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艺术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每一个诗人写诗的风格都有所不同,诗人白居易的写诗风格是什么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风格一.通俗性。
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二,写实性。
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
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
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三,抒情性。
写实和抒情兼用。
他自己都说:“大凡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四,叙事性。
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
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五,讽喻性。
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
都是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杜甫的诗歌风格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
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总的看来,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如下艺术特点:一、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
他的诗善叙事,但又善用一二警策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奇警的效果。
如《轻肥》前十四句全是铺叙权贵的阔绰,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怵目惊心的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生活。
《买花》前十六句叙述长安豪贵纷纷攘攘、争相买花的情景,末尾以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十分精警的揭示出豪贵的这种奢侈浪费的生活是建筑在剥削的基础上的。
再如《重赋》的“剥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红线毯》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等等,都是十分警策的句子。
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二、以叙事为主,又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白诗以善于叙事见长,但又将叙事抒情结合。
其方式有三,一是寓感情于叙事中,诗中虽无抒情的句子,感情却洋溢于叙事中,如《卖炭翁》。
二是以第一人称口吻代替人物抒情,如《上阳白发人》等。
三是在叙事之后直接抒情,也即“卒章现其志”,如《红线毯》等。
此外,白诗的叙事还有一个特点,即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这以《卖炭翁》最出色。
三、白居易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如《新丰折臂翁》、《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等都善于刻画出人物相近的命运却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
这是白居易对诗歌艺术的又一发展。
如将杜甫的《兵车行》与白之《新丰折臂翁》对比,即可看出其特点。
但是白居易的诗也有一些缺点:一是理周辞繁,精炼不够,二是言辞激切,含蓄不够。
务尽务详,使诗歌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不足,加上议论过多,不免破坏了诗歌的形象性,这都削弱了其艺术力量。
不过,通俗的诗,容易得到流传,产生较大的影响。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
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流传之广,确是前所未有。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乐乐课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乐乐课堂摘要:一、白居易简介1.基本信息2.诗歌创作背景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1.现实主义风格2.直白通俗的语言3.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4.独特的讽刺手法三、白居易诗歌作品欣赏1.《赋得古原草送别》2.《长恨歌》3.《琵琶行》四、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1.对后世诗人的启示2.社会评价和影响正文: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这个时期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加剧,民生疾苦。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白居易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出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他主张诗歌应该用直白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而非追求华丽辞藻。
这种观点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同时,白居易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他的诗歌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对民生疾苦、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白居易的讽刺手法也是其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
他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
他的讽刺诗歌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令人深思。
在白居易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原草地上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又如《长恨歌》,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还有《琵琶行》,这首诗通过琵琶女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关注民生的立场,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
许多诗人在创作中都受到了白居易的启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诗歌吗?关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一)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
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
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二)《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三)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诗歌吗?关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一)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
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
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对白居易的评价

对白居易的评价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有着“诗仙”的美誉。
下面就对他进行个人评价:一、诗歌风格1.独特和创造性。
白居易擅长把古典诗歌中的句式和诗歌手法发挥到极致,融汇宋词的流畅和唐诗的气势,使他的诗歌可以独树一帜。
2.传统和典雅。
白居易诗歌深受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但他又变化着宋派的抒情特点,在其诗歌中夹杂着抒怀和忧国的情怀,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3.节奏跳跃有韵。
白居易的诗歌古典气息浓厚,他在诗歌中运用唐诗的强调和宋词诗歌的抒情节奏,使诗句韵律更加流畅细腻,令节奏更加跳跃有力。
