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透过《琵琶行》浅析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

透过《琵琶行》浅析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

透过《琵琶行》浅析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名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篇,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在《琵琶行》中,琵琶艺术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艺术表达,透过这首诗篇可以浅析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

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情感表达。

在《琵琶行》中,通过对琵琶的描写和抒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琵琶的音乐被赋予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的技巧,使得琵琶艺术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诗人的心灵共鸣。

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还包括对景物的描绘。

在《琵琶行》中,诗人通过琵琶的音乐,描绘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和辽阔的河山,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兴盛与繁荣。

这种对景物的描绘让琵琶艺术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展现,使得琵琶艺术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还表现在对音乐结构的处理上。

在《琵琶行》中,诗人通过对琵琶音乐的描绘,展示了琵琶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优美旋律,体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对琵琶音乐的热爱。

琵琶艺术能够通过对音乐结构的处理,展现出音乐的韵律和旋律,使得琵琶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还包括对诗意的渲染。

在《琵琶行》中,诗人通过对琵琶音乐的赞美和抒发,赋予了琵琶一种超越生活的诗意,使得琵琶音乐成为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境界的体现。

这种对诗意的渲染让琵琶艺术成为一种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使得琵琶音乐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尚的境界。

《琵琶行》透过对琵琶艺术的表达,展现了琵琶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而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包括情感表达、景物描绘、音乐结构处理和对诗意的渲染等方面。

这些表达技巧使得琵琶艺术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希望通过《琵琶行》浅析琵琶艺术的表达技巧,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之处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之处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之处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集聚了诗歌史上的诸多显赫人物。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是生活在中唐时期的一位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尤以长篇叙事诗为代表,如《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白居易的长诗多描绘社会现实和底层人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反映了人民的贫苦、妇女的不幸和读书人的怀才不遇,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民间的语言是白居易努力学习的对象,他写诗不避俗字,接近口语,故宋代王安石曾说:“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

当然,白居易对民间文学和民间口语并不是死板的模仿和套用,而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这正是他作品生动、明朗和新鲜风格的来源,也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公元816年)。

作者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琴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诗人把一个卖唱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亦哭人哭己。

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与其他诗歌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

一、妇女问题的体现白居易的很多诗歌都涉及到妇女问题,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

一方面,他与妻子湘灵那段“两心之外无人知”(《潜别离》)的悲剧经历,有如春梦朝云长萦心头,因此在诗篇中总给那些失宠、幽闭及婚姻情感不幸的女子以一种特别的同情。

故而友人王质夫曾评价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而白居易也自诩为“情所钟者”(《祭符离六兄文》)。

另一方面,仕途上的受挫令白居易精神上受到极大伤害,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经常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这也是白居易作品中经常提及乐妓的原因之一。

更主要的是,封建社会的女子受着比男子更多一层的压迫,妇女的人格受到歧视,身心遭到摧残。

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妓女,她们成为酒足饭饱的王公大臣们公开的玩物,她们的青春和容貌被作为商品出卖。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词人白居易于明代末在家养伤期间写成的艺文之作,表现了一个宣礼作官的年轻人因贪恋美女而赴难的英雄故事。

创作背景:《琵琶行》是一首叙事抒情词,以古艳叙事形式表达白居易对朝廷腐败、对声名枯荣的渴望及悲伤之情。

白居易借琵琶吟诵来表达对宋朝时期蒙受苦难的青年的同情和恋爱的牽挂,以及岁月的流逝和故土的难忘。

艺术特色:《琵琶行》以艺文形式展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场景、情感饱满的表达和心智的矛盾,在表达中不只体现了白居易的个性,更是昭示出唐朝文化,触及了彼时官僚腐败的发展状况。

词中求变拙化之妙、俊以巧夺之妙,语言表达风格多样、生动形象,细腻地塑造出、暧昧青春的惆怅,词韵之间流动出一股爱情失落的苍凉之美,以及唯美悠然之怡。

琵琶行解读

琵琶行解读

琵琶行解读《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作品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以及对于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解读这首诗,具体分析其意境、表达手法以及艺术特色。

首先,从意境上来看,《琵琶行》描绘了一个战乱的场景。

作品以描写南京城被攻陷、宫殿被烧毁为引子,接着描述一位女子弹奏琵琶的情景,配合着她哀婉悲壮的琵琶声,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整首诗在战火和琵琶声的交织声中,展现出了一幅烽火连天、人间地狱的画面。

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惨状,白居易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背后的无奈和悲凉。

其次,从表达手法上来看,《琵琶行》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来加深表现力。

比如,诗中描绘南京城被攻陷是“烽火连三月,家家劝酒须痛饮”,战乱的景象极为恶劣。

而且,通过女子弹奏琵琶的形象,将战争的残酷与琵琶声的悲凉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氛围紧张、痛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琵琶行》以其唯美的诗意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

作品中琵琶声描写凄婉动人,能感染人心,唤起读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白居易通过琵琶声,将战争的痛苦转化为音乐的形式,达到了减轻读者痛苦的效果。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大量的音韵和节奏上的变化,使得整首诗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这种艺术特色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辞章的美感。

综上所述,《琵琶行》通过描绘战争的悲壮场景和琵琶声的凄婉抒情,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追求。

白居易通过夸张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深刻,并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不仅是对唐代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写照,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呼唤。

它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之作。

琵琶行艺术特色

琵琶行艺术特色

琵琶行艺术特色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哈。

你说这《琵琶行》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先说那琵琶声吧,白居易这描写得可太绝了,感觉那琵琶声就跟在你耳边响似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哇,就好像真能看到那些珍珠噼里啪啦地掉下来,多形象啊!这让你一下子就沉浸到那个情境中去了。

