叉变怪,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则以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独树一帜,他们倡导的社会政治诗及创制的“元和体”诗成为时人崇拜仿效的典范。

“元和体”大致包括这样几类诗:《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次韵相酬之作及长篇排律,杯酒光景间的小碎篇章。

这些诗歌大多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义,但能以情感人,诗体和声韵富有新的变化,很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

如长篇排律《游真悟寺一百三十韵》,用游记文的手法写诗,描述五日登山的经过,诗中动静结合,细致入微,山水人物,跃然纸上。

那些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的小诗,都是眼前景、口头语,写得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据说当时“巴蜀江楚间洎长
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体’”。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在白居易创作的“元和体”诗中,步原诗韵再创作以酬和别人诗篇的作品有很多。

这种风气开始于元、白,也应和了当时士大夫的文化生活方式,并成为元和诗坛上别开生面的一种诗歌新形式。

如白居易《醉后却寄元九》:“浦池村里匆匆别,沣水桥头兀兀回。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元稹的酬作《酬乐天醉别》为“前回一去五年别,此别又知何日回?好住乐天休怅望,匹如元不到京来!”两首诗好似姐妹篇,一呼一应,内容和形式都是相通的,体现了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当然,两诗韵脚相同,有点文字游戏的意味,但是格律要求更严。

次韵相酬的作品同时也促进了诗人之间的创作交流,常常使诗人们的诗歌风格彼此影响,对作家群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白居易和元稹等人还把排律的篇幅加长,扩展到几十韵甚至百余韵。

在选材上,白居易从各地的风土人情一直写到自家的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可以成为他诗歌的内容,经过提炼,清浅可爱,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还常常用俗语俚语入诗,使作品的文字更贴近生活。

在格律方面,诗人不再严格遵循传统诗歌格律的定制,而以淡化古体诗和律诗界限的方法来适应诗体发展变化的要求,写了很多格诗和半格诗的作品,并出现很多散文化的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