二、文学潜力白居易的文学潜力非常惊人,他囊括诗词、文论、经义等多个领域,接地气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受到广大民间读者的喜爱。
1.深刻思想。
白居易在诗歌中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把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洞察力;2.朴素而精湛的话语风格。
白居易的话语风格朴素自然,细腻传神。
他用简单而自然的语言表现出同情心,抒发出精致的情怀;3.英雄豪爽的情怀。
白居易的诗歌中凝结着和谐、友爱、人道的情怀,也有英雄豪爽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他的诗歌永恒。
三、影响力1.社会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被普遍接受,他的文化思想对当时乃至至今的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
2.文学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他的诗词艺术完美炼成,也为中国以后的诸多诗人所参照。
3.宗教影响。
白居易是佛教徒,他把佛教思想融入诗词中,受到了众多佛教徒的拥戴。
总之,白居易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创作性,他文学潜力深不可测,影响了唐宋文学和宗教领域。
白居易的诗歌虽已走过千古流传,但依旧活跃着,他的诗词犹存在时空里,令我们还望着,称赞着,一代代的传唱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一、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1. 温婉细腻白居易的诗歌以温婉细腻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运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注重细节描写。
他的诗作中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够深入人心。
2. 情感真挚白居易在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细节上所把握,将自己情感投入其中,并通过语言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3. 描述现实生活白居易批判现实,关注人民生活,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社会百态,呈现出大唐盛世时期的繁荣和沧桑。
三、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1. 开创骈文诗流派白居易在骈文诗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运用富于律动感的韵律和行数,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对后世的骈文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影响后来文人雅士白居易以其温婉细腻、情感真挚的诗风深受后来文人雅士的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成为其他文化名流学习借鉴的对象,也激发了后世无数学者和艺术家对诗歌创作和人生观念的思考。
3. 启发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白居易通过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引领了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新境界。
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和情感。
四、结论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温婉细腻、情感真挚和对现实生活描写为主要特点。
他对骈文诗的创新以及其独特的诗风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对人们情感与美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他成为了文人雅士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同时也启发了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方面更广泛的思考。
以上是关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的简要介绍。
白居易以其独特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文化名流和艺术家们在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方面的探索。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论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论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并分析其与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的关系。
1.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概述白居易以其简洁明快、自然流畅的语言著称。
他注重表达情感和人生哲理,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观察。
以下是几个突出的特点:1.1 自然真实白居易追求真实而自然的写作风格,倾向于用通俗语言表达复杂思想。
他善于运用平实朴素的文字描绘事物,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笔下世界的美丽与深情。
1.2 深邃感情白居易常常通过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倾诉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他在诗中表达对爱情、友谊、家庭和生活的思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追求。
1.3 社会关怀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关注。
他用平实而深入的文字描绘社会百态,表达对贫苦农民和下层社会的同情与呼吁。
2. 白居易的诗歌与当时时代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和开放的阶段之一。
以下是探讨白居易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几个方面:2.1 文化氛围唐朝是一个以文化兴盛著称的时期,汇聚了众多才子佳人和文学家。
白居易身处这个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潮和创作格调的影响。
2.2 社会变革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农民起义、政权更替等重大社会变革。
白居易通过描写社会现象与人民生活,折射了这一时期的动荡和社会问题。
2.3 政治思想唐朝中后期盛行儒家思想,白居易也受到其影响。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对人类伦理道德、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探索与反思。
结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他的作品体现了真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深邃感情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同时,他在唐朝兴盛文化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独具魅力的艺术成果。
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窥见时代风貌的观察者和启迪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上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的诗风,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首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
如有名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等。
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实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
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元稹则更欣赏杜诗通俗化的倾向。
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籍、王建、元、白等人由于诗风相近,成为元白诗派的主要成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作诗2800余首,有“诗王”之称。
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前两类体现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