还有那琵琶女的身世,哎呀,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呐!从曾经的风光无限到后来的落寞凄凉,就跟咱普通人的人生似的,起起落落的。

白居易把她的故事写得那么生动,让人忍不住为她叹气。

而且他通过琵琶女的故事也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这共鸣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再说说语言方面,那叫一个通俗易懂啊,一点都不高深莫测。

就是普普通通的话,却能把那么复杂的情感和场景都给描述出来,这就是厉害之处呀!你读着就感觉白居易在跟你唠嗑似的,特别亲切。

总之呢,《琵琶行》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杠杠的!它能让你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到人生的起伏,还能被那平实又真挚的语言所打动。

哎呀呀,真不愧是经典之作呀!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好啦,说了这么多,咱也该收尾啦。

《琵琶行》真的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呀,就像一个老朋友,每次回味都有新的感受,让人忍不住一直琢磨呢!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去欣赏欣赏这部经典,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哟!哈哈!。

《琵琶行》艺术特色论文

《琵琶行》艺术特色论文

《琵琶行》艺术特色论文摘要:《琵琶行》是一首感情丰富并且鲜明的诗,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描绘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好的赏析性,这首诗通俗易懂,能够启迪我们如何运用文字和描写来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学习到艺术创作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领略到我们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体会唐朝文学创作的风采,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的作用。

一、《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1.语言以通俗明快为基本风格白居易的诗都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相传白居易在写完每首诗以后都会念给他旁边的婆婆听,如果婆婆听懂了,白居易则认为这首诗是好诗。

《琵琶行》的语言也是通俗易懂,诗中运用了我们很多常见的一些语言,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是人的真情实感。

例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不仅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抒发作者内心感情的高潮之处,同时接近白话,大多数人都可以读得懂,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作者通过这一句把自己和琵琶女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在人们感叹琵琶女命运悲惨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不禁对诗人被贬不得志的遭遇产生同情之心。

作者在抒发内心的悲痛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描述自己的感情,只有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大部分是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整首诗的感情色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作者在琵琶声中的回忆,说“杜鹃啼血”“猿哀鸣”来传达给读者此时内心的想法。

2.叠字的巧妙运用《琵琶行》中多处运用叠字,也是探究这首诗艺术特色重要的一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的“嘈嘈”“切切”就是诗中叠字运用的靓丽之处。

首先,这两个字可以认为是形声词,是对声音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大弦和小弦在音色上的差别;其次,“嘈嘈”“切切”叠字的应用,表现出了所弹音乐的节奏感,更加形象的表现了琵琶词的美感;最后,“嘈嘈”“切切”的声音映射出作者内心愤慨、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作品,和他的《渔家傲》、《江城子》同样引以为傲。

它反映出不仅是空灵的浪漫情绪,更是琵琶音乐的美妙,深受聆听者喜爱。

“琵琶行”以运用和声形式,把照应和谐、曲调灵动有力写出,旋律清新淡雅而又富有抒情意味;曲调节奏谐谑、明快生动,和奔放的尾声使曲调更具有张力;弹奏时带有琵琶独有的韵律,直指人心。

此外,“琵琶行”在弹奏中极具张力,带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运用到的一首“秦楼月”更是颇具传奇色彩,表面上用来描绘英雄歌唱,暗地里折射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壮阔的抒情气势,深深把聆听者震撼。

“琵琶行”以它朴实犀利的抒情,将情感动人、诗意流泻、律动神怡的激情凝结成一种独特的美妙乐章,让人忘却喧嚣,进步独特的宁静空间,开拓独特的感官享受。

凝练中又华丽、精炼中又有夺目的思考灵动,使“琵琶行”成为一首历久弥新的琵琶乐章,把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传达给聆听者,彰显出白居易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才高八斗。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堪称经典,不仅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更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一、音乐描写的层次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从初步试弦到高潮迭起,再到曲终人散,每一阶段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章开篇,白居易便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点出了琵琶女演奏前的情感准备,那轻轻转动的琴轴和试探性的拨弦声,虽未形成完整的曲调,却已充满了深情厚意。

随后,音乐逐渐展开,“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琵琶女手指的灵活与乐曲的丰富变化。

到了高潮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琵琶声的急促与轻柔、杂乱与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音乐渐渐平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一种决绝而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音乐盛宴。

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不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抒发。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迁谪之悲与琵琶女的遭遇相共鸣,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琵琶女的音乐中既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欢快与明媚,也有“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幽怨与哀愁,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与悲壮。

这些情感的交织与变化,不仅反映了琵琶女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映射出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无奈感慨。

通过音乐,两人跨越了身份与地位的界限,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有形可感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自然界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高低强弱;“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则以“冰泉冷涩”形容音乐的暂停与凝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
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
《琵琶行
》一诗,历来脍炙人口。唐宣宗特示“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诗不仅中原、西域一带不胫而走,而且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广泛流传,诚如元稹所说的“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这广者”。毛泽东也是非常喜欢白诗的。他在《注释唐诗
三百首》中《琵琶行》一诗的开头写下一段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并在诗题上连画三个大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旁一路密圈。下面我们一同探讨白居易诗中精品《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三、诗作主题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之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四、内容赏析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
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它将同在天涯海角的两个不幸沦落人一体化,可谓主宾俱化,同声同气,“专一而又专一,感慨复加感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从知音之寻到幽怨之声,从漂泊之泪到命运之叹以至迁谪之意,无不充分说明这点。而在艺术上,则“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真正达到“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王若虚《滹南诗话》)的境界。本文试图将“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吟之人”二者如何相应相通、相映相亲的特点分析出来,从中领会白诗高处所在。
》、《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二、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