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二、白居易诗歌的风格(一)通俗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叫做通俗。
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
苏轼评之曰“白俗”,王安石评之“白俚”。
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美之为“务在分明”。
清代的沈德潜称之为“浅易”、(《说诗晬语》)“平易近人”(《唐诗别裁评语》),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
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可见白居易的通俗,是经过修改加工的产物。
白居易的好友、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张籍的诗,也平易晓畅。
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则容易却艰辛。
”这就表明,通俗是来之不易的。
在唐代诗人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提倡通俗的,是白居易和元稹。
他俩是诗友,又是挚友,世称元白。
他们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们主张通俗,就大大促进了中唐诗歌的改革。
特别是白居易,影响最大。
他的《与元九书》,可以说是中唐诗歌改革的纲领。
其中,生动地描绘了他的诗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巨大影响。
上至王宫贵族、达官显要,下至黎民百姓,贩夫歌伎,无不喜诵白诗。
为何白诗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俗。
那么,通俗的特点究竟何在呢?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新乐府序》)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言必有据,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这里提出的质、径、直、切四条标准都有来历,其涵义与所谓“俚俗”绝不相同。
根据典据,可知“质”的意思是质实、真实,“径”的意思是不费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切”的意思是表达(包括运用比兴等手法)真切易晓。
简言之就是:质朴、率真、切实。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所提倡的通俗,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唐诗歌发展史上的巨大潮流。
白居易不仅在理论上提倡通俗,而且在创作上也实践通俗。
他的《秦中吟》、《新乐府》就是推行通俗诗风的力作。
通俗既追求艺术表达的浅显,又追求思想内容的深刻。
因此,它浅而深,而不是浅而薄。
它浅中藏深,寓深于浅。
浅,显示出它的通脱、俗拙;深,表明了它的深刻、充实。
叶燮《原诗》云:白居易的“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薛雪云:“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一瓢诗话》)这都道出了通俗的妙处。
言浅意深,平易近人,是通俗的最高境界。
俗有通俗和庸俗之分。
平易浅显是通俗,俗不可耐是庸俗。
唐代许多民歌都通俗而有情致,是诗人学习的范例。
白居易和他的诗友元稹、张籍、李绅、刘禹锡都吸收了民歌的精华。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
可见通俗的诗是不卑俗也不浅薄的。
在诗歌批评领域里,“俗”是一个应用对象十分宽泛甚至随意而且随时间间距而变动、随评价者的趣味和古典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负面评语。
接近世情、内容普通、情调不高的被称为俗,新兴的、特别是有民间下层背景的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俗,使用过多、老套的形式和手法也被称为俗。
任何形式和手法,任何题材,只要在评论者看来使用不当,太冒险或太一般,都可能被视为俗气。
鲍照曾被齐梁人视为俗,李白、杜甫也曾被宋人视为俗,其他小一些的诗人更不必说了。
白居易诗歌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用语流便,平常事、口头语、眼前景,意到笔随,“称心而出,随笔抒写”,意深而词浅,很少使用典故。
僧惠洪《冷斋夜话》甚至说,白居易诗成之后,“老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此话虽不能视为信谈,但至少可以说明白诗的通俗平易。
应该指出的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平易晓畅,是千锤百炼后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并非信手拈来,正像赵翼所说:“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刘熙载《艺概·诗概》也曾经指出这一点:“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宋人周必大也曾经指出:“香山诗语平易,文体清驶,疑若信手而成者。
闲观遗稿,则窜定甚多。
”由此可见其良苦的匠心。
而袁枚的“平淡”也并非矢口而道,他所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惨淡经营之后的不经意。
元、白之诗,之所以能风靡天下,雄视百代,同诗人锤炼字句有关。
因此,元、白之通俗,绝非粗制滥造,而是千锤百炼的。
在锤炼过程中,诗人尽量采用民间语言,以口语入诗,并对口语进行加工改造,惟求词能达意,明白晓畅。
所以白诗能够雅俗共赏。
俗与雅,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相反相成的。
要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有雅有俗,方为上乘。
元白之诗,就是如此。
《长恨歌》就是这样的作品。
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凡夫俗子,无不喜爱。
故吏部、礼部选举人才,常以白居易的诗为评判的标准,而广大的人民则以会吟咏白诗为荣,连长安的歌伎都以会吟诵白诗而抬高了身价。
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风是俗中有雅、雅中元、白之通俗,绝非粗制滥造,而是千锤百炼的。
在锤炼过程中,诗人尽量采用民间语言,以口语入诗,并对口语进行加工改造,惟求词能达意,明白晓畅。
所以白诗能够雅俗共赏。
俗与雅,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相反相成的。
要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有雅有俗,方为上乘。
元白之诗,就是如此。
正如叶燮在《原诗》中所说:“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
”至于元稹诗风,也是如此。
(二)轻艳通俗,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有不同的色彩。
虽然元白都以通俗著称,但因他们气质、性格、出身、经历、习惯、兴趣等等的差异,其诗风也迥然有别。
苏轼说:“元轻白俗。
”这里用了一个“轻”字就把元白的诗风区别开来了。
元稹虽也通俗,但却俗而轻;白居易则俗而不轻。
所谓轻,绝非轻薄、轻佻,而是轻浅、轻艳。
它虽也尚俗,但色泽鲜润,色彩斑斓,兼纤秾、繁缛之美;而白居易则崇尚一个“淡”字。
故元稹为艳俗,白居易则淡俗。
白诗的通俗是浅、淡、清,元诗是轻、浓、艳。
元稹的轻艳自有特色。
它色彩浓,密度稠,层次厚,甚至给人以腻的感觉,并时有雕琢的痕迹。
唐代的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学浅切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白体’。
”这种评价对元稹虽有微词,但的确指明了元白之间诗风的区别。
元、白诗风,对于新乐府运动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
元、白诗派的四人中,风格也各有特色,成就也自有不同,张、王成就逊于元、白,影响也不及元、白。
就元、白而言,则元逊于白。
白诗质朴平实,剀切深刻,一针见血,一目了然,平淡自然,活泼自如,现实主义精神很强。
(剀切:讽喻)下面重点赏析几首白居易的代表作。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奢淫逸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如《重赋》直斥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夺:“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伤宅》揭露达官贵人为富不仁,“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却“忍不救饥寒”。
如《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注释:朱绂:fú,古代贵族穿的一种礼服。
擘,bāi ,分开。
衢,qú。
《秦中吟》十首之一。
诗题“轻肥”,轻裘肥马。
取自《论语。
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